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大圆满心性休息49 | 觉醒佛性而得解脱之理 返回

大圆满心性休息49 | 觉醒佛性而得解脱之理

求学足迹 2021-04-16


传讲时间:2015. 4. 16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祈祷遍知无垢光尊者:
刚热托噶仁钦年布格    托嘎雪山宝藏颈
云丹根作嘎威杰察德    圆诸功德喜乐园
多尼酿波威比纳玖瓦    二义精藏瑜伽士
龙钦饶将桑波所瓦得    祈祷龙钦绕绛贤
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
玛威桑给钦热酿拉夏    心显文殊师利智
根德桑布门蓝纳巴央    勤学普贤行愿义
这吉嘉威春蕾怎匝巴    持佛佛子事业者
将央拉弥雅拉所瓦得    祈祷文殊上师足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劝众听法偈:
拉耶嘎当勒当诺因嘎    天龙夜叉鸠槃荼
哲温达当摩耶嘎南当    乃至人与非人等
卓瓦根杰扎南杰赞巴    所有一切众生语
檀嘉嘎德达给丘丹多    悉以诸音而说法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现在讲《大圆满心性休息》当中的业因果品,前面的不善业已经讲完了,现在是讲善业。昨天讲到了自性住佛性和随增长佛性,《经庄严论》当中也讲了这两种佛性。今天接着讲,依靠这样的佛性而觉悟就会得到解脱的道理。


丙四、觉醒佛性得解脱之理:






觉醒佛性发二心,修悲世俗福德资,
瓶等三灌净生次,空性胜义智慧资,
句灌圆次大手印,勤修增上二次第,
烦恼转依为智慧,一切善法愈增上,
净除佛性之障已,现见无垢法相日。





“觉醒佛性发二心,”当然,自性住佛性的话,每一个众生都是以恒常不变的方式而具有的;而随增长佛性,是后来依靠善知识、发菩提心、行持善法,最后现前原来佛性的本来面目。苏醒这样的佛性之后,会发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修悲世俗福德资,”发了两种菩提心以后,开始修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积累福德资粮,即在世间当中修大悲心、大慈心等以四无量心为主的修行,以及行持六波罗蜜多中的前五度。

“瓶等三灌净生次,”修世俗菩提心的方法,在密宗当中有宝瓶灌顶、智慧灌顶和秘密灌顶这三种灌顶。依靠三种灌顶能净除修持生起次第的障碍。修生起次第就是观本尊、念咒语、观咒轮等过程。

“空性胜义智慧资,句灌圆次大手印,”修胜义菩提心是指观空性,它是胜义智慧,属于智慧资粮。修持方法,四种灌顶当中有一个叫做句义灌顶,获得了句义灌顶之后可以修持圆满次第和大手印。

这里的“大手印”,不是指噶举派的大手印,而是指密法当中圆满次第的所有修法,因为最后的圆满次第——最究竟的大圆满也称为大手印。圆满次第包括有相圆满次第和无相圆满次第,无相圆满次第就是我们讲的大圆满的一些光明修法。

“勤修增上二次第,烦恼转依为智慧,一切善法愈增上,”非常精勤地修持和增上生圆次第的智慧,通过这样的修行,将烦恼转依为智慧,一切善法越来越增长。

“净除佛性之障已,现见无垢法相日。”最后,净除佛性上的所有障碍。从一地菩萨开始,就能现见一切万法的本来实相,即“无垢法相日”。就像盲人祛除眼翳以后,能如理如实地见到太阳或色法一样,得到第一地以后,菩萨就开始逐渐逐渐地见到实相,到最后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时候,就能完全见到一切万法的“法相日”。

以上是简单的字面介绍。

实际上,我们通过修行,佛性真正的本来面目是可以呈现的。《大乘起信论》中通过净化宝珠来比喻这一点:有些宝珠的表面染上了一些矿物,有智慧的人逐渐将其除去以后,里面真正的如意宝就可以显现;同样的道理,我们的佛性被暂时的烦恼所垢染,通过智慧方便就可以慢慢呈现出真正智慧的本来面目。

拓展内容


《大乘起信论》:“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矿秽之垢。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得净。如是众生真如之法体性空净,而有无量烦恼染垢。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修,亦无得净。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


