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答案|“有奖问答”16届加行随堂小测
1、以下哪些是转生阿修罗的原因?
答案
A、妒贤嫉能、好争好斗
B、身口意行微恶
C、起慢心
D、在行持善法时,以“我就愿意当阿修罗,我就要当阿修罗”发愿、回向
答案解析
考察点:转生阿修罗之因
原文出处:本来,非天在前世造过布施等善因,今生的财富受用可与天人相媲美。但由于他们往昔妒贤嫉能、好争好斗,七种慢基本都具足(《业报差别经》中列举了十种能令众生得阿修罗报之业因:1、身行微恶;2、口行微恶;3、意行微恶;4、起憍慢;5、起我慢;6、起增上慢;7、起大慢;8、起邪慢;9、起慢慢;10、回诸善根向修罗趣),以此恶习、业力所牵,而感得阿修罗的身份。
出处:《前行广释》第五十六课
2、以下哪些不属于业因果规律?
答案
A、我要好好行善,不然佛菩萨会不高兴,会惩罚我
B、我是佛系青年,我对什么都无所谓,一切都随缘就行啦~喇嘛钦~
D、我喝了假酒,现在躺在医院里,在这世界上活着,不能太善良,干坏事发大财、逍遥法外,善良受穷吃亏
答案解析
考察点:因果不虚
原文出处:《正法念处经》云:“汝自作恶业,汝如是自食,非此人作业,余人受果报。”众生转生到轮回的善趣、恶趣,皆以各自的善恶业为因。轮回是由业力所生、业果所成,上升善趣或下堕恶趣,并不像外道所讲的那样,由造物主上帝(帝释天)、自在天、遍入天主宰;也不像顺世外道和无神论所言,痛苦和快乐皆由偶尔的因缘所生。《心地观经》云:“诸法无不因缘成,若无因缘无诸法……无因无果大邪见,不知罪福生妄计。”诸法无一不是因缘而生,如果没有因缘,就不会有外在的形形色色,以及内心的喜怒哀乐。假如认为一切均从偶尔的因缘中出生,无善无恶、无因无果,连福德和罪业都不承认,这是非常可怕的大邪见。
出处:《前行广释第》第五十九课
3、今天一直在外跑业务,刚忙完,刚好看到一家肯德基,便进去吃了1只烤鸡翅、1包薯条、2个香芋派,关于造作罪业方面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答案
A、虽然只是吃了一只烤鸡翅,我所造的罪业已经和全世界肯德基连锁店的杀业连在一起了
答案解析
考察点:参与杀生的罪业
原文出处:在杀生这方面,大家一定要注意,因为很多罪业是连在一起的,特别可怕。就拿肯德基、麦当劳来说……你在那里只要吃一次,就和全世界所有连锁店的杀业连在一起了。
出处:《前行广释》第六十课
4、世人有时会看到,好人没有得到好报,坏人反而顺风顺水,为什么?
答案
A、业网实为众生的心所形成,不同的心积聚了不同的业,其中细微的因缘,凡夫人无法了知
B、像农夫种庄稼,前一年丰收,这一年不种也有吃的
C、像学生读书,毕业后所学的知识才会慢慢呈现它的作用
D、因果尽管不是同一时间存在,但它在任何时候都毫厘不爽,一旦因缘聚合,必将自食其果,感受报应
答案解析
考察点:因果不虚
原文出处:上至有顶、下到无间地狱的一切有情,所感受的千差万别、不可思议的苦乐,都与往昔所积累的恶业与善业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教证:《百业经》和《中阿含经》。变化出无量世界的业网,实为众生的心所形成,不同的心积聚了不同的业,不同的业幻现出包罗万象的世界、千姿百态的有情。而这其中细微的因缘,唯有佛陀才能明知。
出处:《前行广释》第六十八课
5、依止上师前如何观察上师?
答案
A、这位上师说他身上有某某转世大德的印记,还说是从藏地某某寺院来的,不过我还是先搂紧钱包里的毛爷爷,先好好观察了解一下上师的悲心、意趣和行为,再依止也不迟
B、如果我认识了一位上师,一定要根据前行中讲述的上师的法相和十种功德进行对号入座,符合条件才会依止
D、先小人后君子,为了今生来世的利益,悄悄地去趟上师的寺院了解打听下这个上师的情况再决定
答案解析
考察点:观察上师的方式
原文出处:盲目地依止一位不熟悉的上师,最终可能会追悔莫及,甚至毁坏自己的道心,不管怎样,依止上师需要长期观察,否则将来很容易落入互相毁谤的网中,自害害他。
如今正值五浊恶世,众多续部中讲的所有法相样样俱全的上师,虽说难以寻觅,但我们也要依止一位具足以下法相的上师:三戒清净犹如大地,广闻博学、具大悲心犹如降下的雨水,通达显密、现前断证犹如成熟的硕果,圆满四摄犹如盛开的鲜花。
亲近善知识相当重要,那一个人在依止上师之前,首先一定要观察,否则,连认都不认识就去依止,末法时代是非常危险的。
出处:《前行广释》第七十三课
6、什么是对上师最好的承事和供养?
