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人类痛苦之八——不愿意受苦,痛苦却自然而然降临
庚八、不欲临苦:
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肯定地说,希望自己受苦受难的人,这个世界上一个也没有。然而,即便不愿意受苦,痛苦也会自然而然降临,这就是不欲临苦。
比如,我们不想生病、不愿被别人束缚,但业力现前时,除了生死自在的成就者以外,我们想逃也逃不掉,就算不想感受痛苦,也很难如愿以偿。还有因往昔业力所感,成为国王的臣民、富翁的奴仆、老板的员工等那些人,完全是身不由己,不愿意也必然要受主人控制。他们哪怕只犯了微不足道的错误,也会大难临头,措手无策。即使当下被带到刑场,也只好硬着头皮跟着去,自己一点权利也没有。甚至他们不想犯罪或破坏纪律,但在业风吹动下,常常不由自主。包括有些出家人,很希望一生戒律清净,但在业力现前时,自己也无力抗拒……以此为例,我们就能明白所谓的不欲临苦。
拿苏东坡来说,很多人只知道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曾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却不知道他前世是个出家人。其实他自己也在《南华寺》中提过:“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意即我本来是个修行人,曾于三世中一直积累资粮,但因一念之差落入尘世,招来了这一生的忧患。
据说他的前世是五戒和尚,一目失明,为某寺院住持。有次他在山门外发现一丢弃的女婴,就带回寺中让一名和尚养大,取名红莲。红莲长大后清秀动人,五戒见到生了一念贪心,并因此而破了戒。他有一个师弟叫明悟,在定中察觉此事后,借机作诗点醒了他。羞愧之下,五戒坐化而去。明悟见后心想:“师兄错走这一步,下世可能会毁谤佛法,永无出头之日。”于是他也赶紧坐化,紧追五戒投胎而去,这就是后来的佛印禅师。
之所以说苏东坡是五戒和尚,也因为他这一世有许多迹象可寻。比如他母亲刚怀孕时,曾梦到一僧人来托宿,僧人风姿挺秀,一只眼睛失明。还有,苏东坡在抵达筠州前,云庵和尚、苏辙、聪和尚同做一梦:三人一起出城迎接五戒和尚。而且苏东坡自己也说,他在八九岁时,梦到自己前世是位僧人,往来于陕右之间。可能是前辈子的习气吧,他此世虽是在家人,却总喜欢穿出家人的衣服,平时在他的朝服下面,往往就穿着僧衣。(有人常问:“汉地怎么没有活佛啊?”其实是有的,苏东坡就是一例。)
通过这个公案可以了知,五戒和尚原本道行清净,修行不错,但因为那段孽缘,以至于不得不感受轮回的痛苦,并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当然也正由于他出家修行过,故而后世不同于常人,不管在诗学方面,还是佛教研究,都有相当深的造诣,并且利他之心非常明显。所以,善恶有报、因果不爽的道理,在他一人身上全都体现了。
关于不欲临苦,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也有描述。如云:“家人亲友虽欲恒不离,相依相伴然却定别离。”亲朋好友相依相伴、难分难舍,希望能天长地久永不分离,但在无常的袭击下,到了一定时候,也会死的死、散的散,只有随业力各奔东西,最后留下来的,徒有思念而已。如李白在《静夜思》中云:“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你们好多出家人,想不想家啊?离开了家人亲友,独自回忆他们时,痛不痛苦?
“美妙住宅虽欲恒不离,长久居住然却定离去。”对修行人而言,最执著的寺院、茅棚或学院,自己希望恒时不离开,永远都住在这里,但也是不现实的。无论是由于共业还是别业,因缘散了的话,不要说永远,就算呆一刹那的机会也没有。世间人也是一样,买了一幢房子,就认为永远是自己的,这也不一定,无常一旦到来,即使你再不想离开,也不得不接受无情的事实。
“幸福受用虽欲恒不离,长久享受然却定舍弃。”幸福的生活、丰足的受用,虽想永远拥有,稍许也不愿离开,但无常来临之际,这些也必定要舍弃。《大庄严论经》亦云:“家中有财宝,五家 之所共。”你认为是自己的财物,过段时间不一定还是你的,可能统统会被别人使用。有些道友认为“这是我的钱包”,但不小心在路上掉了,就成了别人的了。昨天有个人说:“我的手机掉了。打过去,刚开始是无法接通;再打一次,通了但没人接;又再打一次,就关机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说:“这是你的手机已经被别人享用了。”所以,我们对自己的财物虽然不想离开,但终究还是会离开的。无垢光尊者的这些窍诀非常甚深,大家要好好体会!