这里讲,通过灌顶、生圆次第的修法、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修法,最后真正能见到一切万法的本性。到那个时候,我们原来认为特别可怕的烦恼,确实也是不复存在的。在没有真正见到法性之前,烦恼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害的;而见到法性的时候,所谓的烦恼,实际上对我们是无利无害的。

汉地的《宗镜录》中说:“众生未成佛,菩提为烦恼,众生若成佛,烦恼为菩提。”也就是说,众生没有成佛时,所谓的菩提也会烦恼的,包括发大乘菩提心,有时候也不一定成为真正的正能量;而我们一旦成佛了,一旦认识了本性,原来所谓的贪嗔痴等特别可怕的烦恼,就都不复存在了,不但不复存在,而且“烦恼即菩提”这样的道理也会现前。

比如说,有些人产生烦恼的时候,他的相续确实是被束缚的;而有些人产生烦恼的时候,不但没有被束缚,反而可以把烦恼变成一种资粮的因。你看有些人生病的话,就是一个自相的生病,对他的修行、工作都非常有害;而有些人通过生病却会认识到很多道理、学到许多真理,这个时候,病对他来讲就是一件好事,对他的生活和修行都非常有利。

所以,世间人们对烦恼的态度、转依都是不相同的。对有些人来讲,烦恼确实是烦恼,是非常有害的;而对有些人来讲,烦恼不但没有害,而且是有利的。就像乌鸦遇到毒的时候,会被摧毁、会断命的;而孔雀依靠这些毒,它的羽毛和整个身色会显得更加庄严、美丽。

再比如下大雨、下大雪的时候,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同。前天学院下雪下得特别厉害,我跟另外一个人在外面,他说:“哎呦,好痛苦,好冷哦!”我说:“好美啊,要马上把它拍下来!”我就拍下了很好的画面——雪花纷飞啊!我想,在夏天或者在大城市里面,肯定找不到这么好的风景。我说:“啊,这个很好!”另外那个道友却说:“冷得很,好痛苦啊!你看风也吹得那么厉害……”他好像确实觉得特别痛苦。

其实有时候,对于同样一个道理,两个人可能有不同的观点。包括我们佛学院,有些人觉得“哇,这里是如何如何美……”,而有些人就觉得“哇,这里人多,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于是,一个人就把好的地方拍成照片,并用一些语言来赞叹;另一个人就把不好的地方拍下来,然后说这里不好。

我们对人的看法也是这样。确实,人本身从名言量的角度来讲,也有坏人和好人;但是,对于修行比较好的人来讲,也可以将烦恼转为道用。所以在这个问题上面,大家应该可以这样修持。

刚才讲到的四种灌顶、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修法,第九品以后还会讲,这里只是简单提一下而已。

丙五(别说同分善业)分三:一、圆满二资双运之理;二、不住有寂之理;三、宣说果。

丁一、圆满二资双运之理:

下面讲第五个问题,别说同分的善业,分三个方面来讲,首先是“圆满二资双运之理”。前面讲了行持善业成为解脱之因的道理,下面讲如何圆满二资双运,即两种资粮双运的道理。





世间十善禅无色,有现福资后得境,
超越世间极无戏,胜义慧资入定境,
行持二资双运道,成就一切诸善妙。





可能这次我们讲业因果的时候,外面很多佛学知识比较浅薄的人,听起来比较难懂一点。但是过一段时间,我们也会讲比较简单的内容,比如依止善知识等。

这些内容其实非常重要,包括前面讲的阿赖耶、如来藏与其他法的关系,以及现在讲的随解脱分和随福德分善业之间的差别。

“世间十善禅无色,有现福资后得境,”世间的善法当中,比如十善、四禅、四无色定的现法,都是具有现分的,是有现的福德资粮。在修行过程当中,这些一般是在世俗当中、在后得位行持的,因为它不涉及入定。虽然四禅、四无色定也有一些入定,但与真正的入定——菩萨的无二慧入定相比较起来,它算是一种后得的境界。

因此上面讲的,世间当中没有以三轮体空或空性智慧所摄持的十善和四无色定等全是福德资粮。

“超越世间极无戏,胜义慧资入定境,”超越世间的、无有任何戏论(即无有任何边)的胜义谛智慧是入定境界,这叫做智慧资粮。

不管怎么样,我们做任何一件善事都需要成为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既要有世俗谛的福德摄持,也要有胜义谛的智慧摄持,这两个很重要。

