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CKB】《中观四百论》04 (上)—— 种下了这个习气,以后就能及早地、迅速地看破轮回的一切虚假性
中观四百论
ZCKB辅导
04
(上)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讲圣天菩萨的《中观四百论》。
此《中观四百论广释》分三:甲一、初义;甲二、正释论义;甲三、末义。
甲二、(正释论义)分二:一、总义;二、别义。
乙二、(别义)分二: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
丙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分二:一、明由断除四颠倒门修习中士意乐发起愿菩提心之轨则;二、明发起行菩提心已而学菩萨行之轨则。
丁一、(明由断除四颠倒门修习中士意乐发起愿菩提心之轨则)分四:一、明由广思维念死门断除常执颠倒之理;二、明由修有漏身皆苦之门断除乐执颠倒之方便;三、由思维生死体性的不净门断除净执颠倒之方便;四、示于有漏法不应执为我及我所之门而断除我执颠倒之方便。
戊一、(明由广思维念死门断除常执颠倒之理)分三:一、略示由念死门策发勤修解脱道不放逸行;二、广明修无常之理;三、明修无常的利益。
己二、(广明修无常之理)分三:一、修念生际必死;二、自己未解脱死怖不应专忧虑他死;三、教诲应当远离贪著尘事而勤修解脱道。
其中第一则已经抉择完了,今天抉择第二则,自己还没有脱离死怖的时候,对于其他人的死怖不应该去忧愁。在本论当中很明显的提到了对自己的子女或者亲友方面不应过分地耽著。
为什么这样讲科判呢?前面的这些道理学习之后,大概明了对自己的方面不应该有常执。遣除了这部分常执之后,还有另一部分的常执,就是平时我们平时所讲的我所,自己所执著的方面,最执著的是什么?肯定是子女或者亲友方面的常执,这部分要打破。因为不管是对自己的生命执著也好,还是对他人、子女的生命执著也好,都是障道。如何障道呢?因为虽然对自己方面没什么执著,但是如果对子女执著的话,就会为子女的长久存活去造很多罪业。在圣者在眼中看来,这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全部是世间的邪颠倒执,为了使修行人能放下一切,专心专意地修持正法,所以在这个科判当中遣除对子女、亲友方面的忧虑。
这是这个科判的目的和必要,不知道的话,对这个论义就不会有甚深的了解。
庚二、(自己未解脱死怖不应专忧虑他死)分二:一、略示;二、广说。
辛一、略示:
汝应忧自死,何忧儿孙等,
自责而说他,岂非所应呵。
有些人认为,自己方面已经了解了,必须要畏死,但是有的时候为了儿女,忧愁儿女方面的死亡,就顾不得自己去修法了。针对这种邪执,圣天菩萨讲,处在生死轮回当中的众生,应该忧愁自己的死亡,对于自己之外的儿孙等不应该再去忧愁了。放着自己的死亡不忧愁,而去忧愁其他人的死亡是不对的,应该受到遣责。自己有应该遣责的过失,自己不去管,反而去忧愁别人的死亡,这是不对的,应该受到智者的呵斥。
“汝应忧自死,何忧儿孙等”,针对有些人对自己的生死一点都不管,不去害怕自己的死亡,不去修持正法的对治,专门去担忧自己的儿子、女儿、孙子等等,认为他们对我非常好,或者我对他们有很大的贪执,他们一旦要死的时候,自己就非常痛苦,非常忧愁,对他们的忧愁胜过了对自己死亡的忧愁,圣天菩萨说“自责而说他,岂非所应呵。”
“自责”就是说你自己没有对自己即将到来的死亡忧愁,本来就应该呵责,但是你对自己具有的过失没有见到,没有遣除,反而去忧愁其他人的死亡,“而说他”就是去忧愁他人的死亡。这是不应该的。
如果按照世间上的想法来看,如果对自己的父母、儿女一点都不忧愁,他们到什么地方去,他们学好学坏,他们生病、死亡一点都不管的话,世间人认为这个父母没有良心,心很坏。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这样的,因为这里是站在佛法的角度宣讲的,父母对儿女的贪爱是不是真实应该呢?确实是不应该的。佛法当中有很多很多的理论来进行抉择的。如果自己对自己将要来的死亡一点都不注意,反而对子女的死亡非常忧愁而耽误时光的话,这是不对的。