“暇满人身虽欲恒不离,长久留世然却定死亡。”有了暇满人身,就有了修行的机会,尽管我们很想长久留住,可是人生短暂、无常迅速,真正能闻思修的时间也不过几年。《杂阿含经》中云:“觉世无常,身命难保。”因而作为修行人,一定要珍惜学佛的机会。以前有个人生了邪见后,口口声声威胁别人:“那我不学佛了!那我不学佛了!”我们虽然没有像他那样,但就算自己想学佛,这个人身能用多久也很难说。
“贤善上师虽欲恒不离,听受正法然却定别离。”对慈悲贤善、唯有利他心的具相上师,很多弟子都想永远不离开,但这也是不可能的。有时候上师会圆寂,有时候是弟子圆寂,有时候师徒虽都未圆寂,但也会以各种因缘而分开。所以,上师如意宝常引用这个教证说:“我们师徒如今欢聚一堂享受大乘佛法,但再过段时间,这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了,除此之外,一切都会烟消云散的。”确实,我们很想永远在上师面前听受正法,但这是不可能的,历史上没有永不分离的师徒。所以,有了听受正法的机会,每个人一定要珍惜!
“善良道友虽欲恒不离,和睦相处然却定分离。”具有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的善良道友十分难得,虽然希望永远不要分离,与他在菩提道中恒时相伴、和睦相处,但这也是做不到的。
最后,无垢光尊者说:“今起该披精进之铠甲,诣至无离大乐之宝洲。于诸生深厌离道友前,无有正法乞人我劝勉。”了知这些无常的道理后,我们要立下坚定誓言:从现在开始,应披上精进的铠甲修持正法,以趋至永不分离的大乐宝洲——佛果。无垢光尊者还谦虚地说:“于轮回深生厌离的诸道友面前,我虽是没有修成正法的乞丐 ,但也真诚地以此教言进行劝勉。”
总之,一切万法都是因缘所致,若想避免求不得苦,获得财产受用、幸福名誉等善果,必须要有往昔积德的善因,有了这样的因,果才会不求自得。以前洛若寺的金旺堪布就常说:“有福报的人不管到哪儿,即使是监狱,也会自然得到快乐。”比如在“文革”期间,藏地许多大德身陷囹圄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有些人因为有福德,在监狱里过得很舒服,有吃不完的东西;而没有福德的人,结果就饿死了。所以,具足福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会像慈力王子一样,时时处处遇到顺缘。反之,如果不具备这样的因,就算再怎样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非但不会如愿以偿,反而可能适得其反,遭遇不幸。
明白这个道理后,大家应息灭自己的贪欲,依靠知足少欲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宝,尽量过一种安贫乐道的生活。否则,作为修行人,该舍弃的已舍弃了,该放下的也放下了,若还不集中精力修行正法,入佛门后每天放逸,忙于各种世间琐事,那只能是自寻烦恼、自讨苦吃,最终会受到诸佛菩萨、护法神的呵责。甚至,有些金刚道友也会谴责你:“这个人明明都报名学习了,却天天忙别的,今天这个借口、明天那个借口,始终不来学习……”
现在外面的个别道友,闻思特别精进,两三年来一堂课也没落,再怎么忙都能赶上进度,这种求法之心特别好。而有些人却与此相反,他们天天找借口不上课,今天是“我朋友要结婚了,请个假”,明天是“我们领导要出去玩,请个假”,后天是“我父亲生病了,请个假”,大后天是“我的胃特别痛,请个假”……这样把学佛时间都耽误了,其实欺骗别人就是欺骗自己!
