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1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一十一课(2) 返回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1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一十一课(2)

智诚堪布 菩提如意宝珠 2017-06-11

      (接上文)

不以似是而非、似懂非懂为满足,

“似是而非”,好像是,但其实不是。麦彭仁波切也讲了,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当中,最怕学了之后没有通达或者闻思没有到量,似是而非比较危险。虽然所有的问题,我们都通达很困难,但是对于你后面要修的法不能马虎,必须要搞懂。

而要生起定解,

生起定解很重要。定解是什么?定解就是后面修所生慧修行的所缘,如果没有定解,到后面修什么?没有修的。因此必须要产生定解。

必须做到将来自己身居寂静深山独自修行时,关于修行的要点不需要请教别人,完全有独立自主、彻底断除疑惑的把握。

这就是某种意义上的闻思到量。闻思到量到底是什么标准?三藏十二部都通达,这是很圆满的闻思到量。还有一种闻思到量是什么?就是对我所修一部分通过闻思一定要到量,没有什么怀疑。对我要修的四加行、五加行、某个法的生圆次第、大圆满的见解一系列的东西。如果要闭关的话,有关闭关的所有核心和外围的东西我都要通达,没有可问的。做到将来自己独居深山,一个人修行的话,你想要找一个人去问,就不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当自己独居深山,独自修行的时候,关于自己要修的要点不需要其他人,能够非常确定。这种确定不是自以为是,本来不懂,觉得自己已经懂了,而是真正的定解。有些人只是自以为是,觉得不需要问别人自己全都懂了,但是完全不懂。我们这里讲的是真实的定解很重要。

这个定解来自于什么?一定是来自于前面的听闻。因为所听闻的是什么?所听闻就是佛的经典、菩萨的论典,讲解的人也是通达法义的善知识给给我们讲解。它最初的来源就很正,修行是一环扣一环的,如果来源不正,你听的是一个外道的论典,或者说给你讲解的人自己都不懂。你听的来源就错了,再去思维得到一个假定解或者错定解。再去修就是错上加错。刚开始的听闻很重要,我们必须保证刚开始的听闻是一个真正的正法,然后也是一个具德上师传讲的,在这个基础上缘这个法义去思维观察生起定解。这个定解就是关于这个法本身的,有了定解之后,再去串习修持,逐渐就可以了。

“完全独立自主,彻底断除疑惑的把握”,有些时候我们要看书,自己思维,也要讨论。互相讨论对我们来讲,收获是非常大的。有些时候辩论或者背诵,也是一个思慧的因素。讲考笔考都是我们的思慧。通过这样的思慧可以让我们深入领会所学的东西,听过了一遍,能不能拿出来考试?把书翻开,好像前面都没学过一样,觉得很模糊了。如果要考试的话,必须要重新复习,就是让我们去把前面学过东西再去温习一遍,通过一遍一遍的复习之后,我们应有的定解就会生起来。我们要解脱,就要对于和正法有关的方面尽力去做,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庚三、修慧:

所谓的修慧,也就是指真正了知法义后通过实地修行而在自相续中对实相之义生起真实无倒的证悟,彻底生起定解,解脱是非之网后现见实相的本来面目。

了知法义就是前面讲的定解。修慧的因就是修行,然后修行的所缘就是思慧、定解。你所修的一定是定解,这就是闻思修不脱离的正确途径。如果闻思和修行脱离了,就会变成什么呢?就是你的闻思不是为了修行而服务的。严格来讲,闻思应该是为修行服务。我们闻思是干什么的?听闻正法,花了很多功夫,把定解提炼出来,提炼出来放在那里干什么?体现出来定解之后,我就是要修这个。我在修的时候,这个定解是很纯一个东西。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因为定解已经提炼出来了,所以当我修行的时候,还会不会夹杂着一些怀疑、邪见、不懂等等似是而非的东西?都没有了。

为什么?因为这些东西应该在思慧的时候就完成了,思慧要完成的就是这个,所以当你进入到修慧的时候,直接修下去就可以了,一遍遍反复的修这里面不需要再分心去确定这个法是不是这样的,会不会有问题?这些都应该在思慧当中解决。我们修的时候如果不明白了,还可以重新返回到思慧,再去引发定解,然后定解引发了之后,再缘着定解去修。因此一定要修一个非常正确的见解,否则就像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里面讲的一样,如果不了解定解,一味盲修瞎炼有什么用呢?无始以来,我们就是在胡思乱想,根本没什么用。你把时间花了,也到一个清净的地方修行。关键就是说你现在所修的这个法是什么?你对这个法理解了多少?如果你对这个法不理解或者理解错误了,你花的时间都浪费了,得不到应该产生的效果。如果前面把时间花在对我要修的法认认真真地去闻思,提炼出来一个很纯的定解,然后我去修的时候,所修的法本身很干净,所缘境也没有什么杂质。你再花功夫去串习,在相续当中就会生起真正的修慧。

