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学子 >> 让生活有阳光丨《论语》第4课 学习笔记 返回

让生活有阳光丨《论语》第4课 学习笔记



本课看点


在藏地,个别古大德称孔子为“贡则楚吉杰布”。“贡则”是“孔子”,“楚吉杰布”是“幻化王”,认为孔子是文殊菩萨或观世音菩萨的化现。



本课导图




学而篇第一——课前开示


1、《论语》智慧的运用

(1)应用:这样的思想在这个时代中应该怎样应用于生活当中值得很多人关心。

(2)其内容好或者不好;有没有价值,每个人都会分析,应都具足辩别的智慧。

(3)教证:《胜出天神赞》里说:“我不偏向佛陀,也不嗔恨淡黄(外道),谁讲的是真理,我就把谁当作是我的本师。”

1)不加任何的宗教标签,只从理论或逻辑方面分析和决择。

2)也许仅仅依此论典,就可解决世间很多为人处事的事情。

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公案:

②宋朝宰相赵普依《论语》上半部辅佐宋太祖治理天下,依下半部辅佐宋朝第二个皇帝治理天下。


2、佛教徒非常需要这种世间的真理

(1)做任何事情,这种世间的真理确实很需要。

1)有些佛教徒,自认为人格非常好,世间法方面无不精通,不需要任何的教育或者提升;

2)实际上真正做事、做人的过程当中,我们恰恰又需要这种做人的基本教育。

3)正因为我们不懂,平时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犯的罪业多之又多,这样没有必要。

(2)我们应早一点认识到这些世间的真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佛教,以大乘佛教的精神来利益众生。

(3)举例法王如意宝在世时,特别重视人规的教育,包括以前很多传承上师,也讲过很多世规,故劝诫:

1)因为此原因,法王的传承弟子不仅佛法上有一定的造诣,在世间取舍任何事情的时候也是有所不同的。

2)如果传承上师特别重视哪个学问,传承弟子也应传承并弘扬。

2、“贤贤易色”:内在功德很重要

(1)有不同解释方法

1)因为《论语》可能没有真实的传承;

2)所以没有一种特定的解释方法。

(2)藏传佛教如何解释经论

1)虽然有不同的观点,但在大的一些观点上比较一致,差异并不大。

2)因为它们一直有一种传承、有一种规则的,这个规则是不会违越的。

(3)不同解释可建立不同的学说

1)解释孔子思想的有各种领域的人,他们凭自己的智慧和经验来解释,这挺好。

2)因为圣者、大德的语言实际上有许多甚深的意义,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挖掘,完全是可以的。

3)对于不同的看法和解释的不同观点,完全可以建立不同的学说。



学而篇第一——宣讲正论


【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慎终追远”不同的解释方法

(1)解释方法一:有些学者的解释

1)慎:非常注意;终:终点、结果。就是要特别注意观察最终的结果。

2)其实最终结果的来源都有一个因,就是经常说的因缘、因果不虚。

3)如果对因果观念特别重视,那么“民德”这个社会民众的道德、行为就会越来越淳朴、清净、忠厚。

(2)解释方法二:大多数的解释

1)父母双亲离开之后,他们的后事不能马马虎虎,要慎重对待,这叫“慎终”;

2)“追远”就是不管什么人,对自己的祖辈的祭祀、供奉应该重视。

3)所以古人的习惯,有给先人立牌位或者冥牌这种传统。

2、儒家有关前世后世观点的辨析

(1)儒家思想,没有强调前世和后世的存在。

1)辨析有些注释说儒家根本不承认前后世的观点

①只是论典当中不明显而已;

②不明显不一定代表不承认;

③因为受一些文化和思想的约束,知识没有特别强调地说;

④如果真是不承认,它可以依靠一些教理来遮破,并建立自己非常明确的观点,应该有理有据地建立自己的宗派,但这一点几乎看不到。

2)针对孔子言“未知生,焉知死?”的观察

①这句话不等于说不承认死亡以后还存在。

②孔子认为生和死这两个问题非常深奥。

a、我们连经常说的所谓的“生”,理论上要讲得清清楚楚都很难;

b、死亡之后变成什么样,谁说得清楚?

