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今日当精进 >> 《极乐愿文大疏释》66课* 阅读参考 返回

《极乐愿文大疏释》66课* 阅读参考


1

匝哦之女的公案启示

①与家人意见相左时容易生起嗔恨心。跟父母意见不统一时,即便自己所坚持的事情是对的,不管父母如何说我们,甚至责骂,也不能生起嗔恨心或者用语言刺激他们。评判是非时,现象中的对错并不重要,态度最主要。世间事情的对错很难分得清楚,只不过大家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的方式不一样,所以不要在对错上太计较,应该随顺和包容别人,保持温和、包容的心态很重要。即便在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上意见相左,也不能用刺伤人心的态度去对待父母。

②有很多人觉得善无善报,恶无恶报。其实并不是这样,而是看哪一个业先成熟。不要错乱地把不是因果的因缘法则对到一起,得出想当然的结论。“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想法是邪见。

每个人业缘不一样,不是所有人都能在一生的修行中只遇到顺缘不遇到违缘。作为大乘修行人,当遇到身心两方面痛苦时,要想到:这是因为我无始劫以来所造作的恶业成熟之后而感召的果报,既然我现在已经感召到这样的痛苦,希望天下所有造过类似罪业的痛苦众生的罪业,全部由我一个人来承受,希望他们永远得到安乐,不要感受这样的痛苦——这就叫做推己及人。推己及人是自他相换的一种修法,是大乘修法里很殊胜的关键点,平时要串习。大乘修行人感受到难忍的痛苦时,第一反应就是愿其他人再也不要感受这个痛苦,由自己来代受或者功德回向:愿天下众生都不要感受我曾经感受过的痛苦。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良善心念,大乘佛法的精髓就是有一颗善良的心。同理,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情也应该学会推己及人、换位思考,这方面要多串习。如果佛法里讲的非常纯净的初善、中善、后善的道理自己没有学到位,而且喜欢拿这些道理去对比、要求别人(尤其是对亲人),就会对他们造成很多痛苦。要尽量用慈悲心和包容心来对待自己,并且善待周围的人。

不求自利而唯求利他,利他的过程中自利不求而自然圆满。公案中匝哦之女不是为了自己解脱,而是心里真正有代受的意乐,所以罪业当下就清净了,并且缘于这种力量直接从痛苦中解脱转生到天界,这是修自他相换菩提心的力量,功德不可思议。相续中能把众生装在心里,慈爱他们、包容他们,有了这种良善的发心,往生净土就成功一大半了,这一点特别重要。

自他相换是纯净的利他想法。但现在有些人把自他相换变成自利的想法,为了自己得到当下从痛苦中解脱的果来修自他相换,是不合适的。


2

目犍连尊者被外道徒打后入灭的公案启示

①当高僧大德一期弘法利生事业已经圆满后就会示现趋入涅槃,对可怜的末法众生来讲,如同损失了一盏照亮世间的明灯,是很悲催的事情,我们确确实实要发起勇猛精进的心,在有善知识可以依止时精进修行。

②成就者往昔有些也会做不如法的事情,有迷乱、迷茫的一些特色,我们值遇到真正的大乘善知识,值遇到大乘佛法,值遇到如此殊胜的净土法门,总有一天,我们一定会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即便现在感觉自己再怎么不好、再怎么恶劣,但是我们未来一定能得到解脱。


3

不能侮辱父母或从其身体上跨过

这里指由于不孝顺、轻视父母的恶心所导致的行为。比如给家人按摩时用脚帮父母踩背疏通经络等行为,不是出于恶心,不在此列。

学佛要有智慧,要深入思考佛法中的道理。学习公案时,不要不加分析的盲目对照自己,用不合理的方式去行持,更不要把错误的理解和别人交流,误导别人。大家要有正思维,心态要往健康的方面靠拢,要多祈祷、多考虑。如果自己有这方面的问题,要好好忏悔,好好在阿弥陀佛面前祈祷:愿自相续中能够产生圆融理解佛法证量的智慧,不要生起奇奇怪怪的邪慧。这方面要自己去求,去忏悔培福,以增长证量的智慧,否则邪知邪见太多了,会缘于佛法正确的道理而产生各种各样不对的想法。如果连证量的智慧都没办法如理生起,不能如理地、圆融地、正确地理解法义的真实含义,是很难得到解脱的。


