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如意宝:辩经异常殊胜,但要小心谨慎
辩经,藏语称“村尼作巴”,意为“法相”, 专指对佛教理论的辩论。按照因明学体系的逻辑推理方式,辩论佛教教义的学习课程。采用一问一答或一问几答或多问一答的方式交流所学心得和所悟佛法,就如我们的学术讨论。
关于辩经的问题,
法王如意宝曾在一次授课中这样开示道:
作为密乘弟子,还要特别加以注意的是,不论我们修学内道的哪一个宗派,都应当坚持不懈、不改初衷。
例如我们现在修学宁玛巴教法,这表明自己与宁玛巴具有殊胜的因缘,或许多世均是此宗弟子,所以不可轻易放弃。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虽然主要修持本派教法(即宁玛巴),但对其他教派也应平等对待,并且尽己所能去加以了解。如果在没有理解他宗观点的前提下,就随意批驳和指责,所造的罪业将是不可思议的。对此,我本人也十分担忧。
大家知道,我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一般情况而言,众生往生净土存在两大障碍:其一是五无间罪,其二是舍法罪。
第一条我坚信自己不曾违犯,但有时我会担心自己会不会违越第二条。因为在护持自宗观点的同时,言辞稍有不慎,就可能产生诽谤他宗的过失。因而,为往生极乐世界,我必须经常猛烈忏悔。这方面,大家也应该小心谨慎,尤其在辩论的时候更要注意。人在辩论过程中往往容易情绪激动,控制不住情绪时便开始指责他人;即便心境平和,也容易言辞欠妥,冲撞对方。这种事情一旦发生,一定要加以忏悔,并且发愿要坚决杜绝此类情况再次发生。
当然,如果在没有生起嗔恨心,也不以恶念诽谤他宗的情况下,就某些观点与人辩论,则具有很大功德,因为讲(讲经说法)、辩(辩论)、著(著述造论)本来就是智者的三大事业。现在有一部分人并不赞同僧人们的辩论风气。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理解辩论的目的和重要性。
麦彭仁波切在赞扬宁玛派的愿词中曾经指出,我们宁玛巴辩论的传统异常殊胜,所以修学宁玛教法必须学习自宗的辩论风格以及造论方法。麦彭仁波切同时指出,只会增长分别心与妄念的争论则毫无意义。
节选自:
希阿荣博堪布∣《前行笔记》“因果不虚”—如是因如是果
▲扎西持林僧众辩经场景
1
就算是辩经,若生起嗔恨心,也有很大的过失。佛陀在世时,曾有一老一少两位比丘辩经。年轻比丘说了一些不好听的话,老比丘非常愤怒,回到住处不久就气死了,并原地转生为一条毒蛇。
佛陀让阿难尊者去劝那蛇说:“你曾于我教法中出家,本可获得解脱,因你生起大嗔恨心,如今转生为毒蛇,你应向嗔恨的对象忏悔。若继续嗔恨,将堕入地狱之中。”阿难尊者于是同年轻比丘一起,去到有蛇的房子外,一五一十转告了世尊的话。可那毒蛇吐着毒气,不肯出来。佛陀又命目犍连尊者去劝,还是不肯出来。最后,佛陀亲自去,对嗔心的过患做了许多开示,那条蛇才出来并在佛陀面前失声痛哭。
佛陀说:“你造恶业时理应啼哭(但那时却未流泪),如今恶果成熟已转为旁生,哭又有何用?快向这位比丘忏悔!这位比丘,你辩论时激怒对方,无疑也应顶礼忏悔。”于是,年轻比丘和毒蛇互相顶礼忏悔。在场众人惊叹不已,更加对佛陀生起信心,对因果生起诚信。
▲扎西持林僧众辩经场景
2
我小时候在家乡跟随才旺晋美堪布学习佛法。堪布是我们那里有名的学者和修行者,广闻博学,辩才无碍,但我却从未见他与人辩论。他在课堂上给我们讲起过一段往事:
当年他在熙日森学习时,从拉萨哲蚌寺来了一位格西,跟他们一处听法。这位格西口才很好,喜欢辩论。有一次,上师格日堪布讲中观,格西在下面边听边摇头,似乎不以为然,态度不是很恭敬。才旺晋美堪布见状,下课便找到格西,要跟他辩经。
格西辩到中途出错,一下被堪布抓住把柄。堪布得意地说:“世亲菩萨和他学派的所有后来者都没这么说过,你这个黑皮真是信口开河!”这位格西皮肤比较黑,堪布情急之下口误,拿他的这个特点骂了他。才旺晋美堪布后来对此事非常懊悔,他说自己缘佛法造了恶业,罪过很大,下决心从此不再辩经,以免不小心再造恶语之业。
▲扎西持林僧众辩经场景
节选自:
希阿荣博堪布∣《前行笔记》“因果不虚”—如是因如是果
标题为方便阅读所加
希阿荣博堪布新著《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已正式发售。各大电商,新华书店等地面店均已上架。
共修进行中
长按二维码,参加共修
动动手,把我们【设为星标】或【置顶】
不要走散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