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慧之法 >> 《俱舍论》讲记 第105课 返回

《俱舍论》讲记 第105课

智慧之法 2021-07-06



《俱舍论》分了八品,现在讲第八品分别定。前面我们宣讲了禅定的本体等等,今天讲第二个科判。

甲二、定所摄之功德分五:一、宣说无量;二、宣说解脱;三、宣说胜处;四、宣说遍处;五、宣说彼等之理。

无量是四无量,四无量其实也是禅定所摄的功德。解脱是八解脱。胜处是八胜处。遍处是十遍处。第五个科判安立了所依的地,起定的关系等道理。

乙一、宣说无量

关于四无量,前面已经讲,有些属于梵住,清净的因,修持清净的行为,生到梵天。还有此处是所摄功德的四无量。还有些是属于大乘菩提心的因的四无量心。

修行者的身份不一样,他们所修的法也不是完全一样的。比如大乘的行者的心量很大,他的所缘无量无边,比小乘或者四梵住当中的所缘要广得多。

虽然都叫无量,但是无量有两种,一个叫有量的无量,一个叫无量的无量。有量的无量虽然名称叫无量,但其实它也是有所限量的;无量的无量是真正没有边际的,是无法衡量的自性。

从下面无量的内容来观察时,此处的无量还不算是真正意义上无量的无量,他还是有一种局限的。颂词中的意义比较明显。

全知无垢光尊者他老人家在《心性休息》第七品当中宣讲四无量心时,抉择得很高的,最后可以和五种智慧配合起来观察安立,那是属于大乘了义的教义当中安立的。但是一般来讲,四无量心的安立方式在小乘和外道当中也有,不决定只是内道佛法的内容。

无量四治害心等,
慈悲无量无嗔性,
喜为意乐舍无贪,
相次愿乐离苦悦,
众平等缘欲有情,
喜初二禅余六地,
有许为五不断惑,
人中方生必具三。

这些内容都不复杂,再加上我们对四无量心也比较熟悉。

“无量四”,即无量心有四种,为什么叫无量呢?因为所缘的众生是无量的,能缘的心也是无量的,所以得到的福德也是无量的,这是安立了为什么叫无量的原因。

为什么安立为四无量,而不是三无量或五无量呢?是有根据的,“治害心等”,他所对治的有四种违品的缘故,安立了四无量。慈悲喜舍中慈无量心对治的是害心,悲无量心对治的是损恼心,喜无量心对治的是嫉妒心,舍无量对治的是偏袒心。这是数量决定的原因。

“慈悲无量无嗔性,喜为意乐舍无贪”,主要是讲四无量心的本体,是什么呢?慈无量是愿一切众生能够得到快乐,悲无量是愿一切众生离开痛苦,喜无量是看到众生安乐的时候愿众生永远具有安乐,舍无量是愿一切众生离开贪嗔之心,愿住在舍当中。

首先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这两种都是无嗔为性,因为治害心和治损恼,其实这两个的本性就是无嗔。

有的时候慈悲可以分开讲,有的时候也没办法完全分开,因为你要予乐的时候,肯定要拔苦的;如果你要拔苦,肯定要予乐的。所以慈悲在《经庄严论》当中讲,慈和悲虽然有各自的本体,一个是以拔苦为性,一个予乐为性,但是当你在修慈的时候一定有悲,修悲的时候一定离不开慈,所以这两种有时候放在一起讲也行。

“喜为意乐”,所谓的喜是什么呢?是内心很欢喜,当然并不是看到众生受苦内心欢喜,主要是看到众生快乐了,不管是身体上面的快乐,还是心上面的快乐,不管是世俗的快乐,还是佛法方面的快乐,看到快乐的时候愿这个众生的快乐一直保持,永远不失去,愿这个众生的快乐从现在乃至于成佛之间永远具有。从一般世俗的侧面来讲,这个心非常纯善、纯净的一种心态。

喜无量心对治的是嫉妒心。一般的众生内心当中嫉妒心都是齐全的,只不过无始以来有些众生的嫉妒心很强大,很明显,有些众生的嫉妒心没有那么强大,没那么明显,但是种子还是具足的。有些人看到别人快乐的时候,不会产生很大的嫉妒心,但是是不是说明他没有嫉妒心呢?他只是通过前世再前世的串习,他的嫉妒心在今生当中不太明显而已。有些现行非常明显,像我们一般来讲嫉妒心很容易现前,当看到别人,尤其是竞争的对手,或者和自己差别不大的有情快乐的时候,自己很自然产生嫉妒心。身体很快乐,或者发财了、升官了,或者得到佛法的智慧,或者在讲考、笔考当中出类拔萃等等,有的时候很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嫉妒心。

