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慧之法 >> 《定解宝灯论》讲记 第21课 返回

《定解宝灯论》讲记 第21课

智慧之法 智慧之法 2021-11-15


第21课

《定解宝灯论》中现在宣讲的是“依教理广说”,里面分了七个科判,分别宣讲了基道果。第一个问题对本基已经做了观察,我们对于本基大空性的道理,在相续中一定要生起非常殊胜的正见。道和果的基础都是本基,如果把本基的大空性抉择得很透彻,修道就会非常容易;如果抉择基时,没有了知大空性的本相,后面修行也会出现怀疑的情况,影响到修道的速度,所以抉择自空的观点,对修行人来讲非常关键。

虽然抉择如来藏光明的他空非常重要,也是究竟了义的观点,但是他空的观点离不开自空,离开了自空的他空一定会成为论典中驳斥的不可思议神我等外道观点,因此自空的观点对众生相续中生起空性正见、遣除实执的确是必不可少、最为殊胜的抉择方法。现在抉择的是道位,对于大空性是否证悟,在第二个问题中已经讲完了。
第三个问题主要是入根本慧定,或者在相应于入定境界修行时,到底有没有执著的方式,即入定有无执著相已经做了观察,也就是说真正修根本慧定的正行,不应该有丝毫的执著,这是胜观的无执著。如果没有胜观,虽然不执著,但也不是正确的修行。修定还有执著也不是最殊胜的修行。第三问题中提到了两个重点,第一个是不执著,第二个一定是远离戏论的不执著,不能落入两边。
四、观察修或安置修
今天要进入第四个问题,即观察修和安置修的观察抉择中去。第三个和第四个问题都在讲修行,但是宣讲的侧面不一样,通过上师们的教言,大概可以这样抉择。第三个问题主要是宣讲入根本慧定,或者是随顺入根本慧定的修行方式,修正行时到底有没有执著相。如果趣入第三个问题入定无有丝毫执著相,通过什么方式来趣入呢?或者想进入正行,前行应该怎么修持呢?这就是第四个问题中讲到的观察修和安置修。从这个角度来讲,第四个问题是第三个问题的复述,或者进一步安立。
这有点像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之间的关系,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讲大空性,第二个问题遣除了它的一些障碍;第三个问题主要是入根本慧定正式的修法。那么怎样进入到这个修法中去?如果最终要达到入定没有执著相,是通过观察修还是安置修,所以,第四个问题主要是抉择趣入根本慧定的方法是观察修还是安住修?观察修和安住修对于修大乘道的人来讲非常重要。现在要进入根本慧定,平时还没有达到一切不执著,那我们应该怎么修持,这个范围就非常的广大。第三个问题主要讲正行无所缘的修法,第四个问题的范围就更宽广了。只要我们没有进入到随顺根本慧定的修法之前,都要牵扯到一个问题,就是观察修或者安置修。
归摄抉择第四个问题,即是“匝字无生无死门”。文殊心咒中的“匝”字无生无死。为什么叫做无生无死门呢?通过观察和安置两种修行方式,以观察来生起殊胜的正见,以安置了知一切万法的法性,对一切离戏论的法性产生了殊胜的定解之后,可以趣入到无生无死的境界中去,所以观察修和安置修就是无生无死门。无生无死可以代表殊胜的解脱。
怎么达到无生无死呢?通过观察修和安置修的方式来对法界产生定解进一步的安置修行,就可以证悟无生无死。如果我们要证悟无生无死的境界,观察修和安置修必须要熟练掌握。
丙四、 观察修或安置修 分三:一、宣说他宗;二、建立自宗;三、总摄要义。
我们学习到现在一直都有宣说他宗和建立自宗的归摄。如果不把自宗和他宗做个对比,一方面不能了知自宗的正确性,一方面也无法遣除相续中的很多疑惑,所以都是以安立他宗和建立自宗的方式来进行安立的。
丁一、宣说他宗 分二:一、提出问题;二、彼者之答。
戊一、提出问题:
修行大乘见解时,
观察安住何应理?
