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66课-法师辅导 返回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66课-法师辅导

法师辅导




教理方面的重点、难点


课前和课后教诫的重难点

1、修行人如何为后世做准备?

第一,从大的方面讲:须看破对今生和后世的执著,发起出离轮回之心。


第二,须认识轮回后世:轮回是今生与后世的显现,后世不是只有一世,乃至于我们没有调伏自心之前,会一世接一世地出现。


第三,今生与后世的关联:今生就是在为后世有意或无意地做准备。


第四,如何为后世做准备:有些人不知道也不懂如何为后世做准备,他在创造后世流转到六道中任意一道的因缘。而有些人则有意为了获得善趣、值遇上师、发菩提心、利益众生,为后世做比较好的准备。


第五,修行要有紧迫感:我们现在可以做选择,如果错过了最佳选择时机,当我们临死或者因果已经定型的时候,再做选择就来不及了。若想临终往生净土,或者转生到好地方,但今生恶业太重的话,一方面可能想也想不起来,或者即便要选也不一定马上可以通过自己的意愿而转移。


现在我们自由自在的时候,应该为了今生和后世做最佳的选择,想要如此则必须要按照选择的去创造条件和因缘。


第六,修行的核心是业因果:不管修什么,即便修空性,从某个侧面来讲仍然是一种因果。因为修空性是因,通过修空性有一种证悟空性的果。或者为了证悟空性积资净障,也是一种因果关系。


对我们而言,通过学习因果(业果不虚)的教授,告诉我们现在是最好的选择时间,一旦错过就来不及了。


2、学习方法简述

第一,我们需要先学习。


第二,学习完之后要想轮回的痛苦、不取舍因果的果报是可怕的,是自己不愿意承受的。


第三,所以现在应该认认真真地做选择,然后实践。该断的一定要断,不能黏黏糊糊,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该做的一定要做,该做的善行绝对要义无反顾地去做,有十分的力量就必须要用十分力量来做。只有这样才可以斩断对轮回当中很多的牵挂。


第四,反复学习和观想:有的时候即便是学了也不一定能控制住,要反复学习和观想。如果不学、不观修、不反复去想它的后果,那么当烦恼起来了而去造罪的时候,凭什么去阻止呢?如果不阻止的话,果报会是怎么样呢?


不管在断除烦恼和业的时候,有多么痛苦和不愿意,一旦想到果报的话,基本上都能够止息(就是都能够制止住)。所以,在轮回的因和果方面,必须要再再地观。不能说我观了一次(今天早上打坐打了一个小时,做完了)等于这个修法都修完了,不能这样。只有把它的果反复地观想之后,这种状态才能够深深地烙在心上。


平时当我们在面对事情、或面对不同的人时,这种可能会导致不良后果的记忆,就会很自然地浮现出来,我们就会想:我愿意去承受那种后果吗?不愿意。既然不愿意,那么现在就不能那样做。


3、业和果一起讲的好处

不是只讲了业不讲果、或者讲了果不讲原因,这样对我们的取舍帮助并不大。但是把业和果放在一起讲,这个业会导致那种果,自然而然就会知道关系。尤其是现在的这种果报,是由以前类似的因产生的;现在我造这个因以后也会感受这种果报。这就是佛陀的智慧。


佛陀告诉你这样做的话后果很可怕。佛陀的金刚语远比分别念的打卦要准得多。我们对于佛陀说的:你如果这样做,就会导致这样的后果。很多人(不修行的人和修行的人)基本上看是看到了,但是并不重视,感觉没那么恐怖。福德欠缺的缘故,对于佛陀的金刚语,以及对我们有深远影响的上师教言的重视程度,真正反观内心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些我们要知道,适时地做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够对我们的今生和后世处在安乐或者利益中很重要。


4、重视佛陀的金刚语

平时当我们在面对事情、或者面对不同的人时,这种可能导致不良后果的记忆,就会很自然地浮现出来,我们就会想:我愿意去承受那种痛苦吗?不愿意。既然不愿意,那么现在就不能那样做。


好就好在业因果是放在一起讲的。尤其是现在的这种果报,是由以前类似的因产生的;现在我造的这个因也会感受这种果报。这就是佛陀的智慧。


在其他教言中,比如宗喀巴大师在《道次第广论》中讲过、很多噶当派的大德也讲过:现在有很多人特别喜欢打卦。对于打卦人语言特别相信,但是对佛陀的语言就没这么重视。我们对于佛陀说的:你如果这样做,就会导致这样的后果。我们福德缺乏的缘故,对于佛陀的金刚语,以及对我们有深远影响的上师教言的重视程度,真正反观内心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些我们要知道,适时地做调整。


法本开显中重难点


1、原文:

邪淫的感受等流果:丈夫或妻子相貌丑陋、懈怠懒惰,双方犹如势不两立的仇人一样。


等流果有两种:

第一种是“丈夫或妻子的相貌丑陋、懈怠懒惰”。从因来讲的话,邪淫本身属于不净行,它的发心和行为都是不净的,在不清净的因中产生并感召了丑陋的妻子或丈夫。


还有一种是“懈怠懒惰,双方犹如势不两立的仇人”,夫妻之间很容易吵架,碰到之后不吵的几乎没有。


2、原文:

现在大多数夫妻之间整天无休止地吵吵闹闹,甚至大打出手,进而怀恨在心,他们往往都认为造成夫妻不合的原因就在于对方性格恶劣,其实这完全是由各自前世邪淫的等流果所导致的。


