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演讲】依止上师
依止上师最为重要。从什么时候算依止呢?从你在某位上师那里听过密法、得过灌顶时起,他就成了你的上师,你也就算依止他了。
依止前一定要观察好。就像买东西,是哪个厂出的?过期了没有?有没有副作用?如果是找对象,对方的家庭背景、文化程度、经济状况怎么样?……这些都有必要提前了解。
昨天我听到两个大学生的谈话,一个人问另一个:“你男朋友有没有车?有没有房子?有没有钱?有没有地位?”
当时我想:噢,她们对这些这么关心,观察这么仔细,如果依止上师前也这么观察就好了——“这个上师有没有智慧?有没有悲心?有没有传承?有没有清净戒律?”
观察久一点你才会知道,他是不是有资格摄受你。只看广告,“某某上师来了,要灌顶”,比如我要灌顶,你们就来了,之前根本不知道我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就有点草率了。
观察的时间一般是六年或十二年。元帝忽必烈很有佛教学识,他在观察六年后,对八思巴说:“我观察您六年了,现在相信您的确是一位具德上师,请您为我灌顶吧。”“你观察我六年,”上师说,“从今天开始,我也要观察你六年。”
你观察我六年,我观察你六年,十二年就过了。十二年虽然不短,但根据《事师五十颂》来看,这种谨慎对你日后的修行具有大义。事前不观察,依止后才看“这个上师有没有资格”,就没有意义了。
你们都知道密法要保密,但为什么保密?不是因为有过失,是因为珍贵。就像你家里的金银珠宝、银行卡密码,这些你不会公开,公开了,就被人偷走了。同样,了解了生圆次第、大圆满教义的人知道它珍贵,不会公开讲,一旦公开了,就会失去加持。所以,上师们在传授灌顶和窍诀时都非常谨慎。
如此珍贵的密法,当你得到时,修学它的关键在哪儿?就在依止上师。既然依止上师这么重要,那我们对依止前的观察、依止后的依教奉行,就应当重视。
我听说这边有通过广告选择善知识的,这可能不太妥当。广告说有上师来传法,你去看看可以,从他身边人那里或各种渠道了解一下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不行就去他的家乡或寺院,看他在当地是什么人物。
这是需要的。就像很多企业家有了合作意向后,他会飞过去和对方见个面,到厂里看看,见对方真有实力,才会谈判、签合同。佛教的师徒因缘关系到生生世世,这么重要的事,为什么不谨慎?
不过现在很多人喜欢冲动,一听说上师来了,以为真是佛来了,匆匆忙忙依止。但依止后又不会观清净心,以致师徒间常常发生矛盾,什么矛盾都有。
所以,依止前一定要好好观察。如果能以这种谨慎态度开始你的修行,一路就比较稳妥了。
观察过后,如果你发现这是一位具德上师——就像《前行》 、《事师五十颂》 里讲的,上师应具的十二或十四个法相中,他至少具足了戒律、慈悲、智慧等部分功德,这时候你就可以依止他。如果连慈悲心都没有,就失去了摄受弟子的条件,不要依止为好。
当然,依止到具相上师以后,我们自己也要有弟子相,比如,至少懂得以恭敬心来依止。
摘自怎样修学密法——香港理工大学演讲
本月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