因为这两句是让他宗回答的,所以可以放在他宗的科判中。然后放在总的第四个问题中也可以。他宗和自宗都要观察修或者安置修,如果有人问:修行大乘见解时,观察安住何应理呢?他宗和自宗的回答都是有的。
修行大乘的见解,观察和安住哪一种更加合理呢?我们必须把这个问题分清楚,要么是观察修,要么就安住修。有些人不喜欢学习,也不喜欢去分析,他觉得提这个观察修、安住修的问题干什么呢?你修就可以了。到底是通过观察,还是安住来修行呢?最后还要面对这个问题。既然都要面对,就不能绕开这个问题,应该在最初直接面对,把该解决的问题解决,内心产生定解之后就能以没有怀疑的方式去修行。
虽然大乘中有唯识、中观、密乘,但是此处讲的主要是中观宗以上的修法。因为中观宗抉择正见时,已经把一切万法的大空性抉择出来了,如果我们修持中观宗,或者大手印、大圆满等殊胜的修法,都会关系到大空性。到底如何修行大手印、大圆满,或者禅宗等修法呢?佛陀在经典中归纳了两种修行的方法,后来诸大祖师通过各自的智慧依据教理进行了进一步的安立,这两种修法就是观察和安住。
所谓的观察修是在我们上座之后,运用自己的第六意识缘一个对境再再去分析,一边观察,一边修行。《前行》时经常使用到观察修,比如修持无常、业因果,都是通过第六意识对于无常等要点再再观察,在观察修中获得正见,这是通过修行产生定解。在修行过程中进行如是的观察称为观察修。
观察修的所缘也是一种正见,前面分析的时候应该有一种了知,然后在上座之后通过安住或者观察修的方式,对于相续中的正见进一步地串习。虽然在思维的时候也要观察,但思维的侧重点是遣除怀疑、生起定解。上座观察修是缘着正见反复去观察的方式来修行,重点是反复串习的角度。思维是通过方方面面的观察来遣除增益损减、生起定解,观察修是通过反复观察、串习来生起觉受,或者证悟。
修前行时,基本上都是通过观察修的方式来安立的。因为我们要在内心生起出离心,必须反复观察轮回的过患,才能产生厌离,或者生起信心时,也是反复观察信心的功德,以及生起信心的方式,才能生起信心。不管是修持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还是菩提心的教授,都是在反复观察自私自利的过患,或者利他的功德,缘着为什么要对众生发起菩提心,通过慈悲喜舍、念恩报恩一系列修法,内心就能对众生产生悦意的感觉,然后不忍心他们感受痛苦,产生救度的心,最后发誓成佛,这些都是通过观察的方式来生起觉受的。
乃至于修持中观,我们也是再再地用理论来对自己起心动念的心一次又一次的分析抉择,以此来了知心性本空;修人无我空性也是对于人我不存在反复串习,内心才会生起人无我的觉受。凡是修中观都是通过不断观察的方式获得觉受的,叫做观察修,也叫观修。
第二种修行方法叫做安住修,又叫止修。安住相对于观察修来讲,没有通过方方面面的串习、抉择。有了正见之后,可以安住在正见上完全不动摇。
观察修和安住修两种方式,佛经中都提到过。按第四品总义的回答方式,一般的初学者安住修不太合适。为什么呢?因为安住修是缘一个殊胜的正见一缘不动的安住,对修行者的要求比较高。而观察修的标准不是这么高。初学者相续中的疑惑、分别心、实执心都很重,如果没有通过再三观察正理的方式来修持,即便是安住之后,内心还有很多疑惑、实执、烦恼不间断地冒出来,自己没有观察的智慧也无法对治,这种修行就是浪费时间。
针对凡夫人分别心、怀疑心重的特点,最初观察修非常重要。因此益西上师在讲课时再再地提醒我们,观察修非常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相续中疑惑太多,实执太重,烦恼非常粗猛。这时如果没有观察的智慧,如何面对生起的分别念呢?虽然我们对待分别念没有办法,但是不是真的无事可做呢?不是这样的。如果你把修行方式调整一下,这些烦恼是可以对付的,并不是真的一筹莫展,关键是我们有没有主动掌握观察分别念的方式。如果掌握了方法,把修行的策略调整一下。比如喜欢安住,主要是觉得观察很麻烦,必须要去学习、听闻、思考、背诵、讨论,这样非常累。他认为什么都不想地安住,不是很好吗?这是一种捡便宜的心理,最后会害了自己。
对于凡夫人来讲,该经过的过程必须要经过,有些是没办法绕过去的。虽然想方设法想要绕过去,但是最后来看,还是自己吃了大亏,所以不能绕过的东西就要去面对。比如中观的见解等该学的要学、该抉择的就要抉择。如果抉择到一定的程度,可以通过观察修的方式获得体会。如果相续中的怀疑通过观察修的方式遣除了,或者生起了一定的觉受,这时安住修就有了基础。并不是说不能安住修,而是必须要对于我们处在什么阶段认知得清清楚楚。如果没有认清自己的状态,挑一个自己认为相应的,或者很简单的,最后简单的东西会变得非常复杂,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都会出现。
