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次第花开 >> 精美唐卡:《二圣六庄严》 返回

精美唐卡:《二圣六庄严》


“二圣” 是指古印度精通佛教戒律学的两位大论师:释迦光和功德光。


“六庄严” 谓严饰南赡部洲的六圣者:精通中观学的龙树和圣天;精通对法学的无著和世亲;精通因明学的陈那和法称。


也称八大论师。“二圣六庄严”的藏音“坚哲秋涅”,意为“六严二圣”,从时间和传承顺序来讲更为准确,我们就以此顺序为大家一一介绍。



作者:朗卡杰

རྩོམ་པ་པོ།  ནམ་མཁའ་རྒྱན།

8幅

༨ ཡོད།




龙树菩萨,在释迦牟尼佛圆寂后五六百年(约公元一世纪)出生于北印度。


龙树幼时就聪敏过人,并且喜爱神秘的学术;在少年时代,曾与同学二人,遍学印度的神秘学,练成了“隐身”的法术后,便与他的同学夜入王宫,行为不轨,戏弄宫女,有些宫女们因此而怀孕。这件事震惊了整个王宫,国王用尽了种种办法,甚至请术士入宫捉妖也都没有办法阻止,后来有的大臣,认为不是“鬼怪”,就一定是人所为。于是,连夜在宫中布设防护,使每一角落,都遍布武士,随意向空中挥刀刺杀,只有国王周围一丈以内不准侵入;结果,他的两个同学都被杀死,失去了法术的灵验而显出了人身。只有龙树,屏闭了呼吸躲在国王的身后,虔诚向佛祷告,许下忏悔罪恶的心愿,立誓“过此一关,即出家为僧”,方免于死。


龙树出家以后,潜心佛法,不久就学遍了佛教大、小乘各派的经典,而且能融会贯通,毫无疑义。于是,他就认为佛法不过如此而已,既然释迦牟尼能够创立“佛教”,他当然也可以开宗立派。据说,因此感动龙王现身,欢迎他到龙宫的“藏经阁”去参观收藏的佛学经典。他在龙宫的“藏经阁”中,骑着白马,走马观花地看佛经的经名,竟然三个月都没有全部看完,因此大为折服。


他放弃了傲慢思想,向龙王商量,取来人世尚未流传的《华严经》一部。龙树从龙宫取出的《华严经》一共有十万偈,而这也只取出原经的万分之一而已。后来龙树登台说法,也时常显现神通,有时听众们只看见座上有一圆亮的光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等等。


龙树菩萨所著的《中论》,以及与《般若经》有关的《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佛教论典,以及《六十颂如理论》《破有论》《七十空论》《回诤论》等,思精义深。


关于密宗的著作,龙树菩萨撰了《五次第论》,该论精要论述了修学“生起”、“圆满”二次第渐次升进的五个阶梯,是一部极其重要的密典,后世有多种注疏。另外还有《密集依法摄要》《密集金刚续释》等密典。





圣天菩萨是龙树菩萨的大弟子,从龙树菩萨这里传承了众多法脉。他是禅宗第十五代祖师,同时又是密教金刚乘的传承祖师。


《智慧金刚集论释》中,说圣天菩萨已经证得了八地菩萨。记录圣天菩萨事迹的传记比较多,有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提婆菩萨传》、禅宗的《付法藏因缘传》、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印度的《八十四大成就者传》、多罗那他尊者(救度怙主)的《印度佛教史》等等。


圣天菩萨是南印度狮子国(即今斯里兰卡)的王子,他最初学习婆罗门教,天赋异禀、广闻博学,在印度南方各国声名远播。


当时狮子国有一个神庙,里面供奉着一尊异常威严的大自在天神像,非常灵验。圣天前去求见,庙主说:天像很威严,别人都不敢正面看,你发发愿祈祷一下可以,见就不必了。圣天说:我正是来看神像的威严相的。


圣天的胆量引起了轰动,当时很多人前来观看。圣天进入神庙后,神像眼睛摇动,怒目而视。圣天对神像说:你确实很神奇,但是应当以智慧、慈悲和功德来让众生信服,仅仅因为装饰了很多黄金和玻璃,就想让人信服,则让我失望了。于是爬上梯子,把神像的眼睛凿了下来。