“现在大多数”,指很多。吵闹的原因不外乎饮食、习惯、两个人的性格等等。很多都是琐事引发的,但是深层次的原因是属于邪淫的等流果。


“进而吵吵闹闹甚至于经常打架,进而怀恨在心”。在遇到事情的时候,直接归咎于对方,自己都是对的,对方有问题。没有认识到这是“各自前世邪淫的等流果导致的”,主要的原因是自己以前造过邪淫等流果。


等流果什么时候成熟呢?不知道。反正一旦成熟,就会这样。它的异熟果可能是恶趣;等流果在人间当中也会如是地出现。


3、原文:

因此,夫妻之间不要心生嗔恨,大动肝火,理当认识到这是自己往昔造恶业的果报,尽可能忍气吞声。


华智仁波切给出了一些建议或者教言:夫妻之间互相要宽容、忍让,不要心生嗔恨。


尤其是学了佛法之后,要知道这是自己以前造的罪业,如果在罪业成熟后还去做一些不良的反应——吵吵闹闹、大打出手、怀恨在心、把过错归咎到对方等等,这是给以后的痛苦又埋下了伏笔。


4、原文:

正如单巴仁波切所说:“夫妻无常犹如集市客,切莫恶言争吵当热瓦。”


“夫妻无常犹如集市客”,成为夫妻是两个人前世共同的因缘聚合而走在一起,这也是无常的,因为有聚就有散。不是生离,就是死别。就好像在集市上赶集的人,由于前世的因缘,今生短暂的在一起。几十年的时间就会分开,在这短短的时间中,是要选择在争吵、嗔恨、打斗中度过,给后世埋下很多痛苦的伏笔?还是知道既然无常,双方应该互相宽容、安忍,生起一种欢喜心?后者在轮回中是一个很好的显相,至少没有造更多的恶业。如果是修行者就会知道,这些都是前世的因缘暂时的聚合而已,这个“集市客”就非常形象。


成为夫妻后,以什么力量分开呢?就是各自的业力。每个人相续中有很多套因缘需要成熟,这只是其中一套成熟了。短暂的成熟之后又会分开,这是业力牵引各自分开。所以在这种短暂的聚会中,切莫恶言争吵,否则双方都不会愉快。如果有小孩,也会给孩子心里带来很多不良的影响。家庭和谐孩子的心理就会健康,否则孩子也会受到伤害。主要的因缘是因为小孩有这个业,投生到这个家庭中,但是外缘的影响还是存在的。


一方面大家都不愿意争吵,此外恶言争吵发于烦恼心,如嗔恨心、我慢、贪欲等等。由嗔恨、烦恼而引发的吵架、打架、是由于恶业因缘成熟了。当我们投生到轮回中再碰到时,就成了怨敌。或许下世碰到还会成为一家人,但还是受苦,没有安乐的时候。


5、原文:

妄语的感受等流果:就是自己遭到诽谤或者上当受骗。


这里有两种等流果:第一种是经常遭受诽谤;第二种是经常上当受骗。


以前妄语成性而说了很多,如果是很大、很严重的妄语,导致的异熟果是恶趣。恶趣的果感受完之后还要感受等流果:经常遭受诽谤。关键是当我们遭受诽谤的时候根本化解不了,马上开始强烈反应,另外的痛苦又开始被创造了。


这个很可怕,可怕的不是经常受诽谤,而是我们在手受诽谤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办,没办法做出正确反应,往往按照习惯和平常被灌输的应对方法去反击,没有考虑到业因果,通过业果和修行人的方式去反应。


如果经常说妄语,上当受骗的机率就比较高。我们说妄语要想想代价,业因果成熟的时候就是没办法,当时脑袋是晕的,很容易相信别人上当受骗。


6、原文:

如果现在自己无缘无故蒙受不白之冤、妄遭诽谤等等,要明白这是自己前世说妄语的果报。


华智仁波切提醒我们,如果无缘无故地遭受不白之冤要懂得化解。


7、原文:

因此,我们不要对造谣生事者恨之入骨或者恶口谩骂,而要尽可能地观想:依靠这场风波可以净除我的累累恶业,这样说来,他们对我的恩德实在不薄。由此而满怀喜悦之情。


每个众生没有成就之前,相续中都有能够让自己的烦恼现行的种子,但是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修学之道,就不能再像一般平常人那样去反应,那是不对的。我们不要恨之入骨,也不要口头谩骂,要尽可能地去观想、串习:“依靠这场风波可以净除我的累累恶业。”因为以前曾经说过妄语欺骗过对方,现在这种作用力反过来作用在我身上,我去承受时就可以清净罪业。


这样观想下来并接受之后,看法就完全变了:诽谤我的人,变成对我恩德很大的恩人——本来是仇敌,但是现在通过我的如理作意,变成我的恩人,对我的帮助很大。当我们没有怨恨心的时候,真正捡便宜的是我们,内心的恶念转变了,以后受苦的因也没有了。


业果的因缘法则:当谁内心中生起了善念,谁就会因为这个善念而得益;谁去掉了恶念,谁就会因为去掉这个恶念而得益。


由此而满怀喜悦之情。通过感恩的心而满怀喜悦。当我们大发雷霆、嫉妒、怨恨、埋怨的时候,不可能是高兴的。佛陀告诉我们的调控方法:当遇到让我们非常不高兴、让心情糟糕一整天的自然反应时,通过作意,可以变成一种喜悦的状态,在喜悦中可以进一步地修更好的善法。


8、原文:

持明无畏洲说:“怨敌反对亦使修行增,无罪遭到诬陷鞭策善,此乃毁灭贪执之上师,当知无法回报彼恩德。”


这些都是修行的教言,放在世间不一定能够接受。但是现在我们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世间人,虽然没有调伏烦恼,但毕竟是努力地走在道上。


“怨敌反对亦使修行增”,遇到怨敌的伤害或反对,如果不修行,就会觉得我的利益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就会产生嗔恨心或害心。但是如果以修行的心来看待,怨敌的反对却可以让我的修行增长。


如果心中被各种各样的情绪、烦恼、或者自私自利塞得满满的,这个时候别人说什么就会做出强烈的反应,就会觉得“我被伤害了、我应该怎么怎么样”。这样反应的时候,自己很不高兴、很不愿意。修行当然就不要提了——当时就会失毁。


当我们初学佛或者不学佛时,会去寺院求佛菩萨保佑我们全部要平平安安,不要遇到违缘、障碍。现在我们供护法的时候也是,求违缘障碍绕着走。但是当菩萨修行时,菩提心比较纯善。他会说:“请这些邪魔外道来伤害我,愿我能遇到很多怨敌”等等。因为遇到这些事情,就可以让他的修行增上。这也体现了菩萨无畏的心态。


我们应该知道有一种菩萨的境界是这样的,他已经准备好,他的空间腾出来了,随便你来做伤害,他不单不会怎么样,而且对伤害他的有情再再生起慈悲心和饶益心,而且着重回向给他。《修心七要》还有很多法当中都会体现这些大乘精神:心胸特别宽广,很清净。


 “无罪遭到鞭策善”,当无罪却遭到了诬陷的时候,应该知道这是鞭策我们行持善法的动力,应安住在善念中修行善法。“鞭策善”就是更加精进。因为今生中看起来是无罪的,但是遭到了诬陷,说明内心有障碍,福报还不够,所以还需要更加勤奋。


“此乃毁灭贪执之上师”,不管怨敌反对也好,无罪遭到诽谤也好,这是我的善知识,毁灭我的贪执。比如上师的教言说必须要观察贪执的过患,应该这样把贪执灭掉。我知道这就是上师传法,让我观修,灭掉贪执。其实这些伤害也是上师,因为当我们遇到怨敌、无罪遭到诬陷的时候,就知道现在过患还这么大,我不应该傲慢。而且轮回就是这样,如果不出离,一定会无休无止地遇到更多诽谤和怨敌的伤害。


轮回是最大的怨敌。轮回的本性存在,就会源源不断地释放出让我们痛苦的因素,没办法灭绝。它就像一个大本营,也是痛苦制造者。现在可能强壮一点,下一世也可能就非常弱了,当堕入地狱的时候就只有受苦了。怎么能够彻底解决掉?就是解脱。


所以“当知无法回报彼恩德”那对怨敌的感恩之心油然而生了,真正地愿意回向他报答他了,因为的确是由于他而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轮回的过患。上师对我们的恩德特别大,(依靠他们)内心当中才能引发出离心、智慧、菩提心,怎么回报?没有办法。在我们内心当中植入了这么好的菩提心,告诉我们空性的见解,哪一个拿出来都是能超越轮回的殊胜法要。当我们真正得到了这样的觉受,就会非常感激帮助我们产生这样感觉的人。所以怨敌做了上师的事情,我们应该把他当成上师去感激。


9、原文:

离间语的感受等流果:眷属仆人之间格格不入,或者主人遭到攻击等等。


一方面是主人和眷属的关系特别不好。


第二个就是眷属很恶劣,或者主人遭到攻击。为什么主人会遭到攻击?说明他的仆人、眷属非常恶劣,经常会伤害主人。以前的主仆类似于现在的领导和雇员、公司员工和上级之间的关系。


10、原文:

比如说,有些上师的弟子、官员的随从、家里的雇佣等内部大多数人相互之间不和,而且上师、主人再怎样费尽口舌告诉他们也不听从,反而进行辩驳。


如果这样的话,作为主人、上师或者管理者来讲,就会特别累、特别痛苦。因为想做的事情根本没办法做,想达到的目的也根本达不到,哪一个主人会高兴呢?但是这个也来自于以前说过的离间语,现在就会感受等流果。


11、原文:

一般家庭的雇佣,主人指派他们做一件简简单单的小事,可是说了两三次他们还是充耳不闻,直到主人恼羞成怒声色俱厉地加以诃责时,这些人才慢慢吞吞极不情愿地去做,事情完成之后也不向主人汇报事情的结果,性格一贯恶劣,这些也是主人自己前世挑拨离间的业报成熟于身。


一方面我们要忏悔以前的离间语:如果遇到这样情况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知道,这肯定是我们说离间语的问题。作为我们来讲,和其他的一些雇主交往的时候,尽量要配合,不管你喜不喜欢,做完事情之后也要马上汇报结果,有助于改善这样的情况。


12、原文:

恶语的感受等流果:经常听到不悦耳的话语,自己所说的语言也成了争论的话柄。


第一种,经常听到不好听的话;第二种,说什么话都容易变成争论的话柄。


这个有很多,因为以前业的缘故,可能我们自己经常被骂,或者身边的人经常被骂,或者显现上有某种缺陷、毛病,被别人抓住把柄经常被骂,但深层次的因还是恶语的果报。


自己所说的语言也经常变成争论的话柄,有时候说句话一下子就变成争论了。有些政要、明星、甚至普通人,很容易变成争论的话柄。


13、原文:

总之,粗恶语在所有不善业当中罪业极为严重,比如世间也有这样的谚语:“虽无箭尖利刃语,亦能刺入人心间。”


这种“虽无箭尖利刃”的话,好像只是嘴巴里吐出来几个词和音调,也不是射箭的箭尖,也没有利刃的刀锋,但是说完后可以直接刺入心间,而且很难愈合。恶语就有这样的力量。


14、原文:

口出粗语会使对方突然间生起嗔心,尤其是对严厉的对境,哪怕只是说一字一句的恶语,也会酿成多生累世不能从恶趣中解脱的苦果。


有些人很容易生嗔心,没有说伤害他的话都会觉得是不是污蔑他,这个不是我们的问题,是他自己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自己的确发心不好,或者发心好却说了粗语,这个也不好。有时候开玩笑,即使发心很贤善,但没有人愿意听这些不好听的话,我们自己也不愿意听。


有话语权人,更加要注意不要通过语言去伤害别人。


尤其是针对严厉的对境如上师、三宝等等,哪怕一字一句的恶语,也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麻烦,这就是祸从口出。对殊胜对境说了恶语,会导致多生累世中不能从恶趣中解脱苦果。


以前目犍连尊者被外道打成了肉酱,就是对母亲说了一句恶语。《极乐愿文大疏》当中讲:他的父母坐到一起说话,他特别不高兴说:真应该把你们打成肉酱。说了这样的恶语而堕地狱,成了阿罗汉之后还是被外道打成肉酱。


15、原文:

举个例子来说,从前,婆罗门迦毗罗对迦叶佛的诸位比丘说了“马头、牛头……”许多这样的恶语,结果转生为头上长有十八个头的鲸鱼,在达一劫的漫长时间里不得解脱,当这一果报穷尽后又堕入地狱。


迦毗罗当时说恶语不是自愿的,是被母亲逼迫的,因为他很孝顺。孝顺也要分情况,这种孝顺害了他也害了他母亲,如果当时他这个方面不孝顺,不按照母亲的意思去骂圣比丘,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他没有办法,因为很孝顺所以就这样说了。在别人看来的确胜利了,但是他出家后对佛法生起信心,母亲让他还俗,他不还俗,发愿以后再不值遇这样恶知识的母亲。也许他做了忏悔,但即便那样,因为他的确对圣比丘造了这么大的业,说了这么多的恶语,最后还是堕落到恶趣中,转生为头上长了十八个头的鲸鱼,在一个劫的时间中不得解脱。而且鲸鱼的报穷尽之后,又会堕入地狱继续受苦。


所以这个罪业非常恐怖、非常大。虽然他的心不是恶心,是一种孝顺的心,说恶语是因为不得已,即便如此果报也很大。他应该做了忏悔,但是他的业太重了,而且从小乘的修法来讲,也并没有菩提心、空性、金刚萨埵修法等等。


16、原文:

此外,一位比丘尼称呼其他比丘尼为“母狗”,结果五百世转生为母狗。诸如此类的实例多之又多。


翻开《毗奈耶经》、《贤愚经》、《百业经》等等,讲了很多类似的公案,说别人是猴子或者母狗等等,所以平时我们尽量要管住自己的口。学佛之前很喜欢看别人的特征,很容易就给别人起个外号,尤其外号喊开之后很得意,因为这个外号是自己首先叫的。如果对方是一般人可能过失不是那么大,但假如是个伪装的圣者,那就有一定的危险。


17、原文:

所以,我们平时说话要和和气气、温文尔雅。


其实这是发自内心的,如果内心平静,说话也是和和气气的,想到恶语的果报,也不敢随便说话,学习佛法时间越长,胆子就越小。刚开始不学的时候,觉得没有什么随便说,但是越往后学的越深,就越胆小,说话越谨慎,知道说一句话出去是要负责任的,不单单是被别人逮住而要你负责任,而是说业果的责任你要去承担。


18、原文:

特别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圣人、菩萨身居何处,理所应当对一切有情观清净心,宣说称赞他人的功德。


学佛团体中,对圣者会恭敬三分。对于一起受菩萨戒的道友,知道他们发了菩提心,也会产生一些恭敬。


上师经常讲,现在是菩萨装成凡夫,凡夫装成菩萨的时代。


菩萨为什么要装成凡夫呢?有这个必要性。其实是给很多人提供修行的机会。有时候菩萨尽量显现很多过失,让大家觉得好像和这些人某些方面差不多,他故意把这个搞得有点混淆。其他人从外表上看也是一样的,不管帝洛巴吃活鱼,还是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的样子,就是让我们知道,你看这些看起来很恶劣的人,还是一个证悟很深的人。


19、原文:

如果对一位菩萨妄加诽谤、恶语中伤,这比杀害三界所有众生的罪过还严重。


杀一个众生的罪过很严重,杀害三界所有众生的过失特别严重,但是对于一个菩萨诽谤、恶语中伤,过失更加严重。因为不知道谁是,如果一旦诽谤了,我们就会在没有意义中造下罪业,即便发现了要去清净,都是花些不必要的功夫。若有这么大的精进去忏悔诽谤这尊菩萨的过失,其实可以用这个精进,去忏悔无始以来造的很多罪业。


“诽谤菩萨”,菩萨有很多,有发胜义菩提心的菩萨,还有发世俗菩提心的菩萨,即是为了利益众生愿成佛。如果诽谤发胜义菩提心的菩萨,过失更严重。


20、原文:

绮语的感受等流果:自己的话没有威力、没有分量,口才拙劣,明明自己坦率直言,可别人也不信以为真,在大庭广众之中讲起话来自己也感觉气势薄弱。


绮语很难发现,很难对治,因为我们太喜欢说绮语了。从严格的角度来说,与解脱无关的话语都属于绮语,我们很愿意、很能说绮语。


有时候“明明自己坦率直言,可别人也不信以为真”,说的是真话别人也不相信,因为语言没什么力量。


“在大庭广众之中讲起话来自己也感觉气势薄弱”,不敢讲,讲起话来气势薄弱,没有一种有气势的感觉。


21、原文:

贪心的感受等流果:凡事不能称心如意,经常事与愿违,遭遇不幸。


贪心的等流果一方面是贪欲强烈;一方面是自己的事情不能够称心如意。


要在五浊恶世完全称心如意的特别少,经常是想做的事情不成功,这方面越往后会越明显。因此,要知足少欲,并经常忏悔。


22、原文:

害心的感受等流果:经常担惊受怕、危机四伏。


胆子大的人,可能以前没有生害心或者害心果报没有成熟,而以善心的果报成熟,所以胆子大。我们尽量不要经常生害心,若经常生害心,感受等流果就是容易担惊受怕,胆子特别小。胆子很小,受到惊吓的因缘就多得多了,任何一个事情都可能让自己害怕。当我们害怕的时候感觉大家都很虚弱,这就是害心的等流果。还有危机四伏,经常遇到让自己痛苦的因缘。


23、原文:

邪见的感受等流果:往往陷入恶见之中,常常被欺诳搅得心烦意乱。


经常无因无缘生起不好的分别念、邪见、恶见等,对上师、三宝、佛像等很容易产生邪见、甚至恶见,这就是邪见的感受等流果。“常常被欺诳搅得心烦意乱”,生于邪见的环境中,经常被自己的邪见搅得心烦意乱。



实修窍诀、引导


1

佛法修行循序渐进


我们在学前行的时候,应该知道有次第和过程。现在还在学习很多术语、名词、概念,这些是以前完全不知道的;还在逐渐消化字句,这时谈不上真正调伏,也谈不上真正地受用。但是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把该消化的概念消化了,该知道的知道了,慢慢定解就可以产生。有了定解再去观修,就可以让心和法义完全融合。


2

学习业因果的必要性


1)业因果学得好,一定会非常勤奋。业因果理解得透彻,一定会斩断没有意义的事情,尤其是耽著、追求轮回的所有的业果不会去做。这是学习因果不虚的必要性,或者说是帮助我们最终去掉恶业,带来安乐之处,又或者说是真实的修行之道。这个非常重要和关键。


2)凡夫人烦恼非常深重,造了很多罪业。如果不提前知道烦恼产生罪业的后果,就会肆无忌惮地做很多罪业。罪业一旦成熟,肯定会像佛经中讲的一样:高高兴兴地造业,哭哭啼啼地受报。真的受报时没有一个是高高兴兴的。


3)现在我们也在感受很多果报。我们在感受这些的时候,基本上没有高高兴兴的。当这些痛苦出来之后,包括修行者也是不悦意的。只不过修行者内心中有修行的见解摄持,可以把不悦意转变为修道之用而已。而其他的人受就受了,并在受的过程中,可能进一步又造了以后受苦的罪业,就是这样环环相扣。


4)因此要提前认真地学这些可能会出现在我们身上的果报,或者说这些果报在无始轮回中,早就在我们身上出现过。现在不纠正,以后还会出现。如果不解脱的话,它会一而再、再而三、反反复复地在我们身上出现。感受的时候当然只有自己受。虽然未来的果在我们身上还没有出现,但是还没有在我们身上出现的痛苦,终究会出现的。


这就是它的力量,谁都没办法改变的力量。除非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认识到了、然后去规避它,或者该做忏悔的就忏悔,去主动出击。现在不主动出击的话,以后受报的时候,没人愿意去感受这种果报。像这样我们就知道现在的大环境、还有很多人们的思想、包括我们自己的行为等等,都处在烦恼和罪业当中,如果不学习的话,更加没办法得到控制。


5)业果关系是一个连锁的化学反应。它看起来不起眼,但是连带关系特别强,后续的反应时间特别长,基本上就是一环扣一环。如果顺着它的因缘发展下去的话,我们基本上没有解脱的希望。在我们正朝着后世的轮回突飞猛进的时候,必须要有一种力量、决心和勇气,该斩断的一定要斩断。


3

反复观修业果关系


虽然未来的果在我们身上还没有出现,但是还没有在我们身上出现的痛苦,终究会出现的。这就是它的力量,谁都没办法改变的力量。除非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了,然后去规避它,或者该做忏悔的就忏悔,去主动出击。有的时候即便是学了之后,我们非常注意地去控制都不一定能控制得住,业因果关系我们再再地讲:它是一个连锁的化学反应。


它看起来不起眼,但是连带关系特别强,后续的反应时间特别长,基本上就是一环扣一环。如果顺着他的因缘发展下去的话,我们基本上没有解脱的希望。不管在断除烦恼和业的时候,有多么痛苦和不愿意,一旦想到果报的话,基本上都能够止息(就是都能够制止住)。


所以,在轮回的因和果方面,必须要再再地观。不能说我观了一次(今天早上打座了一个小时,做完了)等于这个修法都修完了,不能这样。只有把它的果反复地观想之后,这种状态才能深深地烙在心上。