那么,有些人会想,我对自己的死亡一点都不顾虑,对自己的儿女非常顾虑,这难道不是一种利他的行为吗?绝对不是。这种行为单单是一种贪爱,贪嗔痴烦恼当中的贪。对自己儿女的贪肯定是一种烦恼的发心,通过这种发心所引发的行为肯定也不是一种真正的善法。
我们再观察他的这种观点,不管自己即将到来的死亡,没有修对治,把自己所有一切精力放在儿女身上,经常对儿女进行操劳,进行担忧,这是不是对的呢?绝对不对。如果真正是一种利他行的话,比如说菩提心当中,不管自己的修行,放下自己的利益,一心一意利益众生,这个行为和这里对得上吗?根本对不上。菩提心是了解了自己需要获得的利益,也就是自己发起了出离心,想要获得解脱的基础上,对别人发起一种愿他解脱的心。
父母对儿女的贪爱不符合这样的条件,因为他自己尚且没有忧愁自己要死亡,怎么可能修持对治死亡的善法呢?如果没有发起这样的心,没有修持这样的行为,那么肯定对自己的儿女,也不会希望他在死亡来临的时候能够修持善法,能够对治死亡的恐怖,绝对不会有这样的心的,因为他自己都没有发起这样心,怎么可能对自己的儿女如此地要求?
这样观察之后,这绝对是一种烦恼的贪爱而已,绝对没有为了对治儿女即将来临的死亡而修持善法的心。既然没有这种善心,那么他会用什么方法去保护儿女呢?肯定就是不择手段,不会使儿女断除过失,修持善法。肯定会造一些非法,比如以贪心去保护儿女,以嗔恨心去压伏对自己的儿女作伤害的怨敌,这一切都是由痴心引发的,所以贪嗔痴都是具足的,没办法真正对儿女进行帮助。从这方面分析,父母对儿女的贪执,所作的行为,全部都是不应理的。
我们从颂词引申的意思就可以知道,自己了知了死亡将要到来,知道了死亡很痛苦,知道了死亡之后如果自己没有修持善法肯定要堕入恶趣或者轮回的话,自己首先要发起一个出离心,然后修持善法,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推知所有的众生、自己的儿女实际上都受到死亡的控制,都要面临堕入轮回或者恶趣的危险,在这个基础上忧愁众生,死亡马上要来临了,他们没有修善法,多么可怜,多么使人感到忧愁,这样的心就是对的。在求解脱的基础上发起一种利他的心,就是菩提心,这个是对的。
愚人的邪分别念和菩提心的体相和发心是对不上的。必须把这两点分开讲,就知道这种邪分别是不应该的。
知道颂词的意思之后,再看比喻。以前在印度有些婆罗门,虽然婆罗门的种姓是比较高的,但是有些婆罗门被生活所压迫的时候,也不得不去给别人当奴仆。他们当奴仆的时候,也是为了区分自己奴仆的种姓和其他真正的奴仆不同,所以头上要插孔雀毛作为标志。其中有一个作为别人奴仆的婆罗门,他看到其他婆罗门奴仆头上插了孔雀毛,就觉得他们是奴仆,是很下贱的,没有出息的,他观察别人过失的时候,就忘记了自己头上插了一根孔雀毛,自己也是奴仆的身份。这是不对的,智者看起来是应该呵斥的。
比喻和意义对照:自己作为父母正在忧愁自己的儿女将要死亡的时候,就忘了自己会死亡。就像这个奴仆正在看不起别人的时候,忘了自己头上也插了孔雀毛,自己也是奴仆一样。你如果把自己的精力、时间全都花在儿女方面,做一些没有意义的忧愁,对自己也好,对自己的儿女也好,没有任何意义,从现世或才来世来讲都是错误的行为,还不如现在忆念死亡,修习无常,这样更有意义。
辛二、(广说)分六:一、破子女未请问便往后世应当悲伤;二、对于子女不应过分贪著;三、不必向人表示对子女死的哀痛;四、不应为了联络亲友后辈对亲友的死表示哀悼;五、不应贪著亲友聚会;六、不应贪著良辰美景。
壬一、(破子女未请问便往后世应当悲伤)分二:一、正说;二、实已请问过而去唯由自愚痴故不察。
癸一、正说:
若时未请求,自来为子女,
彼不问自去,非是不应理。
有些人想,虽然前面所讲的道理也是正确的,自己还没有忧惧死亡的时候去担忧别人是不对的。但是毕竟子女是自己的亲骨肉,他们死的时候没有向自己请求,自己没有同意,他们就死去了,这一点肯定应该是值得忧愁和悲伤的。