当时观看的人都心里嘀咕,大自在天为何被一个小婆罗门欺负,是不是名不副实。


圣天菩萨告诉大众说:神明很高深,刚才故意试探我,我领会了他的意思后,登上金身,挖下了玻璃眼睛,为的是让你们知道这些塑起来的,只是假托的像,并不是神灵的真身,我这样做,对神灵既没有怠慢,也没有侮辱。说完就走出了神庙。


当天晚上,圣天让大家准备精美佳肴,准备次日早晨供养天神。大自在天以魁伟的肉身前来应供,而左眼确实不见了。大自在天赞叹圣天说:你知晓我的心,而他人只认识我的形,你以心来供养,而他人只以外物供养。真正恭敬我的是你,其他的人则是害怕我。你所供养的佳肴确实尽善尽美,但是这不是我所需要的,如果你能够把我真正需要的布施给我,那是真正上等的布施了。


提婆菩萨说:你知晓我心,愿按你的愿望布施。

天神说:我现在缺只左眼,是否能请布施给我。

圣天菩萨说当然可以,即用左手取出眼睛,递给天神。但是以天神的神力,眼睛又长回去了。天神并且赞叹说:这是最真诚、最好的布施了,你有什么愿望,我必然满足你。


圣天菩萨说:我已经证得心性,不需要外界的东西,只是很多没有智慧的人,不相信我的话,愿神能让他人相信我的话,除此没有其他的请求。天神答应说必然会满足这个愿望。


圣天菩萨年轻时很自负,听说龙树菩萨的盛名后,前去辩论,但是被龙树菩萨的大智慧和大慈悲所折服,于是执弟子礼,归依三宝,而成为龙树菩萨的入室弟子。


中印度摩揭陀国曾经佛法盛行,当时却被外道压制。圣天菩萨前去辩论,在王城建起了论坛,写明了辩论的主题:


(一)一切诸圣中佛为第一;

(二)一切诸法中佛法为第一;

(三)一切道人中佛僧为第一。


并且立誓:八方论士若能辩胜此者,我愿斩首以表屈服。如果对方辩输,则剃除须发,归依佛法僧三宝。


前后三个月中,参加辩论的人不但没有一个能辩得过他,反而都对佛法的教理产生了信心,因此他们以及很多旁听的外道,都自愿归依了正法。这样圣天菩萨前后化度了近百万人,从此,佛法在摩揭陀国又重新兴盛起来。


人们为了纪念此次盛事,并且颂扬圣天菩萨的功勋,还特地建了一座犍椎塔(玄奘大师到印度摩揭陀国时,还瞻仰过此塔)。之后,圣天菩萨又到中印度及北印度诸国弘传大乘佛法,并度化了南印度一个不信佛教的国王,使其归依了三宝。


圣天菩萨在晚年隐居山林,专门著书立说,弘传大乘佛学。有一个心胸狭隘的婆罗门年轻外道,见圣天菩萨在辩论中赢了自己的师父,心里很不服气,一直想报仇。他发誓说:“你圣天菩萨以口胜我师,我就要以刀胜你!”


一日,趁圣天菩萨在大树下坐禅时,他暗中突袭,刺中了圣天菩萨的腹部。圣天菩萨不但毫无怨恨,反而慈悲地说:“你是被无明烈火燃烧得神智昏迷了,你快逃到山上去吧,我的弟子们快要回来了,他们中有不少人还没有开悟,会追杀你的。”圣天菩萨在圆寂前,还用身上流出的血写下了一生中最后一部著作——《百字论》。


圣天菩萨著作甚多,翻译成藏文的有《中观四百论》《断诤论》《成就破妄如理因论》《摄行论》等。《中观四百论》翻译成藏文后,与龙树菩萨的《中论》、月称菩萨的《入中论》共称为中观的三部最重要的论典。翻译成汉文的有《百论》《广百论》《百字论》《大丈夫论》等。