嫉妒心是众生本具的烦恼。从世间的角度来讲,贪欲、嗔恚好像就是一般众生本具的天性,不用去抹杀等等,但是这些东西其实是属于烦恼。如果你不抹杀掉,不对治掉的话,这些烦恼对现在的自己会产生伤害。为什么?因为当我们产生嫉妒的时候,内心当中是绝对不悦意的,很难受,不舒服。如果产生的烦恼能让自己很舒服,有的时候也可以,但是生贪心的时候是一种不舒服的状态,嗔心的时候也是不舒服,嫉妒心的时候当下就让自己不舒服。

嫉妒心本身是一种罪业,能引发轮回的因,也会引发后世恶趣的因,像连锁反应一样带来一系列的痛苦和罪业。如果现在能够对治的话,那么从这次对治的角度来讲,他和这次嫉妒相关联的很多连锁反应就不会产生。产生一念嗔心、一念贪心或一念嫉妒心好像只是一两分钟的事情,但这只是当下我们觉得的,其实这个烦恼产生之后还有很多连锁反应,缘起链从此开始构成了。因为有了这个种子的缘故,以后遇缘又生嗔心,又生起嫉妒心,然后这个嫉妒心引发了罪业之后,又会让我们在轮回感受因为这一次的嫉妒心所导致的痛苦,以及产生障道的因缘。

每次烦恼产生的时候,不要放纵它,不要认为这是一个很小的事情。因为我们内心当中烦恼的习气是自在的,它可以产生一次,就可以产生第二次、第三次,可以无数次地产生。如果不去对治的话,它就会很自在的产生,如此我们就没办法真正地脱离轮回。

此处讲的喜无量主要是一种欢喜,看到众生快乐的时候自己内心当中也跟随快乐。如果自己的身心很快乐,我们当然愿意保持下去了。当我们的信心产生的时候,我们希望永远不要退失等等。自己如此,每个众生也是如此,谁不愿意永远保持快乐呢?对一个学习佛法的人来讲,谁不愿意自己内心当中的信心、菩提心永远保持呢?都愿意。

同样,当我们看到别人欢喜的时候,看到别人有功德的时候,我们要有意识地压制、对治内心当中很自在产生的嫉妒心,然后缘这个众生产生欢喜心,让他的快乐永远保持,直至成佛之前不要退失。这个就叫做喜无量。

“舍无贪”,舍无量心属于无贪的自性,当然“无贪”也包含无嗔。为什么只讲无贪呢?因为嗔是以贪欲为因产生的,你对亲人有多大的贪,你对怨敌就有多大的嗔。你的贪欲有多大,你的嗔心就有多大。为什么?如果你特别在乎你的亲友,那么谁对你的亲友做伤害,你对伤害亲友的怨敌的嗔心就有这么大。如果对我们的身体特别贪爱的话,别人看一眼你就觉得是伤害自己了,其实看一眼对你有什么伤害?没什么伤害。有时候踩一脚也觉得是很大的伤害,有时候骂一句也觉得是很大的伤害。其实如果对自己身体不是那么贪执的话,看一眼也没什么,有时做点伤害也没有什么。如果对自己的身体贪欲很大,免疫力就低,我的身体神圣不可侵犯,不管谁是用眼神侵犯,还是用其他的言语来侵犯,还是通过其他的方式来侵犯,都会产生嗔心。

所以嗔心从某种角度讲,和自己的贪欲成正比。一些心量很大的人,就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如果是心胸狭窄的话,稍微对自己做一点点的伤害他就受不了,这也是因为他对自己身体或亲友贪欲很重的缘故。

