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7课-02 返回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7课-02

本文:生西法师 菩提如意宝珠 2015-01-07

《入行论》第37课笔录


原文作者:寂天菩萨

本文作者:生西法师


“因彼心若生,将损众生利。”一旦产生舍弃菩提心的意念,必将损坏众生的利益。因为菩提心的本体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发誓成佛的一颗善心。这颗善心一旦失坏、终止,利益一切众生的善行就会因此中断,从而失坏一切众生的利益。

虽然菩提心能带给众生利益,但凡夫的智慧很难分别、了知,通过经典教证可知,只要相续中具足菩提心,就能利益很多众生。或许有人认为:要真正利益众生,只有成就佛果、菩萨果位之后才能做到。其实成就之后是属于很明显的、广大的利益众生。而一般凡夫发了菩提心,对众生也绝对有利益。如果终止菩提心,利益众生的善行自然终止,更无法承办广大利众的佛果,或者菩萨果位。所以,一个菩萨失坏菩提心,发起我不再利益众生的心,看似没什么大不了,但通过分析完全了知:如果终止了菩提心,则终止了一切众生的利益。伤害一切众生利益的过失非常严重,这个过失直接来自舍弃菩提心。如果没有舍弃菩提心,即便毁坏了一条菩萨戒,但是因为还具足菩提心,根本没有失坏故,就可以通过仪轨重新受戒。或者通过分析毁坏戒律程度,哪些需要重新受戒,哪些不需要重新受戒。这在很多菩萨戒的论典当中讲得很清楚。具有菩提心就好办,如果完全没有菩提心,这一切全部失坏,也就不能再次依靠仪轨受戒。所以这样的过失相当严重。

以上分析了失坏菩提心一定会损坏众生的利益,罪业非常严重。所以在修学菩萨戒的过程中,暂时没有办法做广大弘法利生的事业,但不要舍弃菩提心。有些众生很难以调化,我们可以发愿以后有能力时度化他,千万不要舍弃菩提心。只要没有舍弃菩提心,修学的因缘没有中断,我们还是可以逐渐调服自己的心;如果舍弃菩提心,则很难真正趋入菩萨道。虽然在很久远以后,可能会重新产生菩提心,但此期间由于舍弃菩提心,会导致很多的痛苦。对于大乘行者来讲,这是不应该走的弯路。学习《入行论》就可以预防我们发菩提心后走弯路、犯错误。因此,寂天菩萨告诉我们,失坏菩提心的过患相当严重,让我们尽量避免过患,不要舍弃菩提心、失坏菩提心。

下面进一步宣讲失坏利他行为的意义:

虽仅一刹那,障碍此福德,

因损有情利,恶趣报无边。

虽然仅仅是一刹那,障碍了“此福德”,损害有情的利益,一定会招致无边的恶趣果报。“此福德”如何理解呢?就是对其他众生发起菩提心的福德,如果从中作梗,使菩萨利益众生的事业有损,甚至不能利益众生,则会导致作障碍的人感受恶趣的果报。所以说不仅自己舍弃菩提心有极大过失,就是对正在发菩提心的菩萨、对正在以菩提心利益众生的行为作一些障碍,果报不可思议。比如有些人发了菩提心放生,或者以菩提心摄受号召别人放生,如果自己从中作障碍,阻碍放生本身就有很大的过失,再加上放生是以殊胜菩提心摄持的,这个过失更大。因为以菩提心摄持的善法有个特点,即使所做的善法范围有限,比如为一百条鱼放生,表面上看放一百条鱼的功德利益有限,但以菩提心摄持的善行功德,完全不是一百条鱼的范围,因其所缘是一切众生,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放生,若从中作障碍、阻止,实际上障碍、阻止了利益一切众生。

上师教导我们:布施时哪怕只有一个对境---对一个乞丐或几只鸟作一点点布施,也要想到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以当下的善法为例,做好发心利益一切有情的准备,所做的事情看似很小,但因为有清净广大发心的缘故,就可以让善法变得无穷无尽。所以有菩提心摄持和没有菩提心摄持完全不同,有菩提心摄持的善法功德无量无边,如果阻碍了有菩提心摄持的福德,则罪报无穷无尽。

有些菩萨发心以讲解正法的方式利益众生,在此过程中,若能随喜赞叹、提供顺缘,做些帮助,或者劝人听闻,这样可以积累很大的福报,因为菩萨讲法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一切有情,所以如果能够提供帮助,则与广大的菩提心愿相应,也会获得广大的利益。相反,因为嫉妒、嗔恨、无明愚痴作一些障碍、挖苦等,或者阻碍别人听闻,实际是阻止菩萨利益广大无边众生的事业,因损害了有情的利益,所以必将招至无边的恶趣果报。如果阻碍的是一件小事,即使有苦报也不会无边无际。但是,如果去阻止菩萨利益一切有情的善法,则是对一切有情的利益做了伤害。有情到底有多少?实际有情是无量无边、没有办法衡量,就好像从某地一直往东走,在无穷无尽的时空中,没办法找到边际。所以在十方的时空中,我们根本找不到边际,有多大的虚空就有多少众生存在——无穷无尽,如果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过失非常严重。