针对这种邪见,圣天菩萨说道,既然子女来的时候也没有请求就来了,去的时候也不请求就去了,“非是不应理”,这是很有道理的。你认为他没有请求而自己去往他世,依靠这个作为悲伤的根据的话是不对的。
再进一步分析,父母在结婚成家的时候,也没有请求别人来做自己的子女,成为父母子女的关系,主要是由于业力,有的时候是一种善业力,有的时候是一种恶业力。有些经典当中说,有些前世的仇人冤家,为了偿还宿债,或者为了报仇转成自己的子女,这是通过恶业牵引的。也有通过善业牵引的,比如菩萨的发愿力,像佛陀的儿子也是发过愿,生生世世做佛陀的儿子。不管怎么样都是受业力所牵引。
当然发愿成为菩萨的子女是特殊情况,这个颂词当中所讲的不是特殊情况,而是一般情况。针对一般凡夫人来讲,很多都是通过业力来做自己的子女,既然是业力的话,来做自己的子女的时候,不需要提前请求,也没有办法提前请求,业力一成熟他就会变成某某人的子女。所以他来的时候是没有经过请求而来的,“彼不问自去”,他死的时候没有给自己请问“我是不是可以离开你了?如果你同意我就去,不同意我就不去。”,这有没有必要呢?实际上也没有必要的。他走的时候不向你请求,不向你提问,他自己跟随业力而去也是对的。这一切不应该非常悲伤,不应该非常耽著。
很多世间人不了解因缘所成的法是由于业力所牵引,不了解缘起的规律,所以对内外一切法都极为贪执,就是因为不了解缘起,所以产生了很大的愚痴心。(缘起有内外缘起,外面的山河大地产生的缘起,还有内在的十二缘起等等)如果了解缘起的体性,就知道外在的一切外境是因缘产生的,自己的身体乃至于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也是因缘产生的。所以今生当中父母和子女的聚合就好像是在一个旅店中暂时聚会的客人一样,父母就好像是开旅店老板,子女就好像是投宿的旅客,来的时候他也不知道他是从什么地方来的,走的时候他也不说他到什么地方去了,这些只是暂时的因缘聚合,没有一个常有的东西。
既然是通过因缘产生的法,肯定就没有常有,因此父母担心儿女的死亡,想要他们长久存活的这种常执,这种耽执是不应该的,所以这里进行了破斥。主要是针对这个重点、核心,这些父母为什么要忧愁自己的儿女死亡呢?就是希望他长久存在,认为这一切是常有存在的,所以一旦死的时候,他就非常忧伤了。
从比喻方面来讲,讲义当中提到一个种菜的人,突然菜园里来了一个女子,和他相好成家了,结婚之后他们一起生活,他觉得很安乐,他就把这个女人执为我所,而且希望她长久留在这个地方,当时他认为这样一起生活的时光应该是常有的,生起一种常执。但是有一天,这个女人突然失踪了,走了,他非常悲伤,其他人问他为什么?他就说这个女人没有向自己请求就自己走了。其他人又问这个女人从什么地方来的呢?他就说不知道。那别人说,她从什么地方来的你不知道,你没有请她,她自己来的,走的时候她自己走的话,也没有必要悲伤吧。这就说明这个人比较愚痴,不知道其中的道理。
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知道,世间人也是同样的,有这种愚痴性。通过这个比喻我们就可以观察,世间人对自己子女的执著确实也是这样的,认为他们应该长久地存活,所以对死亡非常的忧心,也是和这个比喻一样的。
这里讲到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执著,是不是对出家人来讲没有用呢?而且很多人是还没有结婚就出家了,既然没有子女,学这些颂词有什么用呢?其实也是有用的。因为现在我们虽然通过某种因缘很早就出家了,但是如果不把其中的道理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的话,有可能自己会羡慕世间人父母子女欢聚一堂的天伦之乐,生起一种贪恋心,很容易舍戒还俗过世俗的生活。
一方面为了遮止这样的事情发生,说明这个问题,世间所谓的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不是常有的,只不过是业缘和合的,而且这样和合的结果不会引来安乐之果,只会引来痛苦之果。这是第一个目的。