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不久,佛教内部就发生了分歧,由此而分出十八部派之多。到公元四世纪左右,佛教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逐渐衰落。特别是以终极爱心救助众生的大乘佛教,更是没落,几近无闻。无著菩萨就诞生在这个时代。


当时,有一位信仰大乘佛教的婆罗门种性的女人,眼见大乘佛法如此衰败,内心异常悲痛。但鉴于自己的性别,无法承担复兴大乘的重任,因此发愿说:“希望我能生下两位儿子,将来振兴大乘佛法。”后来她与一位王族完婚,并生下了无著菩萨。


待到无著菩萨成年的时候,想子承父业,于是询问他的母亲,父亲所做何业。他的母亲就告诉他说:“你的使命并非是继承父亲的产业,而是要将大乘佛法发扬光大。”


于是,无著菩萨便剃发为僧,学习三藏教法。由于天资聪颖,很快通晓了大部分经论。但对于《大般若经》的密义——成佛现观次第却始终难以清晰的把握,于是潜入深山,修习弥勒法门,希望能得到弥勒的教诲。


当无著菩萨勤修了三年后,仍然不见一丝成就的征兆,于是灰心出山。


在路上恰好碰到一位老人,正拿着一支铁棒在石头上反复磨擦。便随口问这位老人:“老人家在做什么呢?”“我在磨针。”老人回答说。当时无著菩萨非常诧异:“这么粗的铁棒怎么可能磨成针呢?”老人却说:“如果有毅力,没有做不成的事情。若能坚持不懈,即使高山,也可以把他碎为微尘。”无著菩萨当时很受鼓舞,立即回去继续修持。


这样又经过了三年,仍然没有丝毫成就,无著菩萨再次灰心丧气而出。


但在路上见到滴水穿岩,又返回修持。这样反复经过了十二年,就象上苍有意跟他开玩笑一样,仍然是一无所获。当无著菩萨再次出山的时候,心想,无论如何,我也不再回去继续修持了。在下山的路上,他碰到了一只母狗躺倒在地,下半身已经完全腐烂,上面爬满了蛆虫。无著当时生起难以言说的大悲心,心想,如果把蛆虫拿走,虽然可以解决母狗的痛苦,但蛆虫却会饿死,同样是众生,我不能舍此顾彼。如何是好呢?当即闭上眼睛,用舌头来舔取蛆虫。此时母狗突然不见了,显现在无著菩萨面前的竟然是威光赫奕的弥勒菩萨。


当时,无著菩萨百感交集,伤心地对弥勒菩萨说:“我苦修了十二年,您连影子都没让我见到,为什么惟独对我这么没有慈悲呢?”弥勒微笑着说:“并非我对你没有悲心,我始终在你的身旁,只是由于你业障未净,见不到我而已。现在你对母狗生起了悲心,所以业障得以净化,才能见到我。”


于是,弥勒问无著菩萨:“你这样经历千辛万苦、长久修持,到底想求什么呢?”无著菩萨说:“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弘扬大乘佛法。”弥勒很高兴,说:“那就钻进我衣服里面来吧。”


据说弥勒当即将无著带到了他的净土——兜率内院,并为无著菩萨讲解《大般若经》的隐密含义——大乘道现观次第,这就是藏传佛教僧人必学五部大论之一,著名的《般若波罗蜜多现观庄严论》。


从此,无著菩萨相继在弥勒面前听受了《大乘经庄严论》《辨法法性论》《辨中边论》以及《大乘无上续》等以弥勒五论为主的大乘无边教法。心中对佛法的所有疑问,犹如拨云见日般,尽都冰释。


无著菩萨在兜率天饱餐佛法甘露后,为了弘扬大乘佛法,便回到了人间。自此,无著菩萨便开始讲授大乘佛法,使得本已在人间衰败的大乘佛法,如日中天般发扬光大起来。在晚年的时候,任那兰陀寺主持达12年之久,度化了无边的众生。


