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佛网 >> 佛教,科学与西方世界 返回

佛教,科学与西方世界

佛教,科学与西方世界


Buddhism, Science And The Western World


作者:亚当·弗兰克

ADAM FRANK

作者介绍:

亚当•弗兰克是“13.7宇宙与文化”(13.7Cosmos & Culture)博客的联合创始人,他是罗彻斯特大学的一位天体物理学教授,也是一位作家以及自称的“科学传道士”。你可以在Facebook和Twitter上跟进亚当的更多想法:@adamfrank4

当有关科学和宗教的讨论演变为有关科学与宗教的争论时,佛教的观点几乎总是能站得住脚。这得益于上师仁波切们的努力。

 对于那些具有现代科学头脑的感受者而言,相比亚伯拉罕宗教,佛教显得更易于接受。 佛教与科学的“结盟”,由于正念技术(通常源自于佛教和其他的冥想修练)在医学和心理学等领域中的广泛采用,而得到了加强。

鉴于大部分人所认为的佛教是以实践修持内观为重点,所以许多人或许会感到疑惑:佛教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宗教?像西方一神论的传统信仰一样,这一点令人疑惑,又或者可以将佛教描述为一种“关于幸福的科学”?

罗伯特•沙夫尔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佛学研究者,他对这类问题显然已有耳闻。最近,我与哲学家埃文•汤普森讨论了关于佛教与认知科学,在这些领域中,他做了自己的工作。通过讨论,我接触到沙尔夫具有深刻见解的著作。对沙尔夫而言,将佛教简单地视为向内观的心灵科学,体现了一种对佛法悠久且多元化传统的特别解读。最重要的是,用沙尔夫的话来说,我们在西方所得到的是一种“佛教的现代主义”。

尤其在沙尔夫看来,西方与佛教历史性的邂逅产生了独特的后果,那就是佛教与科学的联姻——如果错过了这场历史,也将见不到作为宗教的佛教所蕴含的丰富脉络。


在2007年《三轮》杂志对他的一次采访中,沙尔夫指出了日本、斯里兰卡等国家的佛教徒于十九世纪末期遭遇西方文化的冲击时的反应。这些国家已经被西方现代化或殖民文化所撼动,而同一时期的西方则正经历着自身的宗教改革。沙尔夫认为,由于科学的兴起,这一时期的新教徒面临着“信仰危机”。这导致了新的思考方式的产生,这种思维方式力图使基督教与科学及其理性的世界观更为顺畅地相接合。这样一来,亚洲和西方世界关注的交汇点便出现了,它将有助于形成佛教的

一种新视野。如沙尔夫所说:

“……那些源于西方的宗教批判,与佛教徒在其故土的文化巨变中竭力挣扎时的愿求产生了共鸣。而在西方人看来,与自己表面上看起来停滞不前的宗教传统相比,佛教好像提供了一种更具吸引力的精神选择。当然,这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西方人所吸取的,是在与西方文化的接触中已然发生转变的一种佛教。”

当代美国人遇到的,正是与科学联姻的佛教——这种转变了的佛教传统。

沙尔夫并非唯一一位持此观点的人。在密西根大学亚洲语言系教授唐纳德•洛佩斯在其撰写的《科学佛》一书中,对于“西方佛教”的构成是什么,我们同样看到了多种选择,他是这么说的:

“为了将佛陀定位成一位完全与现代科学发现相协调的古代的圣人,就有必要首先转变佛的形象,这种形象与整个亚洲数世纪以来的佛教徒所尊敬的佛陀有诸多不同。”

当然,宗教——所有的宗教究其本质,都随着其接触到的新文化而发生改变。两千五百年前诞生于印度的佛教,在之后稳步向东方发展的情况,就明显地展示了这一点。宗教总是可以超越自身的经典和仪轨准则,同时传承下去。正如作家卡伦•阿姆斯特朗所指出的,无论什么年代的实践者,总是选择对他们而言有意义的宗教成分,而忽略那些看起来已经过时的部分。她称之为“创造性错解”。

沙尔夫对“创造性错解”能够使佛教的现代思想与科学的世界观相融洽这一点是没有疑议的。“我所担忧的,”他告诉《三轮》杂志,“并非是那些将佛教理性化和科学化的人所做的选择——考虑到我们生存的世界,这些选择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错解’不是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在这一过程中丢失了什么。”



对沙尔夫等人而言,问题的一部分是,由于将注重点仅仅放在内心体验的领域(即通过冥想实践进行内观),佛教现代化丢失了佛教在其历史上占据核心地位的功能。“看看吧,很多西方佛教徒对宗教仪式抱有着怎样的怀疑,”沙尔夫在《三轮》杂志采访中说到,“……当我们淡化了仪式,就会有削弱我们与团体、传统联结的纽带。这是一种相当重大的损失。”

另一方面,对于沙尔夫和洛佩兹来说重要的是,在佛教和西方世界观之间,同样有他们认为应当存在的不融洽。正如洛佩兹所说:

“就算如佛教这般古老的宗教可以为科学提供些什么,也绝非科学发现能够轻而易举证实的事情……是佛陀,这位古老的佛陀,而非“科学佛”,对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既包括两千年前所见到的世界,也包括今日所见到的世界。”


沙尔夫还特别指明了在科学假定的哲学基础方面,他认为的佛教所提出的挑战。“为了让佛教与科学相容”,沙尔夫说,“佛教的现代主义……接纳了笛卡尔哲学看待世界的二元观点。”他声称,这种笛卡尔的分立观,对佛教整个历史中的绝大部分传授者来说,都会是十分离奇的。他说:

“比如,传统的佛教认识论根本不接受笛卡尔的观点,即心与物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之鸿沟的观念。佛教哲学家大都认为,心与物是相互依存的,因此,没有一种能够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与世界本身分离开来简单方法。”

对沙尔夫而言,重要的是将这些差异摆在首要位置,因为他认为,这些差异提供了产生更为纯粹、原汁原味的可能性。他还说,“若不符合我们现代观念的一切都要被舍弃的话,那传统对现代观念的批判能力就会大打折扣。”

我个人感兴趣的是,源自印度和亚洲的哲学传统将会如何给科学上的某些关键争论增添新的维度。在这个意义上,我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佛教现代化,并关注科学佛。

但我也相信,像沙尔夫、洛佩兹和汤普森这样的学者,凭借他们对佛教哲学与历史的深入研读,每一位都有很多东西可以提供给我们。正如沙尔夫自己所指出的,我们无须争辩说,“以本然的单纯去接受佛教认知论和宇宙论”是否是领悟其哲学洞见的最佳方式。“不过,”正如沙尔夫所说,“如果一开始我们就去扭曲佛教,改变它的样子,以使其符合当代规范的话,我们便不会看到佛教能为我们带来什么了。”


文章来源:

http://www.npr.org/sections/13.7/2017/05/11/527533776/buddhism-and-science  

原文发布日期:2017.05.11

智悲翻译译竟于2017.12.27

智悲翻译中心


翻译: 如圆
 

一校 :江永拉姆

二校:圆化、圆和
 

终审:多杰扎西、圆恩 


注:所有文字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若有侵犯您的著作权等事宜,请即刻联系[email protected],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智悲佛网 随喜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