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圣大解脱经33 | 这八种报佛恩的殊胜方法,希望大家要记住 返回

圣大解脱经33 | 这八种报佛恩的殊胜方法,希望大家要记住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1-07-09




【小编提醒】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学习《圣大解脱经》,会同一个内容,分享两个版本,字体大的是《流通本》版本,字体小一些的是《大正藏》版本。大家可以按照老师讲课时的方法,对照学习。


正式传讲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  下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大解脱经》,现在讲到善见王子等三千人到佛面前忏悔。昨天所讲的有一段忏悔在《金光明经》当中也有。《金光明经》有好几个不同的译本,主要是昙无谶的译本的忏悔品里,第三段还是哪一段,文字基本上比较相同。

还有一个内容,昨天讲到善见王子等三千人,忏悔完了以后说了一个偈颂,叫《赞佛文》。这个《赞佛文》,昨天我们刚讲到的从“唯佛一人独第一,三界父母一切智”一直到“如是我今皈命佛,亦如恭敬三世尊”之间在《大智度论》里都有。《大智度论》中分为两段,前面的从“唯佛一人独第一”到“怨亲憎爱以等利”之间,龙猛菩萨说是赞颂佛陀的文,但没有具体讲出自哪部经典,翻译风格基本上是一样的。从“大精进人我归命”到最后“亦如恭敬三世尊”之间,说是出自于《长阿含经》当中。我没有来得及看,说是有一个鬼王赞叹佛陀的赞佛偈。整个赞佛偈,还有其他包括《法华经》的注释当中也说,小乘也承认、承许信仰十方诸佛。按照小乘的有些经典,承许只有唯一的佛陀,基本上不说护法空行。但在有些注释当中说,按照小乘《长阿含经》的观点,也有信仰或者赞颂十方诸尊,把它作为一个依据。昨天上面的这一段在藏文当中也有。



下面有一段在藏文中没有,但现在讲的这一段在藏文中是有的,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前面讲到佛陀赞叹善见王子,说了四遍“是真大士”。佛陀赞叹之后,善见王子等三千人赞颂佛陀。

 


这个时候,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十方的佛异口同声为善见王子等三千人说这样的偈颂。偈颂的内容主要是与报答佛陀的恩德有关。善见王子等三千人在佛陀面前忏悔,佛陀接受他们的忏悔并且对他们进行赞叹和接纳,接受他们的忏悔以后,为他们宣说需要报答佛陀的恩德。

下面为什么要讲这一段?就像我们去参加一个法会,法会当中自己有一种忏悔的机会、修行的机会,那么得到机会的人对佛法僧三宝会有一种报恩之心——这一段话的来源应该是这样的。下面说:

若欲求佛道 常随多闻人 如事善师想 成佛亦不久这里讲如果想要成就佛道,应该常常随顺广闻博学的人。这个真的很重要。我们皈依哪一位上师,或者皈依佛教以后,如果一直跟着一个孤陋寡闻的人,或者对佛教一无所知的人,也许你未来的命运也会变成这样的。我个人经常想,我们的命运还是很好的,学佛、出家以后遇到了像上师如意宝这样的一位显密精通、持戒清净、非常了不起的、具有证悟的上师,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对佛教有比较粗浅的一个认知。如果当时我们遇到的是一般般的上师,甚至行为不清净、见解不如法,可能现在自己连一个基本的佛教见解都不一定有。所以对每一个人来讲,如果你要想求佛道,首先依止一位不管显宗、密宗,包括世间的知识等,很多方面都广闻博学的上师。

对这样的善士,要如理如实地承侍,真正作善知识想。“想”,有些版本里面没有下面的“心”字,有的话也好一点吧,因为像这样广闻博学的人,自己如理如实去承侍,真正像自己的善知识、根本上师那样对待,那么离成就不会很遥远。其实祈祷上师和依止上师,对上师的所作所为观清净心,自己修行过程当中会减少违缘。


