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本源的秘门 |《解义慧剑释》03
1
证成理
前面讲了胜义和世俗的法尔:胜义的法尔,就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世俗的法尔,就是诸如火的本体是热性的、水的本体是潮湿的、风的本体是动摇的等名言本性。
上述世俗和胜义的法尔,如果依靠切合实相的正理来观察,就能无误通达,也就是说,它们以事势理成立。什么是事势理呢?就是完全符合实际的道理,即真正的正理——观察名言量与观察胜义量。在事势理面前,任何人根本说不出与之相反的道理,这叫做“以事势理成立”。比如,用五种抉择胜义的理证进行观察的时候,一切万法的本体完全成立为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这是谁也没办法否认、推翻的事实,即以事势理成立。这样的事势理,也就是证成理。
“现相”指名言中火的本性是热性等显现,而“现相的实相”就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它们两者的自体,以两种途径可以了知:一是现量,一是比量。也就是说,现相和实相依靠现量来了知的也有,依靠比量来了知的也有。
名言中眼睛看见红色的柱子,这就是现量见到;名言中也有比量来了知的,如以现量见的烟为因,推出山上有火,或者以现量见的所作为因,推出柱子是无常,等等。可见,在名言中由根识亲自见到的现量也能得出结论,有些虽然根识见不到,但是通过比量的推理也可得出结论,有这两种情况。
胜义的法尔或法性也要通过现量和比量来成立。通过现量怎么成立呢?圣者入于根本慧定的时候,一切万法的本体如理如实地现见,这种远离一切戏论、无有任何执著的本体就是以现量成立。通过比量来推知胜义谛,就像《入中论》和《中观根本慧论》所讲的那样,中观宗用共同和不共同的因来进行推断的时候,完全知道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由此可知,现相和实相通过现量和比量完全可以了悟。
2
四种现量略述
概而言之,现量有四种(如果观待所见二谛,能见之现量则有名言现量和胜义现量两种):
第一种叫根现量,即不被眼翳或因坐车船等产生的眩晕之类的迷乱因所染,根识直接缘取外境的自相,比如正常的眼睛看见柱子。也就是说,根识不被任何错乱因所染,真实见到了外境自相,这就是根现量。
第二种叫意现量,即相续没有疯狂的因,意识明明清清缘取所见的对境。
第三种叫自证现量,即不依靠其他因,心完全能领受到自己的本体。
第四种叫瑜伽现量,即修行人通过修行(包括修禅定、念咒语等),起现超越凡夫根识能力的、能知道万法真相的境界,瑜伽现量有很多层次。
不管是哪一种现量,它的对境完全是自相,不像分别念的对境是总相,所以它必须离分别。
3
四种现量的必要
根现量:五根所产生的五种识,是依靠眼根产生的眼识、依靠耳根产生的耳识、依靠鼻根产生的鼻识、依靠舌根产生的舌识、依靠身根产生的身识,这五种识明明了了领受自己的对境:依靠眼睛,色法上的白色、红色等完完全全在眼识前显现……这就叫做根现量。
意现量:就是依靠意根而产生、对内外法明断的意识。“断”在藏文中有知的意思,也可理解为判断或断定。它明明断定内法和外法,色法等外法,境相完全能明白,意识方面的内法,像梦中之境,这些也完全能了知。对外也了知、对内也了知,这样的现量就叫意现量。如果没有意现量,那就不可能有共同了知内外一切法的识,这也就是意现量存在的必要。
瑜伽现量:是指修行人依照上师和佛陀的教言进行修持,即首先闻思,然后到寂静的地方去实修寂止与胜观无二无别的道理,修持之后获得超越凡夫根识的境界,这种境界就叫瑜伽现量。那个时候,虽然看得见凡夫根识根本见不到的各种境相,但并不是用肉眼来看见的;心里也全部明白他人的心思,但并不是依靠推测和比量来了知的……这种依教修行所获得的超越凡夫的境界,就是所谓的瑜伽现量。
瑜伽现量可从入定和出定两方面来分析,圣者入定时能无误了知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本体,这就是入定的瑜伽现量;声闻、缘觉、佛陀在出定时,分别可以见二千世界、三千世界、无数世界(《俱舍论释》等相关论典中有详细宣说),这就是出定的瑜伽现量。在《量理宝藏论》中瑜伽现量分为十种,大家可以参考。
另外,大家一定要坚信超越世间的瑜伽现量的无欺存在,只不过它远远超越了我们的境界,凡夫人很难领会罢了。
自证现量:眼识通过现量领受对境色法,就能如理如实遣除对色法的增益,比如一个人现量领受了白色的海螺,那对海螺黄色的增益就能遣除;虽然有人说海螺是黄色的,但正常的根识完全了知了海螺是白色的缘故,就能遣除黄色的增益。如果自己的心也通过现量领受来断除增益,那它就应以自证来了知,并不需要观待其他法。
心识,与车辆、墙壁、柱子、瓶子等无情法完全不相同,它以明知的本体,能如了知外境色法一样,在不观待其他任何外缘的情况下,对自己的本体自明自知,这就是所谓的自证。也就是说,心内观的时候,不观待任何法的自明自知,就是自证。因此自证并不是其他法,而是自知本体识。《量理宝藏论》云:“证知自之本体识,即是现量智者许。”《中观庄严论》亦云:“遣除无情性,识方得以生,凡非无情性,此乃自身识。”
对于依靠其余三种现量来领受,能确定它们是现量者,唯有自证。当然,这里的自证也是从心自己了知自己或自己领受自己的角度安立的。如果认为自证并没有这样的能力,而是依靠其他现量和比量来了知,那就不合理。比如,根现量是依靠眼识等来了知对境的,如果不承认自证,就必须依靠其他现量与比量来证实根现量,但以其余现量与比量并不能证成,所以说能定现量唯自证。
所有比量的根本是现量,现量也要通过自证来确定;故一切现量终归都要依靠不错乱之心的自证来领受,而并无其余能立。
大家都知道,用烟的推理来推断火存在时,烟一定要以现量成立,如果没有现量成立,火就无法得以论证。烟的自相是以现量来了知的,这种现量也唯依自证确定,所以说“归不误心受”,即以无误心的自证来领受现量,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的能立或依据。就像已经获得了大象,就没有必要再通过脚印去寻找大象一样。因为,寻找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既然得到了就没必要再去苦苦寻觅。同样,已经确定现量见到,就没必要再依靠其余能立,而且其余能立也根本不存在。可见,任何一个推理都要依靠现量,现量最后都归属在自心领受的自证中。
○
○
“其实,依靠现量不仅能断除对名言的增益,还能断除对胜义的增益。因为诸如‘一切诸法都无有自性,远离一和多的缘故’的比量推理,也要依靠现量见为前提。”
——恭录自索达吉堪布《解义慧剑释》
- 未完待续 -
推荐阅读
有一把剑,叫智慧 |《解义慧剑释》01
生命的指南针 |《解义慧剑释》02
此福已得一切智
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