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共同学习《能断•金刚经给你强大》之010 返回

共同学习《能断•金刚经给你强大》之010

 

通达了一法的空性,就能通达万法的空性,如果明白了《金刚经》的空性义,就能明白一切法的空性义。《中观四百论》也说:「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所以,希望大家好好地学习《金刚经》。

——索达吉堪布

 

                    第六品   正信希有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当时须菩提如此发问:「世尊,将来为数众多的众生听到如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的金刚语,能不能生起真实的信心,他们对空性法门,离一切戏论的法性会不会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

须菩提在佛陀面前提此问题,是因为般若空性极为殊胜,是佛法的精华,甚深难解,福报浅薄的人难以接受生起信心。佛陀住世时众生福报深厚,可亲自得闻世尊说法而生信心,后世众生福报渐减,根机日钝,他们得闻此法能否生起信心呢?须菩提对此提出质疑。

 

后五百岁

后五百岁有两种说法:

1、通常指现在五浊兴盛的末法时代,「五百」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而是一种抽象的时间概念。

2、按莲花戒论师的观点,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期共有2500年,平均分为5500年,「后五百岁」是最后一个500年。

如今距佛陀时代已有2500多年了,若依莲花戒论师的算法,现在是否就不是佛的教法期了呢?并非如此。在藏地,各大教派公认的佛陀的教法期有5000年,普巴派和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认为,现在已过了2900多年,萨迦派认为过了3000多年,但不管怎么说,今后仍有2000年左右的佛法住世期。

普巴派的历算方面相当准确,他们依《时轮金刚》的推算法,每次日食、月食都算得分秒不差。之所以能推出佛教的具体时间,是因为佛陀成道时,天空中有启明星,第二天又出现了日食,依此特殊天象,故能算出佛教至今有2900多年的历史。

概括而言,可以认定后五百岁末法时期即为现在五浊兴盛的时代。

 

持戒修福者

佛陀以智慧授记末法时代将有为数众多的持藏者、持清净戒律、修积福德、具有智慧者出现于世间,如是之人对此经的意义必定会生起坚固信心。在佛的尽所有智境界中完全能够照见此等具福智者,并会加以护念和授记。

鸠摩罗什所译的「有持戒修福者」,玄奘译为:「具足尸罗,具德、具慧。」义净则译为:「具戒具德具慧」,文字上稍有不同。但如果理解持戒修福目的是为生长智慧,则三种译本实际意义不存在大的差别,是指持戒清净、修积福德、具有智慧的持藏者。

能见闻般若无上甚深妙法者,不同于世间德薄垢重的凡夫俗子,他们根器锐利,福报深厚,不仅仅在有数的几位佛前种下善根,已曾在无量佛前种诸善根,因此能生于佛法中听闻般若法藏,生起殊胜清净的信心。

大圆满密法祖师全知无垢光尊者在《胜乘宝藏论》中云:「凡是值遇无上密乘之人,往昔必定已供养过无数佛陀,并成为普贤如来的眷属。」

佛于此以不可思议的神通智慧为后人授记:对此经生信,甚至仅一念清净信心者,皆为在无量佛前种过善根,积累过资粮的人。福德轻薄者以业与烦恼的牵引对此不会起信,具缘的人如果能稍微生起诸法无实、因缘幻有的有益怀疑,也能断除整个三有轮回之根,何况净信者。

大家现在有缘听闻《金刚经》,一方面要对自己的福报生欢喜心,另一方面也应对空性见生起信心。

般若法门的功德不可思议,哪怕对空性产生合理的怀疑,觉得「诸法可能是无自性吧」,也能摧毁轮回的根本,诚如《中观四百论》所云:「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

世尊以智慧眼皆能清晰明见,现在未来都会有成千上万众生闻思、受持此经的意义,以其前世积累无量福德资粮之故,即生当中对这部经情有独钟,又以生净信的原故,相续中会感受三宝不可思议的加持,获得不可言说的无量福德。

 

莲花戒论师对「四相」有不同的说法:

【我相】将五蕴的假合执著为我。

【人相】由我执而引生的我所执。

【众生相】今生为人,来世为天人,后世又堕落恶趣……众生接连不断地在轮回中流转。

【寿者相】执著一个相续的寿命延续不断。

若对《金刚经》的空性义产生信心,很快的时间内就能远离四相,利根者甚至当下即可解脱。犹如鱼已经上钩,马上便会离开水面一样,心中如果有了空性见,尽管外表的身体跟凡夫一样,好像没有多大变化,但不久的将来,必定能脱离轮回大海,趋至解脱的彼岸。

菩萨彻底断除了将五蕴假合执着为我的我相,遣除实有堪忍不灭「我」存在的分别念与由我执引申的我所执,对于身体、财产、亲友等执著一扫而光;另外执著一个相续寿命延续不断的寿者相,也予以断除;众生接连不断沉溺轮回,今生为人,来世变成天人,以后又堕落三恶趣,在整个轮回中旋转的概念也被清净。

得闻般若经的善缘者具无量福德,直接间接断除四相、法相、非法相。

《弥勒菩萨愿文》中云:「无人无我无寿命,愿证无法究竟义。」与断四相意义相一致。

《中观四百论》中云:「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

《般若摄颂》云:「知自及诸众生等,乃至诸法亦复然。」自己怎么样,众生也是这样,众生怎么样,一切法也是这样。

如果通达我是五蕴的假合而证悟空性,那么众生本性也无不同,也会证悟彼等皆为空性,证悟众生本性空性,则诸法的本性也将证悟。

 

