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今日当精进 >> 《极乐愿文大疏释》35 * 甘露丸 返回

《极乐愿文大疏释》35 * 甘露丸





 随时随地精进修持往生四因 


往生极乐世界需要四个因:明观福田、积资净障、发菩提心、发清净愿。我们首先要懂得这四种因,懂了以后还要去实地修持,修持时应该拿出最大的精进,最好能在生活中随时随地修持,如果仅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专门修持,这就不会有太多修行的机会。以积累资粮而言,凡是想往生极乐世界的人,应当抓住一切机会,在阿弥陀佛及其眷属前作供养,这才能积累足够往生净土的资粮。佛经中有“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的说法,如果我们坚持不断行持善法,终将积累起巨大的资粮。

每一个人都会死,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没有必要耽著世间的财富、名声、地位和种种欲妙,那时应该放下万缘,一心祈祷阿弥陀佛,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前法王如意宝曾授记,只要能念一百万遍(藏文)阿弥陀佛名号(汉文“南无阿弥陀佛”念六百万),就能往生极乐世界,许多老道友都在法王面前发愿念一百万遍阿弥陀佛名号,这些人一定要趁早完成发愿的任务。如果我们和阎王签订了协议——约定多少年以后才死,现在安闲而住也可以,但谁也说不准死亡什么时候来临,因此现在就应当精进修持。





 修行的同时不能放弃利益众生 

      

我们的时间非常少,而需要修的法却非常多,需要做的利生事业也非常多,不精进肯定是不行的,而且在精进的过程中还要合理分配时间,每个人既不要放弃自己的修行,也不要放弃利益众生的事业。有些人觉得修行很重要,因此完全放弃了利益众生的事业。我觉得这很可惜,虽然修行是好事,但也不能轻易放弃利益众生的机会。有些人一直忙着利益众生,从来没有修行过。我觉得这也是不对的,虽然利益众生很好,但自己毕竟是具缚凡夫,如果没有好好修行,以后不要说利益众生,甚至连能否再得到人身都不好说。在这些问题上,希望道友们掌握好平衡。

    




 舍弃对财富的吝啬 


许多吝啬的人,辛辛苦苦积累了许多财富,但一直舍不得使用,结果在突然暴死或者被怨敌杀害后,一辈子积累的财富全部留在人间,一点都没有用上。


许多富人被吝啬的绳索紧紧缠缚着,虽然他们有许多财产,但自己舍不得享用,更不愿意作上供下施。这些守财奴表面上看是富人,实际上跟乞丐没有什么区别。


许多人不仅生前非常贪执财产,甚至到死的时候还放不下。……这样的人断气之后极有可能立即转生为饿鬼。尤其修行人死时如果放不下财产,就会障碍自己的解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戒律中也要求出家人不能积累太多财产。


在世间,虽然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但也不能过头,否则有可能变成吝啬。如果自己有丰裕的财富,也没必要穿得特别破烂,吃得特别差,只要条件允许,该享用的也要适当地享用,如果一直拼命地积累,从来不舍得享用,生活也太没味道了。也许是故意装作没钱,也许是不舍得花钱享受,在钱财方面好像过于节省了,这样也不是很好。





 舍弃对财富的过分贪求 


有些人已经拥有了许多财富,但内心仍然不满足,恒时希求更多的财富,这些人活得非常辛苦。在家人上有老、下有小、中有亲友,没有一定的财产是不行的,但也不能过于追求,否则会一直处于希求和担忧的痛苦中。


其实许多人对财富的追求是很盲目的。许多人看到别人追求财富,立刻不加思考地盲目跟风。这些人应该想一想:我一定要跟着别人去做吗?别人买一栋豪宅,是不是我也要买?别人买一部轿车,是不是我也要买?通过思考,有智慧的人会明白,其实一个人并不需要太多的财物,如果自己的欲望超出了经济承受能力,很可能会以造恶业的方式聚敛钱财,而且在追求钱财的过程中也充满种种痛苦,这样自讨苦吃有什么必要呢?





 贫富在心上安立 


许多人说:“我是为了摆脱贫穷,过上富裕的生活,才不断地追求钱财的。”其实贫穷和富裕是在心上安立的,在外境上寻求钱财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宝积经》中说:“积财虽千亿,贪著心不舍,智者说此人,在世恒贫苦。”意思是说,有的人虽然积累了许多钱财,可是他一直处于贪著的状态,智者说这种人恒时处于贫穷中。此经中紧接着说:“彼虽无一物,安住舍离心,智者说斯人,世间最富贵。”意思是说,有些人虽然没有任何财产,但内心很知足,经常处于清净的舍心中,智者说这种人是最富贵的人。





 合理使用财富做供施 


应当合理使用自己的财富,尽量将财富用在对今生来世有意义的上供下施方面。在作上供下施时,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合理为之。为什么这样说呢?有些人本来没有多少钱,连自己的生活都成问题,这样的人作上供下施时就要适度。如果是牦牛,它随便吃点草、喝点水就可以活下去,但我们毕竟是人,没有一点钱是无法生存的。因此,如果自己的条件比较差,首先应当保证自己的生活,然后再将余下的钱财作上供下施。可是现在有的人太“大方”了,有些刚来学院的人本来没多少钱,但还要供养这个、供养那个,最后连自己的生活都维持不下去,又不好意思天天到道友家吃饭,最后不得不离开学院。为了作供养而放弃闻思修行的机会,我觉得这种做法不妥当。 





 辛勤如山王,不如积福星 


即生中付出山王般的精勤来寻求财富,这远不如前世积累火星般微小的福德。如果前世没有积福,想获得财富是很困难的,如果前世积过福,很容易就会得到财富。如果精进积福,不仅本人直接受益,后世子孙也会蒙受荫庇。《周易》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福享乐、造恶受苦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因此,为了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安乐,大家应当精进积累乃至火星以上的福德。