第二个目的,如果今生我们没有修行成就,下一世就转生为人,按照一般规律来讲,长大之后就要结婚成家。现在我们听了这样的颂词,再经过长时间的思维抉择,就认为父母和子女的这一切所谓的关系都是不应理的,是障碍自己修行的,今生当中我们通过深深的思维,实际上已经在我们相续当中种下了一个很深厚的习气,假使我们修行没有成就,再转为人的时候,这样的习气就会发生作用,对世间的这些情爱会发出一种厌恶,不会去羡慕。这也是有很大的必要性的。
为什么我们现在有这样的因缘,也是因为以前种下了这样的习气,有这样的习气牵引,今生很多人出家修行了。现在我们再种下这个习气,以后也会有这个习气,及早地、迅速地看破轮回的一切虚假性,对自己的身体,对其他人的身体,对子女的常执统统打破,这些打破之后,对其他方面的执著是很微小的。
这里为什么讲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呢?比如说一个父母,他对路上的乞丐,或者对其他不认识的人会不会生起这样的忧愁呢?不会的,他最耽著的就是自己的儿女、亲友,这方面由于特殊的业力比较耽著。虽然如果从长期分析的时候,像这样的父子关系在前世或者后世都是毫无关系的,但是通过因缘一成熟,变成了父子之间的关系的时候,这种执著就自然而然产生,不管他上一世是自己的亲友也好,自己的仇人也好,这个都没办法去分析,一旦有这样的血缘关系马上就会生起很大的耽执。
反过来讲,子女对父母的耽执也是同样可以类推的,虽然从颂词方面不一定可以一一对上,但是我们从意义上反观的时候,也是同样的。比如世间上的人,有些父母耽著自己的儿女而不愿意出家修行的也很多,怕自己离开子女去修道之后,子女没人管,会贫穷、死亡等等,有这样的耽执,就不愿意修道;有些是儿女耽执父母的,就认为自己如果抛开了父母,他们没人管,就会生病,就会死亡等等。不管怎么样,从意义方面都应该如是去观察。除了对父母子女、亲友的执著之外,对一般的人不容易生起执著。
所以这里说,如果通过上面的破斥了对我的常执、颠倒执,还有对父母子女亲友的常执的话,就没有什么可执著的了,对有情方面的执著全部破完了,我们好好学习思维之后,在相续当中种下很深的习气,通过这样的习气,以后自己会受用无穷。为什么我们看一些大德的传记,他一生下来就对一切世间法完全没有眷恋,而且一心一意想要修持正法呢?绝对不是无因无缘的。有时候我们看到这些传记很羡慕,为什么我们从小不对S师三宝生信心,不对轮回生厌离心呢?有时候也不需要羡慕,因为自己没有种这个因,就是怪自己。
现在我们通过这样殊胜的论典,听闻、思维、修习之后,自己也种下这样的习气了,所以我们以后投生转世,习气一成熟之后,自己小小的时候就会厌离轮回,就会对修习正法生起欣慕之心,很快就会解脱。这有很大的必要,所以我们不要认为父母对儿女不要耽执和我们没有关系,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
下面是讲实际上子女去往他世的时候,已经请求过了,只不过自己愚痴,没有察觉而已。
癸二、实已请问过而去唯由自愚痴故不察:
唯由愚痴故,不知子行相,
此欲他去者,已用老衰表。
实际上自己的子女要死亡之前,已经给你请示过了,只不过你自己因为愚痴没有了解而已。是通过什么样的请求方式呢?通过老衰,或者病变等等进行表示的。如果是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在自己的儿女已经从童年到了少年,逐渐到青年、壮年,慢慢慢慢他的头发开始花白,他的体力开始下降,他的各种各样的衰老的像现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的儿女肯定于不久的将来要舍弃自己而去了。
明智的人察觉到这一点的时候,就知道子女正在请示。实际上轮回的体性就是这样,你同意也好,不同意也好,都是要舍弃的。只不过有些有智慧的人对这一点看得开,他不会特别执著。
