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8课-01
《入行论》第18课笔录
===============================
原文作者:寂天菩萨
本文作者:生西法师
我们继续学习《入菩萨行论》,现在讲供养修法。供养在整个菩萨道的修法中非常重要,可分为上供和下施两部分。上供,即对境为三宝、父母、师长,以供养的方式安立;下施,即对境为痛苦的众生,以布施安立。上供下施既可包括于布施中,也可包括在供养中。为了让我们生起菩提心、受持菩萨戒,所以应对具有殊胜功德的三宝进行供养。上供的目的:第一是为了累积资粮,在相续中生起殊胜菩提心的所依。有了巨大的福德作为基础,就能生起具有大福报的清净菩提心;如果福报不具足很难生起菩提心,即使生起来也容易退失。所以想要顺利地生起菩提心,让菩提心不退失,平常不间断地供佛是很重要的。有些人强调空性、强调禅修,容易说供养是一种着相、没有什么必要。实际上,我们修持一些高深的法,也需要福德资粮作为有力的支持。内心福德深厚,修行才能走得长远。如果福报浅薄,最初可能很有兴趣修行,但渐渐在不知不觉中就会退失修行的兴趣。所以具有福报对于成就所有世出世间利益都非常关键,供养能够真正圆满我们的福德资粮。
第二、在供养时对上师三宝产生恭敬心,忆念上师三宝的功德,通过供养能够打破自己的悭吝心。悭吝是一种放不下的心态,如果我们对世间财富等放不下,怎能成佛呢?想要获得菩提,应该把里里外外的一切都放舍,否则无法成功。上师三宝是一个让我们放下的殊胜对境和助缘,我们也很愿意对上师三宝作供养,这是很重要的。
第三、通过供养也能提醒我们自心具有殊胜的佛性。供养时看到佛、法、僧三宝像,依此反观内心,实际上我们的心也具足佛法僧三宝的自性。所以通过供养可以时刻提醒自己内在具有殊胜的功德。
另外,供品和所得之果之间也有不共的缘起。比如:我们供养水,水是很清净、透明、柔软的,通过供水会使我们的相续逐渐变得清净、调柔。因为水很清净的缘故,我们内心很多污浊的罪业,通过供水的方式也可以得以清净;灯具有光明的自性,所以供养明灯,能够遣除我们内心种种的无明黑暗;供养妙香,香气周遍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供养三世诸佛,我们的相续也能逐渐具足功德、戒律、禅定的妙香;供养食品能够让我们获得禅悦食。花、果、药等每种供品都有其不共的缘起,都能帮助我们获得不同的功德,因此对供养要认真学习。同时,供养时要发清净愿,以此可获得殊胜的功德。
巍巍珍宝山,静谧宜人林,
花严妙宝树,珍果垂枝树。
“巍巍珍宝山”指须弥山。须弥山入海八万由旬,海平面以上八万由旬,其四面由四种珍宝组成:黄金、白银、红宝石和琉璃。有一种说法是:我们南赡部洲处在靠近须弥山南面的位置,须弥山蓝琉璃的光反射到南赡部洲,所以我们的天空是蓝色的。而其余三大洲,天空是红、白、黄不同的颜色。这是说明须弥山不是土石山,而是由珍宝组成的珍宝山。因此供曼扎的时候,也把须弥山作为供品供养上师三宝。须弥山四周还有七大金山、铁围山层层围绕,可以把这些珍宝山作为供品来供养。
还有一些山具有“巍巍”的功德,但不具有珍宝的自性。比如世间一些很著名的山: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阿尔卑斯山、峨眉山等等,有的看起来很雄伟,有的很秀丽。有时登上山顶能让自己的心胸开阔,虽然山里不一定有宝藏,但具有“巍巍”的自性,也具足各种功德。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山就可以作为供品供养三宝。
“静谧宜人林”。有些森林或树林,除了动物之外,白天夜晚都无人打扰,非常安静宜人。但是有的森林外表看起来很不错,深入之后并非如此。比如我曾经看过一个记录片,片中介绍的热带雨林风景非常好,早上山峰和树林被云雾缭绕,看起来很吸引人,但只能停留在这个层次,再深入就不觉得了。为什么呢?如片中描述,树林里有很多毒蛇猛兽和奇形怪状的动物,树底下有很多水蛭和各种爬虫,林子里面很可怕。不过有的森林风景迷人,也没有这些令人恐怖的动物,进入之后就很舒适。比如西藏有个热振寺,寺中有一个柏树林。这个树林据说是以前松赞干布国王有一次剃发之后,把头发洒在山坡上长出来的。这个柏树森林非常殊胜,进去之后让人内心感到非常清净,加持力很大。以前噶当派的很多大德都在这个森林中修行。既静谧又宜人的森林当然很适合作为供品供养上师三宝。除了这些著名的森林之外,家乡的小树林若是很舒服、很宁静,令人感到舒心悦意,也可以供养三宝。