闻思修行不能脱节,如果没有闻思的修就是盲修瞎炼,不知道修什么。因为修行要有一个所缘境,坐下来打坐的时候,脑袋里面要去修一个什么呢?就是所缘境。如果没有前面的闻思,你的所缘境就是一片大雾霾,怎么都看不到,修什么呢?没什么可修的,这就是浪费暇满。修慧的所缘一定是前面闻思提炼出来的精华,这个精华就是后面的所缘境。如果没有闻思的修,就没有所缘,相当于我们说的盲修瞎炼而已。如果只有闻思没有修,你的闻思也没办法为修行服务。

《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对于闻思修的关系打了个比喻,比如草原上赛马或者现在是赛车。上马之前,必须要去勘察场地。从这到那,首先要把场地看好,真正开始比赛的时候,肯定是在你勘察过的路线上跑对不对?前面所做的准备,勘察的路线就相当于闻思一样,后面开始正式启动赛马的时候,肯定是在你堪察的路上跑。如果你把路线勘察好了,然后在另外一条路线跑。那你勘察路线干什么?就是白费力气而已。你花了三五天考察路线,最后比赛的时候,说不是条路,而是另一条路。你去勘察了半天,投入这么多人力物力,把这条线辛辛苦苦开辟出来有什么用呢?没什么用。闻思修行脱节就是这样的。前面观察赛道就是闻思,然后在勘察的路上跑就是修行,三者不能脱节。否则你没有勘察路线就去比赛了,比赛往哪跑?甲赛手说往这边跑乙赛手说往那边跑,大家各说各的,那就没有办法比赛。如果没有前面的准备,这个也不行;如果你准备好了不用,也不行。你把路线勘察好了,最后不用,勘察它干什么?

闻思是为了修行服务的,闻思之后生起了定解就应该去修了;如果闻思之后不修,闻思对你来讲没有太大的作用。修行前面应该有一个很确定定解,这个定制从何而来?定解不是天生的,要通过一种方法产生。这个方法就是闻思,而且需要通过正确的方式。前面讲了一个标准的善知识,所讲的正确法义,听闻之后生起的智慧,然后思慧就是通过这些方法提炼出的定解,修的时候就是缘这个定解反复串习,所谓修行也就是反复串习。

真正了知法义后通过实地修行而在自相续中对实相之义生起真实无倒的证悟,你要修什么?比如说我后面要修的就是空性,如果要证悟空性,第一步必须要去听闻有关空性的论典,比如说《中论》《中观庄严论》,听懂了中观的意思,还要通过思维或者辩论把《中论》当中空性的定解提炼出来,然后我就缘着空性的见解去修,通过中观的四步境界修完之后,因为你闻思产生的定解和修的都是空性,所以最后通过修行生起的智慧,也不可能是别的智慧,只会生起和空性有关的智慧。修所生慧就是和空性有关的思想,自相续当中就会对实相之义生起真实无倒的证悟,这是以空性为例。如果是以四加行为例,最后你生起的就是出离心;如果以菩提心为例,最后生起的就是菩提心。此处我们是以空性、无分别智为例,最后你确定的目标和你抉择的一模一样,通过修行之后现前的就是实相。最初你听闻佛菩萨们经论当中所诠释的空性状态,最后修慧生起了之后,你拿这个来印证一模一样,它不会偏离。听闻、思维和修行一定是一条线。如果偏离了,就会进入歧途。

“彻底生起定解”,定解是什么?就是修行产生的定解。听闻生起的定解是最肤浅的,思维生起的定解是相对稳定的,这是一个没有怀疑的真实定解。修行产生的定解是内心当中完完全全对于法义本身已经现前了。一般来讲,入根本慧定的时候,见到实相;出定的时候,自然会对所见到的实相引发定解。这种后得位的定解层次就相当高了,它是通过证悟而生起来的定解,和通过思维生起的定解完全不一样。

