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91课-隐藏窍诀&名词解释
隐藏窍诀
“在无缘离戏的境界中安住”是怎么个修法
一
涉及到的讲记原文
念完回向时,观想皈依境从外围开始,圣尊们依次化为光,融入中间的莲师佛父佛母,莲师再融入自己,自己的心与上师莲花生大士的智慧无二无别,在此境界中安住片刻。
安住的时候,假如你修过大圆满、禅宗,可在这种境界中安住;若没有这方面的体悟,也可以先通过中观推理,抉择一切万法为空性,于此妙观察得出的空性境界中,稍许安住一会儿。
二
很多修法都涉及到“在无缘离戏的境界中安住”
1. 起修时
金刚萨埵修法:皈依、发心之后,念诵“阿”并做观想和安住修真如等持(“阿”字代表一切诸法的法界勝義本性,代表远离执着,代表般若波罗密多的无生大空性。念“阿”字时,安住于平等大清静空性中,这叫作真如等持。),之后观想在自己前面一肘高的虚空中,观想如大海般广阔无边的精美供品。在供品前上方观想一朵表示远离轮回杂染的千瓣白莲花。观想莲花上有一无有丝毫欠缺,如同十五的圆满月轮。圆满的月轮表示远离一切过失,具足一切功德的斷證圆满。
法王如意宝上师瑜伽:阿,轮涅诸法本净觉性中,自性不灭智慧五光界。本体具德文殊金刚尊,行相唯一怙主如意宝。
2. 结座时
金刚萨埵修法:到最后收座时,前面观想为现喜刹土的一切外器世界,全部收摄在内情五部金刚萨埵尊众之中,他们也依次化光融入自身,自身也从边缘逐渐化光融入心间的“嗡”字中、“嗡”融入“班扎”、“班扎”融入于“萨”、“萨”融于“埵”、“埵”融入“吽”字的“雅布杰”、“雅布杰”融入“小阿”、“小阿”融入“哈”、“哈”融入头部的日月明点中,到“那达”之间次第融入,最后“那达”也如彩虹消于空中般,消失得无影无踪。就这样,在无缘离戏的境界中,稍许放松而入定。
法王如意宝上师瑜伽修法:先是上师融入五色明点,五色明点从自己头顶入于心间,然后在上师的智慧与自己的分别心无二无别的境界中安住,无缘离戏。最后,这样入定一会儿。
皈依的修法:最后收座时,自己要以满怀恭敬作为缘,观想皈依境的所有圣尊,身体放射出无量光芒,普照自他一切众生,自他一切众生犹如鸟雀被石簧惊动“扑棱棱”地飞起一样融入皈依境的诸位圣尊当中,皈依境的所有尊众也从边缘逐渐融入光中,之后,融入中间集三宝于一体的上师中,头顶重楼式的一切尊众也融入下面的上师,上师又融于光中,光也消失于法界,最后自心尽可能地安住在远离分别散收的离戏法身本体中。
三
为什么这些修法里都有“在无缘离戏的境界中安住”
1. 先来界定一下名词
(1)无缘:无心识之攀缘也。
(2)离戏:远离一切戏论。
戏论:详细说可以理解为四边八戏;简单说可以理解为远离一切分别识的境界。
✅ 四边:有边、无边、亦有亦无边、非有非无边。
✅ 八戏:生、灭、来、去、常、断、一、异。
(3)本净觉性:本来清净,远离一切戏论、执着,空性和光明双运的自然本智。
从第三转法轮的术语来讲,是如来藏;从密宗的术语来讲,叫做自然本智;从窍诀派的语言来讲很简单,就是心的本性。
(4)上师的智慧:诸佛的智慧,就是光明如来藏。
2. 为什么在修法前后要观这种离戏的境界
(1)胜义实相就是无缘离戏之境界。
(2)万法都离不开空性:都在空性当中诞生,在空性当中存在,并在空性当中消失。
光明如来藏好比大海,佛菩萨及坛城有如大海的波浪。
(3)如是去修就会证悟胜义实相(以修持上师瑜伽中最后的安住为例):