每天讲课的时候,要么打雷、要么出现彩虹、要么下暴雨,反正今年的天气是……(师笑)前一天下冰雹,昨天彩虹比较好看,今天雷声比较响亮,有时候是布谷鸟的声音,有时候是乌鸦的声音。我那天说的新龙的那个暴戾的君王,他专门有一个杀乌鸦队,他的宫殿两边有一大堆专门拿弓箭和枪的人。因为他特别讨厌乌鸦,在他的周围不准有乌鸦,他对老百姓有强行的规定,所以老百姓每天拿着弓箭,看着天空,只要有乌鸦在他的屋顶上飞就开始打枪。但是我们应该把乌鸦看成吉祥的鸟,黑日嘎法,而且它口里发出“阿”的声音,都是说“阿”字,这是般若空性的一个文字。我听以前上师们的一些课时,经常在音频当中听到乌鸦的声音。乌鸦分为红嘴乌鸦和黑嘴乌鸦两种。不知道刚才中间怎么说到这了。

意思就是说求佛道的人,依止一个特别好的善知识,如果这样,成佛不会很遥远。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善知识,对善知识、对自己的根本上师,各方面的缘起破坏以后,确实修行很难成就。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修行过程当中应该也能够看得出来。前辈的高僧大德们初步依止善知识的缘起很好,虽然修行过程当中会有一些违缘,但是一般都不会有很大的障碍。法王如意宝在一个道歌里面说,年轻的时候依止善知识的缘起非常吉祥,因为这个原因,他即生的修行佛法有个特别好的因缘。

今天有点头痛,不知道怎么了。

这是第一个。


若持戒清净 是名实比丘如果持清净戒律,说明是真正的比丘。出家人持清净的戒律,就像昨天讲的一样,比丘253条戒,比丘尼364条戒,如果能受持这些戒条,即使微小的不能全部守,但是大的戒律守得非常清净,那就是真正名副其实的比丘。


佛教徒要重视空性见解


若有能观空 是名得三昧如果我们得到了空性的见解,观空性的见解,就是得到三摩地,得到真正的禅定。前面也讲过,如果佛教徒有机会出家,当一个清净的出家人是一生当中最有意义的事情。很多出家人不管是行为上、威仪上都特别清净,这是自己一生最有意义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因缘,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佛教真正最根本的思想就是空性观。

空性,并不是像现在有些学者所说“佛教承认四大皆空,一切都不执著”,不是这样的。就像般若空性里面讲的一样,每个人应该感受得到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而不是佛教徒经常爱打卦、爱算命、爱摸顶。当然,这也是佛教的一种行为,但是最重要的,在自己的见解上有没有比较深一点的空性见解?有没有深一点的利他的菩提心?如果有的话,你是真正的名副其实的佛教徒。不管你的身份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这个非常重要。

藏地以前,空性观和菩提心只是在寺院里、佛学院里修行,大多数在家人就听一些三殊胜、往生极乐世界的四因,简单的业因果、三皈依等等,真正能深入细致地研究空性观和菩提心的人不是很多。自从法王如意宝开始跟普罗大众讲大乘殊胜法之后,稍微有点改变。汉地也是一样的,大多数居士念阿弥陀佛、放生、做布施,哪里有捐款就马上化缘、捐款、修塔,群体当中平时经常议论的是哪里修塔、哪里做善事。这当然很好,但最重要的是,有没有三摩地、有没有空性见、有没有菩提心、有没有出离心,这个很重要。

当然想要得到这些境界不是那么简单。如果只是做一点布施、捐一点钱,现在更方便,发红包很容易、很简单,放生的话,一个月去一次海边也方便,没有什么,你去转绕也可以,朝拜神山也可以,但是要在见解上与众不同,可能需要学习。就像我们读书一样,小学、中学……佛教的每一个论典,一层一层、一部一部要完成,才能在相续当中生起真实见解。

不管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佛教徒全面地提升戒定慧的理念水平很重要。如果一直沉溺在比较初学的阶段,办个皈依证,在寺院里面烧个香,“求求保佑我子孙满堂,一切平平安安,财富多多”,天天都是这样求保佑的发愿和求保佑的善心其实不能断轮回的根本,真正要超离轮回需要大乘的菩提心、真正要断轮回的根本需要无二的智慧,这个大家一定要明白。为什么经常强调闻思的重要性呢?如果没有闻思,佛教深层次的甘露妙味是得不到的,这一点大家好好思考。
 


若有能精进 是名行道人如果日日夜夜非常精进地修行,这就叫做行菩提道的人。一点都不精进,天天懈怠懒惰、吃吃喝喝,贪玩、贪耍,这种人不叫行道人,是懒散的人、低俗的人。