“解脱是非之网后现见实相的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就完全现行了,这就是修所生慧。修所生慧的因是修行,修行的所缘是思所生慧的定解。思所生慧的因是思维,思维的所缘是闻慧。闻慧的因是什么呢?它的来源就是听闻。听闻也有它的条件,前面我们再再讲了,标准的善知识所讲的法义本身也是正确的,他自己要通达,讲的时候也是如理如是的解释。开始就做对了,后面我们也再接再厉去做,最后就可以趣入现行。闻思修对一个修行人来讲,就是一个通途。有些个别的人以前可能闻思过了,这一世当中并没有过多的闻思。因为他的条件就摆在这儿,上一世已经努力过了,已经有了很多的资粮,不一定在今生还需要大量闻思;有些人通过少量闻思就可以进入修行,生起证悟;有些人可能在闻思过程中就证悟了。这是特殊情况。闻思修行对一般人而言,就是稳步前进、层层递进的修行方式,一个完全不懂法义迷惑的有情,通过闻思修最后可以变成一位圣者。这就是佛菩萨给我们开显出来真实的修行之道。

也就是说,一开始依靠闻法和思维断除增益,随后在进行实修时,对于五种外境的一切显现观为无实有的空色幻化八喻。

这是以最了义的实相意义进行宣讲,开始我们要依靠闻法和思维断除增益,断除什么增益呢?就是一切万法的本性,通过闻和思断除增益。比如说闻思《中论》《入中论》等等,随后在进行实修时,对于色声香味触五种外境的一切显现,就是说正在显现的,比如我们看到的色、听到的声音、尝到的味道,还有接触的这些,对于五种外境的一切显现都了知,观为现而无实有的空色幻化八喻。空色的意思就是说正在显现的时候是本体空的,空的因缘具足的时候,有色法的显现。

很多的佛经当中也讲幻化八喻不仅在显宗当中讲幻化八喻,在无垢光尊者的三大休息中的《虚幻休息》就是以幻化八喻来宣讲如何证悟一切万法的实相。大恩上师讲了这部法,也是密法班道友修行的一门课程,特别的殊胜。不单单说是显,密宗也有很多修幻化的方法,还有梦修的方法都在里面讲了,此次我们抉择的幻化八喻如何理解呢?

这一切本来无有而在迷乱者面前显现,犹如梦境;

幻化八喻当中,第一个比喻就是梦境的比喻。梦境的比喻就是本来没有,但是在迷恋者面前显现,这个梦就是这样的。梦境当中的山河大地,我们梦到东西,本来是不存在的。在梦里怎么可能有一个真实的山呢?所有的山、人都没有,但是我迷乱了。睡眠就是一个迷乱的因缘,让我们不再清醒,进入睡眠之后就是相当于在梦心里开始通过习气浮现了各式各样的山河大地,我们在梦境当中看起来好像是真实有的,其实来讲在迷乱的睡梦当中,以睡眠为因缘,只是在迷乱的睡梦面前显现了一下,真正来讲是没有的。不单单醒来的时候反观梦境没有,正在做梦的时候本来也是迷乱的显现,这就叫梦境。

我们现在也是一样的,自己面前所看到的任何东西,我们觉得这个真实的东西怎么说这是假的呢?这一切的显现,真正观察的时候就是迷乱的显现。迷乱的就是我们的心识不了知,没有相应于本性,然后在迷乱的心识面前通过各式各样的烦恼和业夹杂在一起之后,因缘显现出来就成了当前我们人道世界所的看见所闻。如果我们换一种业,可能会显现饿鬼面前的景象,反正只要有迷乱就会有这些。既然是迷乱的就说明它绝对不是无而显现的,这一切就叫做梦境。因此了解完梦境之后,我们再回到现在所谓的现实的世界当中,就会发现这一切没有真实可言,这就是幻化八喻当中的第一喻——梦喻。

由因缘缘起聚合而骤然显现,犹如幻术;

幻术就是因缘缘起和合的时候,突然显现。幻术我们再再讲过很多次,在印度以前有一种职业是幻术师,幻术师通达一切幻术的咒语,他要用一些因缘,比如说用石块、木块等道具,把这些放在场地中央,开始这些木块石块儿念咒。逐渐木块和石块就会变成活生生的马和大象、人。所有的观众看起来都是,人和象在里面走,他不停的念,这是一种因缘和合,因为木块、石块、咒语都是一个因缘,他通过咒语,把观众的眼根从某种程度的蒙蔽,或者轻度伤害,不是捅瞎了的伤害,就是用咒力让你看不到真实情况的一种暂时性的遮蔽。然后大家看到了真实的象、马在里面表演节目。这就是因缘聚合之后,本来这个没有,咒语停止之后,观众的眼根逐渐的恢复正常,然后象马逐渐变回石头木块,刚刚热热闹闹的象马都没有了,就是一块石头。

