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98课-重点&难点&讲记脉络 返回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98课-重点&难点&讲记脉络

学习笔记链接

百度云链接: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QDJb60SaPSvNr2siD1DJQw

提取码:k6ga


笔记内容:


本课重点


喜无量心的具体修法(当修)

一、缘一个对境而修

1、对境

任意一位众生:具有种姓、权势、财富、地位等,生在善趣中,幸福快乐、长寿无病、眷属众多、受用具足,以他作为所缘境。


2、断除所断

对他既没有竞争的心理,也没有嫉妒的情绪。


3、生起喜心

(1)对一个对境生起喜心

心想:“但愿他具有比这更高一等的人天福报,拥有吉祥富足、无损无恼、智慧广大等众多圆满功德。”

(2)对所有众生生起喜心

同时还要想到:“三界中有无量众生,连吃穿都没有,如果也像他这样一切圆满,那我该有多高兴啊!”


二、缘所有众生而修

1、具体修法

(1)修法

A. 有缘而修

a. 缘亲友而生喜心

(a)对境:对将自己容易生起喜心的比如亲戚朋友或关系密切的人,以他们作为所缘境。

(b)生喜心:愿其获得幸福快乐、圆满富足。

b. 缘中等人而生喜心

(a)对境:对所有的中等人——关系不好不坏、不亲不怨的人观修。

(b)生喜心:愿他们具足一切幸福、快乐、安宁。

c. 缘怨敌而修喜心

(a)对境:损害自己的怨敌、特别嫉妒的对象。

(b)生喜心:彻底断除对他财富圆满忍无可忍的恶心。

d. 缘一切众生而修喜心

(a)对境:凡是拥有安乐的一切众生。

(b)生喜心:对他们都修喜不自禁的欢悦之心。

B. 无缘而修

如上一样观修之后,于无缘中安住。


(2)遣除修法中的疑惑

 A. 要次第修习令心得调伏

a. 心是有为法:刚开始时,修喜无量心可能比较难,嫉妒心比较强,心若循序渐进地加以调伏,也可以做到如运动员一样的运用自如。

b. 次第修习:除了前世修过大乘佛教的个别人可以短暂时间内生起四无量心、菩提心的境界之外,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要按次第来修。

B. 二资粮

a. 何为二资粮

(a)福德资粮:有缘的善法是福德资粮。

(b)智慧资粮:无缘的安住是智慧资粮。

包括每次修上师瑜伽,观想上师融入自己,自己的分别念与上师的殊胜智慧合二为一,之后住于虚空般的境界中,这就是在修智慧资粮。

b. 修喜无量心时如何积累智慧资粮

(a)如有中观或大圆满的境界:安住在这种境界中。

(b)如果没有的话:于什么都不缘的心态中稍住片刻


断除所断(嫉妒)

一、以理分析

1、嫉妒心是喜心的违品

(1)理

喜心就是无有嫉妒的心态。

(2)教

A. 《六度经》:“不应嫉妒,但生随喜。”

B. 《成实论》:“若深修善心,乃能永断嫉妒。”


2、嫉妒心是菩提心之违品

(1)有菩提心就不应该生起嫉妒心

我们都发了大乘无上菩提心,在诸佛菩萨面前发愿要饶益一切众生,要令所有众生暂时获得人天安乐,究竟得到永久安乐的圆满佛果。既然如此,又怎能对众生因自己福报而得的点滴功德、受用不欢喜呢?

(2)有嫉妒心就失毁了菩提心

寂天论师:《入行论》:“不愿人获利,岂愿彼证觉?妒憎富贵者,岂有菩提心?”


二、以例分析

1、略说嫉妒令积累罪业之理

(1)嫉妒心令不见他人功德

一个人的心若被嫉妒所蒙蔽,对他人的功德就会视而不见,轻易造下滔天大罪。

(2)嫉妒心令三毒增长

《德护长者经》:“嫉妒痴浊故,则失于善心。恶见三毒缘,如是贪增长。”


2、详说嫉妒令积累罪业

(1)嫉妒令人缘上师、善知识造恶业

A. 公案内容

a. 公案一

法相师达罗和罗顿对米拉日巴尊者非常嫉妒,米拉日巴通过辩论和神通尝试调伏二人,罗顿对尊者生信,归入米拉日巴的教法,成为尊者的五大弟子之一,但达罗不但不起信心,反而一味萌生邪见,大肆诽谤,结果死后转生为一个大恶魔。

b. 公案二

法相师匝普瓦嫉妒米拉日巴尊者受人恭敬,通过其情妇给尊者的食物中投毒,尊者观察因缘后将有毒的食物吃下,后为匝普瓦示现神通,终将其调伏,匝普瓦在尊者面前忏悔、供养,后来成了很好的修行人。