按世亲菩萨的意思,舍无量心就是要离开贪嗔之心,对亲人的贪,对怨敌的嗔都要离开,要住于平等舍的状态。

所以我们在修四无量心的时候,排的次第虽然是慈悲喜舍,但从修法窍诀的角度来讲,不管是《广论》还是《大圆满前行》《心性休息》,第一个修的都是舍无量。因为你内心当中对亲友的贪心很严重,对怨敌的嗔恨严重,本身就处在一种偏袒的状态。你在偏袒的状态去修慈心,那就很自然了,你要予乐的当然是你喜欢的那个,而对于怨敌,对不起,不与乐。修悲心的时候,拔谁的苦?当然是拔我喜欢的和我亲近的人的苦,而对于怨敌,不仅不拔苦,反而愿他的苦更加重。所以如果内心当中有偏袒心的话,修慈心也会偏袒一边,修悲心也会偏袒一边,喜心还是会偏袒一边。只有当我们把舍无量修好了,消灭对怨敌的过度嗔恨,和对亲友的过度贪着,二者处于平等的状态当中,对怨敌是平等的,对亲友也是平等的,没有贪嗔心。如果你处在这种状态当中修慈心,就不一样了。修慈心的时候,亲人和怨敌我都愿意他得到快乐;修悲心的时候,不管哪一个的苦都愿意拔;修喜心的时候,不管哪一个快乐,都愿意他们永久持续。

所以讲的时候是慈悲喜舍,但是修的时候一定是先修舍无量。因为修了舍无量之后偏袒的心才会平复,之后不管怎么样观,都不用担心我的慈心是否偏堕一方。

以上是他们各自的本体。

“相次愿乐离苦悦”,“相”就是慈悲喜舍的行相。“次”就是次第的意思。

“愿乐”是慈心,弥勒菩萨就是修慈心的,大家看到弥勒菩萨特别高兴,不管是哪一种弥勒菩萨像。像汉地的弥勒菩萨也是,一进去寺院的山门就是弥勒菩萨,大家都很高兴,老人家修慈心的缘故,大家对他也是产生一种很欢喜的心态。如果对一个大菩萨产生一个欢喜的心态,当然你的内心当中就种下一个很殊胜的种子。他老人家一直修慈心,成佛之后名字还叫弥勒、慈氏。《贤愚经》中讲,他的慈心很圆满,生生世世相貌特别庄严。

平时我们修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愿这个众生得到快乐,愿那个众生得到快乐。平时我们在交往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如果平时我们能对在工作生活中交往的这些众生,内心当中有愿对方能够得到快乐这种心态的话,那么我们的心就比较纯善、纯净,很多负面的东西就不会再产生了。所以一方面是调伏自心的方法,一方面利益功德也很大。如果修慈心有感应,和他接触的有情都有一种安全感,都觉得很舒服,觉得很悦意。如果别人接触你很悦意的话,那么显现上面你在世间上做事情就很顺利了,因为对方没有认为你很危险,不可靠,他觉得接触你的时候很安乐,当然就愿意帮助你了。

我们接触一些大德也是这样的,接近的时候心很安静,心里面有特别快乐的感觉,心中的杂念自然而然就没有了,这也是因为修心的力量很强大。

“离苦”就是悲心,愿一切众生离开痛苦。观世音菩萨发愿救度一切众生的痛苦,所以现在很多众生只要有苦,就会自然而然地想祈祷观世音菩萨,这和大菩萨们所修行的愿力和法门是有关的。虽然所有的佛菩萨都有拨苦的悲心,但是观世音菩萨是一切诸佛悲心的总集。虽然很多道友有自己的本尊,但是有苦的时候还是很自然就祈祷观世音菩萨,这也和他的愿力有关,和我们平常听到寻声救苦的很多事例也有关系。

悲心主要是离苦的,我们现在修悲心也是愿众生离苦。但是苦的范围是很多的,大乘的角度来讲有苦苦、变苦和行苦,都要远离的。

“悦”,就是喜无量。喜无量的行相就是欢喜,看到众生快乐的时候,愿众生的快乐再再增上,永远不要丢失。但是有的时候别人会说,你刚刚发了愿,他的安乐就没有了,他又开始生起痛苦了,你的发愿没有用。这里面主要是修自己的心,主要是让自己的心越来越清净,越来越贤善。我们无始以来内心当中的烦恼习气很严重,当看到别人快乐的时候,自然而然生起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这个莫名其妙不舒服的感觉叫嫉妒心。为了对治我们嫉妒心,我们要刻意地修对治法,愿众生的安乐永远不要退失,如果处在这种状态当中,当然不会有嫉妒了。

“众平等”,是舍无量心。舍无量心是自己远离贪嗔之心,也愿众生远离贪嗔之心,安住在平等舍当中。有些仪轨之前就有四无量心,有些仪轨皈依发心之后就开始进入正行,有的时候还要加一个四无量心,再提醒一下自己,修这个法是愿众生得到安乐,离开痛苦等等。

