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欺,尚留观听”,这句话大家还是记住。 |《楞严经》48导读
精彩摘录
1
《楞_严_经》可能跟《如意宝藏论》相比较起来,稍微可能难懂一点,但是《楞_严_经》确实很有意思的。所以我也希望我们学《楞_严》的过程当中,大家不要起厌倦心,不要起退失心。学任何一个法,当初怎么样精进的,到末尾的最后一天的时候也是如此精进,这就是真正的求法的一种精神。
2
上一节课就讲到了佛陀讲了这样的开示之后,阿难还停留在语言文字和一些这种分别念当中,然后佛陀就特意呵斥说:“如何自欺,尚留观听。”说这些前面的包括耶输陀罗也好,还有摩登伽女等这些早已经获得圣果,这些女众已经获得圣果,而你作为一个男子汉也好,出家人、大丈夫,还是停留在这样一个分别念,这样的一种闻思当中的话,很可笑的,很可怜的。
确实,我们可能每个人的精进和功夫不同吧,有些人后面来的,但是修法对他来讲是特别的相应,短短的时间当中修了以后效果特别明显。有一些虽然听了很多年,学了很多年,但是效果也是不明显,而且倒退,甚至到最后产生邪见,诽谤正法,也有这样的现象。当然我们这个世界的佛教徒也好,其他的人的话,也无奇不有,有各种各样的根机的人,这个也并不奇怪,也是一种真正的自然现象。但是我们自身来讲,其实修行确实很重要,修行特别重要。
3
其实这些眷属的话,应该根机很好的,我们有时候是自己问问题也好,或者是得到了多少堂课,好像没有什么因为一堂课,或者说是谁做了开示以后,马上自己身心轻安,获得这种大的转变,比较少一点。
不过我们以前法王如意宝面前听法的时候,就还是很多时候都是有这种感受。好像不管是讲因明也好,讲中观也好,讲密法的话,好像每一个听法的时候,身心的这种变化很大。虽然不敢说是什么开悟,很高的一种境界吧,但是至少是对这个法生起极大的信心和欢喜心,然后就感觉,这种感应很强烈:“哦,这个法很重要”,“啊,这个讲得特别特别殊胜”,自己自然而然都可能入于其中。
其实这是很重要的。我们不管是听什么课,大家每天都在听嘛,但是听的话,你就好像为了听法而听法,为了完成一种任务就坐在听法的行列当中,然后感觉也没有,感应也没有,也不记录,就反正是这样打发时间的话,我觉得没有什么意义。
当然我们也比不上像阿难尊者那样,每次听到佛陀的这种开示以后马上有特别大的转变,这种是不敢说。但是至少也是,任何一个人对讲法者的一种尊重,即便是他讲得不是特别好的话,也不一定完全不好,应该是他所讲的道理当中,有些是可以接受的。
4
“如何自欺,尚留观听”,这句话大家还是记住。其实我们很多人都真的跟阿难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我就学《楞严经》的过程当中,自己感觉有时候自己跟阿难特别相同,有时候好像有一点懂,感觉良好的,就有点明白;有时候又不懂,就好像转来转去的,我们觉得,当然我们没有阿难这么高的境界,但是好像也有相同的,就似懂非懂的。阿难也是,好像一会儿他就开心得不得了,就懂得了,特别感谢佛陀,这样的。一会儿又懵了,懵了以后又伤心。其实我们很多时候真的,跟阿难的有些感受,可能有同样的这种感觉吧。
他这里说:“佛陀又再次地呵斥我说,多闻没有什么意义,不如实修。”
5
我们的修行有时候是靠自己,看有些人是真的很有魄力的,一定要大家修好,对佛菩萨的祈祷也好,对上师的这种观清净心也好,什么心都是正面的特别多,负面的很少。有些人的话,确实是在修行过程当中又散乱、又懈怠,再加上更严重的可能破戒,破见解,就特别可怕的。
所以每个众生确实是非常的,根机是千差万别的,各种各样的。前世的习气比较好一点的人,即生当中稍微触碰一下,他就马上有这种开悟和提升的机会;前世的业力非常重的话,那可能多少个善知识来到面前,用棍棒和石头打你也好,用大圆满的直指心性来直指你的话,恐怕是不一定有什么办法的。可能越来越下堕,有这个差别的。
当时阿难尊者在佛面前特别的诚恳,就一直想能不能我们无始以来的这些习气就扫得一干二净,让佛的见解很快的时间当中得到,无二无别这样。
讲解全集,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