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届入行论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111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静虑品要义归摄
本品是静虑品。一般修世间禅定,是把粗大的分别念去掉,心安住一缘。但是在《入行论》中,静虑作为大乘六波罗蜜多之一,不仅指让心安住,更是要生起世俗菩提心。因此本品中寂天菩萨教诫的方法分为:
1、前行:断除禅定的违品,即贪执世间和内心的种种分别念。包括“离俗世”令身静,“弃妄念”令心静。如此身心皆寂静,内心远离对世间的贪执,出离心自然生起;
2、正行:当生起舍弃世间的出离心后,在此基础上宣说“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的修法,对治无以来相伴我们的自私自利心,修持或增上世俗菩提心。这样最后使我们的心入于修胜义菩提心(智慧品)的前行。
本课要义归摄
(一)为什么有了精进的意乐后,应当修持禅定?——“以连接方式教诫修禅。”
(1)修持六度的次第。“精进生禅定”,发起了精进后,安住静处修习禅定是必须遵循的修行次第。
(2)修持禅定非常困难,在具足精进作为台阶后,理应依此助缘修禅定更上一层楼。(见颂词1)
(二)修静虑应当断除的违品是什么?——“略说”
世间的散乱愦闹是静虑的大敌,内外散乱也让我们住于烦恼的利齿之间。反之,如果身心远离了尘嚣和欲望获得寂静,散乱就不会生起,所以应舍离世间,进而完全抛弃一切尘俗的思虑。(见颂词2)
(三)如何离俗世?——“从过患角度教诫远离愦闹”:
首先“生起当断之心”。
1、我们难以舍弃世间的根本原因是贪执亲人、财富、名声、地位等。故应生起对亲友,名利等世间俗事贪执的当断之心:
(1)了知贪恋世间的过患,通达贪执亲人、财富、名声、地位等是修行人最大的违缘。
(2)思维一切众生皆当过自己的父母,亲怨的关系无有定准,若不舍弃世间,始终都沉溺在轮回的泥坑中,永远没有解脱的机会。
(3)要舍弃俗世的愦闹至寂静处而使身寂静,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禅修。假如身体得以寂静,心也会从分别妄念中解脱出来,最后依靠禅定所生的胜观,才能灭尽种种烦恼种子。(见颂词3)
2、如何修习寂止和胜观?
(1)首先应当寻求寂止。要生起认识心的本性的胜观,先安住静处修习寂止是必须遵循的次第。然后依靠寂止所生的胜观,才能灭尽种种烦恼种子,斩断轮回的根即我执。了知此理之后,应该通过佛陀开示的住心方便法,努力去求得寂止。
(2)其次寂止也是依靠不贪世间且以欢喜心成就的。而要修成这种寂止,又必须先远离对世间的贪著,以及愦闹散乱等种种因缘。(见颂词4)
发心师兄:定解C30
审核师兄:定解C18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本课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