只要因缘和合了没有不会显现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各式各式的因缘和合在一起的时候,什么都没有的突然显现。什么在推动这些东西呢?犹如幻术师一样的咒力,相当于我们的无明和业,我们带着无明的业,只要业风还没有停止,这些显现就会不断的浮现,什么时候我们通过修行,了悟一切万法的真相,这个业风停止了,这一切外境的显现就像幻术一样,它们到哪去了?本来就没有,消散了。消散是真实的消失吗?没有真实的消失,它本来就是假的。幻术的比喻就是这样一种自性,但是我们现在了解不了,没有人给我们讲,就了解不了。这就是因缘和合骤然显现,我们的无明、我执、烦恼、业很多因缘和合起来的时候,突然显现了轮回。假如说幻术师一直念咒语,象马就会一直的纯在,不停止象马的显现就不会消亡。虽然它们的本性就是木头石头,但是咒语不停止就不会消亡。现在凡夫人整个六道轮回的显现,只要我们的业风不停止,幻变的山河大地就是我们认为的真实的象马、众生不会自动消失。什么时候我们业风停止了,我们认为很坚固的山河大地,慢慢的自动消失,不会再存在。因为这一切就是因缘和合骤然显现,看起来是实有,根本没有实有。这也是要告诉我们的。

就像上师讲的一样,听完幻化喻之后,很长时间看世界都是虚幻的。因为这个法的力量很大,时间长了之后,好像变成真实的了。其实仍然是假的,只不过我们以前听法的定解有点散失了,有时的状态有点颠倒。只要我们认真去听这部法,基本上都会产生这种感觉,因为讲得特别殊胜。

本来无有而显现为有,犹如光影;

光影也叫眼花,眼前显现的毛发,现在医学上叫飞蚊症,眼睛看到很多蚊子、飞虫、毛发飘来飘去,这是一种光影,术语叫做眼花。眼睛看到的东西有没有呢?的确是没有的。这是什么呢?就是本来无有而显现为有。眼睛出了毛病,眼睛的毛病来自于哪里?来自于肝出问题之后,眼睛就有了毛病,眼睛有毛病之后外面显现很多的东西。眼根正常的人什么都看不到。眼睛有毛病的时候自然而然可以看到很多飘来飘去的光点、毛发、飞虫等等。这是什么呢?就是本来无有而显现为有。现在我们看到的东西,认为是真的有,其实也是无而显现。本来没有显现为有,只要因缘,如果你眼睛有病,没有也会看成有。

我们的心有病,心有什么病?实执和无明的业,只要有这种病,佛菩萨看不到东西我们就会看到。我们不能说我们看到的是真的,就像有眼病的人认为看到漂浮的眼花也是真的。真正来讲有没有一个标准呢?有,谁的眼根清净谁就是标准、正量,佛菩萨的无明已经消尽。他看到的就是标准,我们现在的心有毛病,没有了解实相,看到都是虚假的。

正在显现之时不成实有,犹如阳焰;

阳焰就是正在显现的时候没有实有。阳焰是什么呢?阳焰就是在春末夏初时,很大的戈壁、草原上,就会在远处看到流动的河。有时候电视也会拍出来,好像是很蓝的河水在流,这根本不是河,全称就是阳焰水。看起来是水,就是水蒸气、太阳光的现相而已,看起来是水根本不是水。阳焰水也叫做跑死鹿,草原上的一些鹿口渴想要去喝水,看到之后就跑了过去,跑过去没有,又看到远处有,又跑过去,最后跑死也喝不到水。有的时候眼睛很干燥受到一些损伤的时候,也会看到远处流淌的河,过去之后什么都没有,就是天气热的时候,地表湿气升腾的现相而已。这方面就是正在显现的时候不成有,正在显现成水时根本没有水。哪里有水呢?眼睛看得清楚就是一条河,实际上根本没有水,这就是阳焰的比喻。

幻化八喻特别的殊胜,可以帮助我们抉择现在看到听闻的觉得实打实存在的东西,通过各式各样的比喻一个个化解掉,知道这些都是我们认为的真实,其实没有,比如说什么什么,一个个都有对应的例子。