无著菩萨是佛陀预言的三地菩萨,一生著作等身,有《般若波罗密具金色成就法》《般若波罗密修法》《具金色般若修法》《般若修法》《念佛经释》《念法经释》《念僧经释》《禅定明灯》《圣弥勒修法》《法身不共功德赞》《摄大乘论》《摄对法集论》以及《瑜伽师地论》等论著。


特别是《瑜伽师地论》,无论是汉传佛教或者藏传佛教,都非常重视,是历来汉藏大德学习的重要论典。最后,无著在王舍城中圆寂,并往生到兜率天弥勒净土。






世亲菩萨是无著菩萨的弟弟,比他兄长小十岁,聪明绝伦,识见深广,更具辩才,所不同的是他笃信小乘,精通十八部经义,善于妙解小乘学说。他始终不信大乘,认为大乘经典不是当年释迦佛亲口所说。


这时无著菩萨已临晚年,专事讲经说法,宣扬大乘。他看到兄弟的作品,也听到有关兄弟的传说,很佩服兄弟的才干,只是对他不信大乘很感遗憾。


他担心自己故后,兄弟可能会造论毁谤大乘,那时大乘学子无人能战胜他,因此想在生前能说服他改信大乘。他们兄弟之间感情甚笃,世亲菩萨之放弃信仰婆罗门,亦是受兄长之影响,只是后来无著菩萨拜见弥勒,改宗大乘,而其时世亲已别国去了。无著考虑了很久,就推说病危,派人去请兄弟火速回来会一面,他觉得这是最好的办法。


世亲菩萨闻知兄长病笃,日夜兼程赶回本国。出乎意外,只见兄长精神甚好,正在讲堂上为大众说法。他想:兄长干嘛要把我叫回来呢?他知道无著菩萨改信了大乘,现在他既在讲经,我就在窗外听一会吧。今天无著菩萨讲的是《瑜伽师地论》,世亲没有听过。他细心谛听,越听越觉大乘学说有道理,其义理完全没有脱离佛陀精神,而且大乘的不少般若妙义自己在过去是没有听过的,已感到自己确实对大乘存有偏见了。


无著菩萨讲毕,兄弟相见。世亲菩萨说:“哥哥不是身体很好吗?”无著菩萨说:“是呀,今天还不差,可是我已老了,毕竟在世时间不长了。”世亲菩萨问:“那么你过早要我回来做什么呢?”无著菩萨说:“我们都是沙门弟子,可是你偏执一面,不信大乘,这是没有道理的。现在我刚开始讲解《瑜伽师地论》,你先听听,是否有意义?如果你认为大乘学说没有价值,我再请你立论批驳好吗?”


世亲菩萨已初尝大乘法味,正合心意。于是天天出席讲堂,听兄讲解大乘。遇有不明的地方,晚上再请兄长开示。世亲菩萨是绝顶聪明之人,越听越领悟,不等兄讲完,已是大乘学说的信徒了。


一天,他很悔恨地对哥哥说:“哥哥,怪我过去太固执,治学态度不严,以致没有认真研究大乘,又多次地毁谤大乘。我的罪孽深重,不能赦免!我的罪是由舌头所造的,我愿割去舌头来赎我的罪。”无著菩萨说:“兄弟,你错了,即使割掉你一千个舌头也无用处。你既知毁谤大乘罪由舌头所造,而今你认识错误了,你不会仍用你的舌头,去努力宣扬大乘学说吗?”


自此,世亲菩萨便成了弘传大乘学说的杰出继承人。他的著作比无著菩萨更丰富,有《金刚经论释》《习定论释》《十地经论》《唯识论》等,还有注释《法华经》《缘起法门经》《无尽意经》等许多著作,有“千部论主”的美称,对推进中期大乘学说起了极大的作用。凡大小乘学者均以他们兄弟二人的著述作为蓝本,连当时的外道对他们二人亦无不敬畏。





陈那,又名“龙域”,出生在南印度的巴拉蒙,最早是在小乘教派“犊子部”出家,学习小乘部派的教理;后来学习大乘教义是从世亲菩萨的思想开始的。


一方面陈那学习“般若”学说的体系,一方面他也深入研究“唯识”学派的精髓,并有所改进和发展,渐渐形成自己的心得体系。他曾与外道教派——巴拉蒙教进行学理辩论,大获全胜,佛教也因此提高了在当时的声望。后被尊为“印度二圣六庄严”之一。