 

1. 执著任何相,都是菩提道的大障

执著任何相,都是菩提道的大障。帝洛巴尊者曾说:「万法的显现不是障碍,对万法的执著才是障碍。」

众生执取任何一个相实际即是耽著四相。

 

所谓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此四者反体不同,本体无别。

 

2. 执著万法,是生死轮回之根

从有法本空方面理解,有相法不管是有、无总体相都不对,如果执取成立一个法相,就成为执著四相。

法相,既包括调伏各种烦恼的佛法,也包括世俗中显现的有法。执著任何一种法相,都会落入四相当中,不能获得究竟的佛果。《般若十万颂》云:「须菩提,若起毫端许之名相执著,亦不得真实佛果。」

执着有法的相实际即是补特迦罗的执著,即是五蕴的执著,既然有五蕴我的执著,就有我所的执著。如《宝鬘论》所述:「若时有蕴执,彼即有我执,由我执造业,从业复受生。」由我所执,众生便会相续不断产生执著,由众生相续不断的执著,众生在轮回中寿命长短——寿者相也会出现。

这是从有法本体空性方面而言。

 

3. 执著空性,谁也救不了

执取法相即为四相执著,如果取非法相也有同样的错误,也不合理。

所谓法与非法有两种解释:

1. 法指佛法的教法,非法是指外道、邪说及无宗派者等的见解;

2. 法指显现的名言谛,非法指单空方面的法。

此处的「非法」是指单空。

中观派以《中论》为代表的许多论著中,都已破除单空的观点。

若认为法界本性仅为空性,坚持自己的单空见解,这也是一种我执、人执、众生执和寿命执著,因为单独空性的执著也是成就解脱的障碍。

如果有人想:「我所了知的万法本性,它是实有存在永恒不变的真理。」这很明显是一种我所执,而我所执是由我执所引生;有了我和我所的执著,则人我的分别——众生执著进而产生;然后众生活到一百岁,一百岁时就该死亡,死了就空了,这样执著众生寿命的相也已经出来了。

故佛说执著非法相即是执著四相,就是轮回执著。

《般若摄颂》云:「虽说五蕴空,菩萨勇士者,尚行相状故,未信无生处。」此颂意为虽然证悟五蕴是空性,但也不是究竟的见解,因为菩萨勇士已行于相状的执著,他对无生没有信心。这说明单单空性方面的执著也不是真正的见解。

宁可让愚者有我执,千万不能对其讲无我空性,令起此执著,因为这种执著谁也救不了,《中观四百论》云:「愚宁起我执,非说无我理。」另外佛经亦云:「宁可著有如须弥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许。」宁可有我见,不可有非法的单空见,取单空相的非法相也是在执著四相。

真正行持大乘菩萨道的修行者,不应取法,不应有任何偏堕于有法的执著,也不应堕入空见中,离一切戏论,方可真正趋入离边的真实义。

 

 

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的道理,释迦牟尼佛在众多了义的经典中如此宣说:你们这些比丘们,应该明白我说的种种法门,就象船筏的比喻一样。

众所周知,渡过大海、江河的时候必须要依靠船筏,但是到了岸边以后,船筏就已无用,只有放在岸边,行者才能到达自己的目的地,不舍弃船筏,背着它则寸步难行。同理,释迦牟尼佛对众生宣示世俗中善恶取舍的因果法门等,是修行人要渡过轮回大海暂时不得不依靠的,依此可以积累二种资粮成就佛果,否则得不到解脱。

但以究竟方面而言,对所有修行的法也必须舍弃实执,何况说其他的非法之法呢?非法指外道的法。

单空方面的法也会成障碍,也应舍弃。依道次第的角度,暂时必须依靠这些法前进,最终一定要舍弃才能到达彼岸,获得解脱。

不依靠名言,胜义谛是不可证悟的。

龙猛菩萨云:「若不依世俗,不可证胜义。」

月称论师在《显句论》中也有一个很好的比喻:为了舀水,必须要准备水器,但水得到之后,水器就没有用了。

《入中论》亦云:「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不知分别此二谛,由邪分别入岐途。」还没有到达二取消尽于法界的境界前,必须要依靠一些象船筏般的世俗与暂时胜义方面的法前进,到了最后这些法也必须舍弃,更何况其它的非法更应当弃之如履。

在最究竟的实相中,法和非法全部要舍弃,一定要安住在无任何所缘的境界当中。

当然,没有真正获得解脱前,世俗谛的法千万不能舍弃,否则就无法证悟胜义谛。龙猛菩萨也说:「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就像还没有到岸便不能轻易抛弃船筏,否则,半途掉到了大海里,后果是很可怕的!

 

【上师教言】

从小到大,我们了解的「幸福」,全来自于外在。比如有钱了就幸福,没钱了就痛苦;有人爱就幸福,失恋了就痛苦……但实际上,这一切并不稳定,随时可能发生变化。而佛教所揭示的「幸福」,建立在内心的基础上,这是人人平等具有的,只是很少人懂得该怎样挖掘。可一旦你认识了它,才知道何为不变的幸福。

 

 

 

 

欢迎关注“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微信号:WYBS_HK

更多资讯内容请关注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官方网站及新浪微博。

邮箱:wybs.hk@gmail.com

网址:http://www.wybuddhist.com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357384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