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20课-窍诀&名词&教证
本课窍诀
打好基础,一辈子的修行才能成功
所以,对于《前行》的每个道理,大家应该反复思维。例如,佛未出世对众生无有利益,字面上看似简单,实际上真正生起这样的定解,是极为困难的。若能对此有深刻的认识,自相续就会慢慢调柔。好比春天种庄稼一样,只有把地耕耘好了,种下青稞或麦子,很快的时间才会成熟;反之,假如地既没有平好,也没有开垦,又没有洒水,就算把最好的种子播下去,也不可能发出苗芽。我们修行也是如此,必须先耕耘自己的心田——对基本道理再再修持,直至得到感觉为止。
未宣说佛法,只因众生福报浅
有些佛虽然来到人间,但因众生福报不够,佛长时间入于等持,或者暂时没有宣说佛法,在这种情况下,众生就得不到真实利益。
……听到此事后,尊者不禁感慨万分地说:“呜呼,你们西藏人的福报实在太浅薄了!在我们印度东西两方如群星般的班智达中,无有一人能胜过美德嘉那大师。”
要有取舍辨别的智慧
这个世间上,也许还有很多这样的老修行人,他们相续中充满悲心、慈心,有非常好的境界,可是很多人往往不屑一顾。人们追随的是什么?就是口头讲得非常漂亮、内容却很空洞的东西。一点境界都没有的人面前,弟子常常多如过江之鲫,而真正具实修实证的人座下,去求法的却屈指可数。假如没有求法的话,这些大德表面上只是一般人,根本无法显露其内证功德。
编写师兄:定解B0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20-定解B06-004
本课名词
等持
定的别名。梵语三摩地,译为等持,即心安住于一境而平等维持之义。
——《佛学常见辞汇》
阿僧祇劫
华译为无央数劫。劫是计算时代的名词。
——《佛学常见辞汇》
因地
为“果地”之对称,指修行佛道之阶位。亦即指由因行至证果间之阶位。与“因位”同义。可分为二种:(一)对佛果之果位而言,等觉以下者悉为因地; (二)对初地以上之菩萨而言,果地前菩萨之阶位皆为因地。亦即对已证位者,称未证位者为因地。
——《佛学大辞典》
直断、顿超
立断(直断)、顿超:实际上是大圆满的两大修法,又名本来清净、任运自成。本来清净,主要讲了心的本体空性;任运自成,则是讲了光明部分。修大圆满时,这两个要诀不可不知。但我们在具体修之前,必须要得过灌顶、修过加行。
——索达吉堪布2011年7月29日“香港理工大学问答”
无想定
指已离遍净欲、未离上界欲的补特伽罗,发起作意,使心、心所不恒相续,六种转识暂得息灭之定。不相应行之一。
——《藏传佛教辞典》
夺舍
按密宗无上续部说法,修习密宗无上瑜伽道到一定程度,自己的气脉和心获得自由,此时,如自己现有的身躯不能完成大事业,可在自己死前离开现有的躯体,转移到青年的尸体中去,如不能找到青年的尸体,可找一无伤病的洁净的生物的尸体,把自己的灵魂转移到那里而使自己获得复活的一种方法。例如,玛尔巴译师之子达玛多德坠马受重伤不能生存之时,即欲寻找一青年之尸体,但只找到一鸽子的尸体,于是将魂魄转移其中前往印度坟场,适有一个十六岁的男孩的尸体正被运往坟场,于是将魂魄又转移其中,成为一个大学者,得名底浦密宗之柱,日琼巴曾前往拜见并从其学法。与此相同,据说东科尔活佛索南嘉措也是前一世活佛朵居嘉措死后未经父母生养而夺舍于一名八岁男孩之尸体而转世的。
——《红史》
四谛法轮、无相法轮、分别法轮
释迦牟尼佛三转法轮分别是:
初说四谛法轮: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中说无相法轮:轮回、涅槃一切法抉择为空,也就是自空中观的见解。
后说分别法轮:属于戏论的法、轮回的法,都属于自空;本来具有的如来智慧德相是他空。把这两个分开讲是分别法轮。
——学佛网
灭尽定
又作灭受想定、灭尽三昧。心不相应行法之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即灭尽心、心所而住于无心位之定。与无想定并称二无心定。
——《佛学大辞典》
十二缘起
有情皆因十二缘起而流转于轮回中。龙青巴尊者于《妙乘藏》中云:
依十二缘起顺次流转(有情遂迷失于轮回中):
一、无明——乃三无明之生起,即不能了悟悲心力用之本质。
二、行——即形成轮回之四缘。
三、识——由“行”而生起粗识,此粗识对外境种种相皆受用。
四、名色——由“识”因种种业力而生起“名”(即五蕴之受、想、行、识)及色。
五、六入——由名色生起(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触——六根缘外境(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七、受——由触生起乐、苦及无苦乐之觉受。
八、爱——由受而生起贪“乐”厌“苦”之心。
九、取——由爱生起对外境之容受(即追求)。
十、有——因取而造作诸业及烦恼污染,由是转生之因缘已成。
十一、生——由“有”故令(有情)生于诸趣中。
十二、老死——由生而有少年、老年及死亡。