4

原文内容


因此,夫妻之间不要心生嗔恨,大动肝火,理当认识到这是自己往昔造恶业的果报,尽可能忍气吞声。


众生之所以成为众生,圣者成为圣者都不是无因无缘的。如果我们想要成为圣者,就必须要调伏烦恼,众生的一些习惯必须要扭转过来,按照成为圣者的学修之道学修,才可以成为圣者,才能从凡夫轮回的心态中走出来。


华智仁波切说夫妻之间首先不要嗔恨,应该知道这是自己的问题,是自己以前造罪业的果报,要尽可能地忍气吞声、修安忍。的确是自己以前造过的罪业现在来受报,如果知道后修安忍,不单单可以很快地清净罪业,而且还可以积累巨大的福报善根。安忍的确可以消化嗔恨心,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苦行,获得的功德和福德也很大。


5

原文内容


正如单巴仁波切所说:“夫妻无常犹如集市客,切莫恶言争吵当热瓦。”


“切莫恶言争吵”,好像单巴仁波切只是在告诉俗人怎么过日子,其实这是个很深的窍诀。短暂的时间中尽量让大家愉悦一点,种下善良的种子,播下善能量、互相之间饶益的因,这对大家都有好处。不单单是夫妻,道友、同事、同学的关系也都是无常的。现在我们已经是这样了,但是轮回的时间还很长,如果我们今生能有意识地处理好夫妻、母子、同事、同学乃至于其他人的关系,把这个习气带到下世去,我们也会这样去处理。


如果能够把这个问题处理好的话,在你修行的时候,他会提供很多顺缘;如果你成就了去帮着他,他也很愿意听你的教化,这都来自于好因缘。这是一个处理事情的方法,也是修行的方法。真正有智慧的人,永远不是看现在,而是看得很远,是大人的心态。我们要试着培养这种视野,让自己的格局大一些,这对修行也很有帮助。


6

原文内容


妄语的感受等流果:就是自己遭到诽谤或者上当受骗。


我们都有经验,在受诽谤的时候马上就不高兴,生起嗔心,就要把诽谤我的人揪出来等等,烦恼是自己的,也是自己造下的,即便表面上有理,赢了又怎样?内心中已经埋下了以后再受苦的因。


当然如果我们能够以善良的心或者其它方式去反应也没什么不好,并不是遇到诽谤的时候必须完全不做回应。关键是发心很重要。一个贤善的发心可以选择不回应,也可以因为考虑到众生的利益或者其他因素选择回应。回应的时候心一定是冷静的,不是烦恼的,这里面就有智慧了。有了智慧之后,不管回不回应都是对的。


7

原文内容


如果现在自己无缘无故蒙受不白之冤、妄遭诽谤等等,要明白这是自己前世说妄语的果报。


我们首先要知道,虽然看起来无缘无故,其实没有一个是无缘的。


“无缘无故蒙受不白之冤、妄遭诽谤等等”的时候,首先一定要冷静。不要马上爆发,做不经过头脑的反应,要给自己时间去回忆曾经学习过的教法。最好经常观修、闻法和思维。经常观修、和道友探讨,把修行作为一种条件反射是最好的。真正的修行者很多不经过考虑的,因为已经成为天性了,自然反应就是这样的。所以菩提心修成熟的菩萨们遇到这些事情,自然反应就是菩提心、慈悲心,毫无疑问。


我们没有训练成熟时,可能第一反应是轮回的,但是因为训练过,第二反应是按照前行或教言中讲得不能这样,应该是怎么样,可能很快就反应过来了。这就是训练和不训练的巨大差别。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习、要训练。训练的方式是打坐和下座两个方面相配合,经常在遇到对境时赶快抓住机会实战一番。


这很困难,但是对治自己的习气没一个是容易、舒服的,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这时可以修安忍,也可以忆念正见,有很多的利益在里面,一念善念包括很多善念。一个恶念也包括很多恶念,贪欲、嗔恚、很多无明都在里面,而且通过这个恶念又导致了以后的不良后果,一环扣一环真的很可怕。但善念也一样,只要一个善念生起来,一定是带了很多善念。我们一定要了知。


8

原文内容


因此,我们不要对造谣生事者恨之入骨或者恶口谩骂,而要尽可能地观想:依靠这场风波可以净除我的累累恶业,这样说来,他们对我的恩德实在不薄。由此而满怀喜悦之情。


本来被别人诽谤是因为以前的业成熟了,业果一旦成熟,它的因就没有了,这也是净除罪业。


但是这里说了另一个原因,就是在承受的时候这个也肯定会清净,就像造了堕地狱的业,那么在地狱里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清净罪业,这一点毫无疑问。所以当你被诽谤的时候,也是在清净罪业,关键在于清净的力度还可以再大一点。


怎么体现出来呢?首先认识到这个问题,然后就修安忍。我主动地去接受、认识、去安忍,这里就已经有正见、有智慧了,因为是善念带进来的。所以不单是本身被诽谤能清净掉罪业,善念带进来后还可以很快地把残余的业都清净掉,它的力量很大。而且通过安忍不单清除掉罪业,本身就变成善法了。


我们主动解开缘起链是很重要的,不要指望对方主动解开,他没有修行不一定会。即便他是修行人,我们也不要指望别人怎样,首先自己要去做,把法义体现在自己身上。关键是要对自己负责任。因为再这样下去的话,可能就会越来越严重。现在加进来安忍心、慈悲心,相当于我和他之间不好的关系中清新的、善法的力量加进来之后,这种关系的走向就会变。看起来只是一个善念,但分析的时候,一个善念一定是可以带出很多善念的。对自己的修行也是做了很好的训练,抓住这次机会好好地调伏自心;此外也改善了和对方的关系、增长了修行的功德、清净了很多罪业,带来的利益是无穷无尽的。