“行持二资双运道,成就一切诸善妙。”如果行持这两种资粮双运,就能成就一切善妙。所谓的两种资粮双运,比如说我今天念经,用菩提心或空性智慧来摄持,就成为胜义谛的善根;同时,在世俗当中以三殊胜来摄持,或者按照十善的要求来摄持,这就是福德资粮。所以,我们的善根都要变成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这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我们在世间当中行持的十善、四禅、四无色定的善法,如果以菩提心和空性智慧来摄持,就成为真正的解脱之因。

凡夫也能修持随解脱分善法

你们方便的时候看一下《大车疏》,无垢光尊者引用了一个《中般若经》的教证,佛陀告诉须菩提:世间凡夫人一旦发了无上菩提心,他们行持的十善、四禅、四无色定,就全都变成了随解脱分善,而且成为如来正等觉的因,因此我们应该尽心尽力地这样去修持。这个教证希望大家记住。

拓展内容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般若经》中云:“须菩提,诸凡夫一旦发无上菩提心时,彼等所行之十善与四禅、四无色等即成随解脱分善而成为一切遍知之因,故当尽力而修行。”


为什么要记住呢?因为很多人都有怀疑:“我现在这样修法能不能变成福慧二资的解脱之因?因为我是凡夫人,是有执著的人,那我在还没有真正证悟空性之前,能不能修随解脱分的善法?”

我就经常有这样的疑惑。我有时候觉得:“我现在的修行肯定还是可以的,蒙受善知识的加持和恩德,我还是会修福慧二资的双运。”有时候又想:“哎哟,所谓的智慧,像一地菩萨才是真正具有的,那我凡夫人到底有没有随解脱分的善根呢?”我有这样怀疑过。

但是,《中般若经》的这个教证说得非常明显:我们在凡夫位的时候,一旦发了菩提心——这个菩提心是凡夫位的菩提心,不是一地菩萨以上的菩提心,如果以这个菩提心来摄持的话,所行持的善法就可以成为解脱之因。也没有说一定要证悟空性才可以,教证里面没有这么说。

无垢光尊者的长行文里面说:以菩提心和智慧来摄持的话,所行持的善法就成为随解脱分的善根,是解脱的因。《中般若经》里面说,凡夫一旦生起菩提心时,彼等所行十善、四禅、四无色定的善根,即成随解脱分善,并且成为遍知之因。我记得比较清楚。

拓展内容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如前所说,十善与四禅、四无色是随福德分善法,但此处所说的是一位补特伽罗如若以发心方便与智慧摄持时,那么他所行的十善与四禅、四无色定等便成了解脱之因。


所以,我们很需要行持一些善法,而且在行持善法的时候要想到,怎么样以出世间的智慧来摄持,这个很重要的。如果没有以出世间的智慧摄持,修行就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大家对这个教证所讲的道理一定要重视。

这样之后,我们行持十善的时候就会作取舍。比如说,我今天持戒,不杀盗淫妄也好、不粗语也好,如果以菩提心来摄持的话,那它就成为解脱之因,这是非常重要的。

《大方便佛报恩经》当中也是这样讲的:“应当勤精进,得出于三界,选择众善业,涅槃最安乐。”应当非常精勤地出离于三界,而且在善业当中要选择一个最重要的善业。意思就是说,我们行持善法的时候要有选择性,不可能所有的善法都行持,短暂的人生是有限的,哪里有那么长时间啊?

我在微博上说过:现在广闻博学是不缺少的,大家在网络上都可以变成智者,没有问题的;但关键是能不能对治烦恼,能不能对自己的解脱有帮助。当然,我在微博上也不敢用特别佛教化的一些词,如果用太多所谓的“解脱、涅槃、‘槃涅’……”,就害怕很多人不能接受;如果不接受,有些人就不一定能得到真正的利益。

我想,像以前的古人,如果他懂得世间各种各样知识的话,别人就会觉得:“哇,这是智者啊,很了不起!”但现在,这一点大家都不缺,通过上网,什么知识全都爆炸在你面前,这是不稀有的。

