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生经》(八)
善生
sigalovada sutta
经
第八课笔记
上师不知道在做什么,引起法界宫道友们欢乐的笑声~
上师开示:
今天我们继续讲《善生经》,可能一堂课需要一小时左右,你们有些听课的人,如果有时间最好是在讲课的过程当中,不要来来去去哈。有特殊情况可以开许,除此之外,最好听一节课。最多一小时多一点点,所以不会多很多。这是跟大家的一个要求,这个要求也不过分吧。如果听要听一小时,如果不听,现在慢慢慢慢地退席也可以。
今天讲的比较重要,主要讲它的核心内容。
我们《善生经》学了几堂课,学习之后,包括我个人感觉很好。我也在想以后有机会时,自己还要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弘扬。
还有一个要求,将来我们在家的群体中主要学习和弘扬。我讲完之后,希望有些佛教徒,以后还要把它当作课程再学习,可能内容会更加巩固。我们有时学习一部法,直接过了,没有提前预习 ,没有课后辅导,也没有特别专注地听。只是听了一遍,没有深入地了解其中的意义。我们应该对这个法非常透彻地去了解,并且运用到生活中是最好的。
这部法是2500多年前佛陀亲口说的法,这是非常有意思 的。后人在学习时,感觉到当时的社会,本来不管是男女平等也好,有一些习俗,有许多不先进的地方,社会的普通认为。但从这里可以看,已经拉到二十一世纪,还是非常有道理价值的。
所以,我们这里讲的内容,也没有特别深奥难测的道理,但确实用得上,在做人、做事,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与各层次的人交往上有很甚深的意义。前半部分主要讲道德的内容。
讲完之后,希望讲考班的道友,可能要有十到十五分钟的略讲,五分钟太短了,有的人很聪明地“恩嗯……”时间很快过去了,时间到了就开心了。所以时间太短也不行,比如开始讲了四个戒,又讲了四种恶行,又讲了损害 财物的36种法,然后每一个法都讲了六种法。过了之后远离恶友,应该是16种法,然后前面讲依止善友有16种法,刚刚讲完。今天讲真实的六方,六方中讲父母与子女 间的关系,师生之间、夫妻之间、主人仆人之间的关系,还讲了对婆罗门和沙门如何供养,一共有 31种法吧,这样一共有105法吧。
有这么多条,每一条中,最好每一人能把其内容背下来,第一条第二条。当然不要求所有的人把一百多条都背下来,但是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大的框架是什么要知道,今天讲最关键的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人际关系。每一个人是坛城的主尊,上下左右都有人,我们应该如何处理。
有的人上下前后的关系都不好,可能修行就谈不上了,发菩提心根本没办法。你最近的坛城中的人不行的话,就象定时炸弹一样,炮轰,如何修行度众生?你身边的人都不能度的话,甚至陌生人、怨恨 的敌人如何感化,那就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不仅要学习《善生经》,而且要落实到生活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今天讲到六方。因为那天,婆罗门子顶礼六方,佛陀在他问到佛教的情况之后,告诉他这些《善生经》的内容。
我们学习之后,每一个内容在现在的社会是非常需要的,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要通过学习来感化。
今天我们的小学毕业画册上要我题个词,我随意题了字:你们不是毕业了,不是你们毕业的日子,而是去其他学校学习的开端。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公认的有价值的东西,我认为没有比学习知识更有意义的事。
人们的价值观确实不同,有的人说钱重要,有的说美貌重要,有的认为地位重要,有的认为艺术重要,都重要, 但要有意义地学习,然后改变自己,这才是最有用的。
而且这样的知识,可以说任何人都需要,现在需要,过去需要,未来也需要。
所以佛陀将之比喻为灯,可以遣除无明黑暗。