“花严妙宝树,珍果垂枝树”。分开讲,“花严妙宝树”是指在天界或极乐刹土中由珍宝花严饰的宝树。《无量寿经》描绘极乐世界七宝行树是以黄金为干,白银为枝,珍宝为花等等。当然,没有亲眼见过很难想象,但佛经中描绘得非常清楚,我们应当诚信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以大悲愿力回向功德形成的,因此一定十全十美,不可思议。天界的妙宝树由天人的福报所形成,也是殊胜悦意的。人间也有很多树开满了鲜花,这些花树也可供养三宝。“珍果垂枝树”指果实累累压弯了枝条,看起来令人欢喜,这些各种各样的水果树都可以作供养。
合起来讲,可以理解为妙花庄严、珍果垂枝的妙宝树。通常花和果不会同时处在一个位置上,因为先开花,才结果。但是有时因众生的福报因缘不同,会有一边开花一边结果的情况。通过观想或亲眼所见,把这样花果庄严的妙宝树供养给上师三宝,同时发愿愿自他一切众生都能够生起菩提心。如此供养就能获得极大的福报。
〖巍峨高耸的金山等宝山,远离喧嚣愦闹、舒心悦意的森林,由本身的花朵点缀得无比庄严、累累硕果压垂了枝干的妙树。〗佛经中描绘了巍峨高耸的金山等宝山,现在的人没有见过,是因为不同众生的根基、业力不同,佛陀并没有说所有众生都能看到这些景象。比如一些具有特殊眼根和功德的人,自然而然就能够见到须弥山、日月上的宫殿等等;再如,同一道菜,不同口味的人吃了会有不同的感觉。所以,世间有福报和没福报的人所见、所感不同很正常。
安住在远离喧嚣愦闹、非常安静的森林,会让人感到十分舒心悦意。安静的森林有一种殊胜的缘起:佛陀乃至很多大德都是在森林中修法最后获得成就的,因为没有人打扰,修法很容易成就。中国有很多名山,也有悦意的森林,但很多已经开发成了旅游区,是否允许你去修法也不知道,去修也很难真正远离喧嚣,因缘不一定具足。不管怎样,宁静的森林的确具有很多殊胜的功德。
世间妙芳香,如意妙宝树,
自生诸庄稼,及余诸珍饰,
莲花诸湖泊,悦吟美天鹅。
此处介绍了几种善妙的供养。“世间妙芳香”指因众生福德显现的世间种种妙香。在热带有白檀香、红檀香、沉香,香味让人非常悦意、头脑清醒,很远就能闻到,这些天然妙香可用来供佛。还有一些和合的妙香是用不同的原料调制而成,比如藏香、汉地的很多香都是这样。在佛前点燃各种妙香之后,我们观想香云周遍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在所有佛法僧三宝面前做殊胜供养,愿一切众生能够具足善妙的戒定慧功德。
“如意妙宝树”:初劫的时候众生福报很大,南瞻部洲生有如意树,能够满足众生的种种愿望,树上会自然显现众生希求之物。三十三天也有如意树,天人们所需之物都可以在如意树上自然获取。因为如意树的树根长在阿修罗界,果实却在天界,阿修罗对此非常不满,因而引发与天人的战争,所以可知天界存在如意树。各个净土也有对如意树的描绘。我们也把如意树供养给诸佛菩萨。如意树的观念在汉地不是特别普及,过去汉地有摇钱树之说,一棵树上挂满了金钱,摇下之后又结满,具有与如意树相似的作用。聚宝盆、摇钱树并不一定是神话,有时众生福报很大就会显现具有这种功能的物品。不过如今众生贪欲横流、罪业深重,此类大福报的妙物,现在已无法出现。
“自生诸庄稼”是不需要耕种劳作,自然而然就能够生成的庄稼。按照佛经和《俱舍论》[1]的说法,器情世界经历成、住、坏、空四个劫。器世界形成之后,当时南瞻部洲还没有人类,有些天人从光音天飞到地球上游玩。当时地球上有一种东西叫地油,最早有个天人生出一念贪心尝了尝,觉得非常可口,随后其他天人也纷纷品尝,结果越吃贪心越大,身体也变重了,最后飞不回天界,只好在地球上安家。地油隐没之后,出现了不需要烹调、可以直接食用而且非常美味的自生庄稼。自生庄稼最初是随吃随长,但随着众生贪欲的加重,变成白天吃完晚上长。后来有一个懒人很贪心,一次就取走几天的粮食,众人纷纷效仿,最后庄稼就不能自生了,只有依靠耕种才有收获。所以根据佛经的描述,自生庄稼在地球上的确曾经出现过,现在北俱卢洲也有,我们可以把具有妙味的自生庄稼供养上师三宝。