③故,依靠这句话就说“儒家不承认后世”能不能成立?这一点大家值得观察。

(2)儒家文化中,对生和死都非常重视

1)人活着的时候对他的家庭观念、个人修养非常重视;

2)人死了以后,不管是国王大臣还是其他的,让你给他们立牌位、祭祀等各种仪式特别的重视。

(3)以此反驳

1)如果儒家不承认后世的话,那做的一切仅仅是为一个形象,也没必要吧。

2)比如我们古远的祖先,如果认为他们的灵魂、魂魄是绝对不存在的话,那仅仅依靠墓碑做一些事情,不是特别愚痴的行为吗?

(4)总结

1)虽然传统文化中没有特别明确强调人死后灵魂存在,但实际上人们是承认的。

2)因为人们对去一些包括天葬、坟墓,都非常在意、忌讳。

3)更不敢在坟场中住一晚,原因除了我们这个唯物的身体外,还有我们看不见的中阴身或鬼神,这一点应该是可以成立的。

3、佛经中有关灵魂的开示

(1)《灌顶经》中佛陀对阿难开示灵魂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原因。

1)不存在

①以前造的善业非常多,死亡以后,要么直接转生到天界,要么转生到人间的富贵之家。

②造恶业非常严重的那些人,死亡以后分别堕入地狱、饿鬼、旁生当中。

2)存在

①有些人经常处于一种无记的状态,造的善恶不是特别严重,天天就像动物一样过着,善恶都没有概念,他们就住在坟墓那里,而且有些住很长时间。

②有些人把自己的骨灰,当作自己的所依之处一直待着,最后骨灰没有了变成精气时,他们甚至附在树林、石头上,一直待在那里。

3)结论:

①所以佛经当中说尸陀林、坟墓这些地方确实是有一些灵魂存在的。

②所以以前很多修断法的瑜伽士、修行者在尸陀林修行时,有初夜、中夜、末夜断绝险地的不同修法。

4)举例阐述有关灵魂存在的观点,对于全世界来讲,都是这样的。

4、佛教对死后的灵魂,确实是“慎终追远”

(1)经常帮死去的人念经,或者造佛塔、刻观音心咒,以这样的回向布施使亡人与自己得到功德利益。

(2)以《杂譬喻经》中佛陀开示的公案说明为亡人做布施的功德。

(3)两种方式对亡人、对祖辈“慎终追远”

1)在家庭的历史当中,最好一直不忘记这个人,立牌位对他进行追念;

2)像藏地那样,他的骨灰洒在哪里,就在那里插一些经旗、刻一些玛尼石、做一些擦擦,或者念经回向。

(4)《大唐西域记》中讲了印度人死后的“慎终追远”的不同方式

1)水葬、火葬、地葬、野葬(可能就是天葬)等各种不同方式;

2)“父母之殇,念诵报恩”,就是父母死了以后用念诵来报答恩德。

(5)以宗喀巴大师圆寂的公案教诫修习正法之人如何面对亡人

1)应舍:一般来讲,父母、亲朋好友死亡的时候,包括我们自己的上师圆寂时,没有必要特别地去伤心。

2)面对上师、道友示现圆寂时

①一方面要观无常,亡人的示现对我们而言也是一种无常;

②另一方面还要继承他的法脉,应该继续弘扬正法,这很重要。

3)面对父母亲人临死时:

①做善事让他们结生善趣。

②法王如意宝教诫临死结生时,心态非常关键:

a、法王如意宝在一个教言中说过,如果一个人罪业非常非常严重,但临终时把自己的罪业做轻微想,不会被恶业罪染。

b、如果一个人平时修行很好,但死的时候觉得自己罪业特别慎重,生起嗔恨,那么他一定会堕落。

③以密法班道友突然离开的事例教诫:临死时,对三宝的信念很重要!