一般来说初学者比较适合观察修,不是说不能安住修,上根利智的人,或者安住修的种姓,也可以安住修,后面逐渐会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在修持大乘见解时到底是安住修还是观察修?下面是他宗的回答。
戊二、彼者之答:
有说不察安住修,
观察遮障本性义,
是故不经何观察,
笼统直接而安住。
这是两种他宗中的第一种。第一种他宗不承许或者不提倡观察修。有些人根本不观察一定要安住而修行。为什么不能观察一定要安住修呢?因为观察是一个分别心,分别心用的太多会遮障实相本性的意义,他们认为本来要显露实相义,如果过度的观察遮障了本性的意义,就会适得其反,无法达到显露本性的目的。所以讲出了他们的观点,“是故不经何观察,笼统直接而安住”。
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其他阶段的修行人,最初不能经过任何的观察,然后笼统直接地安住下来,可以达到现见法界实相的目的。我们有些人比较熟悉,有些人不是很熟悉,不管怎么说,在一些了义的宗派中,比较容易出现这样的观点。比如大手印、大圆满、禅宗的修行者,不仅自己这样修,也让别人这样修持,他们偏重于安住修。
这种不察安住而修持的主要理论,就是法界的意义本来清净,或者是离开一切戏论的本体。如果我们要和法界的本体相应,就不能做观察,因为观察就是分别念,所以不管是起善的分别念,还是起恶的分别念,都是属于分别。分别念相当于一层迷雾,如果你产生了分别念,这种雾起来之后,本来清净、一缘安住、一切不存在的法界就会遮障住。如果不观察,分别念寂静之后,比较容易现见本性的意义。
注释中打了一个比喻,如果要水中的月影清楚的显现出来,不能用棍子去搅,动作太大月影显现不出来。应该怎么办呢?让水静下来,月影就会显现出来。如果一个修行者的心不经观察,直直安住,法界本性的意义就会显现在这样的心态中。从这个角度而言,观察会遮障本性,安住会显现本性,基于这样的一条或者两条根据,提倡不做任何观察,而是笼统直接的安住。
有些修行者引导别人修行时也会说:“学习很多经论、续部,都是增加分别念,对于显露殊胜的法界,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学习经论,分别念往外转,心相续不寂静,如果心不寂静,没办法显露万法的本体。”甚至有些地方讲这是所知障,所知就是障。你学的越多,这些所知就成了障碍。虽然烦恼、所知障并不是这样解释的,但是有些人提倡不要学很多经论,就说学很多东西,所知障很重。有些是对人直接讲的,也有人自己持这种观点。
我们对此不能一概而论。有时候大德有必要这样说,为什么呢?为了让寻思心很重的人,稍微转向于修行,所以有必要对这种现象、这些人做呵斥。呵斥的时候,因为他并没有很明显地针对张三、李四,似乎在对整个系统呵斥一样。学了这么多不去修行,学来学去没有用,调伏不了烦恼,最后会成为法油子,有这样呵斥的方法。有些乐于多闻的人,虽然花很长的时间一直学中观、因明,但是不想去使用所学的东西,也有一类人极度喜欢辩论,愿意在文字上纠缠,或者义理上探究,并没有想到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修行。
对于这些人,大德们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做了呵斥:“你这样学下去,就像牧人数别人的牛一样,虽然知道这么多,但是自己一点都没有。”目的是让这一部分人知道,学了这么多还是要修行。也有一部分人显现上不知道这种必要性,只是通过自己的偏袒心呵斥。这些情况都是有的。
还有一种必要性,我们不能否认法界众生根性的多种多样,有一部分众生是止修的根性,通过安住而修,对他来讲的确心一静下来之后,上师稍微给他指点一下,就会比较容易认识心性。我以前看过一个大成就者的修行方法,首先是修寂止,把粗大的分别心寂静下来,处在非常寂静的状态中,然后上师会给你讲,在这个状态中怎样去认知心性,并不是完全安住在一个寂止的状态,而是在寂止状态的高度上,如何去体认胜观,叫做修中去寻找见。即你修了寂止之后,不是说这种状态就是胜观,而是在这种状态中如果有上师的窍诀,比较容易了知心性,这是一种止修。这种根性的人这样修行比较容易了知心性,有些大德针对这种根性,也是宣讲一种止修的方法。
我们分析的时候,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说这是他宗,他宗一定是不对的。有些的确是自己认识错误了,有些是为了呵斥过度寻思的人,有些是为了引导安住修根性的人,因此提倡了不同的修行方式。因为法界中众生有这么多的差别,以前上师经常讲,就像一只手伸出来五个手指都是长短不齐的一样,法界的众生也是有各种根性。因为佛菩萨为了救度众生,设施了很多修行的方式,所以针对这些提倡实修的人,我们也不能以偏袒的心态认为我是怎么样的,你就要怎么样,这样去生起贪嗔心是不合理的。
