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藏大师年谱
吉藏年谱
公元550年 梁武帝 太清四年
吉藏1岁。侯景作乱。五月,梁武帝崩。
吉藏生于金陵。
吉藏,俗姓安,先世为安息人。祖父时因避仇而移居南海(广州),“居于交广之间”。后迁至金陵,遂生吉藏。家世奉佛。
公元552年 梁 承圣元年
吉藏3岁。去年十一月,侯景受禅。是年四月,侯景败死。江南残破。
真谛居金陵 正观寺,译《金光明经》。
公元553年 梁 承圣二年
吉藏5岁。
父引吉藏见真谛,请真谛为之取名。真谛“问其所怀,可为吉藏,因遂命也”。
公元554年 梁 承圣三年
吉藏6岁。
二月,真谛还豫章(江西 南昌)。
是年,吉藏父亲出家,法名道谅;其“精勤自拔,苦节少伦,乞食听法,以为常业。每日持钵将还,跣足入塔,遍献佛像,然后分施,方始进之。乃至泣唾便利,皆先以手承取,施应食众生,然后远弃。其笃谨之行初无中失。“道谅常领吉藏听兴皇寺 道朗法师(即法朗)讲法。据说,小吉藏此时已能”随文领解,悟若天真“,可见其夙根聪慧,”殆非积学“也。
公元555年 梁敬帝 绍泰元年
吉藏7岁。
是年,吉藏投摄山寺 法朗出家。吉藏在法朗座下进步神速,其“凡所咨禀,妙达指归,论难所标,独高伦次,词吐赡逸,弘裕多奇”,才学识见,辞章风骨,在同龄学僧中已独具一格,显出一代大师气象。
公元557年 陈武帝 永定元年
吉藏9岁。
十月,梁禅位于陈。
慧勇依摄山 止观寺 僧诠听法。法朗、慧辩、慧勇、慧布时称为“诠公四友”。
公元558年 陈武帝 永定二年
吉藏10岁。
五月,辛酉,陈武帝效法梁武帝,至大庄严寺舍身。
十一月,法朗奉敕出山,入京,住兴皇寺。吉藏当于是时随往金陵。
公元567年 陈临海王 光大元年
吉藏19岁。
吉藏已能当众复述师讲,其精辩允当,锐利从容,学问辩才,俱臻上游。而酬对接物,绰有余美,因而名誉京邑。
公元568年 陈临海王 光大二年
吉藏20岁。
智者大师至金陵宏法,时年31岁。
公元569年 陈宣帝 太建元年
吉藏21岁。
是年正月十一日午时,真谛卒于南海,时年七十有一。
吉藏受具足戒,并坐夏学律。是时,吉藏“声誉转高”,陈 桂阳王“钦其风采,吐纳义旨,钦味奉之”。据此,则此时吉藏当已能独立讲法。
公元574年 陈宣帝 太建六年,北周武帝 建德三年
吉藏26岁。
五月,丙子,北周武帝禁佛 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俗。僧道还俗200余万。
北周禁佛 道、汰沙门当给吉藏留下深刻印象。盖北朝由北魏太武帝于太平真君七年(即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46年)初起发难,致义学纷散,之后虽有北魏文成帝于兴安元年(即元嘉二十九年,公元452年)重振佛教,而此时北方义学已无可称,惟赖禅学与南方之义学相较,虽曰“宋风尚华,魏风犹淳”,各有所好,然亦由于北方之义学无人传扬也。及至北周武帝灭佛,即禅僧亦无可逃,至玄高被杀后,中国北方佛教几无可言者。而此时之南方,梁 陈二代诸帝奉佛甚谨。亦由几代帝室之推崇,三论得以代成实而复兴,台宗亦得以兴布于江南,中国佛教最早形成的两大宗派俱创于此时。由此可见,佛法之兴盛亦颇有赖于帝室、权贵之护持。吉藏逢此乱世,于此自当深有感触。顾其兴化之时,常与隋、唐帝室过从繁密,此非求名利,实以宏法为务也。
