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9课-脉络&难点&法师辅导 返回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9课-脉络&难点&法师辅导

思维导图下载

xmind文件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HAx62uIQE3FAGtieihp9mQ  

提取码:9mty


JPG文件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lpA4Y3EByuvOgcSI-axfZQ  

提取码:orxs


本课脉络



简略分析


戊五、内收


过患一:闻思修某个法的角度


(一)正说:闻法和修行时内收的过患

(二)比喻

(三)如何做:要掌握闻法规律


过患二:整体修行的角度


(一)正说(侧重不要过紧)

(二)公案(侧重不要过紧)

(三)教证(侧重不要过紧)

(四)结论:要做到不松不紧,诸根悠然而住


戊六、疲厌



对闻法不要生起厌烦心


(一)总说:若因讲法时间过长或遭受风吹日晒,切不可心生厌烦,进而放弃

(二)分说:


若对闻法生起了厌烦心如何做


(一)产生厌烦心之对治窍诀:对法生起珍惜之情

(二)生起珍惜之情之果:安忍一切艰难折磨,欢欢喜喜来听法


展开分析


承上启下

戊五、内收


过患一:闻思修某个法的角度


(一)正说:闻法和修行时内收的过患


(二)比喻

1、比喻内容

1)藏地比喻:马熊

2)汉地比喻:黑瞎子掰苞米

2、比喻对应的意义:无法受持全部


(三)如何做:要掌握闻法规律

1、不会听讲的人:怎样闻法都不懂的人,应学习闻法规律

2、会听讲的人:即使懂得如何闻法,但要知道佛法和世间讲课不同,也应学习闻法规律


过患二:整体修行的角度


(一)正说(侧重不要过紧)

1、过患:昏昏沉沉、恹恹欲睡

2、如何做

1)应取之行为:松紧适度

2)应舍之行为:先紧后松

3、进一步说明:如何做到松紧适度

1)心态:把修行定位在终生

2)行为:不懈怠也不会急于求成


(二)公案(侧重不要过紧)

1、修行角度

1)汉地:二十亿耳的公案

2)藏地:《前行》中昼辛吉的公案

● 补充:此公案在汉地《四十二章经》中也有

2、世间角度

1)总说:《礼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2)分说:

① 被管理者的角度:要松紧适度

② 管理者自身角度:有忿怒一面也有寂静一面

3、原因:为什么开始不能太紧

1)修行角度:发心人员过激的表现

2)世间角度:两家过于亲密会闹得不愉快


(三)教证(侧重不要过紧)

1、玛吉拉准空行母:“不紧亦不松,彼具正见要。”

1)介绍空行母生平

2)例说(过紧/过松)

2、萨绕哈巴:“心如解紧缚,松之得解脱。”

1)例说:有些人执着解脱

2)如何做:要有长远打算


(四)结论:要做到不松不紧,诸根悠然而住

● 补充:放松方面不必劝


戊六、疲厌


对闻法不要生起厌烦心


(一)总说:若因讲法时间过长或遭受风吹日晒,切不可心生厌烦,进而放弃


(二)分说:

1、遭受风吹日晒时不应厌烦(上师到学院时的条件和当今对比)

2、若讲法时间过长不应厌烦

1)正面说:

① 正说:讲法时间长不应生厌烦

② 例说:为什么不应生厌烦(古今对比)

A、讲法者角度(汉/藏):清凉国师/道宣律师/宗喀巴大师讲法非常多

B、弟子角度:当时弟子/汉地有些居士上一次课就说累

● 补充:上师分析听法所用的时间

2)反面说:

① 正说:讲法时间长若生厌烦的窍诀

② 劝诫:

A、出家人应对闻法有希求心

B、上师表扬自觉的在家人(以鼓励出家人)


若对闻法生起了厌烦心如何做


(一)产生厌烦心之对治窍诀:对法生起珍惜之情

1、思维闻法因缘殊胜

1)正说:提醒自己,获得了暇满人身,遇到了具有法相的上师,拥有听闻甚深教言的良机,是无数劫积累资粮的果报

2)别说

① 解释:什么是具有法相的上师

● 别说:法王是具有法相的上师/以一位道友为例说明此理

②解释:拥有听闻甚深教言的良机,是无数劫积累资粮的果报

2、生起难得珍惜之情

1)正说:现在听到如此甚深妙法,真好似一百小时中吃到一顿饭一样,可谓千载难逢、令人欣喜

2)例说:以法王/上师为例,说明每个人闻法时间不会很长,应当珍惜

● 旁述:如何依止上师


(二)生起珍惜之情之果:安忍一切艰难折磨,欢欢喜喜来听法

1、正说:以安忍心,欢喜心来听法

2、别说:要有欢喜心

1)生起欢喜心的重要性(心力的差别)