若有得涅槃 是名为实乐如果我们得到,不管是小乘的涅槃、大乘的涅槃,这在世间当中是最真实的快乐。《华严经》中云:“世间一切上妙乐,圣寂灭乐为最胜。”这里说得很好,在世间所有善妙的安乐当中,谁也比不上圣者寂灭的快乐,寂灭的快乐在世间是最好的。每个人要希求这样的快乐,世间的快乐其实就像前两天讲的一样,像追求美丽的水泡一样,现而不实,稍纵即逝,当下马上就没有了。

持戒大沙门 大戒清净尼 半月常布萨 结净行乞食持戒大沙门是清净戒律的比丘,大戒清净尼,受大戒、受清净戒律的比丘尼。男众和女众出家人,在半个月、半个月的时候,也就是在每个月的十五号、三十号做布萨,即所谓的诵戒。

结净,一般出家人在生活当中要结清净的地。藏文当中不是很明显,意思就是说,以前一般出家人吃饭是托钵化缘,会专门设置一个存放饮食的地方,中间有一些结界线、结一个净地,好像有四种净地,包括施主的净地等等不同的净地。现在南传佛教也是这样的,在自己的住处——僧众的宿舍、厨房和饮食的地方完全是隔开的,并不杂染,因为如果好吃的东西放在旁边,出家人到了下午可能会想要吃饭,所以结清净的地,行持乞食。


身被僧伽梨 衣钵行随身 诸天皆欢喜 恭敬合掌礼身上披上僧伽梨衣,即所谓出家人的袈裟,藏文当中还有“持锡杖”,托钵化缘的时候拿着锡杖,有些时候说禅杖,随身带着,这样的话,所有的天人都非常欢喜,并且恭敬合掌顶礼。

以前原始佛教都是托钵化缘,现在南传佛教像泰国、缅甸、斯里兰卡很多都是这样的;现在别的地方并没有这样,藏地以前因为人并不是居住在像印度一样的城市里面,而是分散在各个山沟、山村里,而且很多寺院都是在偏僻的山沟当中,所以也没办法,刚开始没有这样。不管怎么样,出家人威仪清净、行为清净,所有三十三天为主的欲界天和色界天经常恭敬顶礼。


我使诸天人 以为作给使 亦如诸小天 奉事天帝释这里说我们十方佛使诸天人,以各种行为经常承侍、恭敬、帮助他们,就像诸小天承侍自己的帝释天王一样。诸天子经常对天王恭敬承侍;一个戒律清净、行为清净的出家人,所有的天人也会恭敬供养,就像《地藏十轮经》中说,清净戒律的人,哪怕是其所披袈裟的碎片,无数天人都要恭敬、顶礼、供养。如果有人把出家人的袈裟戴在身上,一切邪魔外道都不能对其进行损害,有非常大的功德。

所以我们很多人将上师如意宝的一些很小很小的碎片衣服、短短的头发戴在身上,我们相信这是一个最好的护身符。不用说像他那样的大菩萨,哪怕是一般的一个清净戒律的出家人的衣服,甚至他踩踏的微尘,也有无数非人和天人恭敬顶戴。戒律当中讲以前有一个周那沙弥,他穿着粪扫衣。本来很多天人特别嫌弃人间,哪怕人间很清净的食物、屋子,他们也觉得很脏,但如果是出家人所穿的最肮脏的粪扫衣——尸陀林里面尸体的衣服本来很脏,但是天人恭敬顶戴,用那个洗衣服的水沐浴。所以,持清净戒律的人,人们也是对他非常恭敬,天人也如此恭敬相助、护持保佑。
 


接下来的偈颂当中,讲到八种报佛恩的道理。

报佛恩很重要,因为如来对我们每一个众生来讲恩德非常大,《华严经》中云:“如来无数劫,勤苦为众生,云何诸世间,能报大师恩?”如来在无数劫以来布施头目脑髓等等,为众生做了这么多的事情,我们世间人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报答如来大师的恩德?《华严经》当中继续说了很多:我宁可堕入到三恶趣,也不愿意离开如来,如来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刚才引用的《华严经》的偈颂后面,十地菩萨赞叹如来品里面讲了很多道理:即生当中只要遇到佛陀,宁可感受三恶趣的痛苦,宁可感受各种折磨和困难。

