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動物樂傳心 >> 有声读物 附录三 | 《做才是得到》怎样不受是是非非的干扰? 返回

有声读物 附录三 | 《做才是得到》怎样不受是是非非的干扰?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索达吉堪布 -





附录

愿人人都能成就所愿:

索达吉堪布精彩开示录




24 怎样不受是是非非的干扰?

问:如何不受外界流言蜚语所恼,让自身遗世独立?


堪布答:清者自清,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25 可以善意地撒谎吗?

问:善意的谎言有过失吗?


堪布答:如果真是为了利他,那过失不大。



26 如何面对铺天盖地的谣言?

问:面对诽谤、猜测、误解,现代社会的我们,该用怎样的智慧来面对?


堪布答:谣言总是有,不听自然无。



27 错过了,怎么办?

问:错过,是一种宿命,还是幸运?


堪布答:凡事都有因缘,过了就过了,不要多想。



28 如何放下爱与恨?

问: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爱恨情仇?


堪布答:缘来则聚,缘去则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29 和家人关系不好怎么办?

问:现在世间,很多夫妻关系不太好,互相怪来怪去,甚至貌合神离。通过学习佛法,我有这样一种感悟:如果丈夫把妻子当菩萨来供养、恭敬,妻子也把丈夫当菩萨,乃至父母把子女也当菩萨,彼此关系就会越来越好。不知这是不是修行生活化,这样做对不对?


堪布答:能把家人观成菩萨,这是很好的!我在有些城市里,就见到丈夫向妻子顶礼、妻子向丈夫顶礼的现象。其实,夫妻在一个家庭里生活,不应以小小的问题互相挑毛病,成天吵吵闹闹,否则家庭就成了一个“小战场”,始终得不到安宁。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夫妻的关系不是特别融洽,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不仅是中国,现在西方国家也日益严重。


关系不好的主要原因,可能与前世的因缘有关系,再加上今生各自的爱好、特长等不同,互相就有许多不理解的地方。所以,我觉得,大家一定要学习佛法的包容心,这很重要!


以前我讲《入菩萨行论》《弟子规》时,一再呼吁家庭要和合,后来听说有些人学了后,想离婚的也不离了,要自杀的也想开了,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夫妻聚在一起本就是因缘,佛教中有句话说得好:“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大家若能对此再三思维,知道一切苦乐都是因缘,就不会对另一半太挑剔了,也不会强行剥夺对方的自由,动不动就否认对方的做法。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随顺、祥和的家庭关系。家庭快乐了,社会就快乐;社会快乐了,整个国家乃至地球,都会充满温暖、快乐的气息。




30 怎样面对孤独?

问:您是怎样面对孤独的?很多人都会面临这个问题,在这方面,您对大家有什么建议?


堪布答:有这样一个说法:“孤独,是一种寂静;沉默,是一种禅定。”


到目前为止,我好像没有感受过所谓的孤独。世人认为的孤独,对修行人来说,其实是一种寂静的快乐。就像长年累月在山洞闭关的修行人,他会不会因此而寂寞呢?肯定不会。


我家乡有一个出家人,在拉萨附近的山洞里闭关了十二年。前不久他回来了一趟,我问他:“你在十二年中,天天都坐在山洞里,连太阳光都照不到,会不会寂寞,会不会痛苦呢?”他说:“没有啊,在山洞闭关的快乐,简直无法言表!反而来红尘一趟,我特别不习惯,马上就想回去。”

因此,世间上很多的单一状态,在常人看来,是一种孤独和伤感,但如果自己没有这样的执著,并乐在其中,那就不会是一种痛苦。就像天上的月亮,也只有一个,但它发出的光却那么美,能照亮大地、开启莲花,给很多人带来快乐。



31 禁欲和欲望之间如何平衡?

问:您说人生中痛苦占多数,快乐是短暂的。我虽然才二十几岁,但已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因此很赞同您的观点。


不过,我有个疑惑是:痛苦是欲望太多导致的,但如果要禁欲,则会带来新的痛苦。比如,佛教主张吃素,但让我不吃肉的话,我会感到痛苦;如果不让我结婚,我肯定也很痛苦。因此,为了消除痛苦,就要减少欲望,但减少欲望本身又带来了新的痛苦,这个矛盾怎么解决?


堪布答:吃素或者持戒,如果对你来说非常痛苦、难以做到,佛教也并不会强迫你必须做,而是可以根据每个人的根基,循序渐进地进行。


比如,佛教中的居士五戒,你可以只受一条,也可以受两条、三条、四条,或者五条全部受持。在五戒都能做到的情况下,假如因缘具足,还可以受更高层次的戒律,比如八关斋戒、菩萨戒等。并不是你自己不想受戒,非要让你受;或者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事,非要让你做,没有这样的要求。因此,佛教的戒律和修行,是根据各人的根基来选择的。


但你如果没有受持戒律,行持一些不如法行为,果报也是不虚的。因此,即使没有受戒,对于伤害众生、危害社会的行为,还是要尽量制止。



32 做人要有满足之心,做事要有不满足之心,如何平衡?

问:从小到大,妈妈给我讲了很多佛法道理,让我明白做人要有感恩之心、满足之心。但现在身为一个大学生,我经常和老师做些课题研究,在此过程中,要有一颗不满足的心,才可以继续坚持下去,往更深的科学领域发展。请问,一个要满足,一个要不满足,这二者的矛盾该如何平衡呢?


堪布答:佛教所提倡的有满足之心,是指减少一些没有意义的欲望,比如对钱财、对享受,这方面要少欲知足。但在求学方面,是不需要满足的。藏地特别伟大的萨迦班智达也说过:即便汇集百川之水,大海也不厌其多,同样,即便学习再多的知识,智者也不会有满足的时候。


所以,你们现在学习知识、研究科学,包括学习佛法,这些方面都不应该满足,不要认为大学毕业就像成佛了一样,从此什么都不用学了,再也不用看书了。其实,世间上一些有意义的知识,越学越对自他有利,所以求学方面不要有满足,这是我们佛教的观点,也是探索科学不可缺少的一种态度。






一起阅读



‍我们现在启动爱心读书计划


学习内容:《你在忙什么》、《八万四千问》、《修行百颂》等著作


我们的希望:每位参加学习的小伙伴在学完一本书后,能够发表2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


我们的奖励:参加阅读3本书及以上者,奖励精美佛像一尊。参加阅读1-2本书者,奖励平安结或金刚结一个。以上加持品均会请高僧大德进行加持


大家可邀朋友一起参加,加持品有限,请快快行动哟

 

每天学习一点点,为自己的心灵充充电、减减压。



詳細可以加紫瑩查詢





随喜关注

紫莹居士微信:athenatang1001

紫莹居微博: https://weibo.com/u/598920426

老中青义工协会网站: www.macaulonglife.org

老中青公众号:macau_longlife

动物乐传心公众号:bodhichitta

世界绿色健康研究协会公众号: GHWAZX

Facebook:动物乐传心

喜马拉雅_FM:紫莹心连心


- 未完待续 -

—— 动物乐传心 ——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编辑|Vivien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