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心灵的妙药|第五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主题演讲 返回

心灵的妙药|第五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主题演讲

第五届世青会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2017-11-29


摘要科技与物质蓬勃发展,却未能带给人类安全感与幸福感。灾难频繁,压力沉重,使人类的心理疾病层出不穷。传统文化的衰落是这一现状出现的主要原因。西藏深受佛教的熏陶,在历史上曾经依据佛法制定法律,藏地人人知足少欲,从小学习三论,精进闻思修行,因此,藏地人人喜悦而平和,不知“忧郁症”为何物。藏传佛教,是治疗现代人心灵疾病的妙药。


演讲嘉宾:慈囊堪布

地点:泰国·清迈  第五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

时间:2015年8月4日



.

.

.



佛法需要青年

佛教的兴盛,需要青年的支持。佛教界有一句话:青年需要佛法,佛法也需要青年。这一句话的产生,有重要的原因。不管是对整个世界未来的发展,还是对佛法未来的兴盛,青年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青年人不仅应该具备现代知识,还应该学习宗教传统。如果青年人能有正知、正见,势必对世界未来的发展、佛教未来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对于佛法而言,青年很重要。



苦难深重的世界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资讯飞速传播,通讯手段种类多样,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物质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人类的确从中获得了短暂的幸福和快乐。但可怕的是,在物质与科技日新月异的同时,传统文化正在逐渐衰落。


迅猛发展的科技未能消除天灾人祸:很多地方正经历着苦难,如地震、水灾、风灾。这些天灾让许多人失去了生命和财产。与天灾同时席卷而来的还有数不尽的人祸,如战争、疾病、瘟疫。


同时,现代人还需要承受着种种压力,即便年纪轻轻的人也需要承受着诸如考试、工作、情感的压力,还有贪嗔痴三毒带来的种种压迫。让心不快乐的因素有很多,这使很多现代人都得上了抑郁症。很多人要通过服用精神药物来调节情绪,维持生活,有的患者甚至出现轻生的行为。这种情况,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衰落的传统文化

在这个物质和科学都蓬勃发展的时代里,为什么人们还有这么多心理疾病?它的成因到底是什么?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我们对于佛教传统文化的漠视。


仔细想想不难发现,外在物质的条件,例如医院银行,确实比过去更丰富更方便了。照理说我们应该更快乐,但实际上与过去相比,人们的痛苦有增无减,而人们的快乐有减无增。全球各地的战争层出不穷,疾病也千奇百怪。这种状况的出现,可能源于传统文化的衰落。如果我们能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知识结合起来,让它们并进发展,相信就能解决现在面临的问题。




佛法传入西藏

整个佛教大概分为几个体系:金刚乘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汉传大乘佛教。这三种传承的佛教,事实上根源都是一样的,即唯一的导师释迦牟尼佛。佛就像父执长辈一样,我们则如同孩童晚辈一般。


藏传佛教从释迦牟尼佛开始,经过付法七祖、那烂陀十七大班智达等印度大师,逐渐弘扬到了西藏。很多西藏人都把印度称为天竺圣地,因为,印度是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出生、成佛、转法轮之地。而我们的法脉,也是由释迦牟尼佛传承到西藏的。


佛教传到西藏,大概已经有一两千年的历史了。藏人在方方面面都深受佛教的熏陶影响。所以,整个西藏从上至下都非常敬重佛法。佛法和西藏文化,已经融合成了一个完全不可分割的整体。佛法也为藏地带来了不可思议的利益。



佛法的利益

很多人研究发现,藏人的心理状态与其他区域的人相比显得更平和。这得益于佛教的影响。正因如此,藏传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具有极高的价值。


藏地出生的孩子,当他们学会发音呼唤“妈妈”时,已经能够念诵六字大明咒,甚至更多佛菩萨的名号了。据古老的历史记载,藏人是观世音菩萨化身的后代,所以,所有藏人都会修持观音法,他们深信观音菩萨是慈悲的本尊。慈悲之心根植在藏人的骨血中。