所以不管别人对我们是不是有明显的恩德,我们也要经常心怀感恩。走在路上、坐公交车也一样,我们要感恩很多人——修路的人、提供资金的人,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就没办法走路、坐公交。我们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应该享受这些,这样想也是不对的。但是这样想,有可能就会产生傲慢,产生很多不利的心灵毒素。有毒素在相续中存在,哪会有安乐?如果转变成感恩的心,(感恩的心是柔软、善良的),你就会活在这种非常感恩、非常快乐轻松的状态中。


作为一个修行人,当然这样做还不够,还要更加地柔软、清净,更加地善良,要生起大菩提心。


9

原文内容


持明无畏洲说:“怨敌反对亦使修行增,无罪遭到诬陷鞭策善,此乃毁灭贪执之上师,当知无法回报彼恩德。”


我们应该按照祖师们的快乐窍诀去做观修。怨敌本来是会让我们痛苦、恐怖、让我们生嗔恨心、生毒害之心的。但是我们可以把怨敌的伤害变成快乐的心、变成一种善法。


以前讲过,修安忍就要是让心胸越来越开阔。通过安忍可以让我们心中腾出更多的空间,来容纳这些怨敌的诽谤和伤害。菩萨的心胸就像虚空一样,可以容纳一切。当我们把心里的空间腾出来之后,一方面完全可以消化、不生嗔心,自己也会很愉悦;另一方面,这样训练的时候,可以让安忍的心越来越宽广、越来越纯净,这就是一种修行增上的方法,也可以积累很多善根、清净很多罪业。


“怨敌反对亦使修行增”的原理我们必须了解,首先接受,慢慢去靠近它,平常多思维,好好静下心,看着法本好好想,“的确是这样的”。观想后发愿:以后遇到这个情况时应该这样。经常训练心就会变,给心什么因缘它就会朝这方面发展,所以给心这种因缘,它慢慢也会变成这样。


修行者遭到伤害的时候,不会去指责对方,把问题抛给对方,而是首先观自己:这是自己福德不够的缘故,因为福德够了就不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这就是遭到诬陷的时候的鞭策善。我们要知道自己的反应和修行者的反应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慢慢去习惯、慢慢去做。


上师和佛陀告诉我们要灭掉贪执,不要耽著轮回,而怨敌做的事情是帮助我生起了这种观念,觉得轮回真没意思。所以遇到障碍的时候,要懂得把它转为道用,就是观想,顺势而为。它相当于上师在提醒我:“喂,某某某,你知道轮回没有什么可贪执的,轮回是痛苦的,你要出离”,相当于怨敌提醒你:“某某某你知道吗?轮回就是这样痛苦的。”这就是轮回的本性。每天这样想,对轮回的贪执会越来越少,解脱的心越来越强烈,一定是这样的。修行有素的人可以完全将轮回所提供的信息:碰到的人、事情、不悦意、痛苦,不管是头疼肚子疼还是心里不悦意、别人的诽谤,每一个都当成提醒。提醒赶快出离轮回,轮回的自性没有安乐可言。


10

原文内容


一般家庭的雇佣,主人指派他们做一件简简单单的小事,可是说了两三次他们还是充耳不闻,直到主人恼羞成怒声色俱厉地加以诃责时,这些人才慢慢吞吞极不情愿地去做,事情完成之后也不向主人汇报事情的结果,性格一贯恶劣,这些也是主人自己前世挑拨离间的业报成熟于身。


如果按照我们每天的想法和习气,只能够让事情以后越来越糟糕,所以作为一个修行人,也要主动去改善。《事师五十颂》当中讲,作为弟子,上师让我们做的事情要很快去做,不要拖延,做完后马上汇报事情的结果。哪怕简单汇报、讲个大概,因为上师要知道结果。这也是作为弟子的法相之一,需要这样去做。作为雇员也应该这样,安排下来的事情应该认真去做,做完之后及时汇报,这样的话也是很好的性格和做事的方法,有助于改善和雇主的关系。


所以,应当对自己所造的恶业生起追悔之心,一方面以前造过恶业,一定要追悔。我们应该知道这个问题的根结在哪里,然后努力化解自他之间的怨恨,通过忏悔、通过一些实际情况,努力去化解怨恨,这个方面确实很重要。


11

原文内容


恶语的感受等流果:经常听到不悦耳的话语,自己所说的语言也成了争论的话柄。


当我们遇到这种事情,马上回头想一下,这肯定是自己以前说恶语的等流果。我说这句话,哪怕发心是纯净的,反复观察、用因明推理也推不出任何的问题,也没有什么负能量,但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争论呢?这肯定是华智仁波切教诫我们的恶语的感受等流果,在我的身上浮现出来并成熟,就要坦然接受并忏悔。


12

原文内容


口出粗语会使对方突然间生起嗔心,尤其是对严厉的对境,哪怕只是说一字一句的恶语,也会酿成多生累世不能从恶趣中解脱的苦果。


现在我们回忆起来,肯定对于严厉对境说过很多恶语,以前没学佛的时候,可能对于佛法、佛像、修行者说了很多不好听的话;在世间可能对父母、恩人、老师等等也说了不好听的话。但是现在还来得及忏悔,尤其是有了大乘的菩提心、空性,还有金刚萨埵法门,都可以让我们从罪业中获得解脱,而不是要等它成熟。为什么要等罪业成熟呢?不应等它成熟,应该认真地缘罪业做忏悔。