不管怎么样,我们现在闻思是为了以后修行,修行人都要经过一段时间闻思才可以修行。闻思的时候也不要去对其他修行人,以及修行方式指手画脚,这样做没有必要。有时闻思的人喜欢说修行的人,或者修行的人喜欢说闻思的人。闻思的人说修行者:“你不闻思就是在盲修瞎练。”修行的人说闻思者:“你学了这么多就是如数他宝。”虽然似乎都有根据,但是真正观察起来,此时的心态很重要。在说的时候,内心有没有一种偏袒自宗、诋毁他宗的心态呢?这是很关键的。有些众生的分别念、执著的方式是:我做什么,你们就要做什么,必须和我一样。为什么?因为我在做这个,所以你要和我一样。这不是很公正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做法。虽然可以陈述你的观点,但是不要强迫别人做跟你一样的事情。你没有权利,也没有必要强迫别人做和你一样的事情。尤其是对一个凡夫人来讲,很容易受到相续中偏袒自他的心念所左右,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这是尤其需要注意的。以上我们讲到了提倡安住修的方式,即“不经何观察,笼统直接而安住”。
下面看第二种他宗的回答。
有说唯一需观察,
远离观察之修行,
如同入眠无利故,
任何时皆需观察。
第二种观点和第一种观点恰恰相反。第一种观点是任何观察都不要,第二种观点是什么安住都不要,任何时候都需要观察。
“有说唯一需观察”,什么叫“唯一”?即只有一种修行方式,就是观察修。开始是观察修,中间是观察修,最后还是观察修,修前行观察修,修空性正行仍然是观察修,这是唯一的意思。“唯一需观察”的根据是什么?“远离观察之修行,如同入眠无利故”。作为一个凡夫人来讲,如果远离了观察的修行,就像睡觉一样。如果你在修行的时候,没有缘正见、所修再再去观察,什么都不观察作意,虽然坐在座上形式上好像在修行,但是实际上本质和睡觉是一样的。睡觉是什么都不想,然后修行也是什么都不作意,如果你在上座时睡着了,完全和睡觉一样;如果你说我没有睡着,非常清醒,没有缘所修的法去运转的缘故,本质上和睡觉一样。这里讲到远离观察之修行,上座后什么都不想坐在那里,和睡觉一样“无利故”,不是一个正确的修行。
还有一种,就算你在上座之前,稍微忆念一下正见,忆念一下后什么都不作意了。比如我要修法了,这时什么都不作意,就像睡觉之前观察一下“我要睡觉”,再去睡觉一样,还是睡觉,这方面是没有什么利益的。因此最后忠告修行者,“任何时皆需观察”,在上座前要去观察,上座时还是要观察,下座时仍然要观察,任何时候观察都非常重要。
为什么观察非常重要呢?前面我们分析了,一般中下根性的人或者初学者相续中有很重的怀疑心,只不过有些人承认,有些人觉得不好意思,不愿承认自己的怀疑心重。不管怎么样,实际上每个人的怀疑心、实执心、烦恼都比较重,观察修是一个善妙的对治药方。如果怀疑心、分别念很重,可以用善妙的解决分别念的药方,以分别念来对治分别念的重病。长时间的观察生起了分别念,通过分别念去观察,然后止息住,能够作为真正的修道,而且修行时间长了之后,可以遣除内心的烦恼,也可以遣除很多不必要的疑惑、实执心。
不单单修前行中的暇满、无常、轮回过患、业因果不虚的四厌世心或者菩提心需要观察,修空性也要观察。修空性观察什么呢?缘单空再再观察,而且为了引导后学的弟子铁了心的去观察修的缘故,所以上师说不单单是凡夫人,连菩萨入根本慧定都是缘单空来修行,乃至最后成佛都是缘单空来修行的。这些弟子就没有其他的想法了,会一直缘单空修行,这样一心一意地修下去,有什么作用?一定会很快修出单空的感应。他已经没有什么想法和怀疑了,他不会想:我的修法不了义,后面还要换。虽然还是要换的,但是导师宣讲时,已经保证了,给你盖了章,这个修法不用换了,你修到底就成佛了。这样修下去很快就会在相续中生起单空的觉受,这时粗大的烦恼成功地压制住了,成为趣入大空性真正的基,所以这个必要性非常大。这时我们能够了解很多大德的悲心非常圆满,和佛陀没有什么差别,通过这种方式引导众生趣入到大空性中去。
虽然按照我们的修行方法,抉择到了最圆满的应承派见解,但是还要按照单空有执著的方式,就像第三个问题中所讲的那样修行,我们的心就不踏实了。为什么呢?因为单空是不了义的,我要抉择最高的见,那现在需不需要修单空呢?就会徘徊来徘徊去,不能下决心来修持。废了很多口舌,经过很多思考,才认识到最初一定要修单空才能相应,这时虽然生起了定解,但是修单空的时候是不是很老实的修,还不好说。如果不注意,自己的修行也许还不如别人快,从这个角度来讲,还是有一定的需要辨别的地方。
不能一概地说我们的宗派很好,他们的宗派不好,这方面很容易会谤法、谤大德,法王仁波切也是再再地教导我们说,观察的时候要有警惕的心,尤其在说话、抉择时要非常注意。因为很多修行他宗观点的人,都是很了不起的大德,所以涌现出来的成就者是非常多的。虽然学习经论,有破他宗、立自宗的过程,但是抉择的时候,从最起码的角度来讲,大家都是佛弟子,然后再高一点,就会牵扯到一些大德的相续,以及清净的宗派了,这些方面一定要非常注意。
