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第九章 观宗学社二年|《影尘回忆录》/ 连载022 返回

第九章 观宗学社二年|《影尘回忆录》/ 连载022

大光法师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2017-03-14


倓虚大师的传奇一生



No.022





3.观念念即住觉妄妄皆真

      进禅堂的时候,什么东西也不许带,只抱一床被窝,穿一双草鞋,扎一个大宽带。班子站好,由方丈和尚领着到客堂告生死假,然后再进堂用功,这表明是打的生死期,要克期取证,生死不了不算完!

  

  进了堂,有维那师领导,各位班首每人一块香板,都是剑形的。

  

  跑香的时候,大家绕佛龛一个跟一个顺行,袖子甩起来,左摆右甩,里三外七,谁也不许踏着谁的鞋,也不须有散乱念头。如果有不如法或跟不上趟的,马上就挨香板,大家都如法时,就照自己袖子上打几下子,表示警策!这是恐怕大家有散乱念头。跑的时候,年轻的笨人跑外圈,岁数大的老参师多跑里圈,中间班首师父,或者偶尔要使劲喊一声:

  

  “跟上跑起来!”

  

  “提起话头来参!”

  

  禅堂里人很多,跑起来脚步瑟瑟的响,乍然听到一种棒呵的声音,大家都厉声厉色地致心一处,不敢有一丝杂念。约摸跑二十几个圈子,当值的走到钟板跟前,拍!拍!打两板一钟,挂二板,大家一齐站住。这时候,觉得身外无物,物外无身,静悄悄冷冰冰,诸般放下,万虑皆空,若身若心,都另有一种境界,另有一种受用。

  

  我出家的目的,固然是想把佛法弘扬出去,但主要还是想在佛法中,真参实学,从自性上,找一种真实受用,能够明了各人的生死本分事情,这才是个人的心愿。所以当时我对参禅修止观很愿意,也很注意!对学教的事情,都是勉强去学,究竟还是以修行为正事。不过对于教也不能完全废掉,我的意思:能够把天台宗学一个大概,对自利上作一种助缘,对利他也能作一种方便。

  

  打禅期的时候,隔四天要考问一次工夫。去的时候,要穿袍褡衣持具,到班首师父,或到方丈和尚那里,拍!拍!拍!三弹指,请进屋里去,问讯展具,礼佛三拜,长跪合掌。问的时候,要把自己的见地境界实话实说,这时也有说“空”的,也有说“有”的,其说不一。末了,班首师总要打几香板,呵斥一顿!

  

  “饭桶!好好回去再参!”

  

  就这样,轮班一个一个的都去考问。工夫用的不相应不如法,还都得要挨香板。

  

  有一次,我到谛老那里去请教,顶完礼之后,他老先问:

  

  “你用的功夫怎么样?”

  

  “没别的!”我说,“最初坐的时候,妄想直起,像海里的波浪一样,前浪逐后浪,后浪逐前浪地不断,抑制也抑制不住,心里很着急。后来我不抑制它,反而用观照力来观它,观看妄想究竟从何处起,这样一观,妄想就没了,没了又起,起来再观。时间长久,慢慢的妄想就不起了,心里也很恬静很自然了。”

  

  “嗯——”谛老说,“你算会用功咧!就这样好好回去修吧,以后可以不用再来。”

  

  我见别人去考问功夫的时候,总要受几句呵斥、挨几下香板才回来,我这一次到谛老那里去,把自己用功的方法一说,也没受呵斥,也没挨香板,就回来了。这在口里虽然不说,心里当然是很高兴!以后就用这观妄想的法子去修。

  

  有一次坐晚二板香,觉得刚盘上腿子不久就开静了,后来经邻单的告诉我,一支大板香,早已坐过了。在这一支香里,虽觉得时间没多大工夫,可是觉得身心很恬适,很如法,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受用,无形之中,从性地里流露出来两句话,就是:

  

  观念念即住,

    觉妄妄皆真。

  

  最初我对这两句话,并不敢认为就是对,后来去问谛老,谛老给印可了。

  

  本来天台宗用功,是观第六意识现前一念心,最初观的时候,不要怕起妄想,也不要心里着急,想去妄想。如果有妄想的话,可以去找妄想,观妄想,像抓贼一样,看看妄想究竟来从何处来,去从何处去。因为妄是由真而起的,没有妄,就没有真;没有真,也就没妄,要求真,必须从妄中去求,所谓:“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最初虽是一念妄心,观来观去,就成一念真心了。不然那里还另外有个真心,要知真心不离妄心;妄心不离真心,真妄是不二而二、二而不二的。

  