但最关键的是,要有一些窍诀性的修法。最关键的是,我们要知道在短暂的人生当中,到底要做什么?在这么多的善事当中,到底要做什么?应该是用菩提心来摄持的善法。那用菩提心来摄持的善法,我们凡夫有没有资格做?有!《中般若经》里面也是这样讲的,无垢光尊者也是这样讲的。这样的话,你不相信因果就另当别论了,如果相信因果的话,你就会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有解脱的希望。

“行持二资双运道”,这就是成就的最好妙道。《入中论》中讲:“若彼三轮有可得,名世间波罗蜜多,三著皆空乃出世。”也就是说,行持布施等善法的时候,如果三轮都有可得,就是世间的波罗蜜多;没有三轮可得的话,就是出世间的波罗蜜多。因此,从现分和空分两方面来行持善法,就是成就一切解脱之因。

我们在外面有时候可以看得到,很多佛教徒是在行持善法,但在行持善法的过程当中,如果不懂得以般若空性和菩提心来摄持,说实在的,他行持的所有善法到底能不能成为超离三界轮回的大乘解脱之因,还是成问题的。因此,有些关键的道理我们必须明白。

丁二、不住有寂之理:





犹如善业转三有,能得寂灭虽说业,

然已超离三有故,业中解脱实非业。






有些人可能会问:“行持随福德分的十善会转生于轮回当中,那么,随解脱分的善会不会也成为轮回当中的业呢?”因为两者都是业——随解脱分善是一种业,随福德分善也是一种业,那么前者会不会也变成轮回的因呢?下面就讲这个问题。

“犹如善业转三有,能得寂灭虽说业,然已超离三有故,业中解脱实非业。”实际上,两者是有一点不同的。为什么呢?因为,行持随福德分善业,的的确确会转生到三有当中,它有这样的能力。而随解脱分的业,虽然有令众生获得寂灭涅槃的作用,但是从这种业的本体来讲,它已经超离了三有,因此它在业当中已经解脱了——它不是真正的业!其实随解脱分善业不是真正的业,这样一来,我们应该知道,虽然将随解脱分善业称为“业”,但是它的本体已经超越了轮回。

在大乘的见解当中,如《现观庄严论》所说:“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槃。”这里讲到了智与悲。有了“智”,就不会安住在三界轮回当中,因为没有任何执著;有了悲心,也不会像声闻缘觉一样,一直留在寂灭的状态当中。因此,这种善法已经超越了业的本性。

《宝鬘论》中讲:“无见堕恶趣,有见趋善趣,如实知真义,不依二解脱。”有了“有”的执著,就会有善有业,这样会趋入善趣;有了“没有因果、什么都没有”的断见,就会堕入恶道当中;而真正的解脱不住这两边——通达了万法空性的本体,才是真正的解脱之因。

我们应该知道,有智慧的人虽然显现在轮回当中,但实际上,轮回当中的所有烦恼对他都是无害的。《佛说大乘十法经》中有一个比喻:一些非常善巧咒术的人,通过念咒语,可以使毒蛇猛兽不会对他有害;同样,有大智慧的菩萨,通过善巧的智慧摄持,所有的烦恼对他来讲也不会有害的。所以,世间当中所有的烦恼,对真正通达业之本性的人来讲,不会有任何危害。

拓展内容


《佛说大乘十法经》:“譬如咒术之人,以大咒术力故,诸恶毒蝄蛇等弄戏,然彼人不以此事断其命根。何以故?以彼人善通达咒术力故。菩萨亦如是,行世间住世间,住世间已,大智方便咒力故,共诸烦恼毒蛇而居戏暴,亦弄行住坐卧。菩萨不以此事故,于菩提而有退还。何以故?彼成就大智方便咒力故。


总之我们应该知道,最究竟的业实际上是随解脱分的善业——它既是业的本性,又超出了业。依靠它的力量,我们在三界当中会得以解脱。可见,佛教的有些教义,跟世间的一些道理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当你真正观察它的本体时,会发现它有不同的特点。




颂词背诵打卡


觉醒佛性发二心,修悲世俗福德资,

瓶等三灌净生次,空性胜义智慧资,

句灌圆次大手印,勤修增上二次第,

烦恼转依为智慧,一切善法愈增上,

净除佛性之障已,现见无垢法相日。

世间十善禅无色,有现福资后得境,

超越世间极无戏,胜义慧资入定境,

行持二资双运道,成就一切诸善妙。

犹如善业转三有,能得寂灭虽说业,

然已超离三有故,业中解脱实非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