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138. 摄受具贪行者的方便【每日一颂】《四百论》(第六品) 返回

138. 摄受具贪行者的方便【每日一颂】《四百论》(第六品)

知幻园 2023-12-29




每日

一颂

《中观四百论》


138


第六品 明断烦恼方便品

戊二、(明断菩萨行的障碍——烦恼之方便)分二:一、破许逼身苦行能断除业烦恼;二、明断烦恼之方便。

己二、(明断烦恼之方便)分二:一、断现行烦恼之理;二、断除烦恼种子而修习对治之理。

庚一、(断现行烦恼之理)分三:一、总示断除三毒之理;二、别说断三毒之理;三、分别阐述断贪嗔之理。

辛三、(分别阐述断贪嗔之理)分二:一、断贪之理;二、广明断嗔之理。

壬一、(断贪之理)分二:一、具贪行者之相;二、摄受具贪行者的方便。

癸二、摄受具贪行者的方便:

问曰:当以何等方便调伏贪欲炽盛的行者呢?





佛教有贪者,衣食及住处,

一切离善妙,常依师长住。


——《中观四百论》



佛陀教诫具有炽盛贪欲的行者,对衣服饮食及住处等一切受用,远离美好善妙,而且要恒常依止师长而住。


对贪心炽盛的行者,佛陀及诸菩萨圣者们,在三藏中教诫过多种对治断除贪欲的方便法。特别是在律藏中,佛陀制订了十二头陀行的规则,在住处、卧具、饮食、衣服等方面引导具贪行者有效地调伏贪欲烦恼。十二头陀行之中,为断除行者对华美衣服的贪爱,规定了粪扫衣、但着三衣而不用其余的衣服;为断除对食品的贪著,规定了常乞食、不作余食、一坐食、节量食(受一丸之食即止而不多接受食品);为断除对住处卧具的贪欲,规定了住阿兰若处、冢间坐、树下坐、露地坐、随处坐、常坐不卧。依如是苦行方便,行者可有效对治贪欲烦恼。此外,要断除贪欲,初学者必须长时依止具相的上师长老而住,以恒常得到策励与教授,这是修行人必须依止的根本方便助缘。否则,行者难以靠自力战胜贪等烦恼,因这些烦恼无始以来即在控制着自己,若依自力能轻易摧毁,则过去无有边际的漫长时间里,自己为何没有摧毁它们呢?而具相的师长们已降伏了贪等烦恼敌,依殊胜智慧与方便,能为弟子进行有力的加持、引导等,尤其诸出家修行人应如法长期依止师长而住,不然极有可能如同“七月姑娘”(指某地一姑娘出家七个月即还俗)一样,为烦恼所败而失去解脱机会。


譬如说,人们受到婆罗门非人的迷执危害时,如果用酒和不净物泼洒身体,非人即会被赶走,因贪著洁净的婆罗门非人,最害怕不净物。同样,具贪行者为喜好受用的贪欲烦恼魔所迷执时,如以不善妙的受用等苦行对治,即可有效地遣除。月称菩萨言:“何人依对治,息灭诸烦恼,如是有对治,则不增烦恼。”欲求调伏贪欲烦恼者,当尽量依止苦行与具德上师的教诫,如是则能灭除烦恼,而速得解脱。




敬摘录索·达·吉·堪·布讲记



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原文
















【颂词(含链接)】《四百论》 第一品



【每日一颂】《四百论》 第二品


【每日一颂】《四百论》 第三品


【每日一颂】《四百论》 第四品


101

诸佛所动作,都非无因缘,

乃至出入息,亦为利有情。


102

犹如死主声,世间皆生畏,

如是遍智声,死主亦生畏。


103

佛知作不作,应说不应说,

以是何因说,遍智非遍智。


104

除心则行等,不见有福等,

是故诸业中,唯意为主要。


105

菩萨由意乐,若善若不善,

一切成妙善,以意自在故。


106

菩萨初发心,胜过大地上,

一切众生类,转轮王福德。


107

若有建宝塔,高与世间等,

调伏使发心,说福胜于彼。


108

师长欲利他,应承事弟子,

因彼不知利,故名为弟子。


109

如鬼执虽嗔,医者不生恼,

能仁观烦恼,非惑系众生。


110

随彼何所喜,先应观彼法,

倘若已失坏,都非正法器。


111

如母于病儿,特别觉痛爱,

如是诸菩萨,特意愍恶者。


112

或作彼弟子,或作彼师长,

以种种方便,令有情通达。


113

如善巧良医,少有不治症;

获巧力菩萨,非所化甚少。


114

若菩萨境中,有由未策励,

堕落于恶趣,是智者所呵。


115

若于他苦迫,不欲赞悲愍,

如何于无怙,能哀愍行施。


116

若有为利他,久住于世间,

间住尚有损,况真心起嗔。


117

若一切生中,常具足五通,

于劣现劣身,此乃最难行。


118

方便诸时中,久远所集福,

如来说彼量,尚非遍智境。


119

施声能显示,死法及余有,

是故于菩萨,施声恒优美。


120

若谓今行施,当感大果报,

为取而舍施,如商贾应呵。


121

若昔所作恶,有亦成非有,

彼具善业者,无有不能办。


122

大势心意者,此间亦无损,

故彼视三有,涅槃无差别。


123

若谁一切时,从心自在生,

何因彼不成,一切世间主。


124

世间亦现见,从胜出最胜,

故不思议力,应知亦定有。


125

如是甚深法,愚夫生恐惧,

如是劣根者,怖最稀有法。


126

由乐增长贪,由苦增长嗔,

若乐非苦行,苦何为苦行。


127

贪业能摄集,嗔业起斗争,

痴业能增长,如风于大种。


128

不会故贪苦,无助故嗔苦,

无知故愚痴,由彼不达彼。


129

如现见痰病、胆病不俱起;

如是现见嗔,与贪不俱起。


130

役贪如奴仆,不爱治彼故;

敬嗔如事主,爱敬治彼故。


131

初时愚痴生,中间起嗔恚,

末后生贪欲,每日三时起。


132

贪非亲似亲,汝于彼无畏,

人于无益亲,岂非特应离。


133

贪有从因生,亦有从缘起,

从缘所起贪,易纠治非余。


134

嗔恚极坚固,定恶作大罪,

知如是差别,当尽烦恼际。


135

如身中身根,痴遍一切住,

故一切烦恼,由痴断随断。


136

若见缘起理,愚痴则不生,

故此一切力,唯应说彼语。


137

好歌舞等,舍受者洁净,

现见有贪人,有如是等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