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宗萨钦哲教言 >> 礼仪与成规! 返回

礼仪与成规!


礼仪基本上是仪式的一种,它受限于不同的习俗与文化,因此有多种的形态与目的。礼仪可以是好的,但它也可能变得非常繁复而遮蔽了更重要的东西。


米拉日巴说:“如果我生病时没人闻问;如果我死亡时没人哭泣;如果我能独自死在僻静的闭关处,那么,身为瑜伽士,我会非常满意。”他对于别人对他鞠躬多深、他的墓碑石多大,都毫无兴趣。这是大修行者的态度,他们不在乎外在的展现,也不需要社交礼仪。


在米拉日巴和玛尔巴之间,也没有什么礼仪或成规。玛尔巴不需要戴著华丽的顶冠或从事虚假的游戏来让弟子感到开心。米拉日巴也从来不做任何虚假的游戏来取悦上师。但今天,如果有导师暗示要采取玛尔巴对待米拉日巴的方法,他就会即刻失去弟子。


在不丹,对上师尊崇的修持,几乎仅剩形式上的行礼如仪了。不丹人认为他们都必须弯腰鞠躬并接受加持,结果他们几乎对任何人,即使对方与仁波切或喇嘛几乎都沾不上边,也要弯腰鞠躬。


通常,喇嘛在法会上或重要的送往迎来时,会将手放在人们的头顶上,但现在已经变得过度泛滥。人们在每个早晨、每个傍晚,或每次喇嘛离开一下,就要接受加持。



对比起来,有一次我在拉萨绕行巴廓圣路。有个高大的康巴人靠过来,跟着我绕行了几圈。过程中,他像很多康巴人一般,直眼瞪着我,丝毫没有禁忌。后来,我走累了,就坐在一个板凳上休息。


他走到我面前,说:“我听说你是宗萨钦哲?”


我答到:”我想是吧,反正那是人们称呼我的名字。“


他一听,就解开卷在头上的长辫子,说:”既然如此,你可以把手放在我头上吗?“但他也不弯身,所以我花了很大的力气才碰到他的头顶。随后,他把辫子卷回头上去,取出他的钱包,自己留了十元人民币,然后把其他的钱揉成一团,丢到我的包包里,没有用信封,也没有礼仪。他用藏语对我说了一句类似“不要搞砸了”的话,意思是:他已经降服于我,所以我应该照顾他。


过后,我又遇到他好几次,但他并不再来要求加持。对他而言,一次手碰头的加持就够了,他不觉得需要一次又一次的要求加持。


这位康巴人很特别。多年来,我注意到有一整套的不丹及西藏礼仪,被强行加诸于西方弟子身上,但它们经常起不了作用,因为这些习俗原本就不是为了西方人的身体所设计的。



西藏人不应该强迫塞尔维亚人用伸舌头来表示尊敬,如果穿西装的美国人在公共场合中,对他上师伸出舌头来表示礼敬,看起来会相当荒唐,特别是对其他那些真正有好奇心,想要寻找心灵之道的西方人而言,更是无法理解。


类似上师进来时我们起立,或用双手送上东西等一般性的礼仪,都是优雅而令人启发的举止,但是没有所谓唯一正确的作法,因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殊优美而礼貌的礼仪形式。我这么说可能西藏人会感到讶异,但我认为英国人在许多层面上,比西藏人还有礼貌。


最重要的是要记住,上师——弟子的礼仪基础,在于纯净的净观。因此,不把上师看成同侪,是礼仪的精要。仪式性的礼仪对培养纪律而言有其重要性。特别是密乘修行者,可以用礼仪来做为修持正念的工具。


礼仪的效果与发心有关,穿著整齐、涂上口红去见上师,可以是积聚福德的方式。如果一个懒散又厌恶正式服装的人,以尊敬的发心穿上西装、佩上领带去见上师的话,他就积聚了福德。


通常,你到了西方的佛法中心,会发现佛堂里充满了衣著邋遢的男女众。他们愿意在上班时穿著西装,却选择穿著睡衣来参加佛法开示。不仅如此,每个人还各自带足了半大箱的文化饰物,把佛堂装饰成社区瑜伽健身中心,完全缺乏塑造仪典气氛的礼仪或发心。



公众号推荐

公众号名称:宗萨钦哲教言
公众号域名:zongsaqinzhe
更多佛学添加个人微信:CRNMSS

(欢迎点击上方名片关注)



愿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修行中的感受

还有佛教的教言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