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6) 返回

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6)

钦哲诺布 骑着蓝色獅子BL 2022-07-01
宗萨钦哲仁波切曾说

如果用某种策略来管理我们的人生

首先我们需要制定一个人生目标

然后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我们需要资源和规则

但在这个生命的策略里

最重要的我们却遗漏了

这个策略叫做幻觉


在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中

我们总会被困在这场游戏中

久而久之就忘了这只是一场游戏

因为我们没有认知到幻觉

《宝性论》就在阐释这个幻觉

在幻觉之外并无任何真实存在

而这就是你唯一有的真实


又到了周五更新宝性论的时间

今天连载《宝性轮》的第六讲

在通往佛性的旅程上 

让我们去逐步学习和掌握

人生最大、最关键的生命策略

那就是对幻觉的认知


(图片来自网络)


 后四金刚句  

  • • 主讲人:宗萨钦哲仁波切

  • • 地点:法国多尔多涅(Dordogne)

  • • 翻译:宝性论读译小组

  • • 版权:Siddhartha’s Intent


23

真如有垢及无垢,无垢佛德佛事业,
从彼生起三宝善,证悟胜义诸佛境。

现在要详细地解释为什么有三宝。理由有四:

一、当佛性与尘垢或染污一起出现,或佛性被尘垢、染污所包覆;
二、当这同一个佛性离于暂时染污;
三、佛具有诸如十力等伟大功德;

四、佛以无穷的事业化现,以利益众生。

因为这四种理由,出现了“三宝”的概念。这个偈颂让人惊叹!这是个了不起的教法。我们有三宝作为皈依的对象,然而,是谁指派三宝作为我们应该祈请的皈依对象呢?弥勒说,没人指派!那么三宝来自何处?来自“界”,即元素或佛性。当佛性被染污包覆,当它离于染污,然后是佛行事业及佛的力量。我们有这四种理由,包括佛性被包覆的时候。

当佛性被包覆,于是有“道”的存在,然后有我们对于某种典范的渴望或参考,然后谈到稀有珍宝的概念。最后弥勒总结说,这超越我们平凡的概念。

最让我感到惊叹的部分是第一种理由。我们刚才看到,有四种理由说明为什么有三宝,第一种是当佛性被染污包覆时。我要再一次用窗户的例子来烦你们。玻璃本身是洗净以前及垢染以前的状态,玻璃与尘垢、干净无关,它纯粹就只是玻璃。现在它被暂时的尘垢所包覆,因此可以被清洗;清洗之后,就会有个我们称为“干净玻璃”的功德特质,这被比喻为诸如十力等的佛功德。例如,当玻璃干净了,你便可以透过玻璃看见掉落下的叶子,这就像是无量的佛行事业。

因为有这四种理由,所以有三宝。干净的窗户被比喻为“佛”;尘垢非窗户,因而可以净除,这个事实被比喻为“法”;那些满怀信心、清洗窗户的人,洗除暂时的、非玻璃的尘垢,他们是“僧”。这就是“道”。

弥勒对于三宝的引介,令人惊叹!我想你们找不到比这更好的说明了。在究竟的层面,只有已经了解究竟本质的人,才能对此说明、解释。

24

如是三宝此种性,遍知诸佛妙境界,
彼亦四相依次第,以四根据不思议。

三宝存在的理由将会再解释一次。有四种理由,只有佛了解,一般凡夫无法理解。


四个悖论

25

清净而具杂染故,无而杂染而净故,
法不离而不现故,任运而无分别故。

弥勒以四个悖论更详细地解释个中道理。这些道理令人[1]惊叹、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以下就是这四个悖论。

第一个悖论:「界」、佛性是本初清净,然而它伴随着客尘染污或为客尘染污所遮盖。这是一个悖论,也是为何有三宝的理由之一。

第二个悖论:虽然染污从来不是佛性的一部分,但是当你在道上修持时,看起来似乎有染污被净除。你真的必须仔细聆听《宝性论》,因为它没有太多赘语。

第三个悖论:纵使佛的一切功德,比如十力、三十二相、八十随好,一直存在凡夫之内,不增、不减、不变易,但我们却看不见。例如,佛的相好之一为「唇色赤如苹婆果」,那是很特殊的一种水果。那些功德一直都存在,我们却看不见;这是第三个悖论,也是为什么有三宝的另一个理由。我现在说话的口气十足像是「他空派」!

