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大圆满心性休息36 | 一次性弄懂:如来藏、阿赖耶、五根识、意识、染污意识 返回

大圆满心性休息36 | 一次性弄懂:如来藏、阿赖耶、五根识、意识、染污意识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1-04-03




传讲时间:2015. 3. 23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祈祷遍知无垢光尊者:
刚热托噶仁钦年布格    托嘎雪山宝藏颈
云丹根作嘎威杰察德    圆诸功德喜乐园
多尼酿波威比纳玖瓦    二义精藏瑜伽士
龙钦饶将桑波所瓦得    祈祷龙钦绕绛贤
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
玛威桑给钦热酿拉夏    心显文殊师利智
根德桑布门蓝纳巴央    勤学普贤行愿义
这吉嘉威春蕾怎匝巴    持佛佛子事业者
将央拉弥雅拉所瓦得    祈祷文殊上师足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劝众听法偈:
拉耶嘎当勒当诺因嘎    天龙夜叉鸠槃荼
哲温达当摩耶嘎南当    乃至人与非人等
卓瓦根杰扎南杰赞巴    所有一切众生语
檀嘉嘎德达给丘丹多    悉以诸音而说法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广说业。它涉及到业的依存之处,到底是身体还是心。这个问题大家一定要学好。


丙二(广说)分三:一、所依;二、能依;三、果报。


广说业包括所依、能依、果报三个部分。所依是指业依靠什么而存在。众生都会一世一世地死亡,死时身体已经灭了,那业到底依靠什么在百千劫中不毁灭呢?这就要讲到业的所依——阿赖耶。能依业,讲业自己的本体是什么。最后讲业成熟的果报。本品对很多人来讲很重要,尤其是以前不太信仰佛教的人,应该好好去研究。


丁一(所依)分十:一、宣说阿赖耶与阿赖耶识;二、识积业之方式;三、宣说识位;四、各位之识;五、宣说三界以何者为主;六、融入方式;七、各自分类;八、无色界心依四名蕴之理;九、认识四禅无色界之心;十、欲界识一异之理。


戊一、宣说阿赖耶与阿赖耶识:


首先,业的所依分为十个科判。第一个是宣说阿赖耶和阿赖耶识。


虽然不同宗派有不同说法,但不管善业还是恶业,都是依存在阿赖耶上,就像钱存在银行里一样,阿赖耶比喻为银行,业比喻为钱。当然,钱存在银行也可能会被小偷偷走,但业会不会被“偷走”呢?如果出现了特殊对治力,业也有中间消失的情况。






所依无记阿赖耶,如镜无念本体上,
不分别境明清识,作现基故如明镜,
彼中取境五根识,自体无念如镜像。
其后二取辨境识,刹那于彼执不执,
辨别彼即染污意,不辨别彼为意识。





这里对唯识宗的八识讲得很清楚,汉传佛教中也有相关论述。希望大家通过这个颂词分清如来藏、阿赖耶、染污意识、意识、五根识,作为佛教徒应该清楚这些道理。


当代一些比较出名的引导千千万万人的学者、教授、科学家,我也看过他们的一些论述,也许他们有不同的说法,但关于阿赖耶到底是什么,好像他们自己也不是很明白,那更何况一些普通的佛教徒?所以希望在座各位通过全知无垢光尊者的教言,懂得什么是阿赖耶,这很重要。


首先,我讲一下颂词的字面意思。《大车疏》中注释的篇幅比较多,颂词的字面解释比较靠后,你们方便的时候自己看。


“所依无记阿赖耶,”刚才讲了,所谓的业存积在阿赖耶上面。“阿赖耶”是古印度语,也叫普基识、藏识,或含藏识——因为它上面存积很多业,就像仓库一样。


阿赖耶是什么样的一种心识呢?它是所依——业依靠的地方叫做所依,它是无记的。


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讲:阿赖耶的本体是无记法,行相是缘广大的器情世界,具有五遍行心所。在《中观庄严论释》当中也讲到,阿赖耶的本体是无记的,是一种不善不恶的无记法。