所以学习《善生经》我觉得很好,因为里面讲到了佛教的观点,有人认为佛教与社会不契合,不象有的宗教那样关心社会关心家庭。佛教在弘扬时,可能比较深奥,在那个时候的教义,在皇宫中,在寺院中,在寂静处,在高层,可能社会的大多数人并不是非常清楚,尤其佛陀第一转法轮的教义,在社会中做人做事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我想学习大乘佛教的人来讲,人际关系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
讲考的道友也在讲,最重要的是人际关系难处理,所以在社会的各层次中失去了很多机会,这可能是因为对佛教的基本教义没有了达,导致我们在生活和修行中,导致失去了很多机会。
在座的各位,对《善生经》要进一步思考 。不要认为堪布每天罗罗嗦嗦的,不听也不好,听也没有意思 。有的人以为《善生经》也仅此而已,我自己看可能更好,我的理解能力可能更不错……但不管怎么样,通过各方面,我们要把《善生经》好好弘扬推广。
从现在开始,就象《维摩诘经》大家一起发愿,现在我们也发愿,在各个社会层次中,甚至找不到大的社会团体,可以在家庭里,有的人家庭里的人很多的,藏地有的家庭里有十几个孩子,有的父母可以开一个班了。专门开一个初级班和一个高级班,大孩子当作高级班,刚刚的小孩子当幼儿园学前班,应该有这样的机缘,好好弘扬《善生经》。
今天劝大家内心发愿,不用举手。发愿的力量是很强大的。 今天你是默默无闻的人,但可以想,我今天在2019年5月2日20:18发这个愿,将来我要在哪里哪里弘扬。
这里的个别偈颂,如果实在因缘不成熟 ,但可以把父母对子女……可以写在笔记本上,应该对社会还是有利益的。
佛陀告诉善生:当知六方。
什么是六方?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妻妇为西方,亲党为北方,僮仆为下方,沙门、婆罗门诸高行者为上方。
讲到六方,本来是方向,这里是指的人。所谓的方,佛教指的是这些。
为什么这样呢?
比如父母为东方,人来到世界,如同太阳 从东方升起,与父母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对礼拜父母,方向也只是表法而已。
我们的顶礼不一定非要向东方顶礼,与父母关系好,就是礼东方的意思 。
师长一般是长老或者老师吧,离开父母就上学校,东南西北,接下来就南方。身体是依靠父母带来,智慧是依靠师长带来。
年龄长大之后,可能对婆罗门的妻子和身边的女众,所以妻子礼西方。
有了家庭之后,事业离不开亲友,亲等为北方。
以后,就有童仆等眷属,就称为下方。
另外有精神 层面 的长老大德,在婆罗门的沙门(沙门一般指行持善法的修行人),具有高尚行为的人,作为上方。
所以有六个方面的亲属,这跟传统文化的儒家的说法相同吧?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从五个方面:父子、君臣、夫妻、兄弟、朋友,上面又加上了沙门婆罗门的关系。
《大学》中也有相似的吧?
儒家当中称之为五论。
这里面我们都可以站在中间,相当于他们是上下左右的坛城, 有的人父母圆寂 了,其他的君臣等都在自己的周围。我们做人做事的时候,都要看上看下看左看右,都要很好地去处理。
当然与儒家不同的,每一个关系都是相互对待的。可能西方的一些历史 中,夫妻关系,男女关系,有一些重男轻女的,象儒家的思想,只讲弟子对师长,妻子对丈夫,子女 对父母,只讲一方面,而佛教会两方面都会讲,这是有点不同的。
所以你们在观察 的过程中,好好地了解一下。有时候,我们佛教徒自己认为佛教如何殊胜,理所当然,但站在门口的人,可能会以为我们是不是自赞毁他。
其实通过对比,从深度和利他心,也许有一些特点。
玄奘大师传记中,李世民好几次让他还俗,他都拒绝了。有一次唐太宗问他在做什么,他说在翻译《瑜伽师地论》并且为他讲了一些道理,李世民确实看了《瑜伽师地论》,对佛教产生了极大的信心,认为是非常有次第的高深莫测的,他说:三教齐致,是妄谈也。
当时可能是儒教和道教吧,他认为佛教更殊胜,在序中也有赞叹佛教的。你们可以看。
包括山西和南方的一些佛学院,在很认真地学习《瑜伽师地论》,课本前面有的已经有了李世民的序。
不管怎么说,当时的君主对佛教的研究赞叹,我们也并不是偏向什么,站在公正的角度,也许——我说也许,2500年前的佛教在当前的时代非常有实用性的,在座的都是非常有智慧的人,充满信心,那么你用自己的慧眼去观察 ,各个世界的宗教教派,他们的理论和思想,已经非常明显 用黑字在白纸上写得清楚,我们可以用慧眼,分析,可以很快得出结论。我们并不是这个需要赞叹,那个需要诋毁。我们只是需要有一个公正的对真理的评价。
今天讲《善生经》可能很多人会惊讶,居然讲得这么细致!