里里外外均不存在而显现,犹如谷声

空谷回声,山谷和空房子都有。空房子里面没有家具的时候,里面会有回声,在山谷里面也很明显,你大喊一声的时候,在山谷里就会传来回声。当回声正在显现的时候,你去寻找里里外外有没有一个声音的自性?没有。这是山发出来的声音,还是谁在喊?都没有。就是显现出来了,正在显现的时候,的的确确是没有的,里里外外均不存在实有的显现。不管寻找哪个地方都没有,因为喊完之后你的嘴闭上之后,这个声音正在从你的嘴里出来吗?没有;那山里的发音吗?没有。就是因缘和合之后,虽然你的发音已经停止了,但是还不断的显现,只要因缘还存在就会一直有回音。因缘尽了,就没有了。显现的时候从哪来的?没有。住在哪里?没有。消亡的时候去了哪里?没有。为什么没有?因为它本来就是假的、无自性,怎么可能有一个生住灭,里里外外哪里有了?没有。因为本性不存在的缘故所以叫空谷回声。

我们修行的时候,空谷回声对治别人对我们的赞叹和诽谤的语言特别有效。当我们听到别人赞叹时,就是空谷回声一样无自性的;别人骂你的时候,你想这是空谷回声,没有什么自性。这样对于所有好听和不好听的语言真正修炼相应,完全不会受影响。

无有能依所依,犹如寻香城;

寻香是天龙八部之一,有时候叫乾闼婆。乾闼婆城、寻香城是非人的城市。我们直接理解就是海市蜃楼。我们大部分以前没有看到过海市蜃楼,现在可以在视频上看到,比如大海上显现的城市、高楼等等。寻香城市看没看到?肯定看得清清楚楚,高楼大厦都有。你真正观察的时候,没有能依所依。所依是城市,能依就是有情。你去寻找的时候,有没有能依所依?完全没有。那有没有显现呢?有。就是观察的时候,我们现在的城市也是一样的,虽然看起来好像是有的,但是观察的时候,所谓的所依,本性就是空的。能依的有情本性是五蕴心识,都是无有自性的。我们正在城市里活动的时候,犹如寻香城一样,没有自性,也没有能依所依,这就是空性。

现而无自性,犹如影像;

“影像”就是镜中影像,镜中影像现而无自性。我们在照镜子的时候,镜子里面清清楚楚的浮现出自己的容貌、穿着,这些完完全全显现在镜子上面,正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显现时,这个影像是现而无自性,没有丝毫的自性可言。在没有的时候,又清清楚楚的显现了。现在我们所谓的镜子以外的生活,也是一样的,本性就是完全不存在的。就是在本来不存在的当中,只要因缘和合就会清清楚楚的显现。虽然我们知道这是假的,显现不真实,镜中影像也是假的,但是你的每根头发、每个毛孔,会完完全全的浮现在镜子里面,一点都不差,特别的精准。不是假的、无实有就不精准了,无实有也可以非常的精准。有些人说,这不可能是假的,我们的思维、身体,看到发东西,现在这么发达的科学,怎么可能是假的呢?因缘和合是显现,它可以显现的很精准,这并不妨碍它的本性不存在,就像镜中影像显现得再清楚,也不妨碍他的本性不存在,即便本性不存在也可以在因缘和合时清楚的显现。

如果对现实的状态,包括我们没有学习空性教法前,牢牢的执著这些所谓的实打实存在的东西,真正就像我们认为的这样实有的吗?不是。只要因缘和合就可以显现的很真切。正在真切的显现时,可以明明白白感受苦乐的时候,它的本性就是犹如镜中影像一样现而无自性,完全没有丝毫的自性和本体。虽然可以显现的很真,但又可以没有真实,二者矛盾吗?完全不矛盾。

平时我们在学习教法的时候,对世俗谛和胜义谛总也想不通。这些就是假的,但可以清楚的显现,这个作用到底怎么样?我们考虑一下幻化八喻。幻化八喻当中,有些是眼睛,有些是耳朵,有些是错觉。比如梦境就是我们亲身体会,别的比喻只限于眼睛看到或者耳朵听到,梦喻就是实打实的白天生活的一种翻版,就是在另外一种虚幻的生活里去体会一下,你在做梦的时候一切都是那么真实,眼睛、耳朵接触的感觉都是真的。我们认为是真实的时候,的确就是假的。我们如果花功夫去思维幻化八喻,对照现在所谓的真实东西,和梦喻反复的对照,慢慢我们就会知道,现在这么执著的东西,比如摸到面前的桌子,或者喝水的时候多么真切,怎么会是假的呢?你想想昨天晚上,拿水杯喝水的时候再真切也是假的,并不是你看到摸到就是实有的。你看到摸到的东西,也是因缘和合的时候会浮现,这并不妨碍它的本性不真实,它的本性不存在真实,也可以有显现。它没有真实的自性,就是现空无二或者无而显现、显而无自性,这方面来讲就是犹如影像。

