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幸福很近•问佛陀情为何物》学习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脉络梳理
简略分析
引言
一、现代人面临的感情问题
二、佛教如何看待爱情
三、以智慧照破情执
四、追求对生命有真实利益的智慧
五、结 语
展开分析
一、现代人面临的感情问题
1、问题:现代人对世间爱情比较执着。
2、产生原因:受环境影响。
3、过患:若不观察则以后会遇到这方面的痛苦。
4、与藏地及古代情况进行对比。
▶ 藏地:不认为爱情是人生的支柱。
▶ 古代:没有将爱情视为人生的全部,德行、才华、艺术才是人们最青睐的。
二、佛教如何看待爱情
1、世间人的误解:
▶ 疑:对佛教的误解,认为出家人“无情”。
产生原因:1)不了解佛教;2)媒体刻意丑化。
▶ 遣:
▫ 剖析世间爱情的真相。
▫ 出家人并非没有良心而是对一切众生的大爱。
▫ 世间人为了搞事业也有很多选择独身。
2、说明佛教观点:在世俗层面,佛陀也承认感情。但是感情归根结底是一种执著,这种执著终会带来痛苦。
▶ 遣疑:
▫ 疑:觉得爱情是美好的,怎么会带来痛苦呢?(如:皮格马利翁的爱情故事)
▫ 遣1:通过鄱阳王妃公案说明爱恨无常。
▫ 遣2:通过教证说明:《四百论》,其中就讲过:“无常定有损,有损则非乐,故说凡无常,一切皆是苦。”
▫ 遣3:佛陀曾提醒阿难:“慎无信汝意,意终不可信;慎无与色会,与色会即祸生。”
三、以智慧照破情执
1、佛教观点:佛教并不是强迫你绝情绝爱,而是通过理论分析,让你放弃非理的执著。
2、不对治的过患:遇到挫折时大失所望,有些人甚至绝望自杀,这实在是不智之举。
3、如何对治:
▶ 不净观 (通过摩登女公案揭示真相)
▶ 无求 (富人需找衬衫的公案)
▫ 疑:拥有才是快乐,一无所有怎么有快乐可言呢?
▫ 遣:欲望无有止境,这种无止境的追求就是痛苦。
▫ 应取之行为:既要有外在的财富也要有心灵的财富。
▫ 隐含意义:外在的生活需要满足,但是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内心,要调伏自心。
▶ 前世因缘:爱情也可能是前世的债。
▫ 隐含意义:因果不虚。
▶ 佛教大爱:佛教的爱是对一切众生平等关爱,没有任何条件。
▫ 隐含意义:利他的菩提心。
四、追求对生命有真实意义的智慧
1、劝勉年轻人寻找真理。
▶ 追求对生命有真实利益的智慧。若能懂得一些佛理,比如“万法无常”内心会有改变,对未来有很大帮助。
2、佛教及古圣贤对感情的认识。
▶ 佛教对感情的认识。
▫ 世俗层面,承认感情的存在,不反对正常的感情生活。不过,佛教会提醒人们:感情是无常的,也是痛苦之因,对此不要过于沉迷,不然会招致意想不到的痛苦。
▫ 胜义层面,佛教认为一切不存在,包括感情也不例外。
▫ 隐含意义:空性智慧。
▶ 古代圣贤对感情的认识。
▫ 通过庄子的公案说明感情是无常的,是痛苦之因。
结语
希望大家能了解佛教,尤其是学一下放下自我的利他窍诀、化解执著的空性智慧。而这部《入菩萨行论》中,正好完整涵盖了这两者的内容。
本课重点
👉 如何圆融佛教“看似无情,确实有情的?”
▶ “有情”的分析角度:
▫ 在世俗层面,佛陀也承认感情,而且要互相彼此善待对方。就算佛陀住世时代,居士都占修行人的大多数,修行佛法不是都让大家出家,没必要也不现实。也为在家居士传讲了成佛的法门。
▫ 在《长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善生经》、《法句经》中,对于在家人的正常感情生活,佛陀有许多相关的教言。
▫ 佛陀暂时辞亲割爱,是觉悟人生的一种途径。真正的修行人正是因为强烈的菩提心才忍受种种孤独,放下暂时的安乐,为了众生的利益而修行。
▫ 大乘菩提心的修行正是最“有情”的修行,菩提心七重因果的修法最开始就是知母、念恩,是从对母亲的感情上展开到对众生感情。
▶ “无情”的分析角度:
▫ 感情是非理作意的分别念。如水泡般容易破碎,一旦失去,锥心痛苦。
▫ 认为女人和男人是漂亮的、感情是快乐的,这种都是颠倒的认知。我们的审美观受到媒体的影响,同样,媒体的宣传放大了我们对爱情的期望。
▫ 感情是无常的,无常必有损。
▫ 那么爱情的因,就是我执,也就是自私自利的心。爱情的本质是是烦恼的贪心所。
▫ 有人执着于异性美丽的身体,但用智慧分析下去,只是一堆肉而已(举了摩登女的例子)。
▫ 如今很多人的爱是一种占有,但人的贪欲无止境,终究成为痛苦的因。
▫ 胜义谛层面,佛教认为一切不存在,包括感情也不例外。
▶ 总结:有情是悲心,无情是智慧!
👉 如何在红尘情感中增上修行?
▶ 从世间感情出发培养菩提心——对治凡夫自私自利的小爱。
▫ 佛教并不是特别强迫我们绝情绝爱,学佛之后谁都不爱了,连家人都不爱,不可能爱众生。因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菩提心七重因果的修法最开始就是知母、念恩,是从对母亲的感情上展开到对众生感情。
▶ 观察感情是业力——对治苦苦的执着。
▫ 把我们夫妻的感情当成我们修行的方式,把家当成道场的方式。在这个过程当中随缘,一讲到感情就是债,没有债就不来。比如说我欠某个人钱,必须要还他。同样如果说是我这个人欠这个人太多,这一世我通过种种付出的方式来回报这份感情。因缘了了之后,债还了之后夫妻间的缘分就尽了。通过佛陀讲到的夫妻相处之道,夫妻之间善待对方、珍惜对方、真爱对方,这样的心态就可以的。把缘了了就可以了。
▶ 从感情变化理解无常。
▫ 从情绪变化、夫妻争执中了解感情的无常。
▶ 学会降低自己的执着——用无求对治贪求。
▫ 小窍诀:爱情稳定的方法之一是保持距离。大恩上师在人民大学回答一位女生如何处理爱情时回答:“法海不懂爱,但保持距离很重要”。
▶ 生起贪心时用不净观观察。
▶ 总结:将佛法融入生活之中,转违缘为道用。
名词解释
【执着】
固著于事物而不离也。【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耽著】
耽著者:谓坚执已得,无所营为故。【《法相辞典》朱芾煌 编】
【利根】
利者锐利,根者信等之五根,又眼等之五根也。又根为根器,即天性也。【又】利者速疾之义,根者能生之义,速疾生妙解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宿债】
宿昔之负债也,宿世所作之恶业,未赎苦果也。《楞严经》六曰:“是人此始宿债,一时酬毕。”【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佛果】
佛为万行之所成,故云佛果,能成之万行为因,而所成之万德为果也。【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胜义】
对于世间或世俗之语而有胜义之语,谓胜于世间世俗义之深妙理也。【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THE END
明日死谁知 今日当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