自无始以来,有情即依十二缘起而流转于轮回。例如就有情之生命而言,若于第一瞬间不能了悟自体性,当净光明消散而中有开始出现时,此即无明。于在生时直至外呼吸断绝(即死亡)止,乃十二缘起顺次之推动。于外呼吸断绝直至死亡时,所出现之种种粗分及微细之消散,乃十二缘起之逆行,而种种幻象之显现皆随之而空,轮回亦开始消退。此际首先生起本净之境象,即法尔而生之胜义法性(即涅槃)。复次,遂生起“法性中有”之显现,此乃涅槃(灭)之缘起所显。当下,若不能证悟此胜义自性,则堕轮回;若能证悟,则解脱而得涅槃。此二者乃分别名之为“迷于轮回”及“解脱得涅槃”。于“基(根)”及“基(根)之明相”此二者中,无无明,然以缘起故(有如晴空之云),及由于生起成轮回之种种不净分别,有情始漂泊于六趣中也。
——《九乘次第论集》
拙火定
西藏佛教密宗所修定法之一。即利用类似气功原理之苦修苦练(练气、脉、明点等生理作用),以达抗御饥寒之功用。迦尔居派以此为传承大法中之基础行法而教授之。据传迦尔居派之密勒日巴即修拙火定而得成就者。
——《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预流果
1、八向果中,未断欲界六修所断,住于第十六心之小乘人。
2、声闻乘四果之一。旧称须陀洹预流之流,为圣道之流。断三界之见惑已,方预于圣者之流,谓之预流果。是为声闻乘最初之圣果,故又称为初果。余三果为一来果,不还果,罗汉果。声闻乘以证罗汉果为最后目的。
3、证见谛圣者。永断忍及见道十六心所断八十八种烦恼。
——《佛学词典》
本课教证
1、《方广庄严经》:“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已获得甘露之妙法,纵于谁说他亦不了知,故当默然安住于林间。”(1册P330)
佛已获得犹如甘露般的这五种境界,能治疗八万四千烦恼疾病,可由于它太过甚深,对任何众生揭示都难以了知,所以,佛陀安住在鹿野苑林中,七七四十九天没有讲法。
甘露一样的妙法具有深、寂、离戏、光明、无为的殊胜自性,这是甘露妙法的体相和特点。
“深”,甚深,就是没有相状,没有实有的本体。
“寂”的自性是无思。思就是思维。思,是一种分别念、一种心所。心所法当中的思心所,是包含在五蕴中行蕴的。行蕴是能造作的,能造作是以思心所为代表。可思可议是一种心的状态,它的起心动念是非寂灭的。深和寂当中的寂,解释为非思,因为它不是一种起心动念 、不是分别念状态的缘故。深和寂,一个是从没有相状,一个从不是心心所的状态来进行安立的,这就叫寂。
“离戏光明无为法”:它分别对应离常、离断、离是、离非。离常就是离戏,戏就是戏论。
离戏是没有戏论,主要是离开常边,或者离开有边,以这个方面来安立的。四边当中有无是非,或者常断是非;也可以这样说:常说是有,断说是无。因此,离戏是没有常边的戏论。
“光明”,也不是断灭,因为有智慧,所以不是断灭的……“光明”是智慧的意思,而且是很深的相应实相的智慧。
无为法是观待“有为”,有为法是有生住灭,没有生住灭的是无为法。法性其实是无生无住无灭的,而世俗谛的法有生有住有灭。
“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讲的是佛的圆满境界,这种境界给众生讲,众生理解不了,因为它太深了,是佛智现证的。
佛陀已获得了甘露妙法,但是这么深邃的境界“纵与谁说他亦不了知”,无论给谁说,他也没办法了知佛相续当中证悟的境界,“故当默然安住于林间”应该默然安住不讲法,坐在菩提树下独自体会法喜。显现上,从小乘的侧面讲,佛陀在成佛之前是凡夫,从大乘显宗侧面来讲共同的说法是十地菩萨,不共的说法是佛示现成佛的。
——前行广释第20课辅导资料
2、《宝鬘论》:“此法甚深故,知众难领悟,故佛成道已,默然不说法。”(1册P330)
3、“无上救护即法宝。”1册P330
【法宝是什么呢?就是救护众生之法。要想救护众生,必须生起佛法的智慧,以此才能遣除无明黑暗,治愈自他的烦恼疾病。】
4、《悲华经》:“投生为人极难得,逢佛降世极难得,于善法心生好乐,发起善愿亦极为难得也。”(1册P331)
投生为人、值佛出世、对善法心生喜乐、发起善愿,这四者确实相当难得。
5、美德嘉那尊者:“天空皎洁的月亮在某人家中,但某人却不知,反在他处寻找水月。(1册P333)
像他这样明月般的印度大班智达,正好住在她家里,她却根本不知道,还整天到处找水月般的相似善知识。
6、《中论》:“若佛不出世,声闻已灭尽,诸辟支佛智,从无依而生。”(1册P339)
佛陀不出世、声闻已入灭尽定的时候,诸辟支佛在不依靠善知识的情况下,凭借前世修十二缘起的善根,即生于一座中获得圣者果位, 然后身体示现燃火、发光等神通,度化小部分有缘众生。
7、《贤劫经》:“佛涅槃后,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此千五百年后,释迦法灭尽。”(1册P340)
8、《像法决疑经》中言:“我灭度已千年后,恶法渐兴。”(1册P340)
内容叙述佛灭一千年后佛法衰变之相,并劝导修布施大悲行。——该课注释
编写师兄:定解G18、定解B29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20-定解B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