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也有N年之痒?你倒是挠一挠啊!
突然不喜欢某个明星了,
曾经的循环单曲听腻了,
爱穿的衣服束之高阁了,
暗恋的对象转为路人了,
……
在“生活”这条路上走着的我们,时不时会遭遇审美疲劳,但往往很快又有了新的关注点,就像不经意间踢走了脚边的一块小石子,继续往前走,不久又发现一块。
但如果你是一位佛教徒,在学佛的过程中也遭遇了审美疲劳——“一年学佛,佛在眼前;三年学佛,佛在天边”,曾经心心念念的佛法,反而越学离我们越远,甚至不知道哪天已经飞离了我们生活的轨道,那就很糟糕了!因为学佛的善缘易散难聚,一旦失去,就如同断了线的风筝,几乎很难再有找回的可能。
我们为什么会对佛法产生审美疲劳?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作怪?我们怎样才能避免这种心态的产生呢?
人的审美会有疲劳,兴趣再高也会慢慢减弱、淡化直至最后消失,甚至还会变得厌烦、反感,代之以新的兴趣。
有人说:一年学佛,佛在眼前;三年学佛,佛在天边。第一年学佛的时候,很兴奋、很积极、很精进、很想修行、很想解脱,但如果没有不断地闻思修,只是依靠最早的信心,就很难维持原状,这种积极心态过一段时间就会下降。时间长了,就慢慢淡化了。再过一段时间,刚开始的兴奋就已经跑到九霄云外去了。开始是一个对三宝很有信心的佛教徒,但有一天邪恶念头冒出来以后,就会不想闻思修行,这样我们就离佛越来越远,甚至有可能彻底退出佛教徒的行列。这就是审美疲劳的典型特征,也是我们的心理规律。
真正的骗子,就是我们自己的内心。现实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变化无常,都是内心的反映。我们一定要珍惜学佛的缘分,在因缘具足、自己身体比较健康的时候,尽快、尽量地完成解脱大业。如果哪一天身体不好了,或者出国、移民了,在基督徒的环境中生活, 闻思修的很多因缘都不具备了,就会慢慢脱离闻思修,对佛的信心、对因果轮回的概念也会慢慢消失。佛教徒的“活在当下”,就是在自己心理状态比较好、身体也比较健康的情况下,努力创造好的因素,不受无常的支配。
无常是修行的动力,修无常的人一定会好好修行。佛经里面讲,虽然烧香拜佛也有功德,但这些功德不如修一分钟、五分钟无常的功德。哪怕修一分钟的无常,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世界无常,人生短暂。我们目前的状况应该是比较理想的:身体健康,至少可以站起来走路;精神也比较健康,至少可以正常思维;学佛、修行的条件都比较理想。我们必须珍惜这一切,万事说变就变,世界本身就是这样,这就叫做无常。很多人知道这些道理是对的,但自己却做不到。这都是还没有实修,还停留在闻思阶段的标志。
佛法可以分为教法和证法。教法,就是佛经的理论内容,通过闻思就可以了解。证法,就是修行的结果——戒、定、慧。如果没有修,理论是没有办法融入到现实生活当中的。虽然佛教的观念,会对解决生活、工作中的矛盾有一些帮助,但却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真正能融入到生活当中的佛法,就是证法。如果自身有了戒、定、慧,生活不仅可以过得幸福、开心、快乐、愉快,而且可以更有意义。从此以后,生活就是修行,修行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平时就要以无常的眼光来看待世界,这样才会有修行的动力。虽然不能说佛教徒就不能追求物质享受,但却不能过度地追求一些没有必要的东西,也不要过度地去执著外在的人和事。放下万缘,事事想得开,这样修行也会比较顺利。即使没有来得及成就,也会走得比较顺利,因为在我们内心当中,已经没有什么对世间的留恋了,这样就有机会去往西方极乐世界。
该文章属于【“慧灯之光网站”微信公众号】原创,如需转载,请先和本公众号联系,申请授权。
注:本文根据慈诚罗珠堪布相关开示编辑整理
素材来源:
《慧灯之光》第十册《四圣谛》
文中小标题为方便读者所加,灰色字为小编语
图片来源:摄图网
• END •
【 官方网站:huidengzhiguang.com 】
【 慧灯之光禅修公众号:HDZG_ZEN 】
点“在看”,利益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