“如镜无念本体上,”就像镜子一样,阿赖耶无有任何分别念。所以,无垢光尊者用镜子来比喻阿赖耶,因为它是不动摇的、没有分别念的。


“不分别境明清识,”此处讲“阿赖耶识”,阿赖耶和阿赖耶识这里是分开的,阿赖耶是不动摇的,当然,它们的本体是一个心识。但如果将阿赖耶与阿赖耶识分开来讲,那么镜子是阿赖耶,镜子上的明清部分叫做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也没有分别。学过因明的人都知道,“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是白色、那是黑色,这是善的、那是恶的……”,这叫做分别。而阿赖耶和阿赖耶识都是没有分别的。


“作现基故如明镜。”不分别对境的一个明清的识可以作“现基”——阿赖耶识能现前一切器情现象,是显现一切的基础,所以把它比喻成明镜。这里有个“明”,表示阿赖耶有一个明清的部分,叫做阿赖耶识。


“彼中取境五根识,自体无念如镜像。”此处讲五根识,对应的比喻是镜子中能显现各种影像——不动的镜子是阿赖耶,镜子的明清部分是阿赖耶识,在明清中能显现山河大地等的是五根识,就像人照镜子的时候,面容等都可以在镜中显现一样。这种显现同样没有分别,其自本体没有意念,就像镜中现的影像一样。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就是五根识。因明中也讲,因为根识是现量,所以五根识都没有分别。


“其后二取辨境识,刹那于彼执不执,辨别彼即染污意,不辨别彼为意识。”眼识、耳识、鼻识等五根识和意识这六种识中的任何一识灭了以后,无间阶段的心识叫做意根,意根中产生的识叫做意识。《俱舍论》中说,六识灭尽无间产生意根。


在五根识等产生以后,意识在认知对境的过程中刹那刹那现起,这种刹那性的意识分为两种:一种是六识灭尽之后产生的识,还没有执著、辨别对境,这是无分别的意识;二是缘五蕴而显现我和我所的识,可以辨别、执著对境,这叫做染污意识。


我看过汉地一位大德对八识的比喻:唐僧什么都不取舍,比喻阿赖耶;孙悟空刹那不停,也经常关注唐僧,比喻意识;猪八戒直接享用色声香味触五境,比喻五根识;沙和尚一直保护唐僧,不管发生任何事都在跟前,把他当作自己人一样地与他形影不离,以此比喻染污意识经常缘阿赖耶和五蕴取境。


当然,这是比较粗大的一个比喻。比如猪八戒是有分别的,而五根识没有分别,如果直接这样比喻的话,肯定有一定的不同。


不管怎样,大家一定要细致了解七识聚,即阿赖耶(与阿赖耶识算作一个)、意识(第六意识与染污意识算作一个)和五根识。


拓展内容

如果将第六意识和染污意识分开算就是“八识聚”。


两种阿赖耶


按照《心性休息大车疏》所讲,阿赖耶分为两种:一是本性真实义阿赖耶,二是种种习气阿赖耶。


什么是本性真实义阿赖耶?《文殊净智经》中说,阿赖耶是一切的现基,是轮回和涅槃的基础。而心性的本来面目,远离四边八戏的光明无为法,就叫做本性真实义阿赖耶。它是一切轮回和涅槃的本初,也可以称其为如来藏或一切万法的真实自性。


拓展内容

《文殊净智经》:“阿赖耶乃一切基,轮回涅槃清净基。”


还有一种是种种习气阿赖耶。由于众生没有认识本性真实义阿赖耶而起现无明,继而产生各种习气,这些习气就显现于世间当中。此时,它是以离戏的方式存在的,而不是以真实本性的方式存在,这一点很重要。


也就是说,轮回中的善业、不善业,随解脱分善业、随福德分善业,都可以积存在阿赖耶上面,但并非是以固定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离戏的方式存在。


为什么是以“离戏”的方式存在呢?因为,善恶业积在阿赖耶上,而阿赖耶的本体又依于远离四边八戏的心性。《宝性论》中也有相关比喻:四大及其组成的世界居于空中,大地依于水,水依于风,风依于空,空则不依靠任何东西;同样的道理,众生的业依靠在清净的心上面,清净的心不依于任何法。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缘起,你们方便的时候再三看一下《宝性论》的这个教证。