B、公案启示

内心被嫉妒所蔽的话,根本看不到别人的功德,自己只会一直诽谤,辩论和神通根本无法调伏其心。


(2)心有嫉妒的话,真佛也无法调伏

A. 反面典型

提婆达多生生世世都与佛陀作对,善星比丘也觉得佛陀除了有一寻光以外,跟自己没有任何差别。

B. 心有嫉妒,不得调伏之理

a. 理

自相续被嫉妒所遮蔽→看不到对方的功德→生不起信心→不能成为悲悯的法器→得不到加持。

b. 喻

就像一个生了锈的器皿,加入什么样的甘露都会被弄脏。

C. 启示

对一切都要观清净心:毕竟诸佛菩萨的显现不可思议,他们度化众生时,甚至会化为屠夫、乞丐的形象,而且你眼中的不如法,也不一定真的不如法。


(3)嫉妒令人随喜他人造恶业

A. 教说

《君规教言论》:“嫉妒心强福浅者,恒时只会谤他人,依此于他无损害,却将毁坏自声誉。”

B. 例说

a. 公案内容

(a)随喜破戒

一个格西随喜另一破戒格西,藏地著名大德根邦扎嘉闻讯后说“真不知他们二人到底谁的罪过更严重?”

(b)随喜杀生

一长者子在年纪轻轻、财富圆满、眷属如意之时从树上跌落摔死,其原因是该长者子前世少年时曾用箭射杀麻雀,三个同伴随喜其杀业,后该少年分别投生天界、人间、海中,但世世短命,而在一旁随喜杀业的三人,则同尝失去儿子的苦果,后佛陀为长者一家宣说正法令其获得须陀洹果。

b. 启示及教诫

(a)随喜造恶业者过患更大

《诸法集要经》:“若见造非法,生劣心随喜,由彼无智故,受苦复过是。”

(b)当谨慎取舍

心造三界,因果不虚

佛陀:“识神造三界,善不善五处,阴行而默至,所往如响应。色欲不色有,一切因宿行,如种随本像,自然报如影。”

不要随喜恶业

今后见别人造恶业、破戒、杀生,千万不能去随喜,否则,自己将来也难逃苦果。

(c)小结当断嫉妒生喜无量心

当断嫉妒

常怀嫉妒心或竞争心的人,对自己没有利益,对别人也害不了,只是无意义地造罪而已。

生喜无量心

不论在何时何地,看到别人种姓高贵、相貌端严、财产丰富、广闻博学、顺缘齐全,要诚心诚意地修欢喜心,并在心里想:“此人拥有这样的福报,我真的十分高兴!如果他具有比这更胜一筹的福报,那该有多好!”要发自内心地观修。


修喜无量心到量的标准

一、比喻

修喜无量心,应该如同骆驼找回丢失的幼崽一样,假如失而复得,它会生起无法言喻的喜悦之情。


二、意义

我们见到别人拥有快乐,要发自内心地对他随喜。

归纳四无量心

一、修四无量心之必要

四无量心是自相续生起真实菩提心的无误之因。


二、归纳四无量心的要义

1、四无量心归纳而言是心地善良

如果为了容易理解而将四无量心的意义归纳的话,可以包括在心地善良当中。


2、心地善良之功德

(1)教说

A. 心地善良会吸引他众

《水木格言》:“贵贱众人皆依,本性善良智者,途中悦意水池,众人皆喜入内。”

B. 心善令人入正法

《水木格言》:“心善所做俗事,亦皆趋入正法。”


(2)例说:心地善良会改变世界

一个农夫救了一个掉在泥沼里的小男孩,小男孩的绅士父亲在前来致谢,并带走了农夫的儿子去培养,后来农夫的儿子发明了青霉素并获得194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其所发明的青霉素又拯救了身患肺炎的绅士之子,这其中,农夫的儿子是弗莱明·亚历山大爵士,绅士之子是英国首相丘吉尔。


(3)理说:心地善良是大乘上师之法相

上师的所有法相就是具足菩提心,而菩提心若归纳起来,就是要心地善良,这样的人才算是大乘上师!