有些富人常说:我是凭着自己的本事,通过辛勤劳作而发财致富的。有些领导常说:我是凭着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才有了现在的地位。其实,此类说法都是错误的,说这样的话是对因果之理愚昧无知的表现。这些人只是将往昔积累的微小善法的果报,误认为是今生辛勤努力的结果。任何苦乐果报都有近缘和远因,我们的肉眼只能看到眼前的近缘,看不到隐藏在背后的远因。比如一个人发财了,我们看到他通过努力做生意而发财,却无法看到他前世曾经积累过福德。正因为凡夫根识的能力有限,对因果法则存在短视,所以导致在现实中经常出现各种偏差。


今后我们一定要以佛教的因果观看问题,只有在具有因果正见的明目后,才谈得上修行获得成就。现在有些人虽然学佛多年了,对因果仍然愚昧无知,甚至还存在种种误解,这种人的学佛肯定是不会成功的。


有些人根本不需要任何勤作,一切财产都是不劳而获,无财不需要寻求,有财不容易耗尽,无论到哪里,受用都会自然现前,就像《入行论》中所说的“由行所思善,无论至何处,福报皆现前,供以善果德”一样,这就是在感受往昔所积累的福德的果报。





 没有福报难以得财 


有些人终生勤勤恳恳,每天早出晚归,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积累财产上,却一辈子饱尝艰辛,今年富富有余,明年却一贫如洗,甚至死的时候没有烧一次焦烟的财物……有些人千方百计积累财富,用尽了一切手段,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尽管日日夜夜如此精勤,他们也只能勉强糊口而一无所剩,甚至连维持生活也很困难。一个人如果没有福报,即使他再有能力和智慧也没有用。许多非常有能力、有智慧的人,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来积累财富,可是始终无法摆脱贫困的命运。一个人如果福报不够,再有智慧、能力也得不到财富,即使偶尔得到少许财富,有些损耗鬼也会暗中作祟,将他们的财富逐渐损耗殆尽。





 今生的苦乐和前世的业有关 


甚至同一个家庭的兄弟姊妹的命运也截然不同:有些历经艰辛却贫穷度日,有些未加勤作却财源滚滚。这样看来,我们不得不承认今生的苦乐跟前世的业有关,否则根本无法解释这些现象。很多人说苦乐都是“命”,但我们对所谓的“命”深入分析,除了佛法的因果律之外也没有其他的。现在有些人不懂因果,总是怨天尤人,有的抱怨父母,有的抱怨领导,有的抱怨政策不好,有的抱怨老天爷。其实这种心态是不对的。如果这些人知道自己前世造了什么业,肯定会心平气和的。佛经中讲得很清楚,“施心无所逆,于财无吝惜,信解诸佛法,生生获财富”,如果前世不违逆求乞者的心意,并且对所施物不生吝惜,后世自然会获得财富。如果前世没有积累资粮,父母再好,领导再关心你,政策再优越,自己也不可能获得财富。


以一个比喻来说明此理:只有在田里播下种子,才会有五谷丰登的好收成,如果没有在田里播下种子,再怎样辛勤耕耘也终将一无所获。同样的道理,要成为富裕之人,必须上供下施,如果没有积累资粮,只是拼命地经商、务农、打工,怎么可能成为富裕之人呢?


财富与福报有直接的关系,这些人如果想发财,应该去作一些功德,若能在殊胜的对境前作功德,即生也可能会成熟果报。





 来世的安乐取决于今生的积福 


今生的安乐来自前世的积福,那么同样,来世的安乐也取决于今生的积福。人不是活了这辈子就完事了,如果没有从轮回中解脱,这辈子之后还有无数的生世。因此,如同要为明天的生活有所准备一样,我们也应当对后世有所准备。除了噶当派古德那样的修行人外,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贫穷,谁都愿意成为富裕之人,拥有比较丰裕的财富时,可能都会有一些舒心的微笑。因此,如果想避免来世贫穷的命运,现在就一定要广积福德,不管再怎么困难,也要想尽办法积福,如果现在不努力,死后想积福也来不及了。





 以造恶业来发财 
完全是颠倒的想法


有些人为了成为富裕之人,从事偷盗、掠夺、打猎等恶业,这在当今时代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些人的所想与所行完全是背道而驰。《法句经》中说:“行恶得恶,如种苦种……习善得善,亦如种甜。”意思是说,造恶业必定会得恶果,就像播下苦种出现苦果一样,行持善法必定会得到善果,就像播下甜种出现甜果一样。所以妄图以造恶业来发财,这完全是颠倒的想法。


即便以造恶业的方式暂时获得了财富,但在有智慧的人看来,这种不清净的财富根本不值得羡慕造恶业也许暂时能获得一些财富,但将来必定会感受痛苦的果报,佛经中也说:巧取豪夺者要以贫穷还债。所以,我们没必要为了现世的温饱,而令此身成为恶趣的坠石。如果以造恶业而苟活于世,这就和鹞鹰、豺狼等旁生没有区别了。


在如今的浊世,人们普遍没有三世因果的世间正见,由此导致大多数人为了眼前的利益,日日夜夜肆无忌惮地造作严重的恶业,最终给自己和他人带来许多痛苦。如果有了因果正见,公务员不会贪污、受贿,商人也不会制造假冒伪劣产品,人人都会自觉地按因果行事,这个世界就会变成人间的净土。



  学到了,记得要实修呦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往期推荐---

《极乐愿文大疏释》34 * 甘露丸
《极乐愿文大疏释》33 * 甘露丸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