拓展内容

《宝性论》:“地依水依风,风尽依虚空,虚空非依风,非依水地界。如是蕴界根,依于诸业惑,业惑则恒依,非理之作意,非理作意者,尽住净心中,心自性诸法,不住于一切。”


本性真实义阿赖耶不依靠任何法,就像器世界没有依靠一样;虽然没有依靠,但是它也可以存在。而暂时来讲,业是依靠心,心就是阿赖耶,阿赖耶真正的本体又依于远离四边八戏的心性。


就像地球居于空中,却不会掉下来。原因是什么呢?按照天文学的说法,是由于万有引力等规律。同样,虽然业的本体是空性的,但暂时来讲,依靠它的规律也可以出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现象。


《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讲,应当了知所离、能离、离基、离果,这在佛教中很重要。所离,就是我们所要离开的,依赖于种种习气阿赖耶的八识聚及流转轮回的各种善恶业习气;能离,就是能断除习气的随解脱分和随福德分善业;离基,就是本基阿赖耶、本基如来藏;离果,即离开所有习气的果,就是最后获得一切圆满功德。


《中观庄严论释》中也讲到,阿赖耶分为异熟阿赖耶和种子阿赖耶。异熟阿赖耶是已经成熟的万法的依处;种种习气阿赖耶则是习气的依处,其上可以成熟很多习气,进而显现山河大地等整个世界。


拓展内容

种子阿赖耶,也叫做种种习气阿赖耶。


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专门讲了阿赖耶可以积累习气的道理:阿赖耶是无分别的,其上可以积累无色界习气;阿赖耶识和五根识也没有分别,但是它有明清的心识部分,其上可以积累色界习气;意识和染污意识上,可以积累欲界习气。所以,无色界、色界和欲界的习气,分别积累在阿赖耶、五根识和阿赖耶识、意识和染污意识上面,这样会成熟各种各样的习气。


三大习气


全知无垢光尊者的《如意宝藏论》中还讲到,众生有三种习气,即身体习气、心识习气和外境习气。


因为有身体习气,我们在六道轮回中会现前各种身体——可能会变成动物,也可能变成人;可能变成南非人,也可能变成其他地方的人。有些人经常说:“我前世可能是藏族人,你看,我一来到藏地,很多人都说我特别像藏族人。”可能你确实有藏族人的习气。而有些人可能有非洲人或印度人的习气。这是身体习气。


还有意习气。“意”指阿赖耶识、五根识等七识聚。因为有意习气,就可以出现六道众生不同的心识,比如动物的七识聚或人类的七识聚等。


还有一个是境习气。有了这个习气,你的面前就会呈现各种外境。


我们做梦的时候,这三种习气也会发挥作用,了解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有心的习气,所以做梦时有梦中的意识;因为有外境的习气,就会出现梦中的外境;因为有身体的习气,也会出现梦中的身体。


有时候,我会梦见自己变成了其他人,有些人也会梦见自己变成了动物等形象。因为每个众生确实都有这三种习气,所以将来就可能出现不同众生的心识、身体和外境。比如,很有可能现前海洋动物的心识、身体和外境,就像梦中的业力习气成熟一样。这就是三大习气。


阿赖耶相续存在


所有习气都依存在阿赖耶上,但依存方式有所不同。可能有些习气先在意识上,然后在染污意识上,但意识和染污意识的本体跟阿赖耶从来没有分开过。


还有,在酣睡的阶段,粗大的分别念已经灭尽,六识聚已经融入阿赖耶;或者在中阴身的阶段,有些识聚不明显,也是存在于阿赖耶上;转生到色界、无色界时,有些识聚也是不明显的。


拓展内容

《大圆满心性休息》:“如是欲界入眠时,五境根识渐入意,意识融入阿赖耶,一缘无念无现境。”


另外,有些动物很长时间处于无念状态,但是它的心识是一直存在的。很多心理学家和动物学家都不知道,为什么那个时候它还有心识。其实,按照佛教的观点就非常容易解释。同样,人死后的中阴阶段,如果承认阿赖耶就非常方便理解,根本不用担心意识会断绝。


拓展内容

动物的无念状态,如冬眠。


在佛教的任何一种观点中,都没有说心识一定要以粗大、明显的方式存在,不仅中阴身阶段某些识不明显,即使酣睡时也不会出现意识,连梦都没有。因此,我们有必要明白佛教的各种道理。


