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 执著于文字,永远都没有办法知道心的本性 返回

执著于文字,永远都没有办法知道心的本性

慈诚罗珠堪布平台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2020-07-15

点击↖关注平台

回复“六祖坛经

获得已连载合集



这些二元对立的东西,比如净和不净。现在我们说:心的本性是清净的,不是不清净的。这样讲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语言就只能这么讲了,我们总不能说心的本性什么都不是。不能这么讲,总要讲一个东西,那就只能说心的本性不是贪嗔痴,是清净。但是这个清净,它也没有超过二元对立的范畴。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佛教又想出了另外一个名词叫大清净。


我们平时讲大圆满、大中观、大手印,每一个前面都加一个“大”字。是不是它自己很高大上的呢?当然不是这个意思。因为之前的这个清净和不清净是二元对立的,然后它把这个二元对立的东西否定了,意思是它讲的这个清净,不是二元对立当中的清净,是另外一个清净。所以,前面就加了一个“大”字。


但是,如果我们一直都执著这个语言的话,那不管是加了大也好、小也好,加什么也好,还是没有脱离二元对立。加了一个大清净,那不就有小清净吗?小清净、大清净,不就是对立的吗?所以,执著于文字,永远都没有办法知道它的本性。


所以,大圆满、大手印,意思就是圆满和不圆满都是二元对立的,为了否定这个二元对立,前面加一个“大”字,如果你听懂就好了。听不懂,再加成千上万个形容词,都没有办法表达这个意思,还是认为这个“大”是“大中小”的“大”,这样的话,我们还是没有脱离二元对立的范畴。



所以,佛经常讲,语言没有办法如实地去描述真相、心的本性,原因就是这样子。净无形相,佛经讲的清净没有任何的形相,它根本就不是干净和不干净当中的任何一个,它本身是这样子。你认为的这个净,实际上是自己贴的标签,所以“却立净相”。


佛经讲的净是没有形相的,但是你现在自己建立了一个净相,然后还告诉别人,“言是功夫”,说这个就是证悟,在这个上面下功夫的话就一定会解脱的。还教别人,鼓励别人这么去做。如果这样子做,后果是什么?


作此见者,障自本性”,持这样见解的人,障碍了证悟自己的本性。因为你自己贴了标签,那你永远都停留在这个标签的上面,而且这个标签跟真正的心的本性没有任何关系。这个标签,实际上就在意识的范畴当中,你自以为是在修行,修本净、修光明,但是永远都没有办法证悟,所以就障碍了证悟自己心的本性。


然后“却被净缚”,前面提到过法缚,这里提到了净缚,意思就是说,我们认为的这个空、这个净、这个光明等等,这些全部是自己的妄想。如果我们想通过这个妄想,达到一个没有妄想的地步,把它作为一个过渡来用的话,是可以的。但是我们认为这是一个究竟的境界,这样去看的话,那么因为这个东西,把你紧紧地束缚在杂念或执著当中不能解脱,所以这个就叫作“却被净缚”。



比如说,认为是一座山或者是一条河,这样的念头跟所谓的清净的念头有什么不一样呢?本质都是一样的。一座山、一条河,它是以世俗的名义出现的念头,然后这个本净是以涅槃的名义出现的妄念,但是这些都是一样的妄念,都是把人束缚在轮回当中不能解脱,后果都一样,所以就叫作净缚。


大家要知道,这个对我们的实修特别有帮助。当我们去修行的时候,对自己的境界,你不要人为地去贴任何标签,这是一个很不好的做法。这是第二句话的意思。


第三句就是“若不动者,不见一切人过患”。“不动”就是说我们的心平静,不要起心动念,把心守住,不要让它产生各种各样的念头,这就是禅定。这里讲的“不动”就是这个观点,它有什么问题呢?“不动”这个词,有正面的、有负面的,有好的、有不好的理解。那正确的理解是什么呢?


什么叫不动?比如说看到了一个人的时候,虽然眼睛看到了,但是我们的意识不执著这个人相。视觉当中出现了一个人的形象,但是意识就证悟了这个人的“无我”本质,那这种无我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说是不动。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


禅修时,你是不是也起了这样的妄念?

赤裸的觉知

慧能大师可以言下大悟,但我们如何才能看到心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