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届加行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23课-脉络&难点
脉络梳理
简略分析
一、值遇殊胜福田,以清净心作微小供养可积大福德
(一)总说
(二)分说:以顶生王的公案说明
(三)分说:以波斯匿王的公案说明
(四)分说:以须达施主的公案说明
(五)分说:以阿底峡尊者的金刚语说明
二、分析羡慕世间圆满的深层原因
(一)孤陋寡闻,见识短浅
(二)对现世过于贪著
(三)不懂因果规律,或未真正相信因果
(四)结论:一定要领会这些特别生动的金刚语的意义
三、修行人首先应生起无伪的出离心
(一)什么是出离心
(二)真正的修行人必须生起出离心
四、修行人应励力将佛法融入心,不用担心衣食资具
(一)问:一位弟子曾问塔波仁波切:“末法时代,对于一个修持正法的人,很难得到衣食资具,到底怎样做才好?”
(二)答:“内心深处如果真正生起‘死与不死都无所谓,我决定修行’的观念,那么永远不会缺衣少食,因为从来没有出现过修行者被饿死的先例。”
(三)结论:真正有智慧的人愿意行持善法
五、强调一切善法必须以菩提心摄持
(一)目的:积资净障是为了饶益一切众生
(二)为什么:利益众生是大乘佛教的根本
(三)如何做:通过训练,慢慢会习惯成自然
(四)总结
展开分析
一
戊六、积资之理
一、值遇殊胜福田,以清净心作微小供养可积大福德
(一)总说:
1、例说
1)藏地:看到稍有受用地位的人大惊小怪
2)现代:国际上有钱财的人
2、结论:如果遇到殊胜福田,加上一颗清净心,达到这种程度并不需要积累很大的福德资粮
(二)分说:以顶生王的公案说明
1、略说
2、广说
1)《贤愚经∙顶生王品》中的公案
2)《佛说顶生王因缘经》中的公案
3、结论:
1)遇到殊胜福田,小小福德能感召巨大果报
2)应精勤作诸功德,不要轻视小善
(三)分说:以波斯匿王的公案说明
1、略说
2、广说:《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中的公案
3、结论:
1)掉在地上的东西不要供养
2)以信心供养,功德非常大
(四)分说:以须达施主的公案说明
1、公案:《杂譬喻经》中须达施主的公案
2、结论:供养需要智慧
1)反面说:供养前一定要观察
2)正面说:遇到特别殊胜的对境,供养有很大功德
(五)分说:以阿底峡尊者的金刚语说明
1、阿底峡尊者的金刚语
1)正说:“西藏真正成了饿鬼世界,在西藏居然没有一个人能享受曾经对清净福田布施一斗青稞的果报。”
2)原因:最初接触的语言印象比较深
3)结论:尊者这样说的目的,是表示享受极大的世间福报,不需要做非常大的善事
2、旁述:阿底峡尊者来藏地
1)正说:
①以朝圣方式入藏
②依靠宝贤论师翻译经论
③被仲敦巴尊者劝请久住藏地
2)发愿:上师希望前往聂塘、热振寺朝拜
3、遣疑:
1)疑:有人问:“为什么藏地这么贫穷?不是人人都信佛吗?”
2)遣:价值观不同,财富不一定是福报
①福报是精神财富
A、正说:财富不一定代表福报,关键看能否行持真正的善法
B、举例:不丹为了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不愿意开放
②福报是自然环境:藏地的自然环境首屈一指,这也是福报的体现
二、分析羡慕世间圆满的深层原因
(一)自己孤陋寡闻、见识短浅(举例)
(二)对于现世过于贪著(举例)
(三)并没一五一十地懂得前面所说无忧树之果的因果规律,或者只是懂了,却没有真正相信(举例)
(四)结论:一定要领会这些特别生动的金刚语的意义
三、修行人首先应生起无伪的出离心
(一)什么是出离心
1、正说:生起了无伪的菩提心,不会羡慕任何世间美满
2、教证:
1)《正法念处经》:“色种姓财富,及以诸乐具,一切皆无常,智者不应信。”
2)如来芽尊者:“我无论看见世间如何高贵、如何权威、如何富裕、如何俊美之人,也不会生起羡慕之心。”
3)《正法念处经》:“观金土平等,离愁忧正行,烦恼蛇不啮,彼得无量乐。”
(二)真正的修行人必须生起出离心
1、正说:真正的修行人要在出离心的基础上积累资粮
补充:除此之外,若想获得出世间成就,还要长期依止善知识
2、例说:学院里的很多出家人,都放下了世间所谓的成功
四、修行人应励力将法融于心,不用担心衣食资具
(一)问:一位弟子曾问塔波仁波切:“末法时代,对于一个修持正法的人,很难得到衣食资具,到底怎样做才好?”
