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今日当精进 >> 《极乐愿文大疏释》16课 * 阅读参考 返回

《极乐愿文大疏释》16课 * 阅读参考


1

极乐世界非常清净

①阿弥陀佛的眷属(大乘比丘)有十千亿之多,身相皆为金色,具足三十二种相好庄严,穿着代表出家清净修行形象的三法衣,发出黄灿灿的、清净庄严的光芒。如果我们能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自己的身像也将变得非常清净庄严。    

②极乐世界的声闻、阿罗汉实际上都是大乘圣者的示现,即将得到大菩提果;其他大乘比丘,无论在外形还是发心,也都是具有菩萨法相的大乘修行者。

③无量光佛光芒无量、寿量无量、眷属无量、极乐世界安乐之因无量、功德也无量,所以叫普皆圆满。无量的佛尊以殊妙的语音在数劫中宣说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都无法说尽,佛陀的大弟子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可以在一天当中数尽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星辰,但是他在百千俱胝年中不做他法也无法数清阿弥陀佛眷属数量的百分之一。


2

往生极乐世界是为了度化众生

往生极乐世界的根本因是为了度化众生(大乘道的发心),而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能够获得安乐自在,再不受烦恼的左右(小乘自我解脱的发心)。在大乘道发心的基础上,我们若能够在即生当中好好修行净土法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极乐世界中的一员,也一定能够获得真正的佛果,那时也会像阿弥陀佛一样广利有情,度化众生。


3

观修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

①极乐世界自成坛城。

极乐世界的刹土依靠阿弥陀佛的无量功德自然形成。“坛城”有佛陀的涵义,可以理解为佛陀所有的、具有圆满功德的佛的本身。

②随念阿弥陀佛就是随念三宝。

忆念阿弥陀佛就等同于随念佛宝;随念阿弥陀佛所宣讲的种种正法(比如随念往生法等)就属于随念法宝;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都是阿弥陀佛的眷属,随念他们或者随念整体僧众,就属于随念僧宝。

如果面朝西方以对生(观想者面朝西方,阿弥陀佛的面相朝向观想者,极乐世界的国土庄严也是面对着观想者)的方式观想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则与密宗里面修生起次第相同。

A.密宗中的生起次第是将本尊观想在自己的面前,比如观修莲师的时候,观想莲师在对面上方的虚空中,刚开始会出现种子咒、白色的月轮,接着种子咒变成莲师的形象,自己以诚恳的方式祈祷获得莲师的加持和悉地。净土法门里的观修是观想在自己前方的虚空当中出现西方三圣乃至于清净庄严的极乐刹土,然后自己以此为对境再再地祈祷。

B.净土法门观阿弥陀佛比密宗的生起次第还要简单易行。密宗的生起次第有三部分——迎请、安住和祈送。第一是迎请,念诵祈请文,摆上殊胜的供品,自己也要沐浴,然后用殊胜的赞词、恭敬的意乐、特别美妙的调子把本尊从清净刹土迎请到我们的环境中;第二是安住,请本尊安住在我们所摆设的清净坛城中,然后在本尊面前以信心祈祷,希望本尊能够赐予悉地;第三是祈送,以祈祷文的方式恭恭敬敬地将本尊送回去,就像请客人吃了一顿饭之后再恭恭敬敬地送客人出门,请他回到本地。净土观修没必要进行以上的步骤,以纯净的信心作祈祷、日日夜夜念念不忘阿弥陀佛就是净土法门最主要、最关键的往生因。

④如果把本尊观想成具有实质性的相,而非如彩虹、水月般显现而无自性,这就属于实执的分别念,叫做“不具备清净的忆念”。清净忆念指的是大平等、大清净、无二无别的见解,观修时,若能够安住于本尊像彩虹、水月一般显而无自性的状态,明朗、清楚地观修本尊,就叫做清净的忆念。

A.从显现讲:无论观想本尊还是极乐世界,观想的相都应非常地清晰明了,如同彩虹显现的七种颜色互不混杂,了了分明地呈现在我们眼识面前一样,而非混在一起分不清楚。

B.从本质讲:虽然本尊的形象如同彩虹一样清晰明朗地显现,看起来非常真实,但实际上却没有丝毫的实质。在观想极乐世界或者阿弥陀佛本尊的时候也需要有这样的知见:阿弥陀佛本尊的显现清清楚楚,看起来完全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的种种功德,但是无论本尊显现得再清晰、再细致、再明了、再圆满,其本体都是空性的。

显和空并不是一种水火不相容关系,般若的意义始终抉择的就是显而无自性、缘起性空——万法依靠因缘聚合起现,但本体一定是空性。“观修本尊实际存在”的行为有功德,但功德不究竟,如果能够在如梦如幻的般若力量的摄持下去观修本尊,才是最靠近实相、最殊胜、最了义的观修方法。在观极乐世界的时候,如果懂得这样的道理,就不会偏堕于执著本尊妙相的贪执中,这会是修行过程中非常好的、非常强大的助缘。


4

明观福田和念念不忘阿弥陀佛很重要

①人身难得,可以自在修行的时间并不长,一定要把握住修行的关键点。学佛不是为了好玩,不是为了满足好奇心,也不是为了满足种种分别念,在修行上不要本末倒置,核心就是看能不能把法融入自心。在家众是主流学佛者,在讲者介绍极乐世界唐卡的内容时,要认真细致地看极乐世界的唐卡或者阿弥陀佛本尊的相,闭眼睛思维时,在脑中要清晰地浮现刚刚看见的相,如此反复串习观想就叫明观福田。

②白天和夜晚都要念念不忘阿弥陀佛,“念念不忘”就是把忆念阿弥陀佛的行为融入生活。平日做事要保有良知和善心,要懂得护持他人的心;忙碌日常琐事(洗衣服、做饭、刷碗等)时,要发清净的愿,在心里忆念佛陀;学会调心,将佛法运用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白天如果能够做到念念不忘,夜晚做梦遇到恐怖梦境时也定能忆念祈祷,同理,中阴恐怖景象现前的时候也会忆念阿弥陀佛,这就是串习的力量。


5

以真诚的信愿之心忆念佛陀

①口念心不念,在心里就很难刻印下深厚的习气,若无法用很强大的力量摄持自心,临命终时也很难心不散乱而忆念佛陀。

②有些老年人,心力和观修力都比较弱,如果在观修上面实在无能无力,也不要过于执著观修。只要观想:“极乐世界位于西方,那里住有阿弥陀佛和他无量的眷属,他们正在注视着我,我死后会立即往生极乐刹土,”如是一心专注,就可以了。还有一种情况,有些人生前状态很好,观得也很清楚,但在临死的时候业力现前,怎么观都观不清,想也想不起来,神识也混混沌沌不清晰,但若保持“我相信阿弥陀佛会一直加持我、护佑我,他一直在以慈悲的眼睛注视着我,我一定会往生到他那里去。的念头,那临命终时依旧会有往生的机会。

信心是修行净土的关键点,有能力观修的人带上明观福田就是事半功倍。信心是修行的主导,观修时哪怕生起了一念的欢喜心,也能够清净无量的罪业,增长无上的功德,但也没有必要为了强调了信心而认为观修是微不足道的行为。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推荐

《极乐愿文大疏释》15课 * 阅读参考

《极乐愿文大疏释》14课 * 阅读参考

《极乐愿文大疏释》13 课* 阅读参考

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