以上是行相的次第。

“缘欲有情”,他的所缘对境是欲界的有情,为什么是欲界的有情?因为欲界的有情才有这些烦恼。从这个方面我们就看出来了,大乘的无量心不可能只缘欲界的有情,虽然色界无色界没有现行的烦恼,但他还有隐藏的随眠习气,他还有变苦、行苦等,所以大乘不单单缘欲界的有情,所有的三界有情他都要缘。安立的侧面不一样的,此处在小乘当中主要缘欲界众生。

既然只缘欲界有情,还能不能安立为无量心呢?你的所缘是不是就有量了呢?其实整个欲界还是很广大的,这个有情还是无量的。平时说人有七十亿,其实还有很多欲界的天人,还有旁生、地狱、饿鬼有情,全都属于欲界,所以还是无量的。这只是我们南赡部洲,如果按前面第三品世间界的角度来讲,欲界不单单只有我们这儿才有,三千大千世界当中都有欲界,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也是无量。

当然前面我们刚刚讲,无量两种,他是属于有量的无量,还不算是真正的无量的无量。

所依的地是什么呢?“喜初二禅余六地,有许为五”,“喜初二禅”,喜无量心的所依是第一禅和第二禅,因为在第一禅和第二禅当中是喜受相应的。“余六地”,慈、悲和舍这三个无量心,其他六地,未到地定、中间定和四种禅都可以有。这是普遍的说法。

“有许为五”,有些是承许五地有,未到地不算,去掉未到地之后其他的五种,四种根本定加上中间定。

“不断惑”,这个无量心断不断烦恼?不断烦恼。不断惑的根据是什么?第一、断惑都是无间道断的,但是前面讲的这些有许为五,都是正禅,不管是殊胜正禅,初分正禅,第二正禅等都属于解脱道,解脱道中烦恼已经断完了,不可能再断惑了;第二、四无量心其实只是一种作意的信解,在注释当中讲只是缘众生作意。什么叫只缘众生作意呢?他只是说愿众生得乐,我是希望众生得到快乐,愿众生离苦,然后愿众生快乐永远保持,愿众生远离贪嗔的心。这里面很多成分都是属于一种作意,他只是一种发愿而已,真正来讲他有没有直接去断除烦恼呢?没有,所以四无量心不是直接断烦恼。

作意有没有作用呢?当然有,尤其对修持大乘来讲,如果我们内心当中要生起菩提心的话,那么四无量心的修习就特别特别的重要。其实有的时候对我们来讲,在修道的过程中,有的时候就会面临发心和行为之间的取舍,有些地方讲必须要做利益众生的事情,有些地方不需要直接去做。我们觉得,发了心,你不去做一些行为,好像就不是大乘。大德上师们有些时候为了让这些众生慢慢开始付诸于实践,要鼓励。但是初修的时候,主要是转变自己的心,只要自己的心调伏了,修的菩提心非常纯熟的时候,可不可能没有行为呢?绝对不可能。只不过刚开始我们的心还不稳固,过多过度地接触很多有情的话,有可能受到外在的影响令自己退失发心。

所以按照自己的修行尽量把握一个度,找到平衡。一方面我们尽量地修心,让自己的心很纯熟,如果自己的心很纯熟的时候,当然自己绝对不忍看到这些众生受苦,肯定会去帮助,他的行为跟着就来了。如果心还不纯熟,虽然行为上面做得很好,但是因为内心没有转变,当你的热情过完之后,行为就不一定延续。

一般的人帮助众生的时候,都很在乎对方的反应。有的时候我们拿些东西去慰问别人,别人千恩万谢,就觉得自己做的这个事情很有意义。如果别人爱理不理的,或者根本不接受,乃至于说一些疯言疯语的话,自己就觉得我是来给你送东西的,你要搞清楚,你这是什么态度?就会打击你的积极性,第二次肯定不愿意去了。当你的心还没有调伏的时候,你还很在乎别人的反应。

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个时候我们做这些行为是严重依赖于对境的反应,对方的反应越好,我们就越有动力做下去;如果对方的反应不好,严重打击我们的积极性。

当心修好了之后,你的内心当中慈悲心是源源不断地散发出来的,对方的反应好他也能够消化,对方的反应不好他还是可以消化,为什么呢?他的悲心的来源不是在外面,而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当中,从自己内心当中散发出去的动力当然就不一样了。对方再怎么不理解,他也不管,反正觉得这个是我应该做的,众生不理解是因为他很愚痴,很可怜,所以他就会更加地生起悲心了。