佛弟子之间经常喜欢互相指责,你这个观点不对,那个观点不对。虽然很少指出外道、世间人不合理的观点,但是对于佛教宗派的观点,修行人好像说的特别多,这方面也是需要注意的。上师仁波切以前说过,如果你真的有能力,可以对外道、不信因果的人去狠狠地破斥,让大家知道无因果见不正确,或者对享受五欲的人狠狠去破斥,让他们趣入修行中去。很多人并没有这样做,总是喜欢在佛教内部互相指责,而对其他该破的邪见不破,这也是不正确的。
我们学习自宗他宗时心胸必须要宽广,很多道理也要了知。经常提及相续都会有一种概念,不能随随便便地说其他宗派不好,或者不能成就。
丁二、建立自宗 分二:一、总说;二、分说。
戊一、总说:
修行不应偏执著,
观察安住之一边。
在建立自宗的时候,首先是总的安立方式。我们修行不能偏执著,一定要观察,或者一定要安住一边。前面分析了,观察修有很大的必要性,安住修也有很大的必要性,但是从一个修行者自始至终的修法来讲,一概而论地说必须要观察,或者必须要安住,最后归纳发现既有功德,也有过患,不是完全清净无垢的安立方式。初学者或者观察修根性的人,观察非常重要,如果已经到达了要息灭分别念,相顺于根本慧定的修行,就不能再做观察了,那时的观察会成为现见实相的障碍,就像第三个问题中所讲的一样。
第三个问题中讲一方面要有定解,一方面必须要不执著、不分别,才能真正安住在无分别的根本慧定中,最后再观察就没有用了。第四个问题后面还要用很多的比喻、教理,抉择最后再观察的确没有必要。因此最初再再提倡观察修非常必要,但是后面要趣入根本慧定时,或者要接近修持了义的正行,观察就成了一种障碍。
前面安住修的修行者说“观察遮障本性义”,修正行的确如此。如果最初任何人都不需要观察,就会成为一种障碍,所以最后不需要观察,不是最初也不能观察,这是偏袒在一边,不能对大多数人的修行的次第,做一个非常准确的安立。前面讲过有些人是不认知,有些人是有必要,针对于一些流弊而言的。
麦彭仁波切建立自宗的时候,把两个问题分得很清楚,最初应该怎么修,修到正行到底是观察修还是安置修?学习了第四个问题,可以把最初、中间、最后的次第,分析得非常清晰。因此“修行不能偏执著,观察安住之一边”,否则都有功过,既有功德的一面,也有过患的一面。
戊二、分说 分三:一、以大中观方式而说;二、以大圆满方式而说;三、真实宣说修行次第。
己一、以大中观方式而说 分二:一、未观察之过;二、叙彼理由。
庚一、未观察之过:
如果修行一点都不观察,会有什么样的过失?第一个科判中,比较偏重于引导众生初学时一定要观察,这是相当明显的。最初需要观察修,麦彭仁波切完全承认这个观点,因此在讲自宗理由时,首先不太承认安住修,而是说如果首先就安住修,生不起定解,也没办法真正入道,比较赞成初学者观察修。
不察安住而修行,
虽有成就寂止者,
然修未生定解故,
舍弃解脱之正道,
唯一明目之定解,
无法遣除诸障碍。
“不察安住而修行”,如果不观察,单单安住而修行,因为没有胜观的缘故,“虽有成就寂止者”,虽然可能成就一些寂止,“然修未生定解故,舍弃解脱之正道”,但是自己的修行没有产生定解、胜观的缘故,已经舍弃了解脱的正道。解脱的正道就是“唯一明目之定解”,如果你舍弃了像明目一样的定解,怎么遣除障碍呢?没办法遣除障碍。
自宗指出了修行者最初不喜欢观察,而是喜欢一直去安住。这种安住修最初没有抉择正见,因为他们提倡的是最初就不需要观察,这些人最初没有正见,也不需要观察、忆念正见,笼统直接安住就可以了。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个地方的安住,完全和胜观脱离了;如果完全脱离了胜观的安住,纯粹是一种寂止的修法;缘着安住修持下去,修好了会成就寂止,对修道没有什么大的意义。最初安住,什么都没办法忆念,最后修得心烦意乱,连寂止也无法获得。
以前我看到过很多道友,在佛学院待了一段时间,实修的心很强烈。上师说应该学很多的法,他认为根本不需要学法。有一次上师给我们传《禅定休息》的时候,要求每个人在三十年中要看五十遍法本。有些道友说:“唉!要看五十遍啊!我每天修就可以了,不用看书。”他觉得看书很麻烦,每天串习修行非常重要。当时我也有点赞同他的观点,觉得像他这样天天去修很好嘛,后来他非常着急,去了河西对面的山上,说要闭关三年,结果三天就出来了。虽然他的心很切,但是缺少很多因素,没有胜观见是修不下去的。
上师为什么让我们看几十遍法本呢?如果认认真真地看几十遍之后,相续中的定解会非常稳固,上师是从比较远的利益方面做了安排。如果体会不到这些问题,而是随自己的分别念去做,修行会很难成就。
如果没有掌握寂止的窍诀,连寂止都无法成就;如果修好了,才能成就寂止。麦彭仁波切也讲过,末法时代众生的心很粗重,成就欲心一境非常困难。欲心一境属于初禅之前的境界,是欲心当中最细的心,还没有到未到定。《经庄严论》《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都讲到了九次第定。九次第定有九个次第,逐渐修到第九个次第会生起欲心一境,缘着欲心一境再修下去就得到了初禅。
