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经典解读|《六祖坛经》12:智慧品之十一 返回

经典解读|《六祖坛经》12:智慧品之十一

HDZGGW 正觉海 2023-04-04





本期摘要Table of Contents

当念头出现时,无需寻找,已是妄念。

倘若能用智慧去修每个念头——意即证悟,那么法身就是心的本性,本性等于佛。

对于凡夫而言,贪、嗔、痴、慢、嫉不是五方佛,而是五毒。若能在愤怒之时了知其本质,此毒瞬间会变成智慧,所以说烦恼即是智慧。


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当念时有妄,有妄即非真有。念念若行,是名真有。悟此法者,悟般若法,修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法身等佛。善知识,即烦恼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第一,无住无去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将大智慧到彼岸。


“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前文讲过,未证悟的凡夫,常常将空性、光明等词当作口头禅,而不予实修;智者——有智慧的修行人,话不多说,却是用心在修。

“当念时有妄”,有念头时就有狂妄,狂妄亦即欺骗、妄想。般若经讲,我们任何一个念头,包括眼睛看、耳朵听等一切感知和理智都是狂妄。

如前所述,当我们产生诸如一本书、一栋楼、一辆车等念头时,从世俗的角度而言是真实无误的;然而从般若的角度,则属于妄想、欺骗。欺骗谁呢?欺骗自己,将不真实的东西当作了真实存在。因此,当念头出现时,无需寻找,已是妄念。



“有妄即非真有”,但凡妄想存在,所见所感都是假的。

“念念若行,是名真有。”反之,倘若每个念头都修“般若行”,才是真正的实相。

“悟此法者,悟般若法,修般若行。不修即凡。”证悟此道理之人便证悟了般若,修的也是“般若行”。修般若证悟的人是圣者,不修的则是凡夫。两者的区别,不在于声望或权势大小,而在于是否拥有智慧。

“一念修行,法身等佛。”倘若能用智慧去修每个念头——意即证悟,那么法身就是心的本性,本性等于佛。证悟心的本性,意味着看到了自己内心的佛,如《金刚经》所说,佛没有形相,佛是心的本性。

“善知识,即烦恼是菩提。”“善知识”通常指的是上师,但在《坛经》中,六祖经常称呼闻法者为善知识——某种程度上弟子也可以算是善知识。此处用比较笼统的表达方式,讲了一个非常深奥的道理,宏观上说烦恼是菩提,不过没有具体讲何种情况下烦恼是菩提,哪个烦恼是哪个菩提。

大圆满、大手印等藏传佛教的内密也有“烦恼即菩提”的说法,并且阐述得更为详细。例如,愤怒是一种烦恼,发怒的当下观照自心,见到愤怒的本性为空性,则愤怒就是佛的智慧。智慧与烦恼的区别,仅在于悟或不悟,悟了便是佛的智慧,不悟就是烦恼。

此岸和彼岸的区别也是如此。不要以为此岸到彼岸就像移民,从一个国家移居到另一个国家,其实两者之间只有一个很小的隔阂——烦恼。悟了,当下抵达彼岸,此岸即是彼岸;没有悟,此岸始终是此岸。除了此岸之外,找不到也不需要寻找另外的彼岸,此岸就是彼岸。

密法中之所以把自己观想为佛,是因为人觉悟以后就是佛,这样观想是理所当然的;本质是佛,却将自己观为众生,反而违背了真理——这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但修行时不能违背真理。

密宗为什么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本尊?比如五毒烦恼,迷时是贪、嗔、痴、慢、嫉,悟后是五智慧,以五方佛的形式显现;人由五蕴组成,证悟后五蕴也是五方佛;此外人的感官还可细分为十二处、十八界等——由此密法中便相应出现了许多本尊。有些本尊是眼识清净后的显现,有些是眼根清净后的显现,数量众多,不一而足。

日本禅宗的佛堂,往往什么都没有,空空如也。藏传佛教的佛堂,则摆满了各式各样花花绿绿的佛像,密宗的坛城也是色彩纷呈。其实这些颜色可以归纳为五个颜色,代表佛的五种智慧,亦即五方佛。

对于凡夫而言,贪、嗔、痴、慢、嫉不是五方佛,而是五毒。若能在愤怒之时了知其本质,此毒瞬间会变成智慧,所以说烦恼即是智慧。

显宗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普通显宗认为,烦恼永远是烦恼,一定要将其消灭,随后继续修行,便可得到智慧。而第三转法轮——尤其是禅宗和《维摩诘所说经》等佛经则不以为然,认为只需认识烦恼的本质是智慧,亦即烦恼即菩提,无需先消灭烦恼再获得智慧,两者并非舍与得的关系。我们之所以是烦恼深重的众生,原因很简单,就在于尚未证悟;一旦证悟,任何烦恼都是菩提,众生就是佛。







下期预告Forthcoming

凡夫与佛的区别仅仅在于迷或悟。

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最尊贵、最上乘、最重要的。

三世诸佛都是从空性中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