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善生经》(一)课堂笔记 返回

《善生经》(一)课堂笔记

一意 求学足迹 2019-03-28

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

索达吉堪布  传讲

上师开示:

这部经,应该说,对我们佛教徒,或者不是佛教徒。一般对佛教的思想有兴趣、有信心、愿意了解的人来讲,也是很重要的。


当然我们这个时代很特殊,讲一些人文方面、道德方面、基础方面,每人觉得自己看得懂,没有什么可学习的。如果讲一些比较深的密法、禅修,超越我们境界的道理,大家反而有兴趣学习、了解、修行,这也是很好的。

的确有一些人,这样的道理对他们的学问和修养是容易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对一些简单的道理,并不需要那么重视、学习,应该追求更高的、奇妙的、深奥的学问去追求 。

当然有一些人对基本的佛教道理和人文修养不具足,整天追求 一些深奥的法,好高骛远,也许最后自己得到的成功几乎没有。

因为你的基础和基本的道理不明白,基础打得不稳,如同冰上建筑,从传承上师法王来讲,非常重视人格的教育,也是佛教中的基础教育,一定要扎稳、巩固,否则 说什么高妙的法,最终也无济于事。一旦遇到违缘道障措手不及,一败涂地。


为什么讲《善生经》?也许自己看没问题,但共同学习,如同麦彭仁波切所讲,如同熊熊烈火一样,智慧开发增上,而且以普贤行愿品摄持,功德善根不可估量。


《善生经》在当前的社会比较重要,我们也提倡生活佛教。有的人认为生活佛教没有什么,我已经学过很多年了,基本的修行威仪二十年前通达无碍,但有时我们真正的佛教教义衡量自己、反观内心,也许连初学的心态行为都没有,在了解和不了解的情况下造了很多罪业,连身边的人都没有关心,那么就不算大乘佛教徒,比较遗憾。

所以应该细致地观察,有时候自己对自己并不是那么了解,有时候依靠具有加持力的经典,也可能了解很多道理。


经文字不多,意义深奥。从历史 学分析,两千五百年前佛住世说的法,确实意义深妙。那时是整个人类社会方方面面没有那么成熟 ,尤其人文教育道德修养处于一种野蛮黑暗 的状态中,但佛对我们的家庭等有尖锐的智慧去全面分析阐述,从历史学讲,与当前的人们认为先进的高度文明的智慧相比,有没有悬殊?有没有差别,有必要去分析。


当然这种分析非常公开公正,不是因为我们是佛教徒,对佛陀赞叹重视,特别赞扬,不是这样的。真理,无论在哪个时代地方情况下存在,都不得不认可,因为真理是非常珍贵的金子,在何时何地也不会失去价值。


所以在探求真理时,佛经的意义,值得深思分析。

(有人在边上网边看手机)

下面讲到《善生经》有不同的译本,包括汉语也有……叫《六方经》,应该算是比较早期的译本,安士高来汉地,他前生后世的很多因缘,前面2018年也介绍过,译本简洁。

还有一本是第三世纪,刘之谦的    叫《善生子经》三圣是印度的一个人名,其父亲叫善生,其儿子叫善生子。也是很好的

第三个译本是第四世纪,在东晋,?翻译,在《中阿含经》中,太虚大师也做过简单的注释,他也是弘扬人间佛教时宣讲的。

第四个译本大概在五世纪,后秦时代,现代这位译师翻译的。我们这次选择《长阿含经》中的经典。

为什么选择它?因为偈颂与巴利文的译本比较相象,因为巴利文是最古老的。第二个原因,此译师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者,也是 鸠摩罗什的上师。在讲《妙法莲华经》等,感觉到他有很大的加持力,他的上师更不用说了。


所以我们用这个译本。当然我们的内容在对照 的过程中,如果你们有这本译本,现在网上找资料很方便,不象以前找资料那么困难。上师以前讲中观时,我们去寻找相关资料到处借,书也是很少。包括法王去印度,印度的资料介绍,(没有网络)到处问,我也是很苦恼,印度人对外来的人也排斥,最后背很多书,心里也不是那么容易 的。因为飞机又要超重……

现在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不管到哪里,拿着手机就行,特别方便。当然方便的同时也有很多危害,大家是明白的,上课也看手机。