所以,我们在修的时候,其实还是有一个侧重的,虽然我们的行为不能完全和自己的发心脱节,但是刚开始的重点,一定都是在调伏自己的心。我们并不是说完全不做,但是重点一定是在调心上面,心调伏好之后,很长的时间当中利益众生的行为是不会中断的。而且心修得越好,动力越强劲。

有的时候我们说修四无量心又没有帮助到众生,到底有什么用?其实这里面调心的意味特别强烈。同样,我们实际上帮助不了众生,发菩提心有什么用?其实这也是调伏自己的心。主要是我们内心当中的自私自利心很强,耽着轮回的心很强,所以要通过修心的方式,把我们的心要调整到一个正确的状态当中。心调整好了,慢慢地就像佛一样。

佛成佛之后也没有一下子就把所有的众生都调伏了,还有很多众生看到佛不生信心,还有很多外道和佛对着干。佛也不在乎这个,度化众生的事业是生生世世的事情,不是一定要赶在这辈子当中把所有的众生都度完了。他的心态早就已经成熟了,这一世调化不了,他还有下一世,再下一世。心态纯熟之后,别人再怎么样做,他也不会有强烈的反应。

作为跟随佛陀修行的佛弟子来讲,我们要了解调心之道。初学者主要是调伏自己的心,当然一边调心,一边做一些帮助别人的事情,也不是不可以。尤其是在发心的时候,要把自己的心调伏到一个比较好的状态,否则和别人接触会带很多情绪和烦恼。别人也是人,他也是有思想的,所以如果自己的心没有调伏好,也会影响到别人。如果我们的心调伏好,完完全全通过慈悲心去做的话,效果是不一样的。

所以四无量心和菩提心都是调伏自己的心,自己的心很纯熟了,外境也会跟随而转。

不断惑的原因前面我们讲了,一方面是正禅的原因,一方面它是作意的信解,不是无间道、断烦恼的道。

“人中方生必具三”,所依是什么呢?“人中方生”,只是人中才有无量心。“必具三”,慈无量、悲无量心和舍无量心这三个,如果具有其中任意一个,其他二者必定同时具足。比如具足了舍无量心,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也具足。

喜无量心不一定,因为它只是初二禅,所以具足了喜无量心,剩下三个不确定。

乙二、宣说解脱

这里有八种解脱,其实就是从各自的烦恼当中获得解脱。有些地方也叫八背舍。背舍烦恼,舍弃烦恼,背弃烦恼。从烦恼当中解脱和背弃烦恼的意思是一样的。那么这个八解脱是什么呢?

所谓解脱有八种,
初二不净二禅具,
第三末有体无贪,
无色定善灭尽定,
微微心末无间入,
由自净下圣心出。
初三缘欲摄见色,
无色行境上自地,
苦谛等及类智品。

首先解脱有八种,在注释当中也提出来了,即内有色观外色解脱[1]、内无色观外色解脱[2]、净色解脱[3]、四无色解脱[4]和灭尽解脱[5],总共有八个。

下面注释当中,解释的八解脱,可能是从其它的地方解释的,和《俱舍论》当中所讲的八解脱的意义不是完全一致,这个也没有矛盾,因为在解释这些的时候,有些是从其它的观点,有些是从大乘的观点等等,解释的方式不一样,放在这下面做个参考。

内有色观外色解脱,什么叫内有色观?对自己的身体,色有贪心,这个叫内有色,即内心当中对身体的贪着还是有执着的。如果在内心当中具有对色的贪欲,怎么办呢?观外色来解脱。通过观外色来解脱,这个就是修不净观。如果我们内心当中对自己的身体或其他有情的身体有贪欲心,就观外面的尸体青瘀、肿胀、腐烂等等,这个就是典型的不净观。反复观之后,内心当中的这个贪欲心就会逐渐隐没。

第一个叫内有色,即内心当中还有烦恼,还有对色法的贪欲。如果你内在当中有对色法的贪欲,怎么解脱呢?观外色的不净,后面讲前二解脱观不净,观青肿相之故。下面注释不是在讲不净观,而是讲空三摩地等,安立的层次不一样。这里按照小乘的观点来讲,就是观不净的。

观纯熟之后,第二个是内无色观外色解脱,自己内心当中已经没贪欲了,为什么还要观外色解脱?相当于巩固。刚开始时因为心中有烦恼,所以要观不净以压制,相当于断除了。断除之后,进入内无色,心中对身体的贪爱已经消灭了,消灭之后还是要观外色,这是为了巩固不净观的成果。

有些比丘在心中没有贪欲还是要观外色,就是为了巩固不净观的成果,防止反弹。内有色是内心当中有烦恼,内无色是内心中无烦恼,但都观外色的青瘀肿胀,所以前二解脱是修不净观。