笔记整理:定解B01

笔记审核:定解B01

【档案编号B04098-定解B01-009】


本课难点


你随喜的对吗?

一、随喜是增福之因

1、随喜是对治嫉妒心的善巧方便。

2、诚心诚意的随喜,可以使自己获得与对方同等的福德。可见随喜是一种无需费力便可获得善根的殊胜方便。


二、随喜的对境

1、随喜安乐之因

(1)有漏的善根

凡夫行持十善业、具信皈依三宝、守持清净戒律、修持四禅定、四无色定等,这些人已经入了解脱道(资粮道以上、加行道以下者),或者还没有入解脱道,对于这些凡夫所造的一切善根都要随喜。

(2)无漏的善根

小乘圣者积累资粮、断除烦恼障、修证人无我空性以及现前有余涅槃时广利有情的善根。

大乘圣者的功德。大乘菩萨在许多大劫中积累资粮、修证二无我空性、圆满五道十地的功德、最终圆满自他二利。


2、随喜安乐之果

(1)暂时的人天安乐

当众生因无明愚痴造业,不知因果取舍,以杀生、吃肉、偷盗、欺诈等恶业为乐时,不能随喜恶行,可以随喜快乐的果。快乐的果必定是往昔所造善业为因,而激活善业的缘多种多样,有些也许有过失的成分,这些过失不能随喜,只随喜乐因善业和乐果本身。

(2)究竟的佛果的大乐


3、对境不同会获得不同的功德

(1)对上等者的随喜若对佛和菩萨的善根进行随喜,只能获得一部分功德,而不是全部,这是对上等者的随喜。

(2)对中等者诚心随喜,可以获得同等的功德。

(3)对下等者随喜,能获得超越他的功德。


三、随喜的正确打开方式

1、随喜应该是身、口、意三方面的随喜

(1)身

比如说眼泪直流、汗毛竖立,有一些不同的表情,但有些人并不是这样,他一见到别人给上师做事,就挤眉弄眼地说“随喜、随喜”,这种表情就不是真正的随喜。

(2)语

要用一些话语来赞叹,“你这样做真是功德无量”、“你真了不起”等等。

(3)意

没有任何杂染,以非常纯洁的欢喜心来随喜,这才是所谓的随喜。


2、随喜恶行业更重

(1)总说

随喜恶行的心态强到了一定程度,特别是比亲自造恶业者本人的恶心更强的时候,那过失也会更大。发心会影响业的轻重。

(2)教证说明

《功德藏》:“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

(3)举例说明

有些人说“日本人以前对我们中国如何如何,要是日本发生地震多好啊”;还有些人说“阿富汗出现这样的灾难,真是大快人心”。


了知嫉妒的过患,转为道用

一、什么是嫉妒?

1、定义

(1)法本中的解释:嫉妒是对别人的名声、财富、才华等无法忍受的一种烦恼。是一种颠倒的非理作意。

(2)百度释义的解释:嫉妒是指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甚至是敌视的心理状态。


2、引用教证说明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


二、对治的方法:

1、了知嫉妒的过患

(1)不生功德:有嫉妒心看不到别人的功德,有傲慢心自相续不会产生功德。

(2)唯增过患:嫉妒强烈即生中会极度苦恼、痛苦万分,来世更是苦不堪言,如会转生于黑暗之处,连自己的手脚都看不见,甚至变成吃呕吐物的饿鬼等。


2、观修轮回过患,生起出离心

当我们对世间名声财富地位等贪恋时,不满足的心态容易妒忌别人,在贪恋轮回的心态下,用世俗的观念去慈悲他人会是带着羡慕和嫉妒的假慈悲。唯有透彻体会遍满轮回的猛烈痛苦,每一个众生随业力被困轮回无法自主,才不会对他人极短暂微少的一点世间快乐和善根福报心生嫉妒,才会真心希望他人获得更多的世间安乐并得到永恒的解脱利乐。


3、培养因果正见

(1)总说:别人的福德为其往昔所修善业的果,而你想得到什么,要先把这个给别人。

(2)比如,想发财,就要先把财给别人,这是布施;想长寿,就要先把生命给别人,这是放生;想开智慧,就要先把智慧给别人,这是法施……

(3)总之,不管你对别人做了什么,这些最后都会回到你身上,这就是因果规律。嫉妒别人,只能害了自己。


4、发起大乘无上菩提心

本来我们已在诸佛菩萨面前发愿要饶益一切众生,理应以令众生快乐为自己的快乐,又怎能对众生因自己福报而得的点滴功德、受用不欢喜!如此又怎么可能希望众生获得佛果!又怎么可能生起菩提心!如果实在没办法随喜别人的功德,也不要去毁谤、摧毁别人的功德。应感到万分惭愧谴责自己、积资净障、祈请三宝加持、反复观修四无量心。