麦彭仁波切说,末法时代的人执著太重,生起欲心一境非常困难。为什么现在修密法的人很多,证悟的人很少呢?因为相续中欲心一境的禅定都没有,如果有了欲心一境的禅定,要修本尊、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咒力可以很快显现出来。因为没有这种心,经常以散乱心持咒,所以念了很多咒语效果微乎其微。这充分说明了末法时代众生普遍性的根基比较劣,生起禅定非常困难。即便成就了禅定又怎么样呢?最多再修下去得到四禅。得到初禅可以压伏整个欲界的烦恼,得到无色定可以压伏色界的烦恼,虽然修到非想非非想,可以压伏下面的烦恼,但是非想非非想的烦恼没办法断除,不能成就出世间道。
萨迦班智达以前讲过,如果修行者不注意,没有中观正见的定解就去安住修,很多人会修成旁生的因,变成兔子、旱獭等等。虽然修得好的人会成就四禅、四无色定,但是成就这些定又怎么样?很多外道通过禅定也能成就四禅八定,但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功德。也许在生起禅定的过程中会引发一些神通,但也是有漏的神通,对于超越轮回没有用,而且这种神通会退失。因为这是一个退失的因,所以当因的力量消尽之后,神通、禅定都会退失。修来修去还是一个轮回的法,没有任何必要。
虽有成就寂止者,但不是我们羡慕的地方。对于我们这些现在的心很粗重的众生来讲,听说某人生起了禅定,晚上一闭眼睛几个小时就过去了,虽然安住禅定是我们羡慕的地方,但从整个修道的角度来讲,没有必要羡慕。我们天天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呼呼睡,别人在盘腿打坐入定,这一点固然比我们超胜,我们可能很羡慕,但完全从道的角度来讲,也没什么可羡慕的。为什么呢?因为从修道的角度,不单单是寂止,而是既有寂止又有胜观,安住在止观双运中入定,才能恒时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对境。
此处的不察安住而修行,虽然能够成就寂止,但是没办法断障碍,为什么呢?“然修未生定解故”,修行没有产生定解,定解就是胜观见。如果对法界的自性不了知,你通过什么来遣除障碍呢?相续中烦恼障、所知障,都是需要胜观的力量遣除,不仅仅是压伏,而是从根本上断根。
最了义的是断根的方式,这个力量来自于胜观,即这里所讲的定解。如果对胜观有了定解,再缘定解修持,就可以入正道。若你的修持没有通过观察来引发定解的缘故,已经舍弃了解脱的正道——“唯一明目的定解”。解脱的正道就是定解,相续中没有定解已经舍弃了解脱的正道,没有入正道怎么可能进入真正的大乘中呢?没办法到达目的地。
此处把定解比喻成明目,佛经中也是讲得很清楚:“定解如目,修行如足。”见解像眼睛一样,修行就像双脚一样。如果你有双脚没有眼睛,虽然可以走,但是非常危险;反过来讲如果你有了眼睛,没有脚也不行。抉择的时候我们说闻思重要,并不是一直要这样做;上师之所以强调闻思,关键是我们相续中盲修瞎炼的心很迫切,不管有没有正见,都要去实修的心态过于强了,所以上师不强调你去实修,而是强调再再闻思。上师讲了这个必要性之后,我们至少会在一段时间中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学习经论,相续中有了正见之后,时机成熟到了该修行的时候,上师就会强调实修的。
只有定解不修行,就像有眼睛没有双脚一样,你有眼睛可以看到路,但是不走还是没办法到达;同样有脚没有眼睛也没办法到达。所以修行是眼睛和双脚都要具备,见解如双眼,修行如双足,二者缺一不可,都要有。如果舍弃了明目一样的定解、解脱的正道,怎么能够遣除障碍呢?最粗大的障碍,哪个是正修,哪个是邪修?最基本障碍都没办法遣除。
然后在修道时冒出来种种的怀疑、分别念、粗重的烦恼障碍等都没办法遣除,更加没办法遣除烦恼障、所知障了。因为没有定解就没办法正修,没办法正修就没办法得到功德,没办法得到功德也没办法遣除障碍,所以修来修去相续中烦恼一大堆,还是一个平庸的人,这样修了很长时间也没有用。有些人修一段时间修不下去,直接出来了,干脆不修了,要么继续听法,要么下去流浪了;有些人面子上过不去,虽然修不下去,但是还要假装修行人,关起门来闭关,这样没有什么大的必要性。不如最初好好地把该抉择的抉择了、该遣除的怀疑都遣除好了,再去修行,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曾经引用过无垢光尊者《窍诀宝藏论》中的话,实修有六个条件,比如上师要开许,或者正见必须要圆满,没有什么疑惑等等,无垢光尊者这样的大修行人,已经把这些条件讲得很清楚了。我们不去抉择、自以为是,只是没有必要自欺欺人而已,因此必须要首先抉择定解,否则没办法遣除障碍。
若未了知法自性,
又能修行何法也?
