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37 | 就算自己不学,也切莫障碍其他人学习!
传讲时间:2015. 3. 26
现在我们讲《大圆满心性休息》。前面讲了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三个方面,现在正在讲业因果的道理。
通过闻思,我们才会明白这些道理。比如前面讲的业力,它存在于何处呢?存在于阿赖耶上。阿赖耶是什么样的呢?它的本体是一种心识,但并非我们现在的分别念和无分别念的状态,而是一种特殊的心识。这些道理,我们通过闻法才会明白。
如今末法时代,有些人经常破坏听闻佛法的大事,跟别人说:“听佛法没有什么,不要学得太多,不然分别念越来越多了。你好好实修就可以,不要去听课。”其实这是一种魔语——魔王波旬入于你的心,你就会说出这些话。
现在有些道场不重视闻法,只重视修法,但这样很有可能盲修瞎炼。因为如果没有很好地听课,就根本不知道怎么修、怎么行持。其实,这种行为是魔众非常欢喜的。
有一部经典叫做《集一切福德三昧经》,其中讲到,魔众最欢喜的就是人们不行持善法。如果有人听闻佛法,魔宫会显现隐没,魔众也会恐慌不安。为什么会这样呢?佛经当中讲得很清楚:人们听了法以后就会了知取舍,了知取舍后就会修行,修行之后自相续就会生起正见,然后他就会变成一个正修者。这时成千上万的魔众就无机可乘,无法再对他进行危害。所以,魔众最害怕的就是有人听正法。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善男子,若有菩萨修多闻时,一切魔宫皆悉闇蔽。三千大千世界魔王皆悉忧恼,作如是言:“是人今者,胜过我等!”其余魔天,各作是言:“是人降伏于我等主!我等一切悉属是人。”何以故?善男子,由是菩萨集多闻慧,能寂结使;以无结使,魔不得便。已有多闻,则能分别;既能分别,则能修行;已能修行,魔不得便。修多闻者,远离邪见,得住正见;已能正住,魔不得便,则能正修;已能正修,能分别义,离诸非义,便能正度义及非义。善男子,以是缘故,应如是知。善男子,菩萨修集是多闻时,除四种魔,所谓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
现在,汉地也有个别居士不重视闻法,经常说:“现在好好修就可以,我上师非常提倡修行。”可你不知道怎么修,如果真正懂得修行方法倒是可以的。像我听了那么多堂课,现在要修的话,确实还是有很多问题。
其实人生当中,应该以学习为主,同时也要修行,这是比较正确的。如果连听都没有听,自己就去修,恐怕是很危险的,这样魔王波旬也会非常高兴。很多人每天都闭着眼睛打坐,而没有以正知正见摄持,这样修很有可能成为无色界或色界之因。
以后,不管是居士还是出家人,如果自己在学法方面实在无能为力——不想学或者没有机会学,那你自己不学也是可以的;但是,你最好不要劝别人放弃听法,不要去干扰、阻碍他人,耽误他人闻思修行的时间。
很多人应该把我今天讲的这些话好好记在心里。以后,你自己实在不想听课的话,你就不要听,这是可以的。以前法王如意宝也讲过:如果有些人想离开学院,你自己离开是可以的,但是,别人正在听课的时候,你千万不要去影响他,除非你确实生病了,可以请人帮助,戒律里面也是允许的。
《毗奈耶经》中说,如果僧众当中有人病了,个别人放下自己的闻思修行去帮助病人是可以的。除此之外,你自己不愿意在闻思修行的道场当中待下去,而其他人愿意待,你要把他带走的话,那真是着魔了。
“着魔”不一定是有些人想象的那样,说各种非理的话,到处裸体奔跑,其实这跟真正的着魔相比,不是很严重的。现在国外很多出名的演员都喜欢裸体表演,但他们并不一定着魔了,他们自己也不认为自己着魔了。
真正的着魔,是别人行持善法的时候,你却以一种相似的语言来劝阻:“这样闻思是没有必要的,我们现在要建立一个实修的道场。”其实我也知道,“实修的道场”就是个别人所谓的“闭关中心”“禅修中心”,是一群非常懒惰的人集聚在一起天天吃吃喝喝的地方。
你们看看别人是怎么闻思的,你们自己是怎么做的?这一点,个别人应该可以反过来想想。别人是怎么利用时间修行的,你们是怎么利用这个时间的?你外在的名称是取得很好,实际上内在是怎么做的?我们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所以我希望,以后不要传扬一些对真正闻思修行的人起障碍的话。我并不是担心你们说几句话之后,我讲课就没有人听了。你再怎么说,宣传力度也是有限的,不一定能超越千山万水影响很多人。但是你要知道,我刚才提到的《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中是怎么讲的,你们也可以自己看一下。