五一出去玩的人,可能失去了很好的机会,失去了家庭的关系的了知,可能失去了一些缘份。
轻松的五一出去,也可能很累的。
下面讲六个方……前面的数字 可能错了。
善生,为人子,应当以五事来敬顺父母。
哪五法呢?
一、供奉能使无乏;应该供养自己的父母,让他们的受用无有缺乏,不管是住的吃的用的资具,平时的包括他的衣料,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物质上,作为子女 ,最好不要对他有欠缺,子女特别富裕,父母特别贫穷,这样不行。
再过后,如果父母有信仰,在他的来世,精神 上也要有支持。包括对他的信仰,皈依修行要对他们创造一些条件。
藏地,一些父母,老的时候,给他们一些修行的场所和机会,他们更执著这方面,对物质方面可能没有多大的兴趣。当然有一些对财富有执著的话,还是要给予 享受吧。
二、凡有所为,先白父母;自己所做的重大的事情 ,包括工作、婚姻 、事业,方方面面重大的事,最好征求父母的意见,得到他们的同意,再继续 实行所想。
现在好多年轻人根本不把父母放眼里,认为他们根本不懂得这个世界,有古旧的思想,所作所为最好不参与我的事情,我是有才华的。
也许父母在某个领域中,包括现代的科技 知识,可能他们一窍不通,两个时代的人在习惯上有一定的鸿沟,但我们要征求的意见,老人是过来人,是有智慧的。
有的人认为父母是文盲……也许 是这样的,但父母的语言,民间的,是很有智慧的,养生方面、大事方面,应该测得很准的。
所以,在人生中比较重要的事情,应该征求父母的同意。
在佛经中,也有提到出家要征得父母的同意。
《毗奈耶经》中有一个公案,有一夫妻,生了一个孩子,父亲因为工作,出去做生意。母亲一个人带孩子。父亲很久没回来。孩子送到学堂读书,成绩特别不好。母亲去找老师询问,老师说这是有原因的,要么有惭愧心,要么有惧怕 的心态,但你的孩子没有惭愧 心,对什么也不怕,我也没办法管。母亲问有什么办法,老师说最好的办法是狠狠地打他。
母亲说,那么他不听话,你就狠狠地打他。有一次老师打了他,他哭着回来了,母亲也狠狠地打他。
后来孩子离家出走了,去了很远处,看到出家人特别快乐,问他为什么快乐,他说我是出家人呀。问:我可不可以出家?可以的。
那我出家找谁?
我带你去找佛陀。
后来到了佛陀处,出家,剃除须发。(男众最好不胡子吧,我年轻时也留了一些胡子,后来法王也说了,男众最好不留胡子。可能是出家时,把无用的都不用了吧?)
有一次他穿着袈裟,威仪庄严地化缘吧,母亲找不到,问老师无果。
有一次在城门等着,看到威仪庄严的出家人出来,想问,结果 发现是自己的孩子,气得拉回家来,脱掉袈裟,扔掉钵盂。
后来佛陀说,一般不经父母同意,最好不要出家。不然,犯一恶事——恶事不是特别大的,忏悔是可以忏悔的。
因为有些人不经父母同意的话,一辈子也出不了家。因为佛陀也是没有父母同意悄悄出家了。佛陀当时可能是为了遮止社会上的言论吧,规定了这条。
有的人到喇荣问,佛陀不是不允许父母不同意时出家吗?他们是自愿的,我也没办法,佛陀也是在清净佛塔下自己剃度出家的,所以我们也没办法。
所以父母有这样的权力,但其中的关系要清楚,一般父母同意最好,不然有轻罪。
现在有的人结婚还是离婚,找到工作还是失业,父母都不知道。作 为孝顺的子女有什么事情 要问父母,这是很重要的。
三、父母所为,恭顺不逆;父母的事情 ,作为子女 ,不能特别反对,作一些下犯的行为去制止。有的父母想去旅游,子女反对,不要乱跑。有些父母有信仰,子女反对……有父母再婚,子女反对“你这么老了,是不是发疯了?”,还是要给父母留一些空间吧。
当然可以提建议,完全反对,甚至经济制裁也不是很好。