在藏人的家中,无论地位高低、物质贫富,每家每户都会有一个小佛堂或小经堂,里面供养着佛像和经典。人们到藏地旅游,随处可见雕刻着经文的石堆、佛像佛塔、飘扬的经旗。一位叫根登群佩的学者曾说,西藏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只要有藏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经旗。也就是说,藏人有这样的习惯,把佛经里的教言都印在旗子上挂出来。


在过去,藏地的老人们常常会左手拿着念珠,右手执持转经筒,口中念着六字大明咒。他们面容慈祥、气象平和、满心欢悦,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快乐的老人了。这些,都是佛法带来的利益。



十善规则与十六条规矩

在历史中,藏王松赞干布曾经制定了一些律法,佛法十善戒与十六条普通人的道德规范。各国都有自己的法律,而当时藏地的法律是依据佛法而制定的。不仅在寺院里面的僧众要遵守这些戒律,而且所有老百姓都要共同遵守这十善规则与十六条规矩。


佛法十善,是针对十不善制定出来的,是我们一定要去实行的事情。首先,身体方面有三种不善:杀、盗、淫,这是我们需要舍弃的。反过来,我们就要去放生、布施和持戒,这是身体上要做到的三种善行。语言方面则有四种不善:妄语、两舌、恶口和绮语。换言之,我们要说真实语、不打妄语及说柔软语。在意方面,也有三种不善是我们要舍弃的,那就是伤害的心、悭吝的心和邪见。反过来,我们就要带着善心、慈悲心和正见。这是心意上需要做到的三个善心。


在家人的十六条道德规范是:第一条敬信三宝;第二条修学正法;第三条报父母恩;第四条尊敬有德;第五条敬贵尊老;第六条利济乡邻;第七条直言谨慎;第八条义深亲友;第九条追踪上流,远虑高瞻;第十条饮食有节,财货安分;第十一条追认旧恩;第十二条及时偿债,秤斗无欺;第十三条慎戒嫉妒;第十四条不听邪说,自持主见;第十五条温语寡言;第十六条担当重任,度量宽宏。


以上是当时整个藏族的法律。




心灵的富翁

藏人无论在物质、科学还是经济上,都并不突出。但是,每一个藏人内心都很富足。藏族的文化资产,藏人内心的喜悦,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是名列前茅的。


藏人重视内心的富足,胜过外在的物质;重视来世的成果,胜过今生的享乐;重视他人的快乐,胜过自身的快乐。这是藏族的一个良好传统。


之所以有这样的传统,可以很肯定地说,完全来自于佛法的教育和佛的加持。人们在接受后天的教育时养成了不同的习惯,产生了不同的思想,也有了各自不同的境界。藏族,因为深受佛法教育的熏陶,所以产生了上述良好的习惯。



什么?!忧郁症?

在藏族过去的历史中,没有“忧郁症”这个词。如今却因为文化交流的需要,索达吉堪布上师们创造了一个新的藏文——忧郁症(དོགས་འཚེར)。事实上,纵观藏地的历史,这样一种使人内心压抑,甚至自杀的心理疾病从未出现过。藏族的老人,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快乐的老人,因为他们每一天都非常舒适、快乐、有价值、有意义。他们每一天都用来修持佛法。虽然,他们并没有系统的佛法知识,但是由于坚定不移的信心,他们总是在虔诚地祈请——每天念诵六字大明咒,或者阿弥陀佛的名号和咒语。没有老人会说:“唉!我实在太痛苦了!真受不了了!”


诚如藏地的萨迦班智达所说,在藏人的人生价值观里,最棒的快乐就是内心的安乐。这份安乐,是佛法的教育赋予的。




少欲知足

很多现代人都认为,人生有了权势、金钱、豪车或者名声,才能快乐。我们不反对适度追求财富和权势,但是绝不能把这些作为人生终极的价值,更不可以把它们当做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事实上,很多人在收获功名利禄的同时,烦恼、违缘都会接踵而至。