无垢光尊者的《宗派宝藏论》中讲,直至金刚喻定之前阿赖耶一直存在。由此可见,虽然证得八地菩萨时,七识聚都会转依(转依之理将来在《经庄严论》中也会讲到的。在这里,阿赖耶转依为法界性智、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染污意识转依为妙观察智,意识转依为平等性智,五根识转依为成所作智,最后七识聚转依为五种智慧),但不管是否转依,按照无垢光尊者所说,阿赖耶的本体就像河流一样相续不断,直到成佛之前,都以刹那性的方式存在。


拓展内容

《中观庄严论解说》:观待远离所离之垢、显现正面的功德而称为转依,五毒转依为五智,阿赖耶转依为法界性智,阿赖耶识转依为大圆镜智。《趋入三身经》中云:“阿赖耶识隐没于法界即是大圆镜智。”彼经又云:“意识隐没于法界中即是平等性智,染污意识隐没于法界中即是妙观察智,五根识隐没于法界中即是成所作智。”《经庄严论》中说:“第七末那识也即染污意识转依为平等性智,意识转依为妙观察智。”只是经论的说法不同而已,不存在任何矛盾。


现在很多物理学家也认为,人死之后应该还有一种非物质的心识存在。最近,美国和德国的科学家们通过很多方法进行观察,认为人的心识与身体不同,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的。


十多年来,我翻阅了很多西方科学家的相关论著,有时对他们的说法不是很满意。昨天中午,几位央视记者来采访,他们谈到电影《超体》,认为其中所说的是佛教当中一种很高的境界。我说不一定,因为我大概了解过这部电影。很多人认为大脑是心识存在的基础,而且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心识是大脑的产物,或者将大脑作为主因来研究。但大脑毕竟是物质,如果像他们那样承认的话,就无法判断心识的甚深问题和相续问题了。


所以,对于佛教密法的中阴法门,以及显宗当中阿赖耶和业的相续,佛教徒还需要去钻研。


 应当认真研究业和阿赖耶


现在,个别西方学者喜欢用佛教大圆满“车确”、“脱噶”的引导法来写博士论文和研究生论文。我不赞叹这种做法,因为这个领域必须经过灌顶、实修才可以进入,就像一般外人不能进入某些特殊的医学实验室一样,佛教的这个领域你也没有必要随便进入。


如果真想研究佛教的一些甚深领域,你可以研究业的本体、分类,心识的本体、分类,阿赖耶的本体、分类,以及更深层次的道理。这些道理在相关的经论中都有论述,尤其是藏传佛教全知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的论著。还有,宗喀巴大师也有一部关于七识聚的论典,不知跟自宗观点是否相合。


早在二十多年前,我翻阅过一本厚厚的宗喀巴大师对《现观庄严论》的注疏——《金鬘论》,该论后面部分有对八识聚的专门论述。那时我刚出家,对业和阿赖耶还有一些怀疑,也比较感兴趣,在花了很长时间分析这些问题之后,彻底被这方面的哲理所折服。


从那之后,虽然现在我有时候想不起阿赖耶的一些道理,但也不会像现在有些人那样,认为佛教的观点不合理而想要辩论。因为当时我已经用所有的智慧去探索,却发现相关经论中的每一句话都说得非常清楚,每个道理都非常甚深,最后我对每一句话都没办法产生怀疑和邪见了,所以我已经没有力气再去辩论了。


所以我希望,大家首先研究一下佛教的业因果。当然,对此完全相信的人不用特意去研究。但是还有些人就非常反对,这样的人有两种,一种是稍微有一点道理的,他还是有一些知识;一种是固执己见,没有任何道理而不信:“我才不信这个,我不想学,也不想看,这个不好!”但是不好的理由他说不出来。现在有些佛教徒的家人就是这样,有些人的家人对佛教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对,采取中庸的态度。