5、转为道用

(1)总说:把对众生获得安乐的嫉妒转成对自身无明烦恼的“嫉妒”,从而断恶行善,不让烦恼成长、壮大。

(2)如:原来对别人获得名声、权势、财富等,生起“这样不成,不开心,要阻止”的念头。现在转成,当自身烦恼生起时,去想“这样不成,要阻止它增强”。心的作用力相同,心的方向转变。


6、自他相换

(1)总说:把对方放在高位,自己降为低位。站在别人的位置上,对自方修嫉妒心。是加持力对治力极强的窍诀修法。

(2)如:自己本是拥有一定福报的人,修法时把自己观为乞丐等地位最下等的人,把众生观为原来的自己,然后用乞丐的身份对之发起嫉妒心。


别人换作原来的我,具足名声、财富、地位、权势等一切福报,众人对之极其羡慕,而我沦落为了乞丐、屠夫、妓女等下贱人,住在社会的底层。我们经常看不起种姓低劣的人,自己稍微有点功德才学,就春风得意,觉得非常了不起,但现在换了角度后,可以感受这些苦恼,以后就不会这样了。详细观想身为乞丐的自己如何辛劳痛苦,用心体会对方的心态,相续中的嫉妒心慢慢就没有了。


我们与更下等者相比超过他们,但与智者相比还是差得很远。殊胜也是观待低下而安立的,所以没必要自暴自弃,也没必要傲慢。



关于公案、偈颂的要点

一、米拉日巴尊者公案

1、米拉日巴尊者为什么不能帮助达罗避免下堕呢?

众生有各自的业力,圣者度化众生也需要因缘。佛陀的侍者善星比丘也因为自己的恶业堕入饿鬼,但并不是佛陀没有加持。


2、米拉日巴尊者说“有缘众生已度尽”,进而示现圆寂,我们不算是与尊者有缘的众生吗?

诸佛菩萨以示现色身住世的方式度化众生的因缘完结时会示现圆寂,但还可以有其他的因缘方式利益众生。


3、尊者为何遮止惹琼巴尊者行降伏法?

(1)一方面佛法就是用来调伏烦恼的,如果关键时刻用不上,岂不是深可悲叹的大不幸!所以尊者让弟子以正念对治烦恼。

(2)一方面行持降伏法对修行者的要求高,被诛者是否能被超度需观待的因缘很多。

(3)十大应诛

A、又名十逆怨贼。佛教密乘所说应诛不赦的十恶怨敌:毁灭佛教、摧残三宝、劫夺僧财、谩骂大乘、坑害上师、挑拨金刚弟兄、障难修行、绝无慈悲、背弃誓戒和颠倒业果。

B、行持条件:修降伏法的标准很高,生圆次第、慈悲为怀不能有嗔恨心、有能力将对方超度至净土等等。若具足这种能力,却对应诛者不诛,可能会犯密乘根本戒,但一般人这种能力不易具足,而且是否能超度除了行持者的能力,还观待被诛者自身的福报等等诸多因缘。


4、为什么门能承接尊者的病痛?

尊者的神通示现不可思议。


二、偈颂解释

1、原文

识神造三界,善不善五处,

阴行而默至,所往如响应。

色欲不色有,一切因宿行,

如种随本像,自然报如影。


2、释义

心识造作产生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流转在善趣、恶趣的五道(六道)当中。

蕴和行的产生瞬息来去无声,不知不觉之间就产生了,各种往来、报应如响应(如空谷回音)一样丝毫不错乱。

三界中一切随业力支配,苦乐默默降临,因缘聚合就会出现。

就像事物的影子跟随事物一样,善恶果报随顺其因而显现。


四无量心修法-有缘与无缘

有缘四无量心的所缘境是一切众生。无缘四无量心的所缘境是诸法之真如法性。


与未证悟无我者相续联系的四无量心是缘众生,此与外道共同;与证悟一个半无我者相续联系的四无量心是缘法,此与诸声缘共同;与证悟二无我者相续联系的四无量心是缘法性,此与其他不共。缘法之四无量心是通过听闻论典而生起的,缘法性之四无量心是指证悟了彼等无生之自性。