庸俗妄念修何用?
如同盲人入道中。
如果没有了知万法的自性,又能修行什么法呢?庸俗的妄念修行有什么用呢?就像盲人入道一样。
颂词也是一针见血地清楚指出了很多修行人的弊病。必须要了知所修的法,如果没有了知所修法的自性,比如要修大空性,大空性是什么?要修法界,法界是什么?如果没有了知一切万法的自性空,为什么空?到底什么空?又能修行什么呢?修行是再再的串习。如果不了知所修的法,串习、修行什么呢?如果没有了知一切万法的自性,安住串习庸俗妄念有什么用呢?众生因为无始以来串习庸俗妄念至今仍然在轮回,所以现在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而已,还是在串习庸俗妄念。
把庸俗妄念贴上一个标签,说这是大修行人的修行方式——安住修。我们仔细分析,这是一个假的所修对境,不是货真价实的,虽然贴上了修行的标签,但是属于假冒伪劣的修法,修来修去还在修庸俗妄念。我们要修法界的自性,必须通过观察抉择一切万法无自性,任何都无所缘的本体。如果了知真谛,再再去串,方向正确就会出现正确的结果。没有了知一切万法本体,修什么?比如你不了知暇满难得,坐在那修,修了什么暇满难得?没有修到;你修无常,无常的道理也不知道,修什么无常?同样如果你要修空性,必须要知道所修的空性怎么回事?不了知没办法修。把具体的东西放在整个道上也是一样的,你说你在修道,道是什么?道就是闭着眼睛什么都不想,实际上闭着眼睛什么都不想是庸俗的妄念。没有忆念法界、不能和道相应的都是庸俗妄念,庸俗的妄念不是道的本体,也不是道的分支。
修暇满、无常、菩提心等等,是道的分支,如果修的是道的本体——空性也可以。但不是道的分支,也不是道的本体,最多是一个寂止,甚至连寂止也不是,坐在这里连寂止的窍诀也没有掌握,所以麦彭仁波切说你不了知法的自性,又能修行什么法?如果不了知,没有定解,到底在修什么?不知道所修的东西,不就是浪费时间吗?这样修的时候越长,浪费的暇满也越多。庸俗的妄念不需要修,如果我们把庸俗的妄念修得越精巧,实际上欺骗我们的力量也越大了,越能迷惑我们。
有些修行人就是被庸俗妄念所迷惑了,一般的世间人不修行,只是追求五欲,他的目标很明确,追求下去会得到一些五欲的受用,修行人不能享受五欲,虽然要修解脱,但是五欲没有追求到,法性也没有修到,最后只是在庸俗妄念上贴了一个修行的标签,落得两头空而已。
有些大德说,你这样修行还不如找五欲来得实在一点。修什么呢?没什么可修的,坐在这个地方修庸俗妄念,没有什么用处,没有定解越修下去,浪费时间越多,没有什么必要。修行就要好好修,把自己所修的东西掌握得清清楚楚,非常明确地知道我要修这个,然后没有任何怀疑,一趋直入,能够产生一个修行的结果。
这里打了个比喻“如同盲人入道中”,盲人没有眼睛入道非常危险,问题很多,城市中车水马龙,或者在荒郊野外迷路了都会非常危险,实际上没有定解的修道比盲人入道还要危险无数倍。为什么这样讲呢?有时我们觉得这样修好像没什么障碍,实际不是这样的。如果打坐修行没有正见,每天在你的相续中生起分别念的种类、数量都非常多,当分别念生起时,你怎样去对治呢?只是压住吗?压是压不住的。除了每天产生很多分别念外,还会有很多烦恼的情绪产生,你怎么去面对贪心、嗔恨心、疑惑等烦恼,对上师三宝生邪见,又怎么去压伏它?虽然知道不能对上师三宝生邪见,但是眼睁睁看着邪见消不去,这是非常痛苦的情景。
修道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邪魔外道扰乱,很多魔会加持,很多邪知识邪友还会给你灌输一些东西,你怎么分辨?出现了很多境界,你怎么面对?不是分别念,而是外境上真正出现了贪心的对境,你怎么面对?比如别人打你、骂你,出现了嗔心的对境,你怎么面对?实际上违缘太多了。我们一生会面对很多复杂的境界,如果没有正见,怎么去面对呢?根本无法面对。这种修行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危险性是不言而喻的,没有堕落是非常幸运的。
与其这样修行下去,不如好好地修行。有些人认为不能接触经论,似乎里面讲的都是引诱众生堕落的方法,全是没有用的东西。佛经论典中讲的是对治烦恼的方法,怎样从障碍当中脱离出来,如何分辨歧途,如何生起正道,以及出离心、菩提心的修法。没有智慧的人好像没办法认识到,觉得都是没有用的,或者干脆不能碰,碰了之后你就会堕落,生起其他的想法了。我们千万不要这样想,如果这样的情况多了之后,整个佛经都会隐没。
我们不观察不知道,稍微分析一下,障碍非常多,了知了正见,可以遣除障碍;不了知正见的修行,是没有用的,这是一个过患。