公元575年 陈宣帝 太建七年,北周武帝 建德四年
吉藏27岁。
秋,九月,智者率弟子离开金陵,入天台山修止观。
公元577年 陈宣帝 太建九年,北周武帝 建德六年
吉藏29岁。
北周武帝灭北齐,没收齐境寺庙4万所,还俗僧众300万。
公元580年 陈宣帝 太建十二年
吉藏32岁。
五月,北周天元皇帝(宣帝)死,以敬帝年幼,杨坚总知中外兵马事。
六月,庚申,北周恢复佛、道二教。
公元581年 陈太建十三年,隋文帝 开皇元年
吉藏33岁。
二月,北周亡,隋兴。隋文帝下召奖劝出家。令于五岳各置佛寺一所,于襄阳、隋郡、江陵、晋阳各置佛寺一所。
是年九月二十五日中夜,法朗入寂,年七十五。
公元583年 陈后主 至德元年,隋 开皇三年
吉藏35岁。
慧勇寂。隋复兴天下佛寺。
公元585年 陈后主 至德三年,隋 开皇五年
吉藏37岁。
智者大师奉召入金陵。
公元587年 陈 祯明元年,隋 开皇七年
吉藏39岁。
慧布寂。
公元589年 陈 祯明三年,隋 开皇九年
吉藏41岁。
正月,隋兵渡江,攻陷金陵,俘陈后主。陈灭,隋统一全国。智者去金陵,住庐山 东林寺。
公元590年 隋 开皇十年
吉藏42岁。
隋已平定百越(浙、闽),而金陵累经烽火,残破已极,吉藏身遭丧国之痛,遂与智者先后离开金陵,于是“东游秦望(秦望山),止泊嘉祥”,进住会稽 嘉祥寺,表演经论,不绝如住(前后有七、八年),后人因此尊为嘉祥大师。据说此时问道者常达千余人,一时“禹穴成市”。有弟子智凯随侍。吉藏之《无量寿经义疏》当著于此时。
当陈、隋废兴之际,僧俗逃散,寺观荒芜,吉藏率诸弟子往各寺中收聚经疏,保存于“三间堂内”,平定之后,得以整理阅读。故在当时诸名家中,吉藏的“目学之长”,无人能及,其著疏中“注引宏广”,亦有赖于此。
智者应召赴江都。十一月,设千僧大会,智者为晋王受菩萨戒,赐法号曰“总持菩萨”。晋王奉其为“智者”。
公元592年 隋 开皇十二年
吉藏44岁。
晋王于江都(扬州)营建慧日、法云道场。
公元595年 隋 开皇十五年
吉藏47岁。
吉藏撰《大品经广疏》。
智者于江都坐夏。七月二十七日,晋王致疏智者请入住江州 栖霞寺。八月六日,栖霞寺僧保恭等奉请智者来居,未允。
公元596年 隋 开皇十六年
吉藏48岁。
春,智者率众返天台。章安 灌顶于称心精舍讲《法华经》,从学者众。时吉藏在会稽嘉祥寺,离天台不远。“闻称心道胜,意之未许;求借义记,寻阅浅深。乃知体解心醉,有所从矣”。“餐禀法华,发誓弘演”。
公元597年 隋 开皇十七年
吉藏49岁。
吉藏致疏请天台 智者大师讲《法华经》,智者因病未赴。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时,智者大师于天台 石城寺入灭,终年六十岁。
公元599年 隋 开皇十九年
吉藏51岁。
隋 晋王 杨广建四道场。吉藏“名解著功”,遂敕住扬州 江都 慧日道场,其“札事丰华,优赏论异”,礼遇颇隆。约于此时撰成《三论玄义》一卷和《胜曼宝窟》六卷。不久,又在长安设立日严寺,延请吉藏居之,“欲使道振中原,行高帝壤”。此时,吉藏渐由江南行化至北方,亦使三论之影响由南及北。由于吉藏的个人魅力和三论诸师的影响,其初至长安时“道俗云奔”,众人“见其状则傲岸出群,听其言则钟鼓雷动”,钦佩不已。不久,“藏乃游诸名肆,薄示言踪。皆掩口杜辞,鲜能其对”。大概北人简约,义学非彼所长。此时,“京师欣尚,妙重法华”,而吉藏已借阅过灌顶的义记,妙善法华,因此随缘开解。一时,“七众闻风,造者万计。隘溢堂宇,外流四面,乃露浸广筵,犹自繁拥。豪族贵游皆倾其金贝,清信道侣俱慕其芳风。藏法化不穷,财施填积。随散建诸福田。用既有余。乃充十无尽藏”。可见此时影响之大。撰《净名玄论》八卷。