不过我知道有的资料在手机上,但看表情也不太象。


讲到,不仅是汉译译本,还有很多译本,包括象英语的译本有大概三种不同,日语有两种,还有,这几年以来,新的译本也有很多。还有旧的译本,有一个巴利方面的介绍,实际有巴黎的、还有西班牙,西伯语(犹太),捷克、印度尼西亚、葡萄牙等二十一种。

全世界对此经非常重视,可惜藏语没有。虽然《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和《增一阿含经》对一些小译本有,但对在家人的群体的一些观念 非常值 得学习,如果 我们在家人有一种完全出家人的最高的修行标准,也许会对社会群体有一定的影响。

在家群体应该是社会的主人,应该有一种家庭观念 ,但这种观念 如何以佛陀的智慧和思想,如何的方式来懂得佛理和懂得佛教的理念,我觉得也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在今天的学习中,一方面作为在家人,这辈子要以在家人的身份完成这一生的伟大事业,如何以在家人的身份修行关心周围的人,要懂得周围人的心。出家人也需要以这种道理来完成自己的伟大的一生的事业,可能有些理念,作为出家人不一定……比如夫妻间关系,子女间的关系,不是特别重要,但作为出家人,对上层下层老师学生,以及对横向纵向人际关系也好,本经对财富观的有些道理也会讲得明白。

因此,不论是什么身份,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今生来世的漫长生涯中,应该非常有意义。


其内容,佛在山,遇到叫善生的童子,依婆罗门的习惯,拜六方的神。佛问他为什么这样?他有一些世间的需求,想要得到天神的保佑,圆满自己的所愿。

佛陀就告诉他,如果你没有很好地行善法,反而做了十不善业,世间中比较低劣的行为,再怎么样求鬼神,实际 上也不可能令你得到满足。

佛陀还讲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必须要依止四种内行的善知识,远离十六种行的恶友。作为家庭,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老师和学生的亲身经历,子女 和父母的关系,夫妻间的关系,以及亲朋好友等。

最后做了简单的总结 。意义说起来很简单,但我们在行持时,也许在人生中是有意义的。

因为我们大多数的烦恼是周围的人带来的。有的人烦恼,要么是同事关系、夫妻关系不好等,有一些压力和痛苦。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可能会解决。


当我有一种想法,大家一方面喜欢听佛陀的孝言,如果我们家庭有爱有温暖,家庭特别和谐社会就稳定,世界也会和平。所以每个修行人对家人不但负有责任,更重要的是传递一种爱。

我们现在的人心不仅是一个互相利用,而且真正有一种关心的得到利益。从古人的传统中,或者宗教中,有这种爱。

用现代语言,是原生家庭的印象。

我可能比较特殊,虽然 物质文明不发达,但精神文明不错,有一种爱和慈悲的教育下成长。但有些不是这样的,尤其是现在的社会,可能情况不是特别乐观。

我有时想,讲这个经,这些道理,也许当前的老一代的生活中体现得出来,可能接受。但九零后、八零后的价值中,这其中的道理,可能不仅没办法接受,而且一些思维方式与现代人完全相反。


人类到了智能时代,很多生活已经有了大的改变,无法想象。我从十几二十几,到现在,生活方式也有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且正在变化 。再过两百年是不是还这样,难以预测。


有一些年纪大的人会觉得,为什么不是这样?因为一直在变化 ,而且变化 速度非常快。现在的结构 变化 ,掌握在极个别人的手里。我们知道,今天的时代,大多数 的资源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里,他们利用这些资源,轻而易举变化这个社会,而且传递一些……大家应该是清楚。


我讲本经,想要传递什么呢?我一讲,你们可能有些人听不懂我到底在说什么。

懂吧?(有一个人一直点头。一个人还不行。)


我算是一个在山沟里修行生活很多年的人,不一定需要思考这些,但有时也借助不同身份的人,看到不同的社会现象,对未来的人类的前途命运,很多人的家庭状况,也不得不担忧。


原因是什么呢?