2)对佛法要生起欢喜心

① 心态:应对佛法生起欢喜心,有因缘就竭力听法

② 行为:

A、反面说:没有欢喜心,会以各种理由请假

B、正面说:有了欢喜心,听法者(公务员)有办法/讲法者(上师)有办法

C、结论:每个人的心力一定要提升

③ 激励与劝诫:

A、激励:以帝察活佛为例,激励我们以欢喜心闻法

B、劝诫:听法时要有欢喜心/谨慎疲厌的危险想法


本课难点


让修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本课上师讲到内收时,提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闻法修法时,紧紧抓住个别法义不放,非要弄懂或者非要修成;另一种是在整体修行过程中,过于的精进导致前紧后松,修行无法成功。这两种都是初学者容易犯的错误。


对于初次接触佛法,如久旱逢甘露的我们来说,刚开始的时候,是真的想牟足了力气好好修持一番的。


可是有人说,学佛一年,佛在心间;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天边……这场修行的马拉松,很多人都在中间掉队了。


如果我们真的下定决心此生转入修行路,是要让修行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完全和你融合为一体,就像吃饭穿衣一样自然,而不是间歇性自虐或者空闲性点缀。你仍旧会好好工作,好好照顾家人,按时休息,只不过这一切都已经成为了修行顺畅的保障而已。因为只有这样,你的修行路才能走的更长远一点。


如果最初太过极端,仿佛可以抛弃一切完全脱离了俗世烟火,旁边的人也大加赞叹,如果真的从此过上这样的生活倒还好,可是过了一阵家人反对,老板找谈话,你一下子又从天上跌落到凡间,甚至很久都无法恢复修行的状态了。这样的“精进”倒不如务实一点更好。


另外,还要避免抱有特别强烈的目的性。记得法师讲过一件真人真事:一位富家子去学院出家,第一年发誓要即生成佛;过了一年发现不行,第二年发誓要有所成就;第三年发现不行,发誓要成为堪布;第四年发现还不行,就下山不学了……用高考冲刺的方式修持佛法,最终往往会失败。太强调结果,不仅和佛法的意图相违,即使做世间法时,也常常无法成功。因为只关注目标,会让自己不能安心于每个当下,容易焦躁不安,如果事情没有按照既定计划进行,挫败感尤其明显。


修行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成功与否,靠的不仅是对法义的理解能力,更体现了一个人的综合能力,能否务实的安排好自己的方方面面,是决定性的因素。让我们细致的根据自己情况思维取舍,不图虚名,就像米拉日巴尊者所说:“慢慢修,快快到。”


渴求佛法是唯一的解药


疲厌,是闻法路上几乎每个人都会经历到的。有时候是因为内外各种违缘造成身心不适产生疲厌,有时候是因为没有了当初的新鲜感。在年复一年的闻法路上,随之而来的各种情况导致的疲厌似乎成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是人有三样东西是无法隐瞒的:咳嗽、穷困和爱。如果我们真心的爱上某个人,爱做某件事,不要说别人,连自己也很难拦得住自己那颗心。求法也是。


如果从心底真正的渴求佛法,把它看做生命中最重要的事,那么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会想尽办法解决,听每一堂课都非常欢喜,发自内心的喜悦会把所有的疲惫一扫而光;如果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态,或者闻法只是为了装点自己的人生,那就总会有其他能让人生美好的事情放在比法更重要的位置上,闻法就会变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一颗渴求佛法的心,是推动我们坚持听闻的动力,拥有这样的心是需要巨大的福报的。如果我们前世积累了相当的善根,那么今生就会毫不费力的生起这样的渴求之心;如果我们的心不那么强烈,有时候对闻法产生疲厌,那么就要用上本课上师讲到的对闻法生起欢喜的窍诀:思维因缘如此殊胜,如此难得——进而知道这是自己多生累劫积累的福报,务必要让之前的善根不空耗,抓住此生这唯一的机会。一旦有了极为珍惜的感觉,欢喜听闻就不再是难事。


编辑师兄:定解B12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09-定解B06-001】

阅读原文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