作为菩萨这些都需要了知:一方面如果舍弃了菩提心,就舍弃了众生;另一方面菩萨发心利益众生时,并不是一、两个众生,而是发心要利益一切众生。所以,我们发心的时候,在脑海中可能只能浮现出几百、几千个众生。还要拓宽我们的心量,众生的数量没办法衡量,不但是此世界、他世界,不但人类,旁生、饿鬼、地狱等的很多众生,实际上往四周扩展有无数的世界、无数众生存在,无论我们是否能见到、是否能了知,它们的确存在于十方世界中,都是我们要发心利益的。做一个善法是为利益一切众生,阻碍此善法则是阻碍了一切众生利益。因此当我们发菩提心时,我们发心是利益所有的一切众生,反过来讲,如果障碍菩萨的弘法利生事业,也就障碍了这么多众生的利益。

“因损有情利,恶趣报无边。”因为损害了这么多众生利益的缘故,一定会感受广大无边的恶趣果报,这仅是作一刹那之间障碍的果报。如果有人烦恼深重,经常障碍菩萨善法,的确过失非常严重。如果发了菩提心之后,因为无明愚痴做了这样的罪业,就需要忏悔。每个众生相续中的烦恼、愚痴各不相同:有些烦恼少,有些粗重。无论怎样,如果我们曾经有所违犯就要忏悔,也许今生没有违犯,前世有没有违犯我们不知道,因此要经常念一些忏悔文,忏悔无始以来的业障,这是非常有必要性的。

毁一有情乐,自身且遭损,

况毁尽空际,有情众安乐。

承接前面所讲的失坏利他行为。为什么会导致无边的恶趣果报呢?下面用教证、理证来宣说它的合理性:

“毁一有情乐,自身且遭损”。毁坏一个有情的快乐,自身尚且要遭到很大的损害,何况毁坏了尽虚空界一切有情的安乐,自己要长时间堕入恶趣的果报就更不用说了。为何说毁坏一个有情的快乐,自身会遭到损害?主要是以圣教量成立。上师在讲记中引用《正法念住经》:“杀害一个众生,需要在一中劫当中堕入地狱。”杀害一个众生,我们要堕地狱一中劫,在一中劫当中感受强烈的地狱痛苦,从地狱中出来后,还要感受五百次连续被别人杀害的果报。一个是异熟果:如果我们杀害一个众生,比如拍死一只蚊子,拍死一只蚊子,就会让我们在地狱中感受一中劫的痛苦;如果地狱的痛苦消尽后,是否业完全消尽?没有,大的业消尽了,我们从地狱出来重新投生,假如投生为人之后,细的业还没有尽,我们会再进一步感受等流果。等流果有两种:一个作者等流,一个受者等流。从感受等流果的角度讲,比如我们投生为人,五百世要被别人杀死,这是受者等流果。从作者等流的角度讲,以前喜欢杀生的人,今生还喜欢杀生,又会去拍蚊子、苍蝇等,又造下来世痛苦的因,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毁坏一个有情的乐,自身遭到怎样的损害?从异熟果、等流果方面分析,都成为恶性循环的因。所以我们遭受这种苦难的因果并不只是这一世,而是生生世世都会继续造业,为此我们遭到很大的损害。

这是从杀一个众生的角度讲,其他偷盗、诽谤等罪业也是同样的,毁坏一个有情的快乐,自身就会遭到很大的损失;何况毁坏尽虚空界有情的快乐。如果对菩萨修善法制造违缘,或者使其失坏菩提心,损害了无量无边众生的快乐,如何不堕恶趣呢?肯定会堕恶趣的。《注释》中引用很多教证,《寂灭决定生灭经》中讲:一个人如果抢夺南瞻部洲一切众生的财富,而且断除一切众生的生命,罪过很严重,如果一个人对菩萨甚至于只是布施旁生一团食的善行作障碍,后者的罪过完全超越了前者无量倍。

因此,我们要经常思考,寂天菩萨也再再讲这个问题。我们有时候对因果的取舍本末倒置。如对杀生、偷盗这样因果很重视,一方面是正确的,但是很容易忽略“菩提心”,随便把菩提心舍弃。或者今天发了菩提心,明天抛弃菩提心;不再学大乘道,趋入小乘,认为小乘道很快会获得解脱等,这样去毁坏菩提心,还觉得没有什么过失。上述教证告诉我们:如果对成佛的善业做障碍,过失要比抢劫杀害一切众生的过失严重无量倍。因此,我们在学习或作抉择时,这是非常重要的取舍因果之处。发了菩提心,千万不要失坏菩提心,只要未失坏菩提心,即便暂时犯了一些过失,通过菩提心的威力,忏悔也很容易清净。若失坏菩提心,虽然其它的十善业道修得圆满,业因果或者戒律守持得很好,对自己的修行来讲,也只是本末倒置,抓次要的放弃了主要的。般若经论中说:这是一种魔道、颠倒之道和入魔之相。