答案
A、直接或间接弘扬佛法
B、自己好好闻思修行
答案解析
考察点:最殊胜的供养
原文出处:对上师最好的承事、最好的供养,就是直接或间接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以及自己闻思修行。真正的供养应该像那天所讲,是利益众生供养、不舍菩提心供养、如说修行供养,以及为上师发心供养,这个才特别重要。
出处:《前行广释》第七十八课
7、所有修法中最最殊胜的修法是?
答案
C、依教奉行
答案解析
考察点:依教奉行的功德
原文出处:倘若你依止的上师具有法相,那在所有的修法中,再也没有超过遵照上师言教行持的修法了。依教奉行的功德极为广大,《十住毗婆沙论》亦云:“从他求智慧,应不惜身命。”其实不要说殊胜的大乘佛法,就算是世间的学问、婆罗门的学问,要想真正获得,也需要经历一番苦行。所以我们修学佛法时,理应不顾一切磨难,有了这样的毅力和决心,依靠上师的加持,自己得到的境界也会完全不同。
出处:《前行广释》第八十一课
8、皈依佛之后,不能再顶礼(所谓轮回中的)世间天神,意思是说?
答案
B、可以因为暂时的利益供养大仙儿、土地神等,但不能有皈依这些世间天神的发心,因为他们只是成佛的助伴
答案解析
考察点:如何对待世间天神
原文出处:有些地方供养土地神、世间护法、龙王、狐仙,这虽是当地的一种习俗,但你不能永远皈依他们,而应把他们当成自己成佛的助伴,以成办利益众生的事业。
法师辅导相关内容:出于某种需要、某种目的、或者为了得到暂时的利益,礼拜、供养世间天神、父母、祖先等问题不大;但是不能当做究竟皈依处来礼拜供养:犯不犯皈依戒关键是你在顶礼、供养时,有没有把他当成像三宝一样,是否把它当成能引导自己获得究竟解脱的皈依处。如果没有把他当作皈依处去顶礼、供养,问题不大。当然能避免就避免,不能避免的话,如果没有皈依心,应该问题不大。
出处:《前行广释》第八十七课
9、为什么修大悲心最好先观一个众生?
答案
A、“所有众生”仅是总相,没有具体的概念
B、一个众生比较具体,把他观成自己、母亲或者儿子,容易生起悲心
C、一开始就观一切众生,可能会成为一种散漫、遍满的修法,不切实际
D、如果没有这样一步一步去修,而是漫不经心、浮皮潦草,就不可能如理如法修成
答案解析
考察点:修大悲心时应断除的修法
原文出处:经中说:“观想一名被关入监狱接近被杀的罪犯,或在屠夫面前生命垂危的旁生,以这样遭受剧烈痛苦的一个众生作为悲悯对境,对它生起母亲或儿子想。”
修大悲心,最好先由一个众生开始,否则,一开始就闭着眼睛想“愿所有众生离苦得乐”,那“所有”众生的话,就像因明里的总相,是遍于一切的。仅就人类而言,到底是汉族人、藏族人、蒙古人?根本没有具体的概念,故这叫做散漫的修法、遍满的修法,不切实际。因此,要观修的话,最好先观一个可怜众生。
总之,观修悲无量心时,最初要以任意一个众生作为所缘境,唯一对他观修;然后范围逐渐扩大;到了最后,对一切众生普遍观修……如果没有这样一步一步去修,而是漫不经心、浮皮潦草,就不可能如理如法修成。
出处:《前行广释》第九十四课
10、无著菩萨专修弥勒本尊,但十二年间都没有现见弥勒菩萨,这说明什么?
答案
A、修大悲心是清净罪业的殊胜法门
B、和果仓巴随从的示现一样,还没有达到罪业完全清净的时候,不能现见清净的显现
D、相续中是否具足大悲心决定了修行的成就
答案解析
考察点:修悲心可迅速忏净业障
原文出处:无论修任何一位本尊,从本尊的角度来讲,当你祈祷的那一天开始,他就和你形影不离,修观音、文殊、弥勒都是如此。但你业障没有清净的话,什么佛菩萨的身相都会看不见。
无著菩萨非常伤心地说:“您的悲心实在微弱,祈祷了您十二年,您也一直也不现前。今天我已经决定离开了,您却在路上出现了。”弥勒菩萨告诉他:“不是我不向你露面,实际上我与你从未分离过,只因为你罪孽深重,看不见我而已。后来你经过十二年修行,罪业稍微减轻,就看到了这条母狗。现在由于你生起了大悲心,使业障无余清净,才真正见到了我。
可见,清净罪业再没有比修悲心更殊胜的法门了,并且悲心也是生起菩提心的无倒之因。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过多种方便,尽最大努力来修持悲心。
出处:《前行广释》第九十七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