第三个是净色解脱,观清净的色。前面通过观身体不净获得解脱,第三个是观清净的色,为什么要观清净的色呢?因为这时候相当于检验前面的修行怎样。观不净已经成功了,换个清净的色贪欲心会不会死灰复燃呢?如果生了,还要观不净观;如果没有生贪心,不会死灰复燃,就是净色解脱,说明通过检验了。

四无色解脱:空无边处是从第四禅解脱,识无边处是从空无边出解脱,无所有是从识无边处解脱,非想非非想是从无所有处解脱。都是从下面的地当中解脱,这就是四无色解脱。

有顶怎么办?灭尽可以从有顶中解脱。灭尽解脱就是灭尽定,即灭尽受想定,完全没有心心所。有顶的心再微细在灭尽定中也没有了,解脱最微细的心心所的想法。灭尽定完全没有心,可以从一切心心所中解脱。

以上是八解脱。下面是和八解脱有关的。

“初二不净二禅具,第三末有体无贪”,“初二”,即内有色观外色解脱和内无色观外色解脱。“不净”,指初二的本体是不净观。要获得这两种解脱的本体是不净观,如前所述,观青瘀之相。

“二禅具”指初禅和二禅都可以具有。初禅主要缘欲界的色法而离贪,二禅主要缘一禅的色法,因为一禅还有眼识,有眼识就还有眼识所看的境。一禅眼识看到的境不完全都是不清净的。初禅的眼识看到自地的色法还是会产生贪,但不是男女的欲贪,而是对自地的贪。自地的贪也可以通过内有色观外色解脱和内无色观外色解脱来断除。

“第三”是净色解脱。“末”指第四禅,“末有”指净色解脱是第四禅才有的。为什么第三禅没有呢?因为二禅自地没有寻伺,也没有通过寻伺引发的眼识,就不会对自地的色产生贪执。既然第二禅没有自地的贪执,当然不需要通过第三禅获得解脱,所以第三禅没有。

为什么有第四禅呢?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都是无寻无伺的,都没有眼识,都没有对对境色法的执着。为什么第三禅没有,而第四禅有?第四禅并不是为了断第三禅所见的色,主要是无贪本体。前面讲到了净解脱主要是观清净的色,主要是检验自己修行是否成功。三禅不会缘二禅的执着而修,当然四禅也不会为了远离第三禅对色法的贪执而修定,它主要是对前面两种无贪的本体做一个检验。二者之间是不一样的,它是一种无贪的本体。

“无色定善灭尽定”,无色定“善”,简别了染污定。善有两种,一是净定,一是无漏定,所以无色定即有净定也有无漏定。有顶主要是现前无所有的无漏定。从净定角度看,四无色都有,从无漏定角度看,前三是存在无漏定的,第四没有无漏定。

所缘是什么?从哪里解脱?次第解脱。如前所述,空无边处从第四禅解脱,识无边处是从空无边处解脱……这样次第进行下去。

“灭尽定”,是从一切心心所中解脱。一方面可以从有顶最微细的心当中解脱,另一方面可以从一切心心所当中解脱,灭尽一切的受想。

下面是和灭尽定有关的,“微微心末无间入,由自净下圣心出”这两句是讲灭尽定。“微微心”就是有顶的心,是最微细的心。从欲界到四禅,心有种种调伏,从四无色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心就逐渐微细,到非想非非想就只有一点点的想,这种心就叫微微心。灭尽定首先要安住在有顶,以微微心作为趋入灭尽定的一种定。“微微心末”,安住在有顶的心,心越来越细,最后无间入灭尽定。入灭尽定时心心所就灭尽了,微微心也灭尽了。最后是从有顶的心进入灭尽定的。

出定的时候,“由自净下圣心出”,可以从两种心当中出,“由自净”,入定的时候是从有顶的定入的,所以从有顶的清净中出。由有顶的心入,也从有顶的心出,这个是从有漏的角度来讲的。如果要从无漏的心出呢?由“下圣心出”,因为有顶本身没有无漏定,从下一个圣心,也就是无所有定的无漏心中出定。