或许是见到末法的这种现象吧,米拉日巴尊者也唱了一首道歌。这首道歌的缘起是这样的:当时有两个格西,分别是罗顿、达罗。达罗不好好修行,天天以因明的方式说人过失,后来在与米拉日巴尊者辩论中,因失败而于嗔恨心中死去。罗顿见了,一方面既怕又愧,一方面对尊者的修行生起了信心,于是到尊者面前恭敬求法。以此缘起,尊者为他传授了教言,并通过呵责的方式,先让他远离形象学法,待他的相续堪能时,又把密法甚深窍诀传给他。最终罗顿通过真实修行,也成为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此故事出自《米拉日巴尊者道歌集》,你们最好是看一下。
那么,尊者是怎么教诫罗顿的呢?他说:“本来佛陀世间主,为摧八风 说诸法,如今自诩诸智者,岂非八法反增长?”大慈大悲的佛陀宣说八万四千法门,本是为了摧毁众生的世间八法,可如今自诩为“智者”的某些人,打着佛教的幌子,拼命追求名声、财富、恭敬,世间八法岂不是反而增上了吗?此举完全与佛陀的教法相违。(曾有个领导说:“你们有些出家人去茶馆,这与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相违。”我说:“去茶馆不要紧吧,佛陀也没规定出家人不能喝茶。但若是去茶馆做非法事,那就不太好。”可能这些人的要求太高了,只要在寺院以外看到出家人,就认为与佛陀的教义相违,这种认识也有待观察。在我看来,出家人若整天宣传自己,追求名利等世间八法,根本不想众生的利益,才是违背了佛陀的教义。)
“如来护持诸戒律,为断俗事而宣说,如今持戒诸尊者,岂非琐事反增多?”佛陀在《毗奈耶经》等中制定各种戒律,目的是为让修行人生起出离心,断除一切世间琐事。可如今持戒的诸位尊者,不论是在家居士还是出家僧人,世间琐事岂不是反而增多了?
“往昔僧人之威仪,为断亲属佛宣说,如今僧人诸威仪,岂非过分顾情面?”佛陀往昔规定僧人的威仪,是为断除对亲友的一切牵挂。可如今僧人们护持威仪,岂不是太顾及亲友的情面了吗?作为一个出家人,如果天天给家里打电话,边哭边说:“给我母亲听听,给嫂嫂听听,给姐姐听听……”对亲友的情况,比在家人还关心,这不太合理。
“总之若未念死亡,修持正法徒劳矣!”总而言之,修行人若没有忆念死亡、看破今世,修持正法必定徒劳无益。
综上所述,通过学习人类的三根本苦、八支分苦,大家应当明白:四大部洲的人类均无安乐可言,尤其是我们这些南赡部洲的人,如今正处于五浊恶世,没有一丝一毫的安乐,唯有感受痛苦。然而,许多人由于太过愚痴,不但不觉得轮回很苦,反而认为社会越来越发展,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这样的生活特别快乐。正如寂天论师所言:“轮回虽极苦,痴故不自觉,众生溺苦流,呜呼堪悲悯!”他们并不知道,在这些五光十色的科技背后,伦理道德日益下滑,贪嗔痴烦恼日益增长,人类的痛苦远远超过以往。
随着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这个时世会越来越污浊,劫时会越来越恶劣,佛法会越来越衰败,众生的幸福也会逐渐减灭,想到这些,谁还会贪图一时的快乐?再者说,就算我们暂时很快乐,但南赡部洲是业力之地,一切苦乐、凶吉、高低等都是不定的,执著这些只能带来无尽苦恼。因此,通过观察这些有目共睹的事实,我们今后一定要学会取舍。
诚如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所云:“有时观察自现之顺缘,了知自现觉受现助伴;有时观察有害之逆缘,即是断除迷执大要点;有时观察道友他上师,了知贤劣促进自实修;有时观察四大之幻变,了知心性之中无勤作;有时观察自境建筑财,了知如幻遣除迷现执;有时观察他人眷属财,生起悲心断除轮回贪。总之于诸种种显现法,观察自性摧毁迷实执。”
意思是说,有时观察修行的顺缘,了知为自现之后,可以变成觉受的助伴;有时观察有害的逆缘,此时正是断除迷执的大要点(别人本想制造违缘害你,但在这个过程中,你一观心就开悟了。即使没有大悟,也会有一些小悟);有时观察其他的上师或道友,就会了知贤劣差别,促进自己修行;有时观察四大幻变,见它一会儿显、一会儿无,自会通达心的本性;有时观察自己的房子、财产等如幻如梦,可以斩断对迷乱显现的执著(比如我刚开始是草皮房,然后是板皮房、绷壳房、水泥房……最后什么都没有了,死后全部留在人间,故没什么可耽著的);有时观察他人的眷属、财产,则会生起大悲心:“这些变幻不定,为什么人们如此执著啊?”从而断除对轮回的贪执。总之,对于一切种种显现,理应观察其自性,以摧毁自己迷乱的实执。
如今你们各班正在学习《窍诀宝藏论》。在学的过程中,大家应好好思维这些殊胜内容,并依照尊者所说的去实地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