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讲堂 >> 通达心性,才是对心灵的终极救助 返回

通达心性,才是对心灵的终极救助



 编前语 


生存在这个世间

不管你是医生、教师、公务员、商人还是农民

纵然百技在身

却仍然被各种压力、分别念、焦虑、不安层层束缚

使自己的心灵倍受痛苦和煎熬

这颗心亟待救助,如何救助?!

在佛教看来

最美妙的地方不在外界

而在我们的内心

为什么不观观心呢



 见证奇迹,绝世美女的禅悟 

日本禅师千代野的奇迹,是在出家三十几年后出现的。千代野是一位绝世美女,生在贵族家里,当时的君主、贵族及武将们都追求她。但她生来对荣华富贵及世俗生活看得很淡,再经禅师点化,她对生命的无常也有了透彻了解,于是萌生出家之念,并真的开始了求道之路。

 

千代野去过许多寺院请求剃度,但全都被拒绝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她长得太美,住持怕她守不了清净戒律,就干脆不接受。后来她来到常乐寺,求大觉禅师收下她,禅师说:“自古以来,美貌是女人修行的障碍,我怕你修不成正果,反而玷污了佛法。所以,你还是走吧。”

 


千代野知道是容貌让自己出不了家,但她求道的心非常坚决,于是用火炭灼伤整张脸,毁掉美貌。然后又来找大觉禅师。禅师被她的决心所感动,摄受了她。出家后,她每日在寺里提水、劈柴、种菜,转眼已是三十几年。

 

公元1282年的一个月圆之夜,她在提水回来的路上,看见桶里圆圆的月影庄严优雅,不禁专注地欣赏起来。突然,破旧的桶箍断了,水桶散落在地,水全部漏光,月影也消失了。就在这个时候,千代野开悟了。

 


这个故事有点悲壮,但很精彩。今天我们修行,不一定要像她或许多古代禅师那样苦行,不过也可以借鉴他们的风范,随时随地禅修。



 调整动机,让禅修提升你生命的意义 

很多人将人生当中所有的快乐、获得,寄托在外在的物质上面,认为外在的物质可以给予我一切,可以让我得到满足,因此终其一生在向外索求。实际上外在的物质确实能帮助我们提升一些幸福感,但真正观察的时候,如果没有一个平静的心态,外在的事物再丰富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所谓的生活,实际上就是在有限的范围当中,接受部分的、外境的一些需要的东西。我们很容易认识到,其实我们的内心更重要。



什么都不做,我们的存在有何意义?什么都不做,又怎么会有成果?我们禅修,是要让生命更有意义,并借助它完成对社会的责任,有所作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享受了很多社会给予,懂得感恩的人都会想着有所回馈。


大乘佛教当中也讲,我们所作所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众生。在《华严经》当中讲到,我们所作所为全都可以跟众生的利益连在一起。比如,我们早上醒过来的时候心里要想:为了众生自己从无明的睡眠当中醒过来了;吃饭的时候,要想是为众生而食用禅定的食物;开门的时候,想到是为众生开启解脱的门;关门的时候,想到是为众生关闭地狱恶趣的门等等。



 找对方法,随时随地都可以禅修 

《五灯会元》里有一则公案:唐宣宗问弘辩禅师:“什么叫佛心?”禅师答道:“陛下每日处理种种事务的心,即是陛下的佛心,即使千佛来作开示,也别无其他。”



真正的禅修,不需要影响工作。你甚至不必单独安排时间来修行,坐车开车、上下电梯乃至行住坐卧都可以。现在大多数禅修可能是身体安住在一个地方,心也如如不动地,很少人在行住坐卧的同时,观自己的心。事实上,禅宗本来的修行中,只要你懂得以心观心,从而认识心的本性,随时随地都可以转变意念;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将心念转变为对实相的了解,就是在禅修了。



如果你能观心,也一样会明白“即心即佛”——我们的心与佛无别。这种禅宗的修行窍诀,在密法中也有很多,不过,要有些境界才做得到。


为了引发这种修行,我们要培养每日打坐的习惯。比如,早上起床后,你可以禅坐10分钟到半个小时。坐好后先排垢气:吸气,然后伴随呼气,观想贪嗔痴等烦恼从鼻孔呼出体外;这样连排三次。之后,静静地安住一会儿。不要小看这十几分钟的修行,从这里得到的平静,将为你一整天的心态输入正能量,起到很好的调整作用。



晚上睡觉前,最好也禅修几分钟。这时候禅修,就像通过按摩去除身体的劳累一样,轻轻松松坐一会儿,内心的疲倦和杂乱就消失了。可以说,这是一种心理按摩。


佛教认为,现实中的一切都是心的造作,而当你的心完全处于一种宁静、澄清状态时,会形成强大的专注力。就像非洲猎豹专注猎物并捕获一样,专注力可以让管理者迅速作出合理抉择,让科学家一瞬间得到新的发现,而前辈的佛教智者们,更是以一种非同寻常的专注,开启了智慧。


所以,如果能把握好规律性的禅坐,以及行住坐卧中随时随地的禅修行为,只要假以时日,不论是男士女士,我们终将迎来自己生命中的奇迹。



 通达心性,会入于妙不可言之境 

你在一瞬间里认识心的本性,你将发现,原来心的本面如此简单,只是无始以来我们和芸芸众生一样,从来没有通达,所以才会一直在红尘中翻滚,在轮回中流转。


就心的本面而言,这里没有我们现在所见的对立、浮躁、不净和丑陋世界,一切呈现除了纯一而美丽的景象外,别无其他。这才是最精彩的境界,可惜我们还感受不到。正因为不了解这种空性本质,我们以再再叠加的分别妄念,将原本不存在的东西当作真实、坚固的存在,进而在执著、求取、计较、分别中,把自己弄得苦不堪言,坠入深渊。



当你正在起心动念,或什么都不执著的时候,以心观心,瞄准它、观察它,当下就能认识心的本性,这不是不可能的,因为由迷而悟,也不过是一瞬间的事而已。


什么时候能认识到内心世界的奥妙,眼花缭乱、看似真实的外境,便当下崩塌瓦解,那时候,你也就安住在了妙不可言的境界里。


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亦如“哑巴吃糖,有味无可说”。所以,如果我们想借由禅修来寻求心灵救助,最好致力于体悟心性。因为只有通达心性,才是对心灵的终极救助。

结  语 

我们禅修,归根结底就是要认识自己的心,不管你是什么身份的人。可能我们经常会观外在的法,实际上看外面这个世界一百次,不如内观一次更殊胜。


最近,一些名人逝世的消息相继传来,不断提醒我们人生无常,“生命在呼吸之间”。当我们有幸在今生值遇佛法,学习佛法,或者您只是机缘巧合看到了这篇蕴含诸多禅修精华和窍诀的文章,若是没有在实际生活中尝试着运用和实践,那如此甚深的佛法境界,恐怕始终会离我们的心极为遥远。那种真实和纯粹,恐怕始终无法融入我们的心。


所以,当你准备关闭这个链接时,能否暂时放下手机,身体坐直,全身放松,调整呼吸,静静地安坐一会,观一观自己这颗心,它到底在哪儿呢?




本文教言恭录自堪布

《禅宗和心灵救助》


《动中禅:与生活共舞》


《禅修法》




 友情提醒

回复"1":招聘发心人员

回复"2":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略传

回复"3":门措上师略传

回复"4":堪布简介

回复"5":智悲讲堂闻法房间

回复"6":本周课程安排

回复"7":《放生仪轨甘露妙药》

回复"8":《转经轮的功德》

回复"9":《助念往生仪轨》

回复"0000":综合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