出定可以从两种心中出来,一个是从自地的净定,第二个从下地的无漏定。

灭尽定是个有漏定,我们要搞清楚,因为它在定中根本不缘无漏法。其本身也是在有顶中进去的,它虽然把有顶的定超越了,但它还隶属于有顶的定。

“初三缘欲摄见色”,“初三”就是前面的内有色观外色解脱、内无色观外色解脱和净色解脱。最初的三个解脱“缘欲摄见色”,它的所缘是欲界所摄的见色。什么叫“见色”?就是眼根的对境。因为色法当中有眼根所见的,也有些是不是眼根所见的,比如声音、轻重、硬软,这些是色,但不是眼根所见。其中所见色就是眼根所见的色法,就是显色形色。前边所修的不净,就是显色或者形色,比如青瘀、红肿、黑色等等就是显色,腐烂等属于形色。

当然灭尽定没有什么所缘,因为他进入灭尽一切心心所了。

“无色行境上自地,苦谛等及类智品”,如果是有漏的定,可以缘自地和上地;如果是无漏的定,可以缘自地的苦谛、集谛、灭谛,上地的苦谛、集谛、灭谛,以及下地的。类智品可以缘下面,自地、上地和下地的这些都可以缘。

乙三、宣说胜处

不复杂,虽然是八个,但是和前面的内容相关联。胜处是什么意思呢?前面的解脱只是从烦恼当中解脱了,但是并没有胜过。此处不单单是断除了烦恼,而且还要胜过这个烦恼,所以叫胜处。

所谓胜处[6]有八种,
前二相同初解脱,
二同第二余如净。

所谓的胜处有八种,哪八种呢?内有色想观外色少、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这两个都是隶属于前面的内有色观外色解脱。前面是解脱,没有观多少,但此处说内有色想观外色少和观外色多,把少和多分开了。内无色想观外色少,内无色想观外色多,很清楚是前面的第二种内无色观外色解脱,他内心当中已经没有烦恼了,但还要观外色,前面只是观外色,此处讲到观外色少和观外色多,加了一个多和少的关系。

“前二相同初解脱”,前面两种相应于第一个解脱。

“二同第二”,第二类就同第二,即第三和第四同第二,就是前面的第二种内无色观外色解脱。

“余如净”,就是内无色想观外色青黄赤白,青黄赤白是四个,叫做净色,“余如净”,剩下的四种就是净色解脱。

所以这个八胜处就是前面的第一第二第三,把前面的第一第二第三再进一步地安立,进一步地观修,胜过前面的法。

第一第二是内有色想。首先你是内心当中有烦恼,你观外色少,首先观一个很少的,观纯熟之后,再观很多的,就相当于把范围推广得很大。前面没有讲多少,这个地方就讲多少了。首先力量还不强大的时候,就少观一点,范围少一点,力量强大之后,你可以逐渐逐渐推广到大海边。像前面修不净观的时候,观到大海边为止,这个时候就比较广大了,就很超胜了。他的所缘首先观少再观多,通过这种方式胜伏内心当中的烦恼。

内无色想也如此。内心当中已经没有烦恼了,再稳固一下,还要观外色,也是观不净。首先观外色少,然后再观外色多,也是从少到多的过程。

这四种和前面的第一第二基本上意义相同,只不过多了一个观外色少和观外色多的差别。

“余如净”,其它的就如净解脱。修完不净之后,内心当中已经离贪欲了,离贪欲了之后,再通过检验,就观净色。净色就是青色、黄色、红色和白色。在禅定当中观青色的时候,观很清静悦意的色,会不会产生这个贪欲,如果会产生贪欲,那还不行。如果观青色没事,观黄色也没事,红色白色这些悦意的色都不会再引发贪心的时候,就说明修好了,他已经完全胜伏了烦恼。

前面只是背弃,舍离,他只是解脱而已,此处是通过八种胜处超胜。前面的八解脱清楚了之后,这个地方也容易了解。

乙四、宣说遍处

遍处就是周遍一切处。其实这三种修法是前因后果的关系。第一个八解脱属于八胜处的因,首先是要解脱,然后胜处就是果;不单单是解脱,还要超胜它;超胜之后还没有周遍,所以再修周遍一切。越往后,就越殊胜,前前为因,后后为果。