13

原文内容


从前,婆罗门迦毗罗对迦叶佛的诸位比丘说了“马头、牛头……”许多这样的恶语,结果转生为头上长有十八个头的鲸鱼,在达一劫的漫长时间里不得解脱,当这一果报穷尽后又堕入地狱。


在《贤愚经》、《百业经》中经常看到这些公案,很多人造了罪业后马上忏悔,而且忏悔的对境——阿罗汉也接受了,但还是堕恶趣。虽然没堕地狱,堕到了旁生道的比较多,甚至五百世连续堕旁生道。为什么忏悔没有清净罪业呢?可能因为小乘道或共同乘中并没有那种让大罪业迅速消尽的方便,比如说菩提心、观罪性本空、还有金刚萨埵等等,这些消尽罪业的力量都很大。


从另个一个角度也是反映,我们如果要想很快忏罪,这几个要素不能丢,否则的话我们虽然忏悔了,之后也许不会堕地狱,但是其它的恶趣还是没法避免。所以我们在忏悔时尽量用所学的菩提心,学过空性的就尽量观罪性本空,对金刚萨埵发起依止心去观想,通过忆念他的誓言而做忏悔,精进地去做,就可以很快把罪业清净。


14

原文内容


一位比丘尼称呼其他比丘尼为“母狗”,结果五百世转生为母狗。诸如此类的实例多之又多。


从这个方面来说,我们尽量要养成习惯,尤其是在僧团里面,不要随便去给道友取外号或者喊别人外号,因为对方有出家的戒体或者发了菩提心,也可能会是菩萨。居士团体也是如此。只要发了菩提心,对境就不一样了,所以再学就知道,可能他的过失非常大。尤其是有些人喜欢去说恶口,喜欢取外号等诸如此类诅咒的语言。千万要注意,现在是一时口快,逞口舌之利,但是受果报的时候会非常难受。


我们要多看这些公案、多思维,内心中对因果产生敬畏心,对业果产生恐怖心,这样就会制止自己。即便有这个习气,也要控制住千万不要去做,因为果报太厉害了,这些实例多之又多。我们经常要去翻《百业经》、《贤愚经》等有很多这方面的公案,看到后一方面知道它是曾经发生过的故事,一方面这里面有很深的道理,因和果连在一起看,的确可以让我们产生敬畏之心。


15

原文内容


特别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圣人、菩萨身居何处,理所应当对一切有情观清净心,宣说称赞他人的功德。


但是要注意,对于高僧大德和普通道友,我们自然而然地会把道友的关系降一格下来,觉得诽谤过失不大。但是这个过失还是很大的,因为第一他有可能是金刚道友,第二他可能发了菩提心,再加上他相续当中可能有戒体如五戒、菩萨戒、密乘戒等等。一个个分析下来,发现对境还是很严厉的,所以我们不要随便说身边任何一个看似是普通人的道友。


即便是怀疑他到底是不是圣者,但还是情愿相信他是,或者把他想成是,因为这样就不敢多说了。如果是怎么办呢?这样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敬畏心,不敢乱说话,其实是把自己置于保护圈中保护起来了。谁在保护自己?就是自己的清净观。这是一个很好的保护方法。看起来这么一个谁都不会生信心的人,他就是一个真正证悟很高深的菩萨,此时就告诉我们最好的方法就是对一切有情观清净心,不要怎么样。


观清净心就是不要说恶语,要宣讲他们的功德。我们观的这个菩萨到底是不是并不重要,我们找出答案也没有必要。但关键就是,这样想、这样观修,能够帮助我,把我保护起来,让我不要随便说恶语、詈骂、诽谤等,这样对我的修行是很好的。


16

原文内容


如果对一位菩萨妄加诽谤、恶语中伤,这比杀害三界所有众生的罪过还严重。


很多时候我们造下罪业,然后把它清净掉。相当于在墙壁上用毛笔画,画了之后很快又擦得很干净,擦完后又画,这样就没有意义。刚开始就不要画,保持清洁就行了。所以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尽量不要去诽谤,不要乱说别人的过失,这是最好的,因为这个过失很严重。


如(乔美仁波切的《极乐愿文》)中云:“诽谤菩萨之罪业,较杀三界有情重,发露忏悔无意罪。”诽谤菩萨的罪业很重,只不过他的发心是否真实,是胜义还是世俗菩提心,这种内部区别在过失方面有轻重之别。但是到底谁是发了世俗菩提心的,谁不是,这个很难辨别。所以最好不要说,对任何人都不要说就是最好的保护。


“发露忏悔无意罪”,就是没有意义的罪业。的确是没有意义的,何必呢?没有什么必要。像这样管不住自己的嘴,就会造这些没有意义的罪业,造下之后自己要去承受,要不然就花很多时间忏悔。


17

原文内容


邪见的感受等流果:往往陷入恶见之中,常常被欺诳搅得心烦意乱。


我们要努力忏悔。有时我们不想生邪见,但它突然之间就冒出来,根本控制不住,很明显这里讲了,“邪见的感受等流果,往往陷入恶见之中”。自己不愿意生但控制不住,压也压不住,这边压那边冒出来了,这就是恶见。因此一定要经常忏悔,知道这是以前邪见的感受等流果。



发心师兄:定解B08

笔记审核:定解B09

【档案编号 B03066 -定解 B08-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