“当思诸佛智慧总集师,获得与彼同份之加持。”:如果根本没有开悟,就观想自己的心融入上师的智慧之后,什么也不想,只是安住即可。不思维任何事情,既不迎接未来、追究过去,也不观察当下。静下来,在这个状态当中,一切都像虚空一样是平等、清净的。这样安住的结果,就有可能证悟——找到胜义谛的上师,即心的本性。
四
我要修我要修
1. 针对已经证悟大圆满或证悟了禅宗的开悟境界的人
直接安住
2. 针对没有这方面的体悟的人
(1)可以相似去修
也可以先通过中观推理,抉择一切万法为空性,于此妙观察得出的空性境界中,稍许安住一会儿。
(2)不知道如何抉择万法为空性....我们说说看
① 法之分类
内外道对于法的分类有很多,内道中对于法的分类也不完全相同;
此处,为便于理解和分析,将法按照人以及人之外的法进行分类。
② 何为空性
何为空性
✅ 暂时的空性:单空,即什么都不存在,是心识的对境;
✅ 究竟的空性:远离四边八戏之空性,已经超越了心识的范围,是胜义智慧的境界。
空性解决我们的何种问题
✅ 暂时:实有的执着
▫ “实有”的意思是:是一不是多,是常不是无常,是自在(不依靠任何因缘、不受任何因缘影响和制约)而不是非自在(受因缘制约和影响)。
✅ 究竟:一切识之境界。
③ 具体抉择万法为空性
抉择人无我
✅ 略说方法:观察“我”与身、语、意是一体还是他体。
✅ 详说:
🔺 抉择身无我:
方法一:
i. 如果说身体是“我”,那身体和“我”是一体还是他体?若是一体,那么身体残缺的人,比如没手、没脚、没眼睛,是不是他的“我”也缺了一块?肯定谁也不承认。如果二者是他体,那除了身体,还应该有一个“我”,可这怎么找也找不到。
ii. 抉择语无我、意无我也是同样道理。
方法二:如果“我”是由地、水、火、风组成,那么四大元素合起来是“我”,还是分开来是“我”?如果分开来是“我”,那地大、火大等每一个元素就都成了“我”,如此一来,不小心吐个口水,“我”也会少了一块……
抉择法(除了人之外的法)无我
✅ 第一步:将粗大法抉择到无分微尘(不能再小的微尘)、无分刹那(不能再短暂的时间)
✅ 将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抉择为空性(方法非常多,选择其中一种):
i. 抉择无分微尘为空性:分析无分微尘是否占据时间和空间
🔺 如果无分微尘不占时间、不占空间:无分微尘不存在
🔺 如果无分微尘占时间、占空间:从左右两个极微向中间的极微各发一条射线,而和它接触。左边发出的射线和中间的极微有接触点A,右边发出的射线和中间的极微有接触点B,现在问这两点之间有没有距离?如果没距离,那A点就成了B点,因此没有中间的极微;如果有距离,那中间的极微就有长度,因此成了可分。所以极微不成立是实法。(建议此处依靠自己画图理解)
ii. 抉择无分刹那为空性
🔺 如果两刹那接触:
▫ 两者只是部分接触,则在一个无分刹那上,具有接触和不接触的两部分,则无分刹那可分;
▫ 如果全分接触,则两刹那融合为一,无法形成心识的相续。
🔺 如果两刹那不接触:
▫ 取一个刹那,它和前一刹那不接触,中间有空白段;和后一刹那不接触,中间也有空白段。再观察前一空白段的末位和后一空白段的初位,如果两者接触,中间的无分刹那应成空白;如果不接触,两者成为不同的两分,这样,无分刹那和前者接触的部分,必不同于它和后者接触的部分,应成可分。
④ 抉择现空双运
如果空而不显:我们所有的见闻觉知都将泯灭,与凡夫人的现量相违;更有佛也无法呈现色身等过失。
如果显而不空:世界变成静止、永远无法变动的世界。
空性和显现并不互相遮障:空性是显现的空,显现是空性的显现;现空是真空妙有的关系;现是如梦如幻的现。
✅ 理解不了咋办?