一、有缘的无量心

1、在修有缘的无量心时,要对应所缘、行相来修

喜无量心:以具足乐因及乐果的有情作为所缘境,希望众生不离其安乐是行相。


2、具体修法

(1)有观察修与安住修两种,即喜心与喜等持,是修寂止和胜观中的修寂止。

(2)喜无量心:从容易生起喜心的对象到中等人到怨敌、妒忌的对象观修,彻底断除对他财富圆满忍无可忍的恶心。最终,凡是拥有安乐的一切众生,对他们都修喜不自禁的欢悦之心。此观察修就是修喜无量心。

(3)喜等持:在观察修的过程中,心感疲惫,不想继续的时候,不遮止也不跟随过去的妄想,也不迎接未来的希求,又不持续现在的分别念,心不加改造悠然安住,就是喜等持。当再度想起心动念时,又进行观察,就这样通过观察、安住轮番交替来修寂止。


二、座间四相联——喜无量心

1、与发愿相联:愿一切有情永不离开善业的乐因及乐果而蒸蒸日上。

2、与希求心相联:如果一切有情不离开善业的乐因及乐果,那该多好!

3、与立誓相联:我一定要使一切有情不离开这一切。

4、与祈祷相联:为实现以上愿望虔诚祈祷三宝,反反复复观修。


三、无缘的无量心

1、无缘就是空性

(1)在究竟实相当中都是空性的,能修、所修都不存在。

(2)世俗谛中有所修,刚开始通过有缘修法,有能修、所修。

(3)最后达到在无缘的状态中安住,能够安住多久就安住多久。


2、无缘的喜无量心

就是引生出三轮现而无自性的定解,最后在不加改造的状态中安住,这是生起胜观的方便法。


3、初学者修法

(1)以如梦如幻等幻化八喻来修炼内心,最后于何者也不缘中入定。要知晓修行者自己、所修的无量心、修行的对境等三轮乃如幻如梦无实有,否则所修的无量心会成梵天之福,亦因执着造业成为轮回之因。

(2)自他的身体是地水火风空识六界积聚而形成的,如若加以观察,则粗大的物质可分为微尘,无分微尘也如虚空般不存在;心刹那间生灭,不会停留到第二刹那,心识的能依所依也见不到,详细观察分析时本体皆为空性;我们所见所闻的诸法,显现分也是非真非假,因为真实虚幻都是心安立的法。

在胜义中自性不成立,名言中缘起不灭。

实在安住不了,就想这是一种如梦如幻的修行,我是在梦中修喜无量。


4、开悟者

以“无分别智行诸事”入定,修行它的妙力慈悲心等。


四、智慧资粮与福德资粮

1、智慧资粮与福德资粮

(1)总说:有缘的善法是福德资粮,无缘的安住是智慧资粮。先修有缘福德资粮,后修无缘智慧资粮。

(2)有缘的资粮:有时指行持这些善法时,心是有所缘的,能缘对境的心识、对境。

(3)无缘的资粮:心安住于空性,没有能缘的心识、对境,也就没有能所二取。

(4)举例说明:包括每次修上师瑜伽,观想上师融入自己,自己的分别念与上师的殊胜智慧合二为一,之后住于虚空般的境界中,这就是在修智慧资粮。假如你有中观或大圆满的境界,则应安住在这种境界中;如果没有的话,应像很多高僧大德所说,于什么都不缘的心态中稍住片刻,这也是在修无缘智慧资粮。


2、以心的状态区分

主要以心的境界、状态不同而区分为有缘和无缘,不是主要通过身体的状态、上下座来区分。


3、无缘安住不是什么都不想

无缘安住关键要有证悟空性的智慧,否则如昏厥状态、植物人、石头、木头等等也是什么都不想,这些不是智慧资粮。执著无的境界,执著什么都不想、“无”、“什么都不想”本身也是一种所缘境,心还是有所缘。

 



参考资料:智悲研讨论坛、《前行备忘录》、《大圆满心性休息》、《慧灯之光》、《前行修持指引》、《做才是得到》、《入行论讲记》、《前行广释生西法师辅导》、《藏传净土法》等。


笔记整理:定解B13

      笔记审核:定解B09

【档案编号B04098-定解B13-006】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前行广释》第98课讲记脉络

阅读原文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