慧觉敕住慧日寺;道庄、智炬亦敕住日严寺。智凯返静林寺;成实师智脱住日严寺,敕智脱讲《净名经》,储、后亲临听讲。吉藏与智脱辩论,“词锋奋发,掩盖玄儒,道俗翕然,莫不倾首。”
公元602年 隋 仁寿二年
吉藏54岁。灌顶入京。是年灌顶42岁。
文帝敕吉藏撰《净名疏》、《中论疏》和《十二门论疏》;敕令五十三州建舍利塔。
仁寿中年,营造高百尺之曲池大像,积久未成。吉藏“乃就居之,旬日之间,施物连续”,即用所施之物造像,“峙然高映”。
公元604年 隋 仁寿四年
吉藏56岁。
吉藏奉帝命撰成《维摩经义疏》。
公元605年 隋炀帝 大业元年
吉藏57岁。
吉藏请人抄写两千部《法华经》。静琬发起在幽州 房山石刻大藏经。
公元608年 隋 大业四年
吉藏60岁。
吉藏撰成《中论疏》、《百论疏》、《十二门论疏》。三论注疏的完成是她创立三论宗的标志。
公元609年 隋 大业五年
吉藏61岁。
吉藏与僧粲等三十余人辩论。
时吉藏在京“神弁飞玄,望众当世。”齐王“一见欣至而未知其神府也。”又“每怀摧削,将倾折之。”故于“西京本第盛引论士三十余人”,又有“京辇英彦相从,前后六十余人。”“时众以为荣会也,皆参预焉”。吉藏登座为论主,独当群雄。出口成章:“已有怯之心,登无畏之座;用木纳之口,释解颐之谈。”如此有数百句。齐王顾学士傅德充曰:“曾未近锋御寇,止如向述,恐罕追斯踪。”傅德充则说:“动言成论,验之今日。”赢得“王及僚友同叹称美。”此时有自号“三国论师”的僧粲法师,最先发问。僧粲亦是当时名僧,据说他“雄弁河倾,吐言折角”,可谓劲敌。每当僧粲发问时,“英华命章,标问义筵,”听者常以为吉藏无以酬及;而吉藏“对引飞激,注赡滔然,间施体貌,词彩铺发”,轻松化解,却又“牒难接解”,反问设难,听者又以为僧粲无以为嗣。如此往还抗辩四十余翻,而“藏犹开折不滞”。齐王“更令此座接难”,吉藏依旧应对自如。“义声才卷”,僧粲“又续前难,势更延累”,双方辩难往还“二三十翻,终于下座”,“从午至夕,无何而退”。于是“芳誉更举,顿爽由来”。时人“异藏通赡坐制敌,重粲继接他词,慧发锋挺”,论辩双方俱获美誉。齐王还以为未得尽言,“更延两日,探取义科,重令竖对”。“皆莫之抗也”。齐王终于信服,乃“稽首礼谢,永归师傅”。赠予双方“吉祥尘尾,及诸衣物。”
公元617年 隋 大业十三年,隋恭帝 义宁元年
吉藏69岁。
吉藏造二十五尊像置于长安 日严寺,“昏晓相仍,竭诚礼忏”。并造普贤像,“躬对坐禅,观实相理”。是时,举国构兵,天下骚动,讲学不易,故偏重禅观。
弟子智命听吉藏讲《三论》 《法华》。
十一月,李渊克长安。“亲召释宗,谒于虔化门下”,释门众僧以吉藏机悟有闻,成推其应对。乃对曰:“惟四民涂炭,乘时拯溺,道俗庆赖,仰泽穹旻。”赞其能拯民以时。李渊大悦,劳问良久,“不觉影移”。之后又“别敕优矜,更殊恒礼”,优待吉藏,更越往时。
公元618年 隋 大业十四年,恭帝 义宁二年,越王 皇泰元年,唐高祖 武德元年
吉藏70岁。
三月,隋炀帝死。五月,隋恭帝禅位于唐。吉藏住长安 实际、定水等寺。长安 会昌寺立。
公元619年 越王 皇泰二年,唐 武德二年
吉藏71岁。
唐高祖敕吉藏住长安 会昌寺。