下面还有一个过患:
无始迷乱之习气,
颠倒执著自性者,
未百般以方便理,
精勤观察难证悟。
还有一个必须观察的理由是什么呢?我们无始劫以来迷乱的习气很重,对于一切万法空性的自性颠倒执著,在这样状态中,如果没有百般以方便理去精勤观察,难以消除执著,无法证悟法的自性。
从一个世俗的比喻来讲,就像两个人打仗一样,这边是一个习气,那边是一个智慧,虽然从真正修道角度来讲这个比喻非常不恰当,并没有左边一个敌人,右边一个战士在打架,但是从浅层次的比喻,可以说迷乱的习气和修道的力量在互相搏击。现在两军对阵的形势是不容乐观的,敌方太强大了,我方的力量非常弱,为什么呢?“无始迷乱之习气”,从无始以来至今,时间存在得很长,已经是老牌劲旅了,然后力量很强大,每一世都在串习实执,而且串习得非常任运了,无始迷乱的习气,对于万法无自性的空性,完全变成了人执、法执,或者颠倒执著。在一些人来讲就是常乐我净四颠倒,本来没有常,认为这是常的;本来痛苦的自性,认为是安乐的自性;本来无我,认为有我;本来不清净,认为是清净的。常乐我净的四颠倒执著在每一个凡夫人相续中根深蒂固。
对方是无始劫以来颠倒执著自性的烦恼,而我们是刚刚入道的,对于一切万法是空性的,或者无常、无我、不净、苦,需要重新产生正见,就像刚刚组建、没有训练过的一群乌合之众。对方是装备精良的老牌劲旅,我方是刚刚组建的弱旅,这个仗怎么打?如果你不去好好地把军队训练一下,就去和他们硬碰硬,很可能就会全军覆没。
因此说“未百般以方便理,精勤观察难证悟”,对方的力量实在太强大了,我们必须要通过百般的正理去观察,不管是小乘,或者共同乘当中,讲到了破常执、破净执、破我执,这些法必须观察,打破自私自利作意的法、空性的正理都要观察,这样的观察相当于再再的训练,为组建的新军队配备了很多精良的武器,等我们力量强大起来之后,比较容易战胜对方,否则是非常困难的。
注释中讲了,不要说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即便今生养成的习惯也是难以去除。上师也是从藏族人和汉族人的饮食习惯来讲,换个口味也不行,吃不下去;吃惯了米,吃不惯面;吃惯了糌粑,不想吃其他的东西。单单是十几、二十年串习的习气也很难变。上一世你是北方人,这一世转为南方人,根本不会想到自己上一世是北方人,就说我南方人怎么样,你北方人怎么样,马上形成了一种对立,打破这种习惯很难。
在短短的几年中,沾上了酒瘾、烟瘾,要戒掉也是非常困难,这么短时间中,这些东西都很难戒掉,更何况无始以来的习气,安住修什么都不管,要一下子断掉,这是非常困难的。必须要通过非常有力的正理,再再地对所执著的法观察,遣除了怀疑,内心产生定解,再去修行就能断除。这也是我们不单单要再再听闻,而且要再再思维的原因。
上师也是准备了很多条件,让我们思考或者讨论,如果我们只是泛泛地听一次,也许在课堂上有那么一点点触动,这是完全不可靠的;必须要在这个基础上,把这个问题再再地思考,遣除怀疑,内心产生牢不可破的定解,才能作为修行所缘。所以没有精勤观察难以证悟,无法对付相续中无始迷乱的习气。
我们可以验证一下,虽然觉得自己已经学佛几年、十几年,但是内心烦恼生起来的时候,你是什么样的态度?虽然我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大菩萨,但是烦恼生起来,在烦恼面前,我们就会变成婴儿,没有一点力量。这一点会令我们清楚地看到无始劫以来的迷乱习气到底多严重。
我们需不需要精勤观察、精进修行?这是一目了然的。没有好好观察的时候,觉得自己可以了,学的已经够了,但实际上远远不够,很多正见都是似是而非。觉得好像空性的正见有了吧!真正去观察,提几个问题的时候,好像没有了;认为对这个问题应该了知清楚了吧!一观察、分析的时候,也没有了。这都是没有生起定解,这是比较危险的。
我们必须通过各种的方式,比如和别人的观点碰撞,或者讨论,你认为正确的观点,在分析观察之后,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学佛的时候,应该投入很多的精力,该思维的时候好好思维、该讨论的时候好好讨论。我们现在闻思花的时间多,以后修行就容易得多。如果我们想方设法地逃避,虽然一时逃避,可能有片刻的安逸,感觉很舒服,但是以后修行的时候会吃大亏。
如果没有精勤观察一定难以证悟。在未观察之过的科判中,讲到没有观察会怎么样?如果不了知法的自性,无始迷乱习气太重,不观察没有办法遣除,因此必须在最初再再地观察,遣除怀疑。
今天的课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