我们这里谈的是佛的所有功德,不只是佛的意功德或法身之类的内容,不只是那些。他空派的人认为,佛的每一项功德此刻就存在我们之内,包括佛的每一根头发;这是为什么我强调佛的嘴唇。同样的,当佛伸出他的广长舌,舌头覆盖他整张脸,但我们现在看不见;这是悖论。

根据伟大的他空派大师,所有这些功德此时就存在着;这段陈述非常重要。当众人说「人皆有佛性」,他们通常指的是某种潜能。这种说法几乎像是你把某个东西放入特定的溶剂里,然后那个特殊的化学物质会扩大成为佛!我们就是那么想!但那不是弥勒此处所说的。佛的一切,乃至佛的每一根头发,此刻就存在。

第四个悖论:虽然佛的悲心无穷无尽、无所不在且周遍一切,但佛没有任何作意。

26

所觉以及觉悟体,觉悟支及觉他故,
依次所觉为净因,其余三者为净缘。

继续解释理由。佛性需要去实现、了解或了悟;一了悟到佛性,即获得证悟,证悟正是佛性。当你了悟佛性,佛的功德随之生起;而后你怀着大悲心,帮助别人了解佛性。这里我们再度谈到四个悖论。第一个悖论是真实的「因」,其余三者为「缘」。是什么的因?是「道」的因,亦即「三宝」的因。

我们现在要真正进入有关佛性的详细解释。佛所给予的教法,其主要目标或精髓是「法界」,或称「现象界」,即诸法的范畴(藏chokyiku:法身)。有时候,佛较常以「空性」解释法界,有时较常以「空性的功德」解释,比如十力或三十二相,于是我们有「佛性」这类教法。

米滂仁波切说,对我们而言,了解佛性与空性的一体性非常重要。但这很难理解,不仅是在智识上很难,在情感上也不容易,因为我们常常落入边见,常常忘记二者为一体。有的人不喜欢空性这部份,于是他们落入常见,并以此来解释佛性。有的人落入断见,因为他们认为所有一切功德及佛功德的力量并不是本初俱生于法界。如果你落入任何边见,就永远会遭遇难题,不仅在智识上,也在你的修持中。我们已经讨论到米滂仁波切在其释论中对此所给予的一些解释。

谈到种姓、类型、种族或元素时,有另一种危险,有些早期的藏区学者为此所苦。这种危险是,我们也许会把元素解读为某种潜能。许多学者认为,一切有情众生皆具有获得证悟的潜能,他们将这潜能视为佛性。但米滂仁波切对这说法不满意,特别是如果这种潜能是有为法。

当然,潜能也有不同的定义,当它具有因果的过程,通常这个「因」会转变成为「果」。例如,种子转变成芽,这意味种子不再存在;当种子不再存在,这表示芽的生起、芽的存在。但米滂仁波切不接受这种说法。依他的看法,我必须说这也是弥勒的看法,事实并非如此。米滂仁波切的释论对此有非常深入的阐释。

许多学者们认为,我们的佛性好比种子,随着我们的修持,它转变成全然证悟的状态。但依据米滂仁波切所说,佛性并不像是种子,佛性本就具足芽的一切功德特质。事实上,根据米滂仁波切,我们甚至不能称之为「芽」,因为「种子」和「芽」是道上的语言。

因此,如龙钦巴所言,所有我们所谓的修持和积聚福德资粮,像是持诵金刚萨埵咒及做大礼拜,它们的作用只在净除障碍。我那个糟糕的窗户比喻很能解释这点。因为,假使我们像早期的一些学者一样相信佛性是一种潜能,如同转变成芽的种子,那么结果我们会说,这扇窗户、这片玻璃改变了;但事实不是如此。垢染以前和清净以前的玻璃从未改变过,所有我们清洗、喷洒的动作都只清除了污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佛的一切功德,包括他的每一根头发,都是离系果。


「注解」

[1]  悖论亦称吊诡或诡局,是一种导致矛盾的命题,通常从逻辑上无法判断正确或错误。


- 翻译/宝性论读译小组 -

- 版权/Siddhartha’s Intent -



到目前为止
宗萨钦哲仁波切共讲过五次《宝性论》
在法国讲述的这一次
被认为是最完整 最深奥的一次
效法玄奘和鸠摩罗什大师
《宝性论》读译小组经过十几年的努力
让这部释论的中文版得以首次呈现
我们将在每周五持续更新
相约星期五
相约在对幻觉的认知里

邮箱:zhengjian2007@163.com

宝性论往期回顾

1

宝性论 Uttaratantra | 翻译的缘起

2

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1)

3

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2)

4

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3)4

5

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4)

6

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5)


 宝性论 Uttaratantra下载 

我们将陆续把每周发布的内容上传到以下网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