🔺 想想彩虹、电影、梦:都是显而无自性的。
🔺 还不懂:请努力修加行,等待进入正科系扫荡大脑!
五
抉择空性之后,我安住不了
1. 正常显现
离戏的境界已经超越了分别识的范畴,针对初学者来说无法安住是很正常的。
2. 把我怎么办?
初学者重在以观察修抉择见解:
(1)一般初学者安住修不太合适。
因为安住修是缘一个殊胜的正见一缘不动的安住,对修行者的要求比较高。而观察修的标准不是这么高。
初学者相续中的疑惑、分别心、实执心都很重,如果没有通过再三观察正理的方式来修持,即便是安住,内心还有很多疑惑、实执、烦恼不间断地冒出来,自己没有观察的智慧也无法对治,这种修行就是浪费时间。
(2)但是修法要求我安住呀
首先抉择见解;
然后安住在见解上:不思维任何事情,既不迎接未来、追究过去,也不观察当下。静下来,在这个状态当中,一切都像虚空一样是平等、清净的。这样安住的结果,就有可能证悟——找到胜义谛的上师。
❕ 注意,上师说“也可以先通过中观推理,抉择一切万法为空性,于此妙观察得出的空性境界中”,前面的抉择见解很重要;
❕ 如果没有抉择见解,直接尝试安住,则有成为无念和尚宗的诸多过失。
参考资料:《佛法与当代社会 ——首都经贸大学演讲》、《中观总义(益西彭措堪布)》、《中观纲要(益西彭措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上师瑜伽速赐加持(慈诚罗珠堪布)》、《金刚萨埵修持仪轨(益西彭措堪布)》、《生西法师答:观察修还是安住修?》、《佛学大词典》、智悲研讨论坛等等。
编写师兄:定解B01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4091-定解B01-008】
名词解释
原文:在座的很多道友,以前听过多次四无量心的修法,也学过《入行论》的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
四无量心
(术语)又名四等,四梵行。十二门禅中之四禅也。一慈无量心,能与乐之心也。二悲无量心,能拔苦之心也。三喜无量心,见人离苦得乐生庆悦之心也。四舍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心不存着也。又怨亲平等,舍怨舍亲也。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又平等利一切众生,故名等心。此四心依四禅定而修之,修之,则得生色界之梵天,故云四梵行。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胜义菩提心
一地菩萨以上的这种境界,称之为胜义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
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就是世俗菩提心,它可以在我们世俗人的心里产生。
——《入行论》讲记
原文:什么样的人有大乘种性呢?有两种情况:按照《入中论》的观点,当你听到般若空性的法音,欢喜得汗毛竖立、眼泪直流,这是大乘种性苏醒的一种标志。
种姓
即佛及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人各具有可能证得菩提之本性。
般若
又作波若、般罗若、钵剌若。意译为慧、智慧、明、黠慧。即修习八正道、诸波罗蜜等,而显现之真实智慧。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即称般若。菩萨为达彼岸,必修六种行,亦即修六波罗蜜。
——《佛学大词典》
原文:能断除无明根本、令众生永久快乐的,唯有菩提心。
无明
为烦恼之别称。不如实知见之意;即闇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
——《佛学大词典》
原文:佛陀从慈悲的云中,普降下八圣道的雨,融入不同众生的相续,也就成了三乘等不同的解味。
八圣道
(1)正见。(2)正思惟。(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三乘
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声闻乘:又名小乘。其行人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於闻如来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惑,可证阿罗汉果。
缘觉乘:又名中乘。其行人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破无明,终於悟十二因缘之理,可证僻支佛果。
菩萨乘:又名大乘。其行人於无数劫间,修六度行,更於百劫间,值三十二相福因,可证无上佛果。
——《坲识慧集》
原文:法王如意宝有一次在大经堂专门立宗,说:相续中若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此人绝对不会堕三恶趣。
立宗
立宗者:谓以所应成自所许义,宣示于他,令彼解了。
——《佛学大辞典》
编写师兄:定解B15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5091-定解B15-004】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前行广释》第91课法师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