即生当中遇到佛法,这就是我们的一种幸运,我们对如来、对恩师们应该有一种报恩的心。诸佛菩萨们、上师们对我们有那么大的恩德,如果我们丝毫没有报恩的心,只想自己享受,除此之外没有报恩的心,那我们纯粹是一个忘恩负义者,世间也嫌弃,更何况大乘佛教,所以应该要报佛恩。

报佛恩,是不是天天用供养,或者做特别大的事情才能报答佛陀的恩德呢?也并不是。今天在座的人都有责任报佛恩。今天这里有八个报佛恩的方法,希望在座的人记住,我做每一件事情实际是在报佛恩,如果报佛恩,肯定报答了上师的恩德、报答了父母的恩德。


八种报答佛恩的方法



1、今日得现报 未来不可量 出家持禁戒 是名报佛恩首先第一个,刚才讲到,出家的话天人恭敬,今日也得现报,未来有不可量的功德,所以出家持禁戒是名报佛恩。我们出了家以后,即生当中,不管是身心上的快乐也好,身心上有特别特别多的现世现报,当你出家之后,诸佛菩萨赞叹,所有的这些非人鬼神赞叹。有些出了家以后,有一些病马上好了,或者抑郁症就好了,各种各样的情况。现世也有这些功德,来世就不用说了。去年讲的《赞僧功德经》里讲了很多出家人的功德,还有《出家功德经》中也讲了很多。

所以,出家持清净的戒律确实是报佛的恩德,《大乘戒经》中说:“若能持戒,等得见佛。”如果能持清净的戒律,也是见佛,也是报答佛的恩德,这是第一个。有些人如果没有其他办法,那出家以后守持清净的戒律,这是报佛恩的一种方法。


2、复次善见王 除我及菩萨 世间一切人 心生清净信 了知十方佛 常住不涅槃 法僧亦复然 如是诸人等 是名报佛恩佛陀告诉善见王子,他就呼唤善见王子,除我以外十方佛、还有十地菩萨等等,要想办法让其他世间所有的人心里产生一种清净的信心、坚固的信心,什么样的信心呢?要了知十方佛常住不涅槃

下卷主要讲最了义决定的法,其中讲如来不灭、佛法不灭、僧众不灭的道理,所以应该让世间人了知、产生信心,产生什么样的信心呢?就是要了知十方佛常住不涅槃,了知所有的法和僧众也是一样常住不灭,这样的人也能报佛的恩德。

第二种方法就是要学《宝性论》和《佛藏经》里面所讲的道理。如果没有学,可能不懂为什么佛不灭、法不灭、僧不灭。真正学到了义法以后,在了义法当中佛法僧三种常住不灭。完全了解这个道理,生起这种信心,实际上这样也是报答佛的恩德。

所以,我希望佛教徒既要学习第一转因果法LUN,又要学习第二转法LUN——佛的般若思想、中观空性法门。别人一说你们四大皆空,我们知道并不是外面说的“什么都没有”,而是真正知道万事万物的本性在胜义中是什么样的,只不过世俗是假象而已,真正对此生起定解,从理论上明白二转法LUN的意义。然后学习第三转法LUN像《宝性论》《赞法界论》《佛藏经》《涅槃经》《如来狮吼经》里所讲到的如来常住不灭的道理,也就是要清楚光明恒常不灭、如来恒常不灭的道理。

作为佛教徒,只是办一个皈依证,什么都不学,最多念个《金刚经》,再念一点《阿弥陀经》,就一切都完事,可能还不够。什么叫佛教徒呢?就像世间人,如果只读个小学一年级,从世间层面来讲可能还不够。虽然你是读了一年级,但是后面真正做人做事的水平好像不够。佛教也一样,你想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佛教徒,不管在家人、出家人,还是要学习如来的思想,也就是《宝性论》等讲到的如来常住不灭的道理,这个很重要。这是第二个报恩的方法。


3、复次善见王 世间一切人 心无分别想 了知一乘道 过去并未来 十方及现在 唯有一佛乘 无二亦无三 若能发是意 心无分别相 如是诸人等 是名报佛恩世间人要做到什么呢?在胜义当中一切分别、一切现相其实不成立。了知一乘道过去、未来、现在的十方佛,宣说的都是唯一一乘,无二无三,没有二乘、没有三乘。若能发是意如果心里面真正能生起这样的定解,能生起这样的忆念,那心无分别相如是诸人等是名报佛恩