所以父母的行为,最好比较随顺吧。现在有些人信仰上有冲突,有的人政治上有冲突。毕竟是你的父母, 最好是比较随顺吧。不然,子女不愿意与父母在一起,不然天天方方面面起冲突,不是很好的。有的当然是很好的。
四、父母正令,不敢违背;父母有什么交代、命令,子女不敢违背,尽量依教奉行。毕竟是父母,当然有时有一些反感。现在流行说“有一种冷,是你妈觉得冷。”
有的父母说,你穿太少了,应该穿棉衣棉裤,虽然不是很好看,又怕你饿了,又怕你出事情 ,整天管着你,象笼子里的小鸟一样,子女也是痛苦,但作为有智慧的父母,知道子女长大之后三观有差异的,尤其父母是六七十年代的,子女八零九零,确实有很大的差距,如果完全按照老的思想对待,与自己的思想不符合,就认为不孝顺,这样也不是很好。
我经常与父母出去吃饭,他们也不提过多的要求,也可能是我的心态吧,我们家处于有一种信仰,不象现在的家庭,有的人出于一种利益,家产等,有一些特别的心态,在一些印象中,父母也没有过份的要求,我也尽量出去时,穿得厚一点,是他们习惯性的关心,我会说好好好,子女 应该理解。父母在世时,应该尽量看望联系,如果离世,还是有一点遗憾,所以尽量不敢违背。
五、不断父母所为正业。不断父母的正业,印度、汉地,以前非常注重家庭的职业,比如父母是医生、艺术家,想办法让孩子这样。有时候家传的文化,作为孩子应该继承下来,有的年轻人只看家里有多少钱,不知道自己的家庭是什么环境成长的,甚至民间老百姓也有许多智慧和道德,这在我们人生中是非常管用的。这些智慧不应该失去。
佛陀告诉善生,为人子女,当以此五事敬顺父母。不止一般人,出家人对父母恭敬也是很有必要的。
《毗奈耶经》中一个大法师,父亲让他讲讲法。他说你多供养僧众沐浴等。父亲供养很累了,回来问,你可以不可以给我捶背?我很累了。
法师说,我是出家人,对在家人承侍是不应该的。佛陀说,狮子对狐狸一样的人承侍是不对的。父亲问,谁是狮子谁是狐狸,我是狡猾怎么生了狮子……
后来传到佛陀处,佛陀说,无论是出家在家,父亲哪怕是破戒的人,都要承侍。
有的人说自己是大法师,我看到一个堪布的母亲病了,他在去医院路上,在出租车上一直抱着母亲,非常照顾 。
不要以为我是佛教徒,你是无信仰的,这是不合理的。
即使是破戒的父母,你是大法师,也要承侍,甚至你的财富供养父母也是没有过失的。
父母对五事应该尊重重视其子女 。有五种法。
哪五事呢?
一、制子不听为恶,经常劝他不要做恶事,如果父母没有好好管教,子女 为非作歹,今生关到监狱,来世堕入地狱,所以父母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要对孩子说。不能高高在上:“我是父母,你是孩子……”
有一个龙女听说佛陀在某地传法,儿子没有信仰,但母亲想让他听法。他勉强去。母亲交代说,你去了人间一定要显现人的形象,不要显现龙的形象。他本来不愿意,所以去了没有显现人相,反而是龙相。有些管家比较厉害,用麻绳把它捆起来,扔到野外,差点死了。他苦苦回到龙宫,告诉母亲,他们一点不慈悲,差点把我弄死了。母亲说,不是说了你不要以龙的形象,幸好是佛教徒,不然早被打死了。后来龙女要求佛陀,不要再捆绑,后来佛陀在制戒律时也有这样的规定。
这里有两点。
一是不听父母的话,会受痛苦。
一是佛教团体中有一些不懂规矩的野蛮人,管家不要一下子把他们捆起来。我也经常对管家说,对新来的居士不要太狠。说了很多次,我也理解可能他们有难外,忙前忙后,但有些时候,就象昨天我看到一些居士,这边的管家推他们到那边,那边的管家又推到这边, 这里不能坐,那里不能坐。刚来的佛教徒,信心很脆弱 ,稍微碰一下,可能就不学佛了。就象龙的孩子一样。
