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演讲】培养慈悲心
大学演讲
佛教常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不管在任何团体,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都需要慈悲心。缺乏慈悲心的人无视其他生命的感受,甚至对自己的父母、家人都漠不关心,这样的人相当可怕。
科学工作者尤其需要慈悲心,否则,科学不仅不会给人类带来利益,甚至会成为毁坏人类的利刃。
回顾过去,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造成如此悲剧,我认为原因有二:1.科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冷兵器时代,战争不可能夺去如此多生命;2.运用科技的人没有慈悲心。
在座各位反躬自思,看自己有没有慈悲心。或许有人认为自己慈悲心不错,其实不然。人的相续非常隐蔽,只有真正遇到境界时,才会暴露你的真实面目。
慈悲心是衡量人的首要标准。如果一个人没有慈悲心,其他方面再优秀,也不值得称道。为了维护一己私利,他们不惮于损害他人。相反,如果有慈悲心,即便不太能干,也是值得信赖的好人。
在大乘佛教中,上师的法相有许多条件,所有条件均可包含于是否具足慈悲心。这个道理很简单:一个老师如果有慈悲心,他肯定会为学生负责,他会很努力地工作;如果老师没有慈悲心,那他只会考虑自己,即使水平再高,对学生也起不到作用。
现在的人找对象只看相貌、财产、地位、文凭,很少有考察人品的。这种择偶标准显然是错误的。有些人虽然外在条件优秀,内心却惨不忍睹,连基本的善心都没有,到了关键时刻,连最亲密的人也会抛弃。如果和这种人成了家,不后悔是不可能的。
从我们自身来讲,如果想获得快乐,也要有慈悲心。斯坦福大学一位博士在《慈悲与科学》一书中说:“虽然美国掌握了全球25﹪的资源,许多美国人依然孤独、焦虑、抑郁……因此美国人的痛苦不在于物质匮乏,而在于缺乏慈悲和爱。”
此外,熟悉大乘佛教的人知道,大乘的心要是菩提心,而菩提心有三种因——无二慧、大悲心和大慈心,因此,如果我们有了慈悲心,就具足了大乘的根本。
既然慈悲心如此重要,我们就应想方设法推广慈悲的理念,最好是从娃娃开始抓起。孩子的心随大人而转,有些孩子之所以没有信仰,就是因为父母师长没有信仰。所以,如果家庭和学校给予足够的重视,孩子们肯定能生起慈悲心。
在这方面,藏区的学校做得比较不错。我去过不少藏区学校,在我的感觉中,藏族学生慈悲心普遍较重,看见病人、乞丐,他们会为之恻然,看到遭杀的动物,他们会立即设法营救。
而在别的地方,由于教育理念的偏颇,遑论慈悲一切众生了,学生们甚至认为动物生来就该被人类利用——肉可吃、皮可穿……
这种杀气腾腾的观念实在可怕,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也许将来除了人类,地球上再不会有其他生命了。那个时候,甚至可能上演人吃人的惨剧!
不管站在哪个角度,教育的基本方向都应该是培养慈悲心。2009年佛诞日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了这样一番话:“我们所有的人都要学习佛陀的大悲精神,他的永恒教言可以帮助我们驾驭许多当今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他说到了问题的关键。慈悲心不是奢侈品,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不是古人需要慈悲,现代人不需要,也不是一个地方的人需要慈悲,其他地方的人不需要,人人都需要这种善心。
回顾人类历史,为什么一再上演互相残害的悲剧?究其根本,就是因为缺乏慈悲心。如果有了慈悲心的滋润,人的内心自然会调柔平和,如此一来,大到国家、民族间的战争,小到家庭、团体内部的争斗,都会从根本上平息。
摘自慧悟人生 荷担科学未来——山东理工大学演讲
附:索达吉堪布大学演讲系列视频和文本链接 (请长按识别维码打开链接)
本月藏历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