本来无有之中显现一切,犹如幻化城。

幻化和幻术不一样,幻术需要木块、石块等道具。幻化是心通过修炼了某种禅定之后,一想东西就会幻化出来。

幻化城就是本来没有,比如有些菩萨或是世间人把心修得很纯熟的时候,观想作意的时候,本来这个地方什么都没有,就会凭空出现很多东西。本来没有当中显现一切,一切万法本性是空性,在空性什么都没有当中,可以出现一切。出现些什么?只要它的因缘具足了,在什么都不是当中都可以出现。

我们的身心、深深爱着的轮回就是什么都没有当中出现的。我们应该知道,它正在显现的时候,是在什么都没有当中出现,反过去就是正在显现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它的本性来讲没有任何实有的存在。无而显现就是什么都没有当中显现一切,如果我们的注意力放在显现上面,非常容易迷失;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它的本性上面,就容易返璞归真,可以回到它的本性上去。

导致我们痛苦的是什么?无而显现导致了我们轮回。如果我们反过去寻找到根源,一切的本性正在显现的当下什么都没有,容易帮我们消尽迷乱,消尽迷乱以后所有痛苦的因素从此都没有了。

由此了达外境的显现均是虚妄的本性,再通过观察显现这些的作者——有境心的自性,从而在对境显现不灭当中止息执著对境的分别念,于证悟虚空般明空法性的境界中安住,这就是智慧度。

《大圆满前行》的境界非常高,不单单是基础,也有大中观,甚至有时也提到一些生圆次第、大圆满的了义法。我对于通过前行完全可以证悟实相这一点深信不疑,因为里面讲的很多甚深的东西。

首先了达外境的显现,前面是缘五境观察的,由此了达外境的显现是虚妄的,然后再通过观察显现的作者、外境从何而来的观点来看,它是从有境心而显现的。如果作品是假的,我们再观察它的作者,显现这些外境五蕴法的作者有境心的显现也是空性的。

“从而在对境显现不灭当中止息执著对境的分别念”,因为对境和心也是观待的,如果对境是假的,心不可能实有。首先破外境再破心,也有两套方案。第一套方案,是因为破外境而止息对心的分别念。第二套方案,首先破外境,了知外境是假的,再回头通过离一多因等再观察心本性不存在实有,把心的本性安住于空性当中,这样就了知了一切法正在显现的当下是空性的。

我们的对境显现不灭,正在显现的时候止息对它的分别念,这是什么意思?正在显现的时候,我们要了解它的空性。看的时候一切都是明明清清的显现。我们在此同时要知道它的本性是空的,这就是真实的空性,而不是一定要把这个法移走了,把水倒了,把瓶子砸了就是空了。这不是真正的空,真正的空是正在显现的时候,我们就要了知它的本性是虚假的。正在做梦的时候,不需要醒来知道梦境的本性是假的,正在幻变的时候就是假的。前面我们讲的八种幻喻,都是在正显现的当下如何存在,没有一个是灭完之后不存在,灭完之后不存在这不是真正的本性,而是正在显现的当下本来就没有,才是真正的空性,必须要这样去了解。

“于证悟虚空般明空法性的境界中安住,这就是智慧度”,这个境界很高。

以上所讲的六度,如果再展开解释,那么每一度都可以分为三种,这样一来共有十八种。

六度每度分三,比如闻慧、思慧、修慧,前面的静虑度也分了凡夫行静虑等等,精进度也分了擐甲精进等等,安忍也是分了耐怨害忍等等,持戒也分了禁止恶行戒等等,布施分了财施、法施等等。每个分三三六十八种。

其中的财施又可以分为三种,

财施就是小的、中等和大的财施,也可以分为三种,加起来就是二十种。

这样算来,共有二十种。

算起来共有二十种。

再加上方便度、力度、愿度、智度,总共为二十四种。

在第六度慧度之后,还有方便、愿、力、智四种,这是在慧度的基础上延伸出去的。虽然本体是慧度,但是它的侧面不一样,四种再加上前面的共有二十四种。

如果再详细一点分,那么每一度都可以分六类,共有三十六类。

如果换一种分法,更细一点,每一度可以分六,一度当中可以摄持其他六度,这方面共有三十六种。六度每个分六种就是三十六种。在《经庄严论》当中也是分了很多。

下面就是举例说明。

下面以布施度中的法布施为例,

首先是以布施度中的法布施为例来讲,一度当中如何具足其他五度的道理。

讲者上师、所讲之法以及传讲对境的弟子,这三者具足以后进行讲经说法,这就是布施度;

这是法布施的本体。真正的法布施具足的布施度是什么?它所具足的布施度就是讲者上师、善知识所讲的法和听法的有情,如果三者具足之后,再进行讲经说法,六度当中的布施度安立了,法布施本身就是一个布施度。

如何具备持戒度呢?