戊二、识积业之方式:
今天讲识积业之方式——业是怎样积存在心识上的。
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当中的业全部依存于阿赖耶上。其实,阿赖耶学说可以对前后世的存在提供非常好的依据。
“粗念善恶欲界因,习气依于阿赖耶,”比较粗大的善恶业存在阿赖耶上面,将来成熟以后,众生就转生欲界,包括地狱界、饿鬼界、旁生界还有我们人间。
“无念明现色界因,”我们平时在入于禅定中时,有一种没有任何念头的,但是比较明显的明分,这样一种意念的习气也是存在阿赖耶上面。
关于这一点,上节课提到的《如意宝藏论》中讲,三界的业分别积存在不同的识上面。但《大车疏》的颂词和讲义中,对此分得不是很清楚,只是说三界的业都存在阿赖耶上面,归根结底可以这么讲。
这种无念的心识习气积于阿赖耶上,成为色界之因。大家都知道,色界四禅天中的每一禅天都有不同分类,总共有十七个色界天。
“无念一缘无色因,”没有任何念头地一缘专注是无色界之因。无色界包括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我们在禅修时如果一直安住于明分当中,就很容易成为色界之因。如果安住于无念的一缘专注当中,就容易成为无色界之因,比如想“一切都是心识”——与唯识宗的个别观点基本相同,这样就容易转生识无边处;如果经常一缘专注于“一切都没有”的念头,就很有可能转生无所有处;如果一直想“一切都像虚空一样”,就容易转生空无边处;如果专注于“既非有、也非无,既不是是、也不是非”的想法,就很有可能转生非想非非想处天。
所以,禅修需要引导。如果你没有引导的话,很有可能修行不能真正成为解脱之因。
“轮回自性二客尘,一切时分依此障。”三界轮回的自性是所知障和烦恼障之二障客尘,它在一切时分都障碍着我们的解脱。
由此可知,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习气全部依存于阿赖耶上,一旦因缘成熟,以前造过的业都可以逐渐现前。
汉地有一部比较出名的典籍叫做《宗镜录》,其中有一个公案。一位仙人获得了神通,可以自由自在地飞行。他有一位施主是大国王,因此他经常到王宫接受供养。每次供养完,国王都会按照惯例做一些仪式,之后仙人再依靠神通飞回修行的地方。
有一次,国王因为外面有其他的事,就让他的公主来承侍仙人。跟以前一样,仙人先从自己的修行处飞到了王宫。应供完了以后,公主就按照国王所做的一切对他进行承侍。最后公主的手接触他身体的时候,因为这个仙人当时还没有断除贪欲的种子,就产生了一种贪念。因为这个染心,他的神通就消失了,不能飞了。
但是他不好意思直接说,就说:“我这次要走路回去。以前我飞回去,只能跟王宫里的人和极少数众生结上缘而已,这次我要跟一路上的很多老百姓结上善缘。”然后他就不得不走路回去了。
回去以后,他很后悔,就到一座寂静山里修行。可是修行的时候,树林里有很多鸟“唧唧”地叫,影响了他的禅定,他生起了很大的厌烦心,于是离开森林前往河边。到了河边,又听到很多鱼在河里不停跳跃。于是他就发了一个恶愿:这些众生干扰我的修行,我以后要变成既可以爬树,也可以潜水的飞狸,把它们全部吃掉。
后来他不断修行,因为修得比较成功而恢复了神通。神通恢复之后再不断修行,最后以禅定力转生到了无色界的非非想天,在那里安住的时间长达八万劫。后来,因为他的阿赖耶上有“变成飞狸”的恶愿种子,所以,当他从非非想天转生人间的时候,就直接变成了飞狸,既吃鱼,又吃树上的飞禽,造了很多恶业。
佛陀在佛经中讲,虽然他暂时压服了烦恼而转生非非想天,但是因为没有断除烦恼种子,最后还是堕入了三恶趣。
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发呢?一是他行持的善法在阿赖耶的本体上可以储存,所以他退失的修行又得以恢复,并直接转生无色界。无色界属于善趣,也是比较好的地方。二是因为他当时发了恶愿,所以又堕入了恶趣。
人在一气之下很容易发恶愿。比如有些修行人正在专注地背书,旁边有人开始说一些很无聊的闲话,你就会很想揍他;或者,当你在生活中跟某个人发生了什么事情,你可能很想把他杀掉或吃掉。有个人曾跟我说,他跟家人吵架的时候,经常看她的脖子,很想把她捏死。好可怕!