④教证说明:佛陀在《佛说灌顶经》中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临终之时得生此心,无不解脱众苦者也。”

a、如果一个人也不皈依、也不受戒、业力非常深重;

b、在接近临终时皈依三宝,得到善心、菩提心,或者忆念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或者利益众生;

c、在这种善念中断气,没有一个不解脱痛苦的,很快的时间当中就会获得解脱。

(6)修行人应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1)以《开启修心门扉》中的父子间有关死亡修行的对话阐述:做为一个修行人,应该像是已经死过很多次一样,训练得非常好,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2)结论:

①我们应变成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应该像是反反复复经过了很多次的死亡,最后才不会害怕,不会手忙脚乱,也不会整个意念紊乱、模糊不清。

②要像很多前辈的大德一样,虽然临终时示现很多病苦,但其实心一直安住在恒常清净的状态中,这一点很重要!

5、佛教方面解释“明德归厚”

(1)比如上师圆寂了,作为一个非常虔诚的传承弟子,都会经常追忆上师。

1)经常开纪念上师的法会;

2)对上师的论著进行研讨,以此方式做法供养,并作为学修来纪念上师;

(2)开示:将来纪念上师时,可以将上师的一些教言,包括他的文集等出版、弘扬,这种方式也许是最好的法供养,是最好的一种纪念方法。

1)这一方面可以说明传承弟子的德行;

2)另一方面说明上师给他传下来的所有这些智慧、悲心,最后归于非常有意义的弘法利生的事情上来。


【原文】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人物介绍:子禽和子贡

(1)子禽:是否是孔子的弟子具有争议,他比孔子小三十一岁。

(2)子贡

1)是孔子所有三千个弟子中最好的一位;

2)《论语》中大概出现了三十来次,是出现最多的一个人物;

3)向孔子求问最好的座右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对老师非常有感恩心。孔子离世后,三千弟子为他守孝三年,子贡守了六年。

2、释义

子禽问子贡:“你们去这些国家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必定经常会听闻到很多政治方面的事情。那这些是老师自己亲自去求问的呢?还是国君自己要给他说的呢?”子贡回答说:“我们的老师具足五方面的美德:温、良、恭、俭、让。这些美德是老师所希求的,与其他人对听闻政治的这些所求应该是不同的。

3、具体阐述孔子具足的五种美德——温、良、恭、俭、让

(1)温:孔子具有温和的美德。

1)温就是温和、平和、慈悲、不粗暴、不野蛮。

2)人温和很重要。

(2)良:孔子有善良的美德。

1)对所有的人都善良。真正的好人,对上对下都是一样的。

2)法王如意宝讲:“要有善良的心和善妙的行为,这是每个人做人的基本原则。”

(3)恭:孔子对所有的人都有恭敬心。

1)恭敬并不是只对自己的老板,并不是只对自己的老师有恭敬心。

2)应对所有的人都发自内心的非常谦和、恭敬,有礼貌、有尊重心。

(4)俭:节俭,有节约、节制的美德。

1)古人特别重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不管吃的、穿的,我们应该有一种节省、节约的美德,这是不会消福报。

3)拥有的一点点福报,是需要继续积累的,否则拥有的全部用完以后,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5)让:忍让,谦让。

1)“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

2)藏地说法:“一年饥荒,恶名百年。”闹饥荒时有些人因无法忍受而做出偷盗之事,饥荒过去,他的恶名会流传百年。

3)所以关键的时候还是应该尽量地谦让,哪怕是一个位子。

4、小结

(1)这段主要讲做人应该有高尚的行为,这五个美德在其他的古书当中也有说。

(2)麦彭仁波切说过:“追逐福德不得之,因彼福德胜妙树,稳固不移挺拔于,高尚行为之园中。”福德如果靠拼命不一定能追得到,真正福德的妙树,是挺拔于高尚人格的庭院当中,就像一棵树,在花园、在树林中特别庄严稳固。