● 旁述:应尽量与人交往,帮助别人解开疑惑
(二)答:“内心深处如果真正生起‘死与不死都无所谓,我决定修行’的观念,那么永远不会缺衣少食,因为从来没有出现过修行者被饿死的先例。”
1、案例补充:古往今来的修行人
2、教证补充:《大智度论》:“出家之人,今世虽苦,后世受福得道;在家之人,今世虽乐,后世受苦。”
● 出家人显现上会有一些苦行,但不会遇到特别大的痛苦
(三)结论:真正有智慧的人愿意行持善法
1、教证:《陀罗尼集经》:“宁可贫贱修诸善法,不处富贵而行恶业。”
2、遣诤:驳斥为赚钱而造恶业
五、强调一切善法必须以菩提心摄持
(一)目的:积资净障是为了饶益一切众生
(二)为什么:利益众生是大乘佛教的根本
(三)如何做:通过训练,慢慢会习惯成自然
(四)总结:
1、正说:务必抛弃追求现世自利,自我解脱的心,不断发心为众生做事情,自己的利益及今生的幸福安乐不求自得
2、举例:学院发心人员直接间接能利益众生,所以并不耽误
3、补充:如果有真正的大乘心,在哪里都是菩萨
本课难点
真正的福报并非有漏财富,而是能否行持善法
很多人对福报的理解往往局限在“有钱”“有房”“有车”“有地位”这类世间的名利上,一说钱财不一定是福报,就觉得对方仇富,或者是“狐狸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口口声声说:“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力,有钱人的快乐你想象不到。”
其实,是狭隘的价值观限制了他的想象力,以狭窄的思想衡量修行人,自身无法体会到一点儿修行人的自在快乐。
但凡有一点无常的认知,都应该知道,即使世界级的名人,富贵之人,哪一个不是过眼云烟,他们死的时候跟普通人一模一样,如果没有善法陪伴,唯有恶业随身,灵魂离开骨肉时,前途将一片迷茫。那些围绕身边的吃穿受用,哪一个不是和身体一样是刹那变化的法?又留得住什么呢?享受幻境中的那点幻象是福报?还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幻化的密线,解除一切幻象是福报呢?
佛陀在《宝积经》、《长阿含经》等经典中,都讲到了圣者拥有的“圣者七财”:信心、持戒、多闻、布施、知惭、有愧、智慧。出世间的圣者七财是无漏的,让我们不仅仅是一世,乃至生生世世都非常快乐, 因此,作为一个修行人,名声不重要,利养也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自心与法相应。若具足这样的圣者七财,别人怎么说都不要紧,因为你已经拥有了真正的快乐。
到底为了什么供曼茶罗?
本课的内容是属于曼茶罗修法最后的“积资之理”这个大科判下面的,在最后,华智仁波切提到了供曼茶罗必须以出离心为基础,以利益众生为目的。
花了同样的时间供曼茶罗,如果心态不同,导向的结果可能是天壤之别。有师兄私下说,“穷了这么多年,这下机会来了,好好修曼茶罗,财库充足了,就不为钱发愁了”,还有的师兄想:“供曼茶罗?不就为了完成功课、抓紧修完十万遍吗?”,有这样想法的师兄不在少数,真的怀有“死不死都无所谓,我供曼扎是为了利益众生”这样的想法的人可能寥寥无几。供修曼扎前我们一定要再再地仔细观察自己的目的,我到底是为了什么学佛?我把三千大千世界的最珍贵之物都供佛菩萨,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发现自己还掺杂自私自利的心,给自己攒钱攒福报的,一定要对照法本所指示的正确心态尽力扭转,不要稀里糊涂地做形式上的供养。
发心师兄:定解B09,定解B11
审核师兄:定解B07,定解B06
【档案编号B05123-定解B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