  所以最初用功的人,不要怕有妄念,有妄念时,用能观智去观,这妄念就住了;同时觉照这妄心就是真心,并没离开妄心,另有个真心。因为一念中,就具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一念即三千,三千即一念,不纵不横,不前不后,作为不思议境智,而成两重能所:即能观之智,与所观之境相应,为第一重能所,此能所合成一块(即是一个受淘汰之第六意识作不思议智,又作不思议境),到了境智一如时,为能观之妙智,而对阴妄一念,作所观之妙境(即十法界之五阴),为第二重能所。

  

关于两重能所,在指要抄里,曾用铁槌、淳朴、砧石三种东西来作譬喻,就是槌与砧相对,为第一重能所,槌砧与淳朴相对,为第二重能所,就是说以能观的智慧之槌,与所观的妙境之砧,而锻炼阴妄一念的淳朴,使成三千一念、一念三千之妙体。以图示之如下:


  

  观念念即住,当于第一重能所;觉妄妄皆真,当于第二重能所,意义是相合的。天台宗是讲观不思议境的,事实上因我们后来人根钝习气重,不能一下子就直接观到不思议上去,难免落于渐次,在这里我对修止观,就比较容易明白的,简单的补充几句话:

  

  一切修行之法,通依《大藏经》,不出四科(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法,止观之法,是从第一科五阴中,择其第五识阴而修之 (此识阴性具有八心王,五十一个心所),所谓去丈就尺,去尺就寸。何谓去丈?就是去其四科中之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何谓就尺?就是就其四科中之五阴。何谓去尺?就是去其五阴之中前四阴。何谓就寸?就是就其五阴中之一识阴。为什么就此一识阴呢?因此识能含藏一切染、净、善、恶、无记等法,染的时候,就是无明熏真如;净的时候,就是真如熏无明。现在修止观,是由今生及前生乃至多生多劫前,曾经受过佛法的熏习,由于这种熏习,就是所谓“佛种从缘起”无性之“善因缘性”,发动了“了因慧性” ,就以此慧性,为能观之智,而回观此识阴中之第六意识,作为所观之境。这个道理很好明白,比如我们大家,最初并不知道有佛法,后来听人说,才知道有佛法,现在也知道修止观这一法门。还有一般愚夫愚妇,老庄稼人,自幼生长在边地下贱的地方或僻乡陋里的山窝子里,多少年来,一点文化没有,不要说修止观,就连佛法从来也没闻到过。可是有时他走到大都市有佛法的地方,或者有明白佛法的人,到他们那里去弘法,在这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因缘)里,他闻到了佛法,受到了佛法的熏习,并且还知道了修止观这一法门。由于闻到佛法的这个“善因缘性”,发动了“了因慧性” ,先皈依三宝,而后持戒,慢慢又开始修止观。可是这不能就说是“以不思议心,观不思议境”,只是用闻到佛法的这个“了因慧性”而来观他的第六意识 (以其能分别故,即是先以思议,观思议,成不思议),观至能所一如时,证生空智,可以认识自己的本心 (但于外境还是两个)。此生空智有两种:一是析空智;二是体空智。析空智不通大乘,小乘人以析空智,修析空观,证阿罗汉果 (小乘人保果不前,观法亦但见空,不见不空)。体空智能通大乘,以体空智,修体空观,修至能所一如,第六意识转为妙观察智,以此作不思议心,为能观之智,再观色、受、想、行、为所观之境,括尽十法界无遗,俱成不思议。观至俱生我执破尽时,第七识转成平等性智;再观至俱生法执破尽时,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前五识亦随第八识同时共转为成所作智。最要紧的是第六意识的智力,如果能造最胜善业,就从此起始成佛;如果造杀盗淫妄五逆等最恶业,就下地狱!

  

  又了因原由意识所缘,成慧性,作为能观之智,观至境智一如时,同成不思议心,是为大乘观智,亦即第二重能所之观智,其所观之境,则为遍法界之五阴,皆为所观之不思议境。其实两重能所,都没离开“阴妄一念” 。阴就是色、受、想、行、识、五阴,一念就是现前的一念;若一念迷,即成五阴;一念觉,即成五德。在两重能所里,既说是“阴妄一念”,可知是对迷而言,喻如顽铁淳朴,必受锤砧之炼,方能成器;以喻五阴,必有两重的能所之观行,方成“自行因果”之内五德;再度化九法界众生,方成“化他能所”之外五德,共成如来十种通号。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楞严经》




- 未完待续 -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

开放|包容|求真|利他


官方网站

http://www.wybuddhist.com 

• 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u/3573842014

• 脸书账号

www.facebook.com/wybs2011

• 联系我们

wybuddhis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