意思就是说,第三个报佛恩,世间人应该要了知究竟一乘的道理。学了《妙法莲花经》以后大家都清楚,过去、未来、现在的十方佛所宣说的就是究竟一乘。因为暂时必要,佛陀说二乘、三乘、四乘、五乘、六乘、七乘、八乘、九乘,法王如意宝的《直指心性》注释中也讲了很多很多不同乘。但这是如来宣说,他有资格。那天我们说,法如果用非法讲不合理,非法用佛法讲不合理,这是对凡夫人讲的。如果是佛陀,他完全可以,为什么呢?他这样讲对众生是有利的,一乘讲三乘可以,三乘讲一乘也可以,一乘、三乘都不存在,每一句话对众生是有利的。我们可能不行,我们要尽量把清净的法讲成清净,不清净的法讲成不清净,否则我们根本不知道众生千差万别的意乐。

这是第三个。就像那天讲的决定乘里面一样,出家是报佛恩;你懂得三宝不灭也是报佛恩,不用做什么事情,真正闻思修行过程当中报佛恩;第三个,你懂得了究竟一乘,又是报佛恩。今天报佛恩比较容易,但是要境界高一点,境界不高,对这里的报佛恩都没办法。

4、复次善见王 若能有一人 于我灭度后 心常生信解 皆言诸众生 悉有如来性 如是诸人等 亦名报佛恩又告诉善见王子,如果有一人,能在我灭度后,心常生起信解——前面讲了,佛灭度以后,有些人对大乘佛教的思想生起极大的信心,完全明白凡是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藏的道理,这也是报佛恩。

现在看起来,众生当中有好的根基,有不好的根基,甚至人类以外的包括昆虫、蛆虫、蚂蚁、驴、马、乌鸦、喜鹊,各种各样的众生都具有如来藏,对这个道理深信不疑并且为人宣说,这也是报佛的恩德。

我们要学习大乘佛法,如果没有学习,口头上可以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德性”,但是我们到底明不明白:这些众生只要因缘具足将来会成佛的。

以前学过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讲到,观音菩萨当时去了斯里兰卡,在一个粪坑里面有成千上万的蛆虫,观音菩萨自己变成一个蜜蜂的形象,在这些蛆虫当中用嗡嗡的声音念“南无布达雅,南无达玛雅,南无僧嘎雅”,听到这个声音的原因,他们后来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教证的来源,在《大乘庄严宝箧经》,或者《大乘庄严宝王经》中,汉文当中也有,我原来也想讲。

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里也引用了这一段,但是《如意宝藏论》里面引用的跟《心性休息》里面引用的有点不同。《如意宝藏论》中说,观世音菩萨当时先去地狱界、饿鬼界,用六字真言度化成千上万的众生,后来到了现在的斯里兰卡、当时叫狮子国的一个城市,在粪坑里面有很多蛆虫,观世音菩萨当时念六字真言和南无佛的声音,后来这些众生全部变成信相菩萨,往生极乐世界。

《大乘庄严宝王经》里面“南无布达雅”的写法有点不同,无垢光尊者在两处引用的稍有不同,但大体意思基本上是一样的。意思就是说当时观世音菩萨依靠蜜蜂的形象,用它们的身份来传法——皈依三宝、六字真言,以这样的方式来度众生,最后他们得解脱。


所以我们也应该知道,因为我们深信不疑每个众生具有如来藏,所以我们在旁生界或其他众生界,甚至给他们结上一个殊胜的法缘也很重要,就像观音菩萨一样,我们不一定有这么大的断证功德,但是我们也可以念一点六字真言。“嗡嘛呢巴美吽”其实很重要,我以前讲过它的功德,说起来很简单,“嗡嘛呢巴美吽”,“嗡”是三世诸佛身口意秘密的功德加持,智慧集聚一体的意思,也有呼唤的意思;“嘛呢”,宝珠的意思;“巴美”,莲花的意思,“吽”,赐予吉祥、给予、祈求……有很多意思。意思就是祈祷持着莲花和宝珠的尊者,也就是祈祷观世音菩萨的意思。因为观音菩萨一般都持着珍宝、如意宝和莲花,在藏传和汉传中,很多都是这样的,实际上是以手帜来得名观音菩萨的名称的。