总之,业和阿赖耶的道理很重要,希望大家再三看一下《大车疏》中的相关道理。


安住阿赖耶、阿赖耶识≠认识法身


如果讲到一些密法窍诀的时候,阿赖耶跟法身在认识方面还是有很多差别的。


现在,有些人安住在比较明清的状态时,就认为自己已经证悟了法身。所以,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的《句义宝藏论》《法界宝藏论》中专门讲了阿赖耶和法身之间的差别。虽然法身也是明清的、无有分别念的,阿赖耶识也是明清的、无有分别念的,但这两者是很有差别的。


我翻译过的《大圆满直指心性注疏》(全知麦彭仁波切造论,法王如意宝注疏)中,也讲了什么是阿赖耶识,什么是真正认识的觉性,这两者差别非常大。现在可能大多数人认为自己已经证悟了,但也许是住在阿赖耶识的状态当中。


以前法王如意宝也经常讲,新龙的伏藏大师列绕朗巴(法王如意宝的前世)常去看色尔坝的意科喇嘛,他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德。


当时,列绕朗巴大师说:“你们色达和多科一带的修行人,都住在大圆满境界的门槛上,还没有真正进入。”意科喇嘛就跟列绕朗巴大师开玩笑说:“那你知道他们在门槛上的话,就把他们推到里面去吧!”列绕朗巴大师说:“我是需要养家糊口的人,不敢得罪他们,我不敢推。”


拓展内容

多科,现在叫壤塘县。


意思是说,列绕朗巴大师已经发现了很多修行人住在阿赖耶识上,还没有进入法身的殿堂,意科喇嘛就说,你应该批评他们,把他们推进去。由于当时伏藏大师列绕朗巴在色达一带显现在家身份,所以开玩笑说不敢推,如果得罪了这些修行人,可能很多供养都没有了。


这说明了什么呢?当时藏地有一部分修行人,自认为已经认识了大圆满。因为他也是能安住的,安住时也是没有分别的,也是明清的,也是非常舒服的。但实际上,他安住的不是真正的觉性,而是一种阿赖耶识的境界。


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论著当中,讲到了认识法身与阿赖耶之间的差别:一个是真正认清了觉性,一个是没有认清觉性。大圆满直指心性》中对这两者的差别也讲得很细致。但我们今天不是讲大圆满的修行境界,有些人可能也没有得过灌顶,因此这里只是稍微提醒大家一下。


汉地和藏地的有些人会不会也住在法身殿堂的门槛上?有些汉地修行人经常坐禅、安住,但他们是安住于一种明清的状态中,感觉非常开心,在微笑中认为自己已经证悟了,但这其实只是安住在阿赖耶识当中的快乐而已。


其实,阿赖耶识是轮回之因,并非真正的解脱之因。当我们认识真正的觉性法身的时候,它就是解脱的因,它会让我们成就的。


这里的一些老道友可能知道,当时我讲法王如意宝的《大圆满直指心性注疏》时自己也感受很深:原来法王把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分析得那么清楚!因为,本来麦彭仁波切在《大圆满直指心性》颂词当中,就把这一点讲得很清楚,法王如意宝在讲义里,又结合自身的修行体验讲得更清楚。我当时译得比较古,基本是直译的,但这个法本现在好像没有了。我还没有死,法本就已经离开了世间,死了以后就更不用说了。


总之,希望修大圆满的人分清阿赖耶识和觉性的差别。无垢光尊者的《四心滴》中对此也有分析。但这些是修行上的问题,我们今天讲的是理论上的剖析,修行上和理论上有些地方的范畴是不相同的。




颂词背诵打卡


所依无记阿赖耶,如镜无念本体上,

不分别境明清识,作现基故如明镜,

彼中取境五根识,自体无念如镜像。

其后二取辨境识,刹那于彼执不执,

辨别彼即染污意,不辨别彼为意识。


‍‍‍‍‍‍‍‍‍‍‍

温故而知新


35课-36课


【知识类】
1、请分别解释阿赖耶、阿赖耶识、五根识、意识、染污意识。
2、请结合梦喻解释三大习气。
3、承许阿赖耶相续存在,可以解释哪些现象?如何解释?

【修行类】
1、为什么阿赖耶(或阿赖耶识)容易和法身混淆?应如何区分?

【生活类】
1、根据“佛说三有诸苦乐,由昔所积业产生”的道理,我们应如何对待今生的苦乐现象以及自己的心念和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