所以,如果发了这种恶愿,它会一下子积在阿赖耶上,多年以后才会有因缘发生。
其实这种事情在人间也是可以见到的。
比如,一个人年轻时杀了人,然后到别的国家去改头换面,好像就一点事情都没有了。但是二十年以后,之前的事情还是被发现了,于是被抓并判处死刑。像这种情况,他的罪业应该是一直存在他的阿赖耶上面,不然的话,他的身上也没有,衣服上也没有,肉体上也根本没有。
再比如,本·拉登炸了美国的五角大楼以后,过了十年才被抓到。十年间,他隐藏在其他国家,别人根本看不出他曾干过那样的坏事。那这种罪业到底是存积在何处了呢?在拉登的眼睛上、胡子上,还是头发上?在哪里都找不到,应该是在他的阿赖耶上。
由此可以想到,虽然人们看起来好像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阿赖耶上的种子却是不同的。一旦因缘具足,就会有很多好的和不好的种子成熟。这就是佛陀所讲的“业力不可思议”,对此凡夫人确实很难想象。
佛陀在《大乘密严经》中讲,阿赖耶非常甚深,凡夫愚痴者无法明了它的意义。所以我们怎么样去观察,也很难理解业的所依和业的存在方式;但是当我们的智慧跟佛陀的教言相结合的时候,还是会有一种想象的空间——“噢,应该可以这样说吧!”
《大乘密严经》:“赖耶虽变现,体性恒甚深,于诸无知人,悉不能觉了。”
有些人好像很顺利,但是突然之间,你年轻时做过的有些事情就爆发了。或者,你这辈子根本没有做过的事情却一定要你来承担,其他任何人也没办法代替。这个时候我们要想到:虽然我这辈子没有做过这方面的事情,但我的阿赖耶上应该有这样的种子。
善恶业的发生都是这样。有些人非常贫穷,但是因为某种特殊的因缘而一夜暴富,成为世界闻名的富人。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这样发财,这是为什么?还有些人本来过得很好,突然就被无缘无故地关进监狱,甚至被判死刑等。
特别希望大家多翻阅一下《如来藏经》等有关阿赖耶方面的经论,这样就会逐渐明白,人除了肉身以外,原来还有心识。而且通过藏传佛教中的逐步分析,你会明白,原来世间所发生的事情都是有因缘的。
不仅以前的情况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的。因此,我们作为一个人,应该为自己的将来着想。像牛、马等动物每天只知道吃草、喝水,对于明天以后的计划和理想都是没有的。但我们不是动物而是人,不仅要对今生有规划,更应该对长远的来世做规划,这非常有意义。
戊三、宣说识位:
这里分析识的不同阶段,在哪个阶段叫阿赖耶、哪个阶段叫阿赖耶识等。
“心识无念悠然时,不执显现之外境,一缘阿赖耶分位,”当心识没有任何念头、本体悠然安住时,它没有动摇,不执著外在的显现,这就是一缘安住的阿赖耶的阶段。
“明现然不执著彼,阿赖耶识明清稳,破立二取五根境,”刚才不执著外现的是阿赖耶,此处讲,虽然是明现的,但是不去执著外在这种显现的识有两种:一种是非常稳固的阿赖耶识的阶段——有明清的显现,但没有去执著;二是五根识的阶段——既是明清的,又显现五根各自的对境。
此后,又是明清的,又缘对境产生执著的阶段叫意识;不仅缘对境执著,而且在此基础上进行观察、破立的阶段叫做染污意识。
“七聚笼统分别境,此等称为七识聚。”这就是识的几个不同阶段,整体称为七聚识。
通过这次学习《心性休息》,大家应该会分析阿赖耶识与阿赖耶、五根识等的差别。
阿赖耶:前面讲了,阿赖耶是没有分别、很稳固、一缘安住、非常广大的一种心识。
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虽然显现外境,但不偏于任何一个对境,是心识中非常明清的部分;阿赖耶识的本体非常稳固,不像六根识一样一会儿就灭了,一会儿就没有了,只要有心识的时候,其明清部分就一直不灭,一直存在。这是阿赖耶识的阶段。
五根识:显现外在色声香味触五种不同对境的识叫作五根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意识:五种根识取境之后,产生“这是白色的柱子,这是红色的柱子,这是好听的声音,这是不好听的声音”等念头,对所取境这样分别的就是意识。