1)一个人的福德并不是无因无缘就有的,是需要因缘的。

2)至少要有高尚的人格。

3)高尚的人格就是具有这五种美德:温和、善良、对所有的人都恭敬、不浪费,对人谦让。

(3)希望:

1)发菩提心、发愿成佛是更高的境界,但做人的话,的确需要尊照这五个字。

2)应该背诵这五个字,并刻在自己的心房里。


【原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子曰:“父在,观其志”的两种解释方法

(1)如果父亲在,应该观察他的意志。

1)因为父亲的意趣、思想是什么,应该观察、思维、思考、思索、分析、探究的意思。

2)就是父亲在的时候,应该要好好地思维父亲到底心里面想的是什么?

(2)父亲在世的时候,作为子女,应该观察自己的心志。

1)“其”可以是指“父亲”,也可以是指“自己”。

2)指“自己”的话,就是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自己的心态、志向,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自己要对自己观察。

2、“父没,观其行”的两种解释

(1)一旦父母不在,一定要观他的行为。

1)因为你要延续传承、光宗耀祖的话,你必须要知道他的行为、事业,这些必须观察和知道。

2)一旦父亲死了,按照汉地以及其他一些地方的传统,大多数都是父亲做什么儿子也做什么,所以你应该了解他的行为。

(2)父亲如果不在了,你要“观”自己的行为。

1)很有可能父亲不在以后你的行为就一塌糊涂了。

2)以前有父亲管着你,现在父母不在,什么事情都可能干出来,所以观察自己的行为很有必要。

3、“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三年当中最好不能改父道。

1)“三”,有些注释说是一种虚数,是指“多”。

2)父亲离开以后,三年或者多年当中,如果能守持家业,就是真正孝顺的人。

(2)小结:

1)父亲在世的时候非常重要:一定要跟父亲建立起很好的关系;

2)如果父亲不在了:应该继承他的遗志,这一点确实很重要。

4、现今科技时代,应改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1)打破家庭亲情的冷淡关系;

2)家庭里,父母和孩子双方应该互相尊重:

①父母的教言很珍贵,也有很多技术值得孩子去学,父母是孩子非常重要的老师。

②父母不要觉得孩子所讲的全是垃圾文化,现在这个时代有很多新的知识,可能也只有孩子能享受,所以彼此应建立一种很好的关系。

5、以佛经中的公案阐述有些人对于父母的言教,遇到再大的困难都会执行。

(1)《善生经》中善生一直依父亲遗嘱要求,向东南西北上下六方行顶礼。

(2)《大乘理趣波罗密多经》中一个善良的国王的儿子,因其父被邻国恶王杀害,但他最终遵循父亲的遗嘱,放弃杀恶王的机会,最后恶王了知事情真相后,将国家还予了他。

6、以佛教中如何与上师相处为例解释此理

(1)上师在时,应该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或者上师的密意和意趣;

(2)上师一旦不在的时候,要秉持他的行为,弘法利生。

(3)或者要观察自己的行为,即使那个时候没人教,但在三年或者很多年中,上师的传统不能随便改。

(4)如理如实地依止善知识!这在佛教当中也叫一种孝顺。

1)有些上师圆寂第二年,所有的道场全部就被改得面目全非,这是很不孝的一种行为。

2)有些人的上师已经圆寂了很多年,但他们还是不断地弘扬上师的教法,这应该是最重要的!

7、小结

(1)对自己的父母,如果他们还在,要经常观察他们的密意,关心一下;

(2)如果他们已经离开,那不同的场合当中要经常给他们念经,超度一下,这样对他们有很大的帮助。

(3)应该经常思维父母他们以前说过的一些什么话,在生活、修行当中经常去实行,这样就是真正的孝顺!


                                                               发心:定解F16 审核:定解F09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讲记

《论语》第4课 原文讲记和音频下载地址:

https://zhibeifw.com/jx/cf/lun-yu/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