很有可能,我们人类现在已经进入一种功利主义的时代,不仅仅对社会、企业、别人有一种合作性要求,甚至对家人,也完全成了一种自私、利益最大化的合作。已经变成这样了,已经和以前的生活方式有了差别。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来的传统的根本有一些改变。象一些信息不发达的地方,还带着一些传统的婚姻关系家庭关系,但一些发达的先进的国度,有一些变化。 尤其我在想,现在很多国家,生育率越来越下降,年轻人不愿意成家,不愿意有责任,愿意自己独立生活。

包括我们看到佛教徒喜欢自由主义者,虽然 大德在劝培养人才,但不是那么容易 。在这个基础上,欧洲有些国家,除了一些难民不断涌入,生育率高,但本身的生育率越来越低。法国有一种合作性父母,合法的,他们为了人口的增长,虽然 不是家庭关系,但合法地可以暂时地合作,生孩子。有合法的手续和协议。完了之后有共同抚养,有的是以其他方式。

这是一种实践,2018年这种生育率算是高的,欧洲是冠军,大多是合作性父母,我不是诽谤,我们不能接受,但他们已经变成合法正常性的。

这种作法很多国家也在试探。因为政府面对老龄化,认为这样没有希望。所以这种方式不断在应用。也许人数是达到了要求,但我从另一方面想,一方面你生育率增上也许好,但从传统家庭的教育缺失上,孩子的前途是怎么样的?


比如父母有暴力倾向、离异、感情不好的,孩子成长之后,要么有忧郁症,要么有暴力心。有一些发心人员脾气特别不好,爆炸性,了解之后才发现,他的家庭教育不是很健康,不是有爱和温暖的家庭中成长的,所以他的人生不是很完善的。

我们看到,打破这种规律也许是好的,也许是不好的。人数没问题,但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有没有爱,有没有智慧,有没有慈悲。


本来,人类是高级动物,有智慧,与动物不同的技能。但如果功利化,有一种自私的心潜移着,我们的家庭是不是不完美?每人如同养宠物一样,有的人认为,我不要爱情,不要家庭,想要孩子。

你变成老年人时,想要依靠他。但如果没有爱和完美的家庭培养他,会不会他以爱来维护你?这是很大的问题。


有的人辛苦养孩子,把孩子放在国外读书,他们回来甚至把父母扔到垃圾桶里,是一种现象。

我们想,人类面临很多挑战,在座的佛教徒也并不是不需要关心的,不是只念个阿弥陀佛,拿个转经轮转转转,不知道转到哪里去了。


学佛很重要,同时要关注社会,社会上的所有人变成什么样子?如果是变成利他主义?还是人文道德全部扔到脑后?


以前有一个使女的故事,一个加拿大一个著名小说家写的,得过奖,一个电视剧。刚看是觉得荒谬,与各界的人生孩子,一生的命运,在不愿意的情况下,生了孩子,孩子还不是自己的,如同加工厂一样。


这在大多数国家不可能有,但实际 上将来的家庭一些群体的规律打破之后,会发生的。它传递的理念信息是什么?我们应该说有一些规律正在打破,而且打破的时间是很快的。在这个时候,我们佛教徒应该以什么方式对待?

尤其听课的大多数人,对子女亲人会关注的。你对他们有没有内心的爱?如果没有爱,就是合作性的关系,有利用价值用,没有就抛弃。

这样的话,我们人类与动物不同的地方,应该用语言深度地沟通。比如,老师和学生间应怎么沟通,夫妻之间也是一样……


如果是利用的价值和功用之外,我们人类就会变得没有灵活笥了,这是语言上的。

内心也是一样的,比如老师与学生间,应该有清净心欢喜 心,父母与子女 间应该有孝心爱心慈心,夫妻之间也是一样的,有很多的以爱和智慧为基础的。本身阿赖耶上有很多深你父亲人关系,如果都放下来。现在有些人说,结婚一定要对自己利益最大化,危害最小化。要选择一个投资的对方,要观察好。

所以我们现在应该说,有时候财富观、宗教观、道德观没在分开,人们一味地关注财富和物质,除此之外,人们内在的精神 感情慢慢淡化,人类的群体变成一种边缘化,有这样一种危险性。


不多说了,下面我要开始讲《善生经》。

善生,是人名。不用更多解释。下面讲译者。

上师开示:

佛陀耶舍是印度人,佛陀时代的译师,是西北那边的,汉族的。一个是梵语的译者,一个是汉语的译者,共同译出来了。

首先,   是鸠摩罗会的上师,很了不起,13你们去一直生少在罗门,一天有一个出家人来乞食,不仅不给食物,反而殴打,之后生病严重,按习惯寻找巫师,说你得罪了一些僧人,犯了一些错误,激怒了一些鬼神,要好好忏悔。

后来他忏悔了,其子佛陀耶舍看到这个情景,对佛法生起信心,在那个出家人面前出家。


出家人爱读书,记性好。佛陀耶舍每天都能背两三万字的书。我小时候生病后,记性差了,不然小时候背书可以的,可惜,可能有人的没有福报吧?