陈那菩萨根据自己的修行证悟,写了两本重要的著作,即《因明入正理门论》和《集量论》,特别是《集量论》,在执笔的过程中受过许多的挫折,但最终得文殊菩萨加持得以圆满完成。


后来他用世亲菩萨传下的体系学说,结合自己的观点,站在“唯识”的立场来解说《般若经》要旨,写了一部《般若波罗密多圆集要义论》,又写了一部关于“唯识”要义并有所发挥和改善的《观所缘论》,这两部论典是他的重要著作。


他的学说体系后来传到印度佛教最重要的寺院之一的那烂陀寺,后面接着要介绍的“法称”就是陈那菩萨的三传弟子,玄奘法师留学印度回国后,将这一派的理论传入了中国。





法称菩萨,生于南印度巴拉蒙地区一户人家,全家都信奉当地的宗教——巴拉蒙教。他信奉佛教的因缘是得益于陈那的弟子自在军,在他那是听闻了陈那的《集量论》三篇之后,才渐渐领悟佛教的真实义理。在第一次听《集量论》时他就已经明白自在军的解说了,在第二次听后,他已经领悟了陈那造论的真实含义和教理,但他并没有完全了解陈那的整体学说。


后来,他为了推广佛教并折服外道,破除外道建立的论点,曾伪装身份到外道学者的家中工作,并因此而精通了“巴拉蒙教”的学说。后来得到国王的援助,写了七篇有关“因明”的论著,并写出了他最重要的一部论典——《量释论》。这部论著的学问水平在当时来看是相当高的,但却得不到合理的评价和重视,甚至遭到过一些无知者的嘲笑,但法称菩萨并不在乎。


后来,他的弟子写了一部关于《量释论》的注释,第一次他的弟子并不能完全理解他的真意,到第二次时才渐渐讲出一些他的精义,直到第三次注解才接近他的原著真义,但还是不怎么完全,不过得到了法称菩萨的认可而流传于世。


到这时,法称菩萨的学问水平才得到一个很高的评价,不但是佛教徒,即使是“巴拉蒙教”和“佳伊那教”的信徒或学者,对他也是敬重礼让。在藏传佛教中,一般研究弥勒菩萨的五部论著时,也会注重研究法称菩萨的《量释论》。法称菩萨还著有《吉祥摄轮修法》《金刚萨修法》等密宗经典。 





 戒律,代表释迦牟尼佛的言教与行持标准,是佛教最基本的行为规范;自古以来,凡德高望重的佛教徒,必定是持戒精严、自律爱他,因而深受人们的敬重和爱戴。


功德光尊者,也是生于南印度马度拉国的一个叫“巴拉蒙”的地方。他早年十分精通“巴拉蒙”教派的学说,但后来改信佛教,并跟随世亲菩萨出家修行,遍学一切大、小乘的佛教经论;特别是对“戒律”知之甚详,是小乘部派中“说一切有部律”的权威,后被尊为“印度二圣六庄严”中“二圣”之一。


关于“戒律”方面的著作很多,他的代表作为《律经》,是研究戒律不可缺少的典籍之一。他不但是一位教理的研究者,并且是一位著名的实践家,曾在他的故乡设立寺院,由于持戒精严,所以整个寺院道风纯朴,好像是佛陀在世时一样。





释迦光尊者出生地及具体的时间已经无法考证,只知道他是功德光大师的高足,活跃于北印度加西米鲁地区的一位高僧。对戒律十分精通,后被尊为“印度二圣六庄严”中“二圣”之一。


他的相关著作不多,比较有名的是他有关戒律的一部论著——《三百颂》。另外,密宗经典中有一部叫《初会金刚顶经》,作者是一位署名为“释迦友”的人,而这位“释迦友”就是他的弟子之一。





佛陀教法广兴盛

大德一意久住世

灾害违缘悉消除

讲修事业愿增盛



动动手,把我们【设为星标
不要走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