在讲经说法的过程中,上师不贪图名闻利养并且也不杂有宣扬自己功德、冷嘲热讽他人等烦恼的垢染而传讲,这就是持戒度;

持戒度就是在讲法过程当中制止恶行,不沾染罪业。持戒的精神就是止恶修善。在讲闻正法的过程当中,以法布施为例,做法布施的上师自己不贪图名闻利养,完完全全是通过清净心来传讲的。如果真正以清净心来讲法,得到的功德、利益远远大于贪图名闻利养多得多,而且贪图名闻利养本身就有垢染了,本来可以变得很清净广大的善根,就会被名闻利养的心所染污,变成了非善。第一个是上师不贪图名闻利养,通过清净心来讲解。

然后也不杂以宣扬自己功德和冷嘲热讽他人等烦恼,自己在讲的过程当中,不刻意通过这样的平台来宣传自己拥有如何的功德。在讲法的过程当中,对其他的修行者、宗派,甚至于世间人也不冷嘲热讽,不夹杂烦恼、垢染而传讲,通过清净的心、行为来传讲就是持戒度。

上师老人家在讲记当中讲了,上师有必要的时候,在讲法过程当中为了督促弟子精进的缘故,可以宣讲一些自己的功德。这个前提并不是真正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是为了名闻利养而宣传自己。如果为了让弟子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然后做一些冷嘲热讽的方便进行调服也是可以的。关键是他的发心,不是夹杂烦恼、垢染,有些时候也可以开许。

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讲解一个句子的意义,不顾一切辛苦劳顿,这就是安忍度;

安忍度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对一个句子反复宣讲。因为讲一遍、两遍的时候,如果别人不懂,容易生起厌烦心,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去宣讲,可以把句子讲得很清楚,让弟子听明白,一再重复宣讲一个句子的意义,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完全不顾很辛苦、劳顿,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炎热或寒冷都完全都不顾,这就是在传法过程中的安忍度。

上师在讲记当中讲了,如果从闻法弟子的角度来讲,弟子通过如理如法的方式来听法,也是一种持戒度。弟子在参与法布施的过程当中,自己能够忍受辛苦劳顿、口渴脚痛等等,也是一种安忍。

说法之时不为懒惰、拖延所困,不违越时间而传讲,这就是精进度;

同样传法当中也可以体现精进。精进就是对法的一种欢喜,因为他对传法如此的欢喜,所以不会懒惰。如果对这个事情没有兴趣,有可能会想方设法找很多的理由拖延。今天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课就不讲了,明天又是身体不好,又不讲了。如果对讲法没有兴趣、没有精进就会懒惰拖延。经常拖时间,本来七点上课可能八点才到。拖延时间就是表现出他对这个没什么兴趣,不是很高兴去做。如果很高兴肯定会准时或提前到,他如此重视、如此欢喜,怎么可能拖延呢?

比如说一个人听说哪个地方有某某歌星的演唱会,恰恰是自己崇拜的偶像,他这么欢喜的去搞了一张票,可能拖延吗?肯定提前三四个小时就去了,把所有堵车的时间计算进去,反正不能拖延。如果高兴去做绝对不会拖延时间。如果一位上师对于传法有兴趣,也会把所有可能耽误传法的因素尽量排除。大恩上师在这方面做了很多表率,上师在外面的时候,想方设法要赶回去讲一堂课,下车之后,直接上法座开始讲课,这样的情况特别多。这也是一种精进度,不会为了一点点事情来拖延自己传法。因为传法的意义特别大。如果在众生相续当中树立一个取舍标准,比给弟子任何东西的恩德利益都要大。

给你一尊佛像或者三张唐卡,有些人觉得这么殊胜的佛像,居然让我得到了。这个利益和上师在你相续当中安立一个取舍的正见和智慧哪个大?肯定是在你相续当中安立一个取舍的标准,自己可以通过这方面每天去用,该取的取该舍的舍。怎么样发菩提心、修空性这是最重要的,直接关系到你的觉悟,还有后面的修行方法,这是特别重要的