所以我说了,一开始不要给他们讲戒律,让美女到比丘这里听节课也可以,帅哥到这边听一下课也可以的,不会一下子就……有些管家在门口,可能稍微好一点,有信仰的人,不然在胸口这里:“哎,你的闻法证拿来!”我理解你们,支持你们,不然你们明天就罢工了。但是一开始这个不行那个不行,时间久了什么也行了。一开始可以的,可不可以喝酒,可以的。可不可以结婚?可以。可不可以杀生?这个不行。
有一些是可以的,就象父母要求是很重要的,但是管理人员在态度上稍微温和一点。
前些日子喇嘛与低压电的工程队发生了小摩擦,不是很严重,我劝了一个多小时才解决。我们佛教徒有一些行为让在家人产生厌烦心,当然在家人也是一样……要有分寸很重要。
二、指授示其善处,让他做一些善法。行为和内心教育上,父母对子女大的人生方向上会讲,子女 也会听。
图书馆招了工作人员,在面试时,我问藏族的女孩,为什么到这里来?他们说因为他们的父母说,对将来可能会更好。
后来我了解了一下,他们在县上工资是多一点,但时间长好几倍。
我后来想,还是听父母的好一点。这些人基本都录取 了。
三、慈爱入骨彻髓。父母对自己真正的爱,进入自己骨髓中,有的父母不爱自己的亲生子女 ,有的父母对儿子爱,对女儿不爱,女儿还以为不是亲生的父母,长大了作鉴定,觉得奇怪, 为什么父母会这样对我?
有一家人有十几个孩子,我去他们家,父亲和母亲,分别对一个孩子特别爱,只有他们俩头上没有伤疤。这样不好。
有一天有一个新闻 ,美国的一个演员,他抚养了一些孩子,八亿的美金想给大儿子,其他的孩子有意见也没办法,为什么那么偏心?
作为父母尽量不要有偏心,不然他们长大之后也会对你有偏心。
因为从小有歧视感,长大之后会有阴影的。
有的人说,你们讲慈悲,但我的父母对我从来不慈悲,这也是个问题。
四、为子求善婚娶,父母对子女 的求善婚娶也是要关心。作为父母对他们的终生大事,也要关注。有的佛教徒,学了佛后,对孩子的婚姻 大事漠不关心,可能他们在没有智慧时,选择会错误,受骗上当。所以不能完全不管,也不能……有些父母过于不给自由,不给空间,这样也不对。佛教要关心家庭的生活,不是一说就是离婚、出家。真正的家庭群体也要这样要求。
五、随时供给所须。父母也要给子女 必须的财物。不象西方到了十八岁就什么也没有,让他们自己出去打工。他们也是很可怜的,二十几岁创业是很困难的。如果父母有能力,也不要极端 ,要在相应的、适当的家产中提供他的一些要求,当他有能力时可以创造自己的家庭,是很好的。
佛教徒经常做一些偏激的事,现在社会比较特殊。美国离婚率达到50%,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将来有一定的心理阴影,会对社会带来祸患 。美国在对整个家庭,就象合作性,原生,不是很理想,父母应该有一定责任,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一生的表演对孩子有很大影响,孩子的价值观等也会让孩子在自己的家庭中扮演同样的角色。
这里我觉得讲得很好,父母对子女 有五条,子女对父母有五条。
有些事情 怪父母,有些怪子女 ,两方都应该有条约,这样家庭社会才会很好的。
我想子女和父母,也要给他们讲这些道理,希望大家能幸福地生活。
佛陀说,善生,子女于父母非常恭敬孝顺恭供奉,则双方得安隐,无有忧虑痛苦担忧等。
一生中居住的家庭,如果不顺利,可能一辈子都过得比较不快乐。我看到离婚的子女得到了一些伤害,家庭也有多多少少的阴影,应该看看如何对待, 这样才是比较有意义的。
今天就讲到这里。
今天的课堂纪律很好,谢谢你们哈~
明天(5月3日)北京时间19:30
仁波切继续为您宣讲《善生经》
值遇开启人际交往的金钥匙
万勿错过哦~
文字 | 一意
图片 | 网络,阿源
求学足迹
为您提供当堂笔记,愿您法喜充满,诸事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