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具乐而心于解脱喜故作毗卢七支。
应当作毗卢七支的原因是:把身体调整舒服,心会对解脱产生欢喜。以下逐条列出,说明坐的姿势及所为(即有什么必要或用处),一一明确调身方面确实存在的很多要点。
何者呢?一、双足金刚跏趺坐,所为:左右二踝骨压股沟间的四个动脉后,身体自然生起暖相。
双跏趺坐就是把左脚放在右腿上,再把右脚牵来放在左腿上,使两脚交叉,左右腿也分别围成三角形。优点是两个膝盖能紧贴坐垫,坐式自然端正,不会向前后或左右歪斜,所以叫“金刚跏趺坐”。双跏趺坐的必要:用左右两踝骨压住股沟间的四个动脉以后,身体自然生起暖热;再者,底盘广大而坚实,可以四平八稳、安然而坐。身体不动,就不会因活动而激起思绪,心便容易平静安宁。
二、手结定印,置于脐下,所为:压一切脉之总汇处故,气将自然入于中脉。
手结定印,就是两臂放松、垂下,左右手相叠,掌心向上,左手放在右手上、右手放在左手上都可以。两个拇指尖很自然地接触之后,放在肚脐下。用处是:压住一切脉的总汇处,使气自然入于中脉。两拇指轻轻相抵,能在心理上产生平衡和宁静。再者,两指尖接触,使两手臂围成环状,能让左右的动力交流,左右的气、明点都能得到循环。但是要自然,如果用力顶触,就容易使身体紧张,出现不理想的效果。
三、脊椎自然直竖如叠铜钱,所为:身体各部分重量平衡之故,不起病相。也就是身体前俯会压到肝;颈部或上身后仰,会引起心脏的风;左右歪斜,会导致肾痛;而由身体自然正直,不会生这些病相。
“自然直竖”,是指要把脊椎骨调整笔直,不能前俯后仰、左斜右歪,同时又要放松,而不是强行撑直,这样效果才好。“叠铜钱”是形容每一节的脊椎骨都自然重叠、笔直排列,如同一枚枚铜钱叠上去一样。叠铜钱时,如果倾斜就很容易全部倒下。此处叠铜钱的相表达出两层涵义:一是从下到上笔直;二是脊椎骨一节一节叠置。脊椎笔直叠置的用处,是使身体各部分重量平衡而不易生病。
如果坐姿不正确,就容易压迫人体当中的五脏六腑,导致病相。比如,身体前俯就会压迫肝脏,久而成病;颈或上身往后仰,会使心脏不舒服,引起心脏的风,久而成病;身体往左边或右边歪斜,就会加重两侧肾脏的负担,造成疼痛等。脊椎弯曲不仅导致病相,还会致使心情迟缓、头脑丧失活力和清明而妄念纷飞。脊骨直竖才容易集中心力、减少妄念、加速得定。同时,妄念一旦去除,脊骨也会不挺而自挺,所以不必故意著力。妄念与脊骨二者互相影响的缘故,脊椎自然直竖能让遍行风摄入中脉。再者,脊椎上达头部,下到尾闾,支持着全身的骨骼和神经系统,是所有器官的主干,能最为密切地联系全身。脊椎孔内有精神灵力的所经通道,脊骨能自然笔直,会使得精力容易进行而畅通,精神也就一定旺盛。但是,脊骨特意挺直,又容易挺胸而呈现紧张状态。所以,在坐垫上跏趺坐,调整脊椎自然笔直,使血气运行灵活,这一点很重要。
四、颈部如铁钩般微曲,所为:自然压上行气后,持得住心。也就是压喉结而压了两个睡眠脉后,无分别易生,有此关要。
跏趺坐中,需要颈部如钩子般弯曲,头部微微向前俯下,下巴微微下压喉结,目的是压住上行风而易于持心。
具体操作起来,由于下巴压喉结的缘故,也压住了颈部两边的脉,使风运行缓慢,心念就容易停住。妄念一旦停息,无分别容易出现,这才是关要。总之,毗卢七法中的这一条能让我们止息妄念,使上行气摄入中脉等。由于善加控制而妄念不动,心在脉中运行时便能停能住、能自在地把握;由于心中妄念歇灭,无分别也就容易显现。
五、眼睛像兽王舍罗婆一样,很放松地放下来,对准鼻尖,所为:识不散于余境。
这一条是要调整眼睛下对鼻尖。“兽王舍罗婆”是八脚狮子,力大无比,它在任何时处都没有恐怖,此处意在取用其神态。由于非常放心、静穆地安坐,它的眼睛特别放松、安静。眼睛向下对准鼻尖,是为了不让心识散乱到其他对境。眼睛通常比较敏感,容易受外物吸引而影响自心的缘故,需要控制得宜。同时,眼睛往下对准鼻尖是表示一种方式,由于不受其他东西吸引,心就容易安静下来。
“舌抵上颚”是要求关闭口唇,牙齿上下相扣,舌尖自然微微地抵住上颚。如此一来,自然生出津液。这第六点的主要用处是调摄细脉,并使前后气、明点得到循环。对此适当加以运用,即使坐得时间较长,也不会感到唇干舌燥。
七、嘴唇和牙齿跟平常一样放(不加改造)故,身心会松下来。
嘴唇和牙齿都跟平常一样自然放置,不必改造,如此身心便容易放松下来。 如是作七支,脉入于身处,气入于脉处,随后气入于自处。气入之故,心的跛子骑在气的马上后,由持得住气,就自然持得住心。如是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