后来有一个国家的太子,与他的关系好,邀请佛陀耶舍讲经。正讲经时,鸠摩罗什的母亲带子,看到生起信心,听了大法。本来想让鸠摩罗什留下 来,但鸠摩罗什离开。后来秋词国为了鸠摩罗什打仗失败,太子变成国王,想要救回来,但没办法。十多年后,以神足通来找疚摩罗什,他在翻译,对他特别好。但鸠推荐其上师翻译。国王同意邀请来翻译,翻译《长阿含经》、《四分律》等,弘法一段时间。


后来,圆寂后还弘法一段时间,离开后翻译了《大藏经》,寄回,不知去往何处。一些大德晚年不知道去了哪里。有这种情况。


以上基本按《高僧传》和可靠资料讲的。

译者很重要,如果他是大成就者,其谛实语翻译,对我们的心相续有很大的帮助。这就是为什么选择此译本的原因。


第二个译师竺佛念,介绍不多,文笔好,除了安士高、刘之谦之后,没有出现过的出其右的人,有很多精彩的故事,但介绍不多。


这两位可能在其他大德讲授时,马上可以以汉语翻译出来。


不讲也可以,就讲到这里。佛经的学习和修行,对每人来讲是很重要的,今天听课的人,还算不错,希望我们把这个善生经好好学一下。发自内心希望你们每人的家庭有所变化 。

我们的针对 性不同,比如《二规教言论》侧重稳重、信心,这里侧重人际关系。


前两天遇到一个人,原来不开心,人际关系不好,但加入佛教团体之后,很多人帮助他,变得特别开心,开心的原因,佛教徒,在家庭中,团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什么作用呢?最少不想着毁灭消灭别人的念头,如果 有什么矛盾冲突,最多是思想不同,沟通不顺,有一些误解,不会有大的事情 。所以说,我们这次学习,不知道有几堂课,讲多少是多少,也没有什么。

但不管怎么样,学了之后,每个人对家庭的观念 ,虽然 有些人出了家,但出了家在寂静 的山有一个小家——各个班级里、寝室里、发心团体中,素养品质有大的差别,有一些是俱生的前世的业力造成,很难改变,有一些是后天可以通过教育改变。除了极少之外都可以改变。

改变之后变成非常有智慧的人,勤快、有素质。不然他来了家里不安定,大家特别担心伤心,在社会团体中,他来了整个环境都有所变化, 甚至他基本的生活不能自理。


昨天在探讨喇荣的卫生,很多人以为是清净的红色刹土,但不 同的人的业力、素质不同,如果 他前世的发愿力能帮助,能利益很多众生。有些人虽然 出家了,学了千经万论,但性格 行为一直改不了,而且越来越……我不明说,如果 负面讲得太多了, 对别人不太好。但我们有好人有坏人,坏人对个人对他人还是有危害的。所以我们讲经典时,我们每个人要有进步,不是要求你原来特别坏,现在要特别好,就象运动员,原来跳一米,现在要求你跳九米不可能。至少你要跳一米一,或者一米多一点儿。

为什么这么辛苦地学习,要抱着做人的方面,要有一点进步。


译者了不起,他的发愿力,佛陀的发愿力,在合作方面,要有改善和进步,这是讲学论典的唯一目的。 

希望听过之后,家庭和谐了,听过之后,智慧和悲心闪闪发光。对整个社会带来温暖和爱,这样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今天就讲到这里。








~ 预 告 ~

明天(2019年3月29日)下午7:30

《善生经》第二课

我们不见不散哦~


Never stop engaging in virtuous deed.

文字 | 一意

图片 | 阿源,阿瀞,网络


求学足迹

尽力为您提供最及时的课堂笔记

愿您法喜充满,早证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