从意思上讲很简单,持着莲花珍宝的尊者,祈祷你赐予诸佛菩萨的一切身语意的加持、功德、悉地。以这样的谛实语、金刚语,在每个众生耳边念的话,功德无量无边,就像有些灵丹妙药,看起来很少很少,只有一点点,但是只要一品尝就能解除百病。同样的道理,咒语的力量、妙药的力量、殊胜方便的力量不可思议,因为众生具有如来藏,我们以简单的咒语、简单的佛号,包括《大解脱经》,来给他们接触一下、加持一下、念一段文字都有功德,这也是报佛的恩德。

深信不疑三界众生具有如来藏是第四个报佛恩的方式。


5、若修一念善 不求天果报 直向无上道 亦名报佛恩如果修一念的善行,不求人天的果报,直向无上菩提、无上道,也名报佛恩。不管修任何善法,念经、发愿,一念的善心,不求自己获得名闻利养,人世间的果报,而是求无上菩提,这样发愿的功德特别殊胜。

有一部《文殊佛刹功德庄严经》,我翻译的是这样的:诸法因缘生,住于意乐上,何人发何愿,彼果定成熟。但是我看到《大藏经》里面《文殊佛剎功德庄严经》中说:“诸法属因缘,乐欲为根本,如彼所希愿,获果亦如是。”这两个偈颂的意思应该是一样的,但是译法不同。古代翻译也是说,诸法是因缘而产生,都是以意乐为根本,发什么样的愿就会得到什么样的果。

所以,我们一念善行,往无上菩提。就像善见王子等三千人一样,来的时候也是为众生忏悔,不是为自己而忏悔,我们现在也懂得,念一遍《普贤行愿品》是为众生而念,念一个咒语也是为众生而念,这个很重要。如果我们一念善心发愿往无上菩提,这是报如来的恩德;如果没有这样,而是为了自己健康、发财,那你如何专注也不一定报答佛的恩德,最多报答自己的恩德。
 
6、复次善见王 于我灭度后 若能有一人 须臾读是经 敬重佛法僧 孝顺供养师 如是诸人等 亦名报佛恩佛陀说,这里主要以释迦牟尼佛为主的三世诸佛,说是我灭度以后,如果有一人在短短的时间当中读《大解脱经》,并且恭敬佛法僧,孝顺供养自己的上师,如是诸人也是报佛的恩德。

说的应该是我们吧。佛陀灭度以后,不说须臾间,我们都在读大乘经典,刚开始到现在也读了那么长一段,而且我们对佛法僧三宝也恭敬,对上师们也恭敬供养,如此能报答佛的恩德。如果真的有人发愿多念一点大乘经典,尤其是《大解脱经》,每天念有点困难,但是一段一段的、每年念一遍,这样至少也是报佛陀的恩德。

你一个人好好念《圣大解脱经》,不用发心也可以,不然去外面跟道友们吵架,有时候很累的,发心、建筑应该都不是那么简单的,每一个人都有一大堆烦恼,不如关上门自己念《大解脱经》。明天就没有人出来发心了,反正报佛的恩怎么样都可以,念《圣大解脱经》没什么烦恼,也不会跟他们吵架。不管出家人、在家人,哪里都有一些烦恼,不过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修行,如果把它当做修行很好。这是第六个报恩的方法。
 
7、若人舍一财 饮食及衣服 普施诸大众 亦名报佛恩第七个报恩的方法,舍一分钱、一美元、一欧元、一加币……印度的钱叫什么?卢比,你看去过的人都是“卢比”,呵呵……舍一点点吃的、喝的、衣服等等,普施诸大众普遍平等地布施给大众。一点点不一定够,但是只要心能舍,自己拥有的财富当中有一部分布施给众生,也名报佛恩。

布施,并不是好的东西自己吃、不好的东西给别人。有些说“这个供品都烂了,要供养三宝”,这种方式可能不对,前行里面讲了,比较旧的物品供养三宝是不行的,我们不应该这样,应该是自己最喜欢的、最爱的、最好吃的东西布施给众生。以前有些人说,“这些饮料准备供养上师,我们不吃这些垃圾食品。” 
 


8、复次善见王 于我末法中 有能化一人 须臾听是经 复胜别供养 百亿菩萨众 如是大乘经 诸佛菩萨母 念佛敬是经 并诸菩萨众 等心无彼此 是名报佛恩:最后一个报恩的方法,能化一人,藏文当中是说,如果有人对其他人有信心,须臾间在他的面前听《大解脱经》。或者有人能专门调化别人、传法,藏文的意思是这样,有些人能化很多人、个别人,那短短的时间当中听这部经典的功德胜过别的供养百万亿菩萨的功德。百亿是百十万的意思,亿在藏文当中是十万。