但是愚痴的人,情执非常严重的人,有的时候虽然知道,但是假装不知道。或者也有真的不知道,一直执著子女会永远和自己在一起,有这样很严重的常执的缘故,他根本不会发现,比如世间也有这样的说法,不管子女的年龄多大,在父母的眼中都是小孩子。实际上就是因为自己的愚痴,不知道自己的子女将要行往后世的行相已经通过衰老、或者生病、违缘等表示过了。
有智慧的人就已经在心里逐渐有准备了,一旦子女离开自己的时候,就不会特别哀伤。常执很重的人提前没有心理准备,一旦子女离开自己就接受不了这个打击,心中生起非常大的忧愁和悲伤。但这也只是自己的愚痴而已。
这个颂词所讲到的也是一种特例。子女要走的时候,“用老衰表”,也讲到“唯由愚痴故,不知子行相”,从这两方面我们可以知道,子女是走在父母前面,不是父母先死,子女再死。如果子女很年轻就死的话,也不会有“老衰表”,所以这是一种特例,子女在比较衰老的时候死去,父母就比较忧伤。
讲义当中还讲到病变,有些子女很小的时候通过生病而死亡,这也是可以表示的。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个颂词所讲到的是一种特殊的情况,但是因为有这样的情况发生的缘故,为了对治邪执,圣天菩萨也是用一个颂词进行了宣讲。
比喻所宣讲的意思:比如说一个父亲命令自己的儿子去远方谋生,但是临行的时候他又紧紧抱住自己的儿子依依不舍,非常舍不得他离开。这样的比喻说明什么道理?说明一种愚痴,通过愚痴所引发的痛苦是不必要的。因为你自己命令儿子走,你自己已经下定了决心的,但是要走的时候,你又紧紧抱住他,不让他走。这种舍不得他离开的痛苦,单单是愚痴所引发的痛苦而已,单单是自苦而已,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比喻对应颂词,主要是对应“唯由愚痴故”这句。实际上子女已经表示了,只不过是父母自己的愚痴,不知道而已。所以通过愚痴所引发的,担心子女死亡的忧愁,这种痛苦唯是自苦而已,没有任何必要。所以我们应该通过这样的比喻和意义,看破世间虚假的情感等等,看破之后才能真正发起向道之心。
很多人认为自己方面是放得下的,就是放不下自己的儿女,或者放不下自己的父母,这方面成为很大的障碍。为了去除这个大的障碍而宣说这个颂词,比喻和意义一对照之后,就知道圣天菩萨的颂词讲到的意义是非常深刻的。知道这个道理,看破这个道理就会用自己所有的精力和时间去修持正法。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是不是一点都不管父母有情呢?绝对不是的。只不过我们在刚开始入道的时候,首先要具足一些必须的基础的功德,如果自己连一点点基础的功德都不具足的话,绝对不会去度化其他的众生的。这方面只不过是层次不同而已,在第一个层次的时候,首先自己要生起出离心,修持解脱行,在自己有一定功德的时候,再去发起菩提心救度众生,这个在佛教的道次第当中都是这样讲的。我们看《前行》,看《菩提道次第广论》,都是首先自己对轮回生厌离,然后抛弃对父母亲友一切的耽执,然后发起出离心出家修行,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生起利他的意乐,修持菩萨行,这个时候把所有众生,不仅仅是自己的父母执为我所,然后去利益他们。这方面实际上是不矛盾的,只不过有层次的问题。现在这部分颂词的意义就是在讲如何打破常乐我净四颠倒执,生起中士道的意乐,怎么样去发起解脱的心,和后面的修菩萨行有些表面上看起来有抵触的地方,实际上不抵触。这样的意义必须要了解。
在讲义当中还有一个牧童要去上学的比喻,是S师自己的比喻,是S师以前上学的时候有这样的事情,(听过课的人)一看就很清楚,只不过后来的人,当时没听,就不知道这是堪布仁波切自己以前要去读书的时候,母亲依依不舍的经历。不方便以第一人称讲述,就用牧童代指,实际上是S师自己的故事。
以上是第一个科判的内容。
[终生学习 终生修行 终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