因此,毁坏一个众生的快乐要感受很严重的痛苦果报,何况损害了无边众生的快乐,这种过失就更加严重了。

壬三、阻碍解脱:

故杂堕罪力,菩提心力者,

升沉轮回故,登地久蹉跎。

有些人会想:舍弃了菩提心,犯了菩萨戒不要紧,我再发就可以了,通过再次发菩提心的力量能使以前堕罪消失,让自己不堕恶趣。这样能否弥补过失?由于一个人相续中,间杂了堕罪的力量和菩提心的力量,这两种力量此起彼伏,所以升沉轮回。菩提心力让我们上升,罪堕力让我们下堕,在升升沉沉中,登菩萨地则会拖延很长时间。

我们的想法比较简单:如果犯了菩萨戒就忏悔,舍弃了菩提心再发起来不就行了嘛!好像有点道理,但这样只会把最重要的事情耽误了。如果一直坚持很清净的菩提心,就可以很快登初地,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获得广大、清净的利益众生的力量。

如果堕罪的力量和菩提心的力量夹杂在相续中,这两种力量交替起作用,犯堕罪时,就去重新发菩提心、去忏悔,发之后又开始退失,退失之后又发……你退失时是一种堕罪,发心时是一种功德,就好像两个力量很大的人同时拽着一个人往两边拉,中间的人在原地没办法动弹。修菩萨道要避免出现这样阻碍解脱的事情。

话说回来,如果一个人相续中全是堕罪,那肯定不会呆在原处,只会堕恶趣。所以修菩萨道的人,必须把以前阻碍解脱的罪业清净掉,再不造新罪,开始修持善行,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累积更多的资粮,趋向于非常清净的目标。但现在我们相续中既有堕罪的力量又有上升的菩提心的力量,两种势力夹杂起作用,会让我们在轮回中此起彼伏,拖很长的时间不能登地。“久蹉跎”,就是拖延很长时间的意思,让我们一直在轮回中,没有办法获得解脱。

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坚持菩提心,尽量避免发心过程中的这些过患;依止善友,经常观修菩提心的力量。很多事情都是来自于习惯,就好像一个人以前不吸烟,习惯了吸烟之后要让他放弃很困难;或者一个人以前不喝茶,喝茶时间长了之后突然不让喝,就觉得很不习惯。同样的道理,只要习惯了菩提心的修法,以菩提心做为修心及生活过程中主要的思维模式,一旦习惯了,让我们不要以菩提心思维都很困难。

菩提心的力量非常伟大,虽然暂时来讲它是一种有为法,是一种心所,但只要我们长时间串习——去讨论、去思考、去观修,就可以让它从无到有,成为相续中的主导力量,不会出现发了菩提心后又想放弃,或以其他悭吝心夹杂其中,使它变成杂有罪过的心态,而使它变得非常清净、非常有利。

诸佛菩萨在最初修行时,和我们一样是凡夫人,同样具有烦恼、我执等很多习气,但通过这种修法再再观修,就逐渐摆脱了轮回中固有的思维,摆脱了凡夫众生的习气,逐渐使菩萨的行为、思维、功德在相续中生起,从而成为圣者。

现在学习了这样殊胜的法要,能不能让它在相续中起作用,就要看我们在这上面下多大的工夫,如果只是像玩耍一样,法虽然很好,但不能融入相续,这是自己的过失,不是法的过失。学习这么多颂词,无外乎是从方方面面刺激我们这颗麻木的心,让我们精进起来,重视菩萨道的修行,不要把它当成一种可有可无的世间的东西,要明白它是所有所知中,最重要的所知;是所有学问中,最殊胜的学问;是所有智慧中,最善妙智慧。

轮回当中的事情,无始以来我们做了无数遍,每次都是同样的结果。比如转生为人,每次从孩童到少年、到青年、到壮年、到老年、到死亡,都有一个拼搏、积累的过程,辛辛苦苦积累了很多,最终全部放弃。第二世又重新来,重新积累,积累到最后又放弃。轮回中我们到底得到了什么?最后的结果一无所获。如果生生世世在菩提心上下工夫,绝对不会在死时完全放弃,下世又重新开始。这就是菩提心、菩萨道和轮回世间之道最大的差别。现在我们学到了自他脱离轮回之道,就不要沉溺在轮回琐事当中,应该非常重视这种殊胜的修法,让菩提心深入到内心中去,变成自己心相续一部分。

(第三十七课辅导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