《大解脱经》是诸佛菩萨的来源,如果有些人念这个佛号,然后恭敬这部经典,忆念和恭敬诸菩萨,心里没有二法,没有这是法、这是僧,没有舍一个弃一个的取舍,都是平等地恭敬三宝,这也是报佛的恩德。

我们听《圣大解脱经》也能报答佛的恩德。去年讲《圣大解脱经》的时候,想到人多一点好,但是中间因为各种因缘也没办法,甚至刚开始听的人现在到底有没有在听也不知道,看不出来。刚开始第一节课很多人都来了,到后来包括有些堪布、堪姆,在整个过程都没有出现他们的尊颜,也许报佛恩就没有了,也许在家里听吧。刚开始听的时候来一次,最后回向的时候来一次,叫“善始善终”。本来有“初善中善末善”,但他不持这个观点,他持善始善终——第一节课来一次,最后一节课来一次,这叫“善始善终”。有些人是善始善终,有些人是半途而废。

不管怎么样,共同学习这部经也是真正报佛的恩德。

复次善见王 有能末法中 若欲报佛恩 一念在禅定 胜活三千界 满中一切人善见王子,如果末法时代,有些人想报佛的恩德,一念在禅定当中也是报佛的恩德,也是修大乘法。一念在禅定当中,胜过救活三千大千世界充满的一切人。三千大千世界当中充满的人,你救了他们全部的命,这个功德非常大,但是一念的禅定,尤其是依《圣大解脱经》为主的道理去思维、修禅,那功德远远胜过前者。放生的功德也很大,但是我们要观修这些大乘佛教的意义,功德更大。

谤禅坏乱众 如杀三千界 满中一切人 及诸众生类 其罪亦如是如果诽谤这样的禅修的人,扰乱修禅定法门的僧众,那相当于杀了三千大千世界当中充满的人和其他众生的命。毁谤僧众、诽谤禅修的人,真的很可怕,诽谤和扰乱僧众的罪过也是这样的。


哪些是不报佛恩的行为?



若人见修善 诽谤不信受 断坏三宝种 不名报佛恩前面讲了八种报佛恩的方式,不报佛恩是什么呢?看到有些人行持善法的时候,想尽一切办法吹毛求疵,诽谤、不愿意接受,断了三宝的种姓。更重要的是,有些人诽谤大乘佛法、诽谤善知识。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是赞叹,但实际上是诽谤,这真的很可怕的。

现在有些人诽谤出家人的方式有各种各样的,包括从戒律上、见解上、行为上,让很多众生失坏信心,如果失坏了信心,他们相续当中的善根断了,行持邪法,这叫做一阐提。有些人一句话就让很多人产生邪见,尤其是现在网络上诽谤三宝、诽谤上师、诽谤善知识的言论,能毁坏很多人的善根,这是“不名报佛恩”,而且毁坏佛教。有些人是弘扬佛教,有些人以各种方式来毁坏佛教,这个一定要注意。

下面一段在藏文当中没有,这个比较简单,不做广的解释。
 


我等如今稽首顶礼过去、未来、现在的三世诸佛,同时也归命、皈依释迦牟尼佛;同时皈依八万四千法藏,也皈依其余的八万四千法藏以外的、佛陀在不同时期所讲到的佛法;稽首过去的维摩诘居士和文殊菩萨——文殊菩萨的话,未来也可以、现在也可以,因为下面文殊菩萨也要出场了;也皈依多闻的阿难尊者和大智舍利弗尊者;也顶礼无学的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和解脱知见。这里的“法身”是法蕴的意思,不是大乘佛教里面讲的法报化三身中的法身,这个身是众多积聚在一起的蕴。要顶礼无学道当中五分的戒定慧三学的功德,还要皈命始学初因初学菩萨的因——无二见和大悲心、菩提心。
 


他的顶礼已经圆满,这一段在藏文当中没有,汉文当中有,意思也比较简单。因为刚才善见王子等三千人听到佛的教诲以后,欢喜顶礼接受,又重新说了下面的偈颂。

接下来又重新说了这样的一个偈颂:


诸佛所说的任何一个法,哪些是实有的、哪些不是实有的,实有和不实有二者实际上都得不到。诸佛所宣说的,胜义当中全是无实的,世俗当中在众生面前、眼耳鼻舌面前实实在在存在。不管实有、不实有,在究竟了义的本体上得不到。他们真正的实相没有任何的戏论,远离四边八戏。

佛陀刚刚大彻大悟的时候,已经证得了这个境界,因为这样的原因,这个时候佛陀说“我法难解难知,极其殊胜”,暂时在森林当中默然不语。后来帝释天、梵天祈请以后,佛陀为悲悯众生而转方便法LUN。
 
《圣大解脱经》的译者


这一段话在《大智度论》的转法LUN品中有,词句基本上一个字都不差,一模一样。所以我在想,刚开始说不是很清楚《大解脱经》汉文的译者,敦煌版等很多版本当中也不是特别清楚,如今通过很多方面推测:是不是鸠摩罗什翻译的?希望各位学者、研究者也要去观察一下。

原因是什么呢?第一个原因,《大智度论》是鸠摩罗什翻译的,《大智度论》好多词语跟这里的词语完全都是一样的,包括下面十种佛号也是跟《大智度论》一样。这些圣者完全都知道自己翻译的风格,这一段话与《大智度论》里面的词语没有什么改变,一模一样。

还有一个原因,前段时间经常引用的《思益梵天所问经》当中,有一段跟这里词句的译法完全是一样的,如果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译风不可能完全相同。

还有一个原因,在传讲的过程当中,发现《圣大解脱经》与以前鸠摩罗什的译风、风格、文笔都特别相同。所以,很有可能这部经是鸠摩罗什所翻译。

鸠摩罗什的特点是什么呢?他选择得特别好,特别殊胜的经论、在印度也是特别重要的经论,他要译出来。这也是为什么鸠摩罗什在汉地特别受到尊重的原因。我最近看到一位学者说,在宗喀巴大师之前,是莲花生大师于八世纪时在藏地奠定了佛教的基础,弘扬佛法,相当于是汉地的鸠摩罗什一样,他不仅翻译,而且有一个特别前瞻性的思想,有一种创意,把佛教真正的思想在人世间弘扬得特别成功。大家应该知道,这么多年以来,他的思想一直不变、越来越兴盛的原因也是这样的。

从很多方面推测,《圣大解脱经》可能也是鸠摩罗什所翻译。而且他所翻译的很多经论与在座的各位也是很有缘的。于我个人而言,只要是他翻译的,我都很想传讲,因为他的经文有一种不共的加持力,读起来特别顺、特别好理解,有这个感觉。

到这里因为与《大智度论》里面的语言特别相同,很有可能是鸠摩罗什翻译的,但这只是一个推测,我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非常可靠的、确凿的依据。你们方便的时候将两个进行对照一下,如果觉得不是,或者在其他书里面找到《大解脱经》的译者的话也可以,希望给我们提供。

好,今天讲到这里。

插图原创:家和



本课经文





往期链接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课堂笔录合集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中)课堂笔录合集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下)课堂笔录合集

《吉祥经》笔记+音频

《圣大解脱经》笔记(1)

《圣大解脱经》笔记(2)

《圣大解脱经》笔记(3)

《圣大解脱经》笔记(4)

《圣大解脱经》笔记(5)

《圣大解脱经》笔记(6)

《圣大解脱经》笔记(7)

《圣大解脱经》笔记(8)

《圣大解脱经》笔记(9)

《圣大解脱经》笔记(10)

《圣大解脱经》笔记(11)

《圣大解脱经》笔记(12)

《圣大解脱经》笔记(13)

《圣大解脱经》笔记(14)

《圣大解脱经》笔记(15)

《圣大解脱经》笔记(16)

《圣大解脱经》笔记(17)

《圣大解脱经》笔记(18)

《圣大解脱经》笔记(19)

《圣大解脱经》笔记(20)

《圣大解脱经》笔记(21)

《圣大解脱经》笔记(22)

《圣大解脱经》笔记(23)

《圣大解脱经》笔记(24)

《圣大解脱经》笔记(25)

《圣大解脱经》笔记(26)

《圣大解脱经》笔记(27)

《圣大解脱经》笔记(28)

《圣大解脱经》笔记(29)

圣大解脱经》笔记(30)

《圣大解脱经》笔记(31)

圣大解脱经笔记(32)



此福已得一切智
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