公元620年 唐 武德三年
吉藏72岁。
唐统一全国。敕吉藏等十大德维延佛教。
公元623年 唐 武德六年
吉藏75岁。
五月,吉藏撰《死不怖论》后,于长安 实际寺圆寂。
是年,吉藏“年气渐衰,屡增疾苦”,一度病情严重。皇室重视有加,“敕赐良药,中使相寻”,病情也因之有所好转,然终究已届日暮之年。吉藏亦自知“势极难疗,悬露非久”,遂进遗表于唐高祖 李渊,曰:“藏年高病积,德薄人微,曲蒙神散,寻得除愈,但风气暴增,命在旦夕,悲恋之至,遗表奉辞。伏愿久住世间,缉宁家园,慈济四生,兴隆三宝。”同时,亦致疏“储、后、储王”,“累以大法”,希望皇室能兴隆大法,护持佛教。
次日“清旦,索汤沐浴,着新净衣,侍者烧香,令称佛号,藏跏坐俨思,如有喜色,斋时将及,奄然而化。”有“遗命露骸,而色愈鲜白。”将殁之日,又曾做《死不怖论》,略云:“……略举十门,以为自慰。夫含齿戴发无不爱生而为死者,不体之故也。夫死由生来,宜畏于生,吾若不生,何由有死?见其初生,即知终死。宜应泣生,不应怖死……”落笔而卒。
吉藏死后,唐高祖 李渊“有敕慰赠,令于南山觅龛安置”。“东宫以下诸王公等”,都“致书慰问,并赠钱帛”。时为秦王的李世民有书曰:“诸行无常。藏法师道济三乘,名高十地,惟怀弘于般若,辩囿句于解脱,方当树德净土,阐教禅林;岂意堪露晞晨,业风飘世。长辞奈苑,遽掩松门。兼以情切绪言,见存遗旨,迹留人往,弥用凄伤。”
后遗体送于南山 至相寺,时方五月,正当炎热,而“坐于绳床,尸不摧臭,跏蚨不散”。有“弟子慧朗,树续风声,收其余骨,凿石痤于北岩,就而碑德。”
唐 道宣律师在《续高僧传》中对吉藏评价道:“初,藏年位息慈,英名驰誉,冠成之后,荣扇逾远。貌相西梵,言实东华。含嚼珠玉,变态天挺,剖断飞流,殆非积学。对晤帝王,神理增其恒习;决滞疑议,听众忘其久疲。然而,爱狎风流,不拘俭约,贞素之识,或所讥焉。加又纵打论宗,颇怀简略,御众之德,非其所长。”
吉藏为当时义学大师,一生讲经不懈,计讲三论一百余遍,《法华》三百余遍,《大品》、《智论》、《华严》、《维摩》等各数十遍。又勤于著述,据称其著作有五十余种,现存近三十种。最重要的有《中观论疏》二十卷、《百论疏》九卷、《十二门论疏》六卷、《大乘玄论》五卷、《二谛义》三卷、《三论玄义》一卷、《二谛章》三卷。对后世影响极大。
吉藏有弟子多人,主要有慧远、智拔、智凯、智命、硕法师、慧灌等,其中以慧远较为突出。慧远继吉藏之后,敷传法化,后移住蓝田(陕西蓝田)悟真寺,时至长安弘化。智凯常住余姚(浙江 余姚)小龙泉寺敷讲三论、大品,后至嘉祥寺讲三论,四方义学云集,多至八百余人。硕法师不见于僧传,著有《中论疏》十二卷(已佚)、《三论游意义》一卷。元康出自硕法师门下,贞观中奉昭入长安 安国寺讲三论。有《三论疏》及《玄枢》二卷,均佚。又有《肇论疏》三卷现存。
高丽僧慧灌于隋时入嘉祥寺从吉藏习三论。公元625年,慧灌赴日本,于飞鸟元兴寺弘扬三论,创立了日本第一个佛教宗派——三论宗。慧灌后传福亮,福亮传智藏,智藏传道慈。智藏、道慈两次渡海入唐学三论宗旨,为日本三论宗之第二、第三传。
唐武宗灭佛后,吉藏注疏散佚,加上摄山后学与禅宗合流,三论因此而一蹶不振,终致失传,而日本之三论传承却绵绵不绝。及至清末民初,吉藏章疏复得以从日本请回,中华三论复兴有望,唯赖吾等后学努力耳!
2000年1月12日
转自慈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