“及余诸珍饰”指世间当中的很多珍宝饰品,有些是人工打造的,有些是无主物。如果居士逛金店看到许多珍宝饰品、金项链、金手镯等,可以观想将其作为供品供养给三宝。这样的观想对金店没有损失,自己也可以圆满资粮,因此各式各样的珍宝装饰都可以用作供养。
“莲花诸湖泊”和“悦吟美天鹅”:合在一起解释是指在充满莲花的湖泊当中有很多天鹅,分开解释是说先供养湖泊再供养天鹅。尤其在汉地,很多公园里的湖泊都有种莲花的习惯,夏天会开满很多美丽的莲花,这样的湖泊可以将其供养三宝。有些湖泊没有莲花,风景也很美。上师在讲记中举出了青海湖、扬州湖、西湖等几大名湖,我们把这些湖泊供养给上师三宝,愿自他众生都能够生起菩提心。
“悦吟美天鹅”:天鹅姿态优美,叫声让人闻而生喜,而且有白色、红色、黄色等多种美丽颜色。除了天鹅之外,还有各种漂亮的飞禽也可以供养。国外有些野生鸟的羽毛五彩斑斓,不知道怎么长的,甚至怀疑是不是有人用笔画上去的。如果我们在电视上、图片上或者亲眼见到好看的飞禽,也可将其观想为供品,恭敬供养三宝,让自他生起菩提心。
〖天等世界中合成而散发的芬芳香气、沉香等涂香〗天界、人间或龙宫都有各种妙香。过去龙树菩萨传法时,常有两个小孩来听,他们的身上经常散发出一股浓郁的香味,但因大菩萨的威德力,到菩萨面前就消失了。龙树菩萨问他们:“你们是什么地方的人?”他们说:“我们是龙子,很喜欢听法,因担心到人间会被传染上疾病,所以涂了龙宫的妙香。”龙树菩萨当时想用龙宫的檀香造一些佛像,便说:“你们能不能给我供养一些这种香呢?”他们回答说:“我们做不了主,需要回去问一下龙王。”回来禀告说:“如果菩萨您能够去龙宫,我们就可以供养,否则就不能。”龙树菩萨心想:去龙宫一方面可以利益龙宫的众生,另一方面可以取香,还可以取一些珍贵的经书,就答应了。龙树菩萨在龙宫里看到了很多大乘的经典,取了一些如《般若经》、《华严经》,同时也把檀香取回来了。据说有一部分《般若十万颂》龙王没有交给龙树菩萨,说是等菩萨下次来时再给,但因龙树菩萨再没去过,所以如今藏文版的《般若十万颂》仍然缺少后面的部分。
天界当然也有很多妙香。有的经中说天树发出来妙香,顺风五百由旬,逆风二百五十由旬,有这样的说法。那种香气十分浓郁,闻了之后不会令人眩晕,反而让人身心愉悦。人间的天然香也具有很多功德,如沉香、檀香涂抹在身上不但可以清凉,还可以消除疾病。现在世间各种各样的涂香、香粉、熏香、香块都可以供养。平时我们不一定能找到这么多种类的香,如果这些香在世间当中以无主物的方式存在,可以通过观想的方式供养三宝。
〖能满足所需的如意树、奇珍异宝所形成的妙树,未经耕耘自然生长的庄稼〗任何世间愿望都可以满足的如意树,由各式各样奇珍异宝形成的妙树,以及劫初时或在北俱卢洲自然生长的庄稼用来供养三宝。
佛经中有一个公案:过去有五百乞丐对乞讨产生了厌离心,在佛陀面前发愿出家,佛陀同意了并悉心教导,五百乞丐很快证得了阿罗汉果。当时有一位太子不理解佛陀开许乞丐出家,心想如果请僧众应供,这些乞丐就可以坐在我的床上,染污了我的床榻。请佛和僧众来应供时,他就特地告诉佛陀:“由于我家位置不够,佛陀刚剃度的那五百个比丘请他们不要来了。”第二天,佛陀告诉五百阿罗汉:“今天太子供斋,但是没有准备你们的饭,你们到北俱卢洲取回自然成熟的粳米,再到太子家享用。”五百阿罗汉即以神足通飞到北俱卢洲,采回自然成熟的粳米,装满钵盂又飞回来。他们如大雁一般降落王宫,随处落座打开钵盂,开始食用带回的米。太子等人看到五百阿罗汉从天而至,威仪庄严,所食之物香气扑鼻,不由得生起了强烈的信心请问佛陀:“这些比丘来自哪里?为何具有如此大的功德?”佛陀说:“这五百个比丘就是昨天你不愿请的那些阿罗汉,因为没有他们的位置和食物,我就要求他们以神通飞去北俱卢洲采回自然成熟的米来食用。”此时太子等人的傲慢心完全被打破了,就向佛陀及阿罗汉诚心忏悔。因此按照佛经所说,北俱卢洲的确有自然成熟的庄稼而且美味可口。(待续)
—————————————————————
[1]《俱舍论问答》367、初劫时的人类是怎样的?
答:初劫时,人类从光明天化生,依靠神变行于空中,身体发光,禅悦为食,寿无量岁,后来因贪食地味,而身体沉重不能飞行,身光也消逝了,这时日月出现,后来人们食用自然稻而出现男女根,由此而行非梵行,并开始建房舍以行非梵行。因为懒惰而出现积蓄,并出现了看管田地的长官即五先王,后渐渐因过分造恶业人寿渐减而至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