4

释迦美女耶输陀罗的公案启示

从发心的角度上讲,如果以谄狂、狡诈的心,故意把事情推给父母,或者明明看到父母很劳累,还役使他们做事,这种心态肯定属于不孝顺、不贤善的恶心,会有不好的果报。但也不能出于自私心,为了自己不造作恶业,不分情况地故意阻止父母干活,不能越修我执越强,要真正为父母多考虑一些。


5

父母恩重难报

我们对父母要孝顺,意识到父母对自己是有恩德的,学会发自内心地关爱父母,呵护他们的心意。我们自己大乘种姓已经苏醒了,属于良善的性格,有发自内心向善的心态,只要懂得佛法真实的意义并方便善巧将佛法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就会成为一个很好的人。每个学佛人从心态上已经改掉了很多不好的习气和毛病,如果佛法的道理学懂了会用了,虽然学佛走的是出世间道,但同时世间做人的道也会圆满,知道该怎么做人,该怎么爱别人。

报父母恩要用正确的方式。

A.让父母信仰佛法、受持戒律、生起智慧等以及趋入佛门,则可回报父母的恩德。

究竟意义上讲,对父母最大的孝顺就是让父母学佛,但是一定要善巧方便。如果父母暂时还没有意乐学佛,就从让他们心里得到安慰、呵护的角度,多去关心他们,经常念经给他们回向,因缘具足时父母也可能有学佛的机会。要有一些善巧来引导、宽慰他们的心,让他们觉得孩子很孝顺,很呵护他们的心,在开心的基础上,他们就愿意高高兴兴地念点佛、抄点经。这方面也要看父母的意乐,在他们正常生活之余,磕几个头也算是锻炼身体,也算是礼佛,一举两得。时间长了之后,如果他们的缘分真的比较好,跟佛法有缘,自己慢慢就会往这方面转,他们的心态需要一个转变的过程,我们在引导方面还是要把握中道的分寸。

B.以狩猎、盗窃的赃物,信财、亡财等邪财奉养父母,非但不能报恩,反而是让他们积累地狱之业。

钱的来源不清净,父母属于间接的受害者。用杀业的钱供养父母,父母就间接沾染杀生的过患。偷盗所得属于不义之财,用来供养父母,父母也是间接沾染获得不义之财的过患。信财、亡财如果直接给不是出家人的父母享用,因为父母不是出家人身份,没有清净的戒律,就没有能力去消受,反而会积累地狱之业。

《毗尼母经》中说:如果父母很贫苦,最好让他们先受三皈五戒,然后用信财供养他们,给他们基本的生活资具,这样没有过失。因为父母属于严厉的对境,是能够接受得了的。但是上师也说如果父母没有皈依,也没有受戒,甚至还反对佛教,如果直接用信财、亡财供养,他们会沾染过失。

对于破戒的父母也应恭敬承侍。

哪怕父母不具功德,反而具有过失,我们也要恭敬承侍,因为从生养的角度讲,父母对自己的恩德是报不尽的,恩重如山。

父母是很严厉、很殊胜的对境。

缘于他们做福德,就能获得暂时至究竟的安乐;如果缘于他们造罪业,凌辱、不孝顺父母,耗尽福德就会堕落,必定感召恶趣的果报。发自内心好好地关爱孝养父母,这很重要。


6

和气四瑞的公案启示

不能因为父母上了年纪,能力开始变弱了,就轻视他们;不能因为看到父母一些荒度人生的习惯,就瞧不起他们;不能因为父母的行为有缺失,就丧失了对他们的恭敬。

②佛法的道理是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好好做一个人格完善、孝顺仁义的人,这是学佛很好的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学任何法门都容易成功。

③我们不要让老者忧虑,毕竟老者气脉已衰,心也比较脆弱,心不堪能,我们应当以恭敬心去保护爱护他们那颗脆弱的心,让他们没有忧虑,不会觉得自己老无所依,这都是我们做子女的应该做到的。

④“老人是宝”,不光藏地有这种说法,汉地也有这种说法,因为人年纪大了以后,他一生的经历对后代来说是一种提醒,所以不要老觉得父母什么都不行,我们应该经常虚心地到父亲母亲跟前,跟他们聊一聊,请教一些社会经验等等,他们虽然没有佛法的基础,但是谈谈人生的经历,有时候他们的一些想法和考虑,可以作为我们方方面面的提醒和借鉴。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推荐

《极乐愿文大疏释》65课 * 阅读参考
《极乐愿文大疏释》64课 * 阅读参考
《极乐愿文大疏释》63课 * 阅读参考

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