遍处十种八无贪,
第四禅有缘欲界,
二遍处为无色净,
行境自地之四蕴。

“遍处十种”,有十遍处,即地大遍处、水大遍处、火大遍处、风大遍处,再加上青遍处、黄遍处、赤遍处、白遍处,再加上一个空无边遍处和识无边遍处,总共就有十遍处。

十遍处当中的青黄赤白是眼所见色,地水火风也是眼所见色。真正来讲地水火风应该属于身根的对境,是所触,为什么把它看成眼睛所见的对境呢?前面我们在学地水火风的时候,有真四大和假四大。假四大是眼根的对境。比如看到这片地是红红的,这个地本身应该是身识的对境,是所触,但是假的地大可以成为眼根对境的。同样,水很蓝,其实这个水本来是身根的对境,但是我们也可以说我的眼睛看到这个蓝蓝的水,它其实也是一种假的水大。红红的火或者蓝火苗,火本身应该是身根的对境,是所触,但假的火大也可以是眼根的对境。冬天的时候黑风吹过来了,或者灰色的风吹过来了,黄风吹过来了,其实也是假的风大。所以虽然地水火风本身是所触,但此处也可以作为假的四大,作为眼根的对境。

地水火风和青黄赤白是能依和所依的关系。所依就是四大,能依是颜色。首先观察所依的地周边一切处,首先观一小块地,慢慢再延伸,延伸到一切处,周遍一切地方,这叫地大遍处。同样,水大遍处从一点点的水逐渐扩大到周边一切。地水火风都是一样,慢慢周遍。

然后再把青色周遍一切处,黄色周遍一切处,红色周遍一切处,白色周遍一切处。前面没有周遍的意思,虽然观了青黄赤白净色,但是第一个没有讲所依,第二没讲周遍。

为什么要周遍呢?因为周遍之后,就进一步无贪了。因为你已经修得很成熟,周遍一切也不会贪了,也不会有任何的贪执。所以是“遍处十种八无贪”。前边是八种无贪的意义,即遍一切处,贪欲也不会生。

后面的两种,空无边和识无边。其实空无边就有无边的意思在里边,识无边也有无边的意思。

为什么这些会周遍一切呢?因为虚空周遍一切的缘故。虚空是无边无际的,这些东西也可以像虚空一样周遍一切。观完前面这八种之后,他就观周遍一切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空的缘故。空是无边的,他舍弃了前面的八种,观空无边处。

能够观空无边处的识就是心识,所以他开始观识无边处。观完之后还有没有周遍的?再没有了。无所有处呢?它不是周遍的,无所有是没有遍的意思。遍在四无色当中只有两种,一个就是空无边,周遍一切;第二个是识无边,周遍一切。虽然无所有处的禅定比前面的高,但是它已经是无所有了,并没有无边的意思,非想非非想也没有无边的意思,所以最高观到识无边为止。

“第四禅有”,这样一种识遍处是第四禅当中有的,所依的禅定是第四禅。“缘欲界”,所缘是欲界的法,这个主要是前面的八种缘欲界的。空无边和识无边是不是缘欲界?不是。前面的八种是第四禅有,然后前面八种的所缘是欲界的地水火风和欲界的青黄赤白。

“二遍处为无色净”,“二遍处”是空无边处和识无边处,是无色当中的净定。已经简别掉了染污定和无漏定。善就有两种了,净定也是善,无漏定也是善,但如果讲净定就一种。

“行境自地之四蕴”,行境是自地的受想行识四种蕴,因为没有色。

以上是遍处。看起来有八解脱、八胜处和十遍处,好像很多,其实只要把八解脱搞清楚了,后面两种都和这个有关系。清楚之后,我们就知道,所摄的功德是离开烦恼,然后超胜烦恼,然后周遍一切,之后根本上远离一切烦恼。

今天就讲到这里。



[1]内有色观外色解脱:先不灭除自内色想,即行观察外色是空的三摩地。

[2]内无色观外色解脱:剖析灭除自内诸色成空,是内无色想,进而观察

外色如布、瓶等亦皆是空的三摩地。

[3]净色解脱:喜化净色心生勤勉,不喜变化诸不净色心不勤勉,为求除

治此种烦恼所修禅定。

[4]四无色解脱:能使智慧相应之四无色处等持,背舍色界及无色界自地

以下诸有漏贪之四种定:即空无边处解脱、识无边处解脱、无所有处解脱

和非想非非想处解脱。

[5]灭尽解脱:能令心心所法寂静安住,粗分受想灭尽不生之道。

[6]胜处:发起胜知、胜见的禅定之处。于禅定中修习观想,现见所缘形色、显色净妙,胜过其他,心不外散。八胜处即四种形色胜处及四种显色胜处。四种形色胜处:一、以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谓于观一切有情净色获得自在;二、以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谓于观器世间色获得自在;三、以内无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四、以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胜处。四种显色胜处,即青黄赤白四胜处,依三摩地,此四显色成就光明,分别缘余境,自在变化。


扫码下载原文及音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