佛教告诉我们要少欲知足。少欲知足并不是不用工作,不用赚钱,更不是抛弃生活的必需品。少欲知足,是指我们应该满足于自己努力所得来的资产,适当地满足就足够了。虽然,佛陀的戒律中提到,僧人是不能够捉持金银的,但是对于声闻乘来说,进入黄金的殿堂是被开许的。我们要抛弃断舍的,不是外在的物,而是内心对物的执念。就像帝洛巴大师对那洛巴大师说的话一样:“你要斩断的是贪著。现象是不会束缚你的,执著才是我们要斩断的。”



修行,心灵的妙药

藏传佛教有戒、定、慧三学,这是所有修行的开始。此外还有三藏:经、律、论。至于学习的次第步骤,我们称为闻思修行。这是不可颠倒的次序。


闻,是通过跟随善知识或老师,向他们请教闻法,当然也包括阅读各种书籍。听闻以后就要思考,即对所闻的内容进行分析、思维。最后,就是把思考后确认是真理的,付诸于实际行动中。在修持方面,四圣谛、十二因缘、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以及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些都是我们要修持的对象。






Q:

西方人认为,少欲知足等于懒惰。该如何理解“少欲知足”呢?


A:

西方人并没有真正了解少欲知足。他们可能认为不用工作,什么都不做,什么都抛弃了,懒惰而散漫地呆着,就叫做少欲知足。


事实上,少欲知足的意思是,我们不要过度执著,过度贪婪。你能够安心地拥有你应得的物质,只要没有过度,就不会损害我们的修行。拥有的物质多并不一定是坏事,你可以通过布施利益更多的人。所以,我们不应该把少欲知足理解为像乞丐一样什么都不做。


少欲知足意味着要断除贪婪。过度贪婪的后果是可怕的,它会引发各种心理疾病,导致精神失常,会引发癌症等多种重症,甚至有可能使人自杀。所以,佛陀说,适度的是最好的。



Q:

佛教中有一些神乎其技的说法,没法让人完全信服。这使很多青年人对佛法敬而远之。我们该怎样打消怀疑,走上正确的理解之路?


A:

人生就像是海浪一样,此起彼伏,苦乐掺杂。现在的人确实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比如工作上、生活上、情感上,还有考试的压力。对此,佛法确实能够帮助我们,所以年轻人需要佛法。


青年人想要走上正确的理解之路,就需要多亲近、请教善知识,包括我们的老师、父母。我们要多听取他们的建议,接受他们的教导。还要多亲近有佛法的环境,这些都会有帮助。


在二十一世纪,每一个人都已经有充足的知识,也有各自的思想,有怀疑是正常的。在佛教里,怀疑也是智慧的因素。有了怀疑,我们才会生起好奇心,进而去研究、发现。所以说,怀疑能够帮助我们获得真相。


如果生起了怀疑,就要去多请教师长、僧伽。这能帮助我们产生正见。



Q:

现在很多人都得了抑郁症,我们该怎么用佛法帮助他们?


A:

抑郁症现在很普遍。佛法对于治疗抑郁症应该是最有效的。这种病症,来源于不良的心态。如果能转化心态,就能够治疗这种病症。佛法的教育就是要帮助我们转化心态。通过祈请佛菩萨,或者修持,都能帮助自己。佛教中的方法有很多,但是问题在于我们会不会真正地运用它。


在佛教中有四句话: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义,是诸佛教。这四句话总摄了整个佛教的精华。“诸恶莫作”和“诸善奉行”,这两句话在许多宗教中都有提到。虽然,各个宗教对于善与恶的定义不同,但基本上都是指我们要尽量地利他。即便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也会承认利他能带来好的身心状态。


佛教中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即“自净其义”。心理疾病之所以产生,是因为烦恼已经过度了。佛法里有很多对治烦恼的法门,是治疗我们心理疾病的良方。


现在很多大公司会给员工提供禅修的教育,或者提供禅修的环境。他们未必是佛教徒,但由于压力过大,为了放松自己,也在寻求佛法上的帮助。佛教中的方法,对于放松身心,获得安宁,的确有莫大的助益。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标题或图片即可阅读)


由临终关怀看生与死的意义



怎样面对死亡?



穿越轮回的智慧,能带来最久远的慈悲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演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