染污意识:了知对境是白色之后,认为这个白色很可爱而产生贪心,或者认为其很可恶而产生嗔恨心。此时有我、我所和贪嗔等各种分别,就叫做染污意识。
此外,大家也要记住《菩萨地论》中的说法:不跟随外境且不分别,叫做阿赖耶;虽然跟随外境但不分别,叫做阿赖耶识;分别缘取各自的外境,但是不起真正的分别念,叫做五种根识;显现外境之后再去分别,叫做意识;不但分别,而且在此基础上进行观察、破立,产生贪执和嗔执等,叫做染污意识(梵语称为末那识)。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菩萨地论》中云:“不与外境相系且不分别即阿赖耶之分位;与外境相系而不分别即阿赖耶识之分位;分别觉知各自外境之行相即五根识之分位;初分别外境,即意识之分位,后以伺察而生二取即染污意之分位。”
总而言之,大家应该分清七识之间的差别,尤其是系统闻思的道友们更应该分清楚。其实七识聚就是所谓“轮回的心”。达摩大师《破相论》中将七识聚称为染心——染污的心,如来藏的本来面目叫做净心,《六祖坛经》中也经常这样讲。
净心和染心之间的差别,应该通过修行来了解。我们在安住的时候要观察:自己是否安住在无分别的五种根识当中,比如安住在眼睛所看到的明分当中,或者是耳朵所听到的悦意的声音当中;或者,是否只是安住在一个明清的状态当中。
我前两天也讲了,法身和阿赖耶识之间的差别很重要。尤其是学大圆满的时候,分清阿赖耶跟法身之间的差别非常重要。
我那天说《大圆满直指心性注疏》的法本没有了,后来很多法师把法本拿给我说:“您不能这么伤心啊,《直指心性》的法本我们还是有的,您看我们的法本是这样的……”但是他们好像没有看,法本是崭新的,十多年以来一直放着。(众笑)
我翻译的法当中,法王如意宝亲自作序的,一是《大圆满前行》,二是《大圆满直指心性注疏》,对这两部法作序也是一种缘起吧。
当时我给学院大概几百人讲过一遍。讲的时候,大家好像都会区分阿赖耶和觉性了。大家也都明白了:“哇,原来我们修行不注意的话,很容易处在阿赖耶的门槛上。如果一直没人把我们推进来,就比较麻烦。法王这样一点,我们就知道了,原来修行不能安住在阿赖耶识的明清分上,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胜观和寂止,在止观双运的境界当中修行,非常重要。”
不管怎么样,希望大家通过这次学习,能够明白阿赖耶的道理,它是佛教中很甚深的奥义。
我在汉地曾遇到一位比较出名的某科技大学校长,他做过题为《物理学走近阿赖耶识》的演讲。当时我问:“物理学是如何走近阿赖耶的?”他的回答跟我们佛教讲的道理基本相同。
他说阿赖耶像大海一样,在海面上会产生汹涌的波涛,波涛比喻器世界,而海面上各种波动的根本因是阿赖耶,阿赖耶是没有动摇的,就像大海的底层一样。佛经当中也有这方面的比喻。当然,要用物理学来论证这些道理有一定的困难。
其实,用心理学等现代科学来论证心识有一定的困难。不管是古希腊心理学,还是现代西方心理学,对心识的剖析都远远不如佛教中的唯识宗。而物理学的研究,不管是量子力学还是经典物理学,主要都是针对物质的,比如大脑,而对心识的研究并不多。
比较而言,研究领域更为贴近心识的,应该说是生物学,我之前在课上也讲过,这一学科对心识和人体两方面都有所涉及。不管怎样,科学界对心识,尤其是阿赖耶识应该值得研究。
这位教授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曾多年担任一所科技大学的校长,能有这样的思想,我觉得很好——通过科学来寻找真理,最后知道要“走近阿赖耶”。但不知他的修行怎么样,我也看不出来。
颂词背诵打卡
粗念善恶欲界因,习气依于阿赖耶,
无念明现色界因,无念一缘无色因,
轮回自性二客尘,一切时分依此障。
心识无念悠然时,不执显现之外境,
一缘阿赖耶分位,明现然不执著彼,
阿赖耶识明清稳,破立二取五根境,
七聚笼统分别境,此等称为七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