如果像上师们一样,发现传法的必要那么大,想方设法都要去创造这种时机,能够赶回去就一定赶回去,马上开始传法,这就是精进;如果没有兴趣就会拖延时间,肯定会找到很多借口不讲课。不违越时间而传讲,这就是精进度。

弟子也是这样,如果对听法很有兴趣,就像学院的很多道友,提前四五个小时排队也很正常。比如今天上师老人家八点上课,有的时候下午四五点就去了,在最前面找一个位置坐下开始等了。提前两三个小时的也特别多。有兴趣自然而然就把这个时间让出来了。如果没有兴趣,肯定会找很多理由,不会参加法布施。

心专注在所讲的词义上不外散乱,无有错谬、不增不减而传讲,这就是静虑度;

静虑度就是传法的时候很专注,他对传讲本身特别专注不散乱。不是一边讲课,一边想别的东西,自己嘴里讲什么东西或者讲错了都不知道,他在想别的东西,就没有安住在静虑度。

一般来讲,传法者的专注度比听法者普遍要高。原因就是讲法会很专注在词句、思维。而听法者没这个压力,有时候专心听,有时候不专心听。从辛苦程度来讲,听法者比讲法者辛苦得多。讲法者专注在法义上面时间很快就过了,听法者听不懂就会很痛苦,这是经常有了。听法者不太容易专注,讲法者比较容易专注。如果今天出一个大喜大悲的事情也有可能散乱。如果讲的时候不外散也是一种静虑,而且无错误、不增不减地进行传讲就是静虑度,静虑度是特别专注,该讲的讲很专注。

这般进行传讲的时候,以三轮无分别的智慧摄持,这就是智慧度。

智慧度就是传讲的时候,知道这是如梦如幻的,三轮无分别。即讲者自己、所讲的法、讲法对境的弟子都是无自性的。就像前面我们用的幻化八喻一样,幻化八喻来讲的时候,显现上面这些都存在,讲的声音清清楚楚的在描绘着这个法的一个个的词。讲者是嘴巴不停在动,听者也是不断的在接收,似乎一切都是存在。正在显现的时候,一切的本性是不存在的。不管从梦喻来讲,还是从别的喻来讲,都是无分别。

如果我们不懂三轮体空怎么修,上师老人家的窍诀就是思维梦喻,就想我们在梦中听法讲法。因为我们对梦是假的、正在显现的时候无自性都有体会的,就用我们体会到的接近于这样空性来思维。我们在放生的时候想自己在梦中放生,觉得你在梦中放生的时候,知道正在做的是假立的。还有在梦中顶礼、供曼扎、听法等等,如果能这样想比较接近于三轮体空、现而无自性。

刚开始可以这样,后面当我们学习了空性的教义,知道为什么讲者是空性的。因为听者也是五蕴皆空的缘故。为什么法也是空性的呢?法本身也是一种声音,声音也是属于色蕴的一部分,也是无自性的。这样一想的时候的的确确清清楚楚正在讲的时候,它的本性没有丝毫的实有,这就是无分别智慧所摄持的。真正一边讲一边要以无分别智慧摄持有点困难,这就是一个标准。我们在讲之前想一下,或者说正讲的过程当中,有时候想一下,这个也可以,相当用无分别智摄持。这就是智慧度。

显而易见,在法布施当中已经完整地具足了六度。

不管是上师、弟子,都可以在一度当中具足六度。在法布施当中同时修六度的情况也是可以有,当然这是高难度的听法。在听法的过程当中,要具足六度的听法,如果没有通过一些训练自然的具足是比较困难的。如果经常性的训练,习惯成自然之后,后面也很容易去忆念,这就是三轮体空。这样在听法过程当中如何具足六度的方法,慢慢就会很纯熟。

菩萨自在的修行,也是经过像我们一样比较笨拙的修行慢慢修上去的,他会越修越纯熟,最后一个作意当中很多的法。我们可能挨个排着队修一天的法,在一个作意当中全部具足了,纯熟的时候就会修到这样的状态。刚开始还是要一点点慢慢去修,修完之后最后就会一念当中具足所有修法的窍诀,《现观庄严论》当中也有这样的说法。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堪布更多文章: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音频 1-11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全部收藏版)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七课智诚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1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一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1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一十课(2)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听闻辅导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