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有些绝症通过佛教的一些观修方法最终治愈的情况也有
临终弥留际,众亲虽围绕,
命绝诸苦痛,唯吾一人受。
每个人的死亡都是不相同的,有些人横死,有些人死在家里,有些人死在医院,有些人死在寺院里……不管死在什么地方,虽然亲朋好友可能会围绕在你身边,但命绝身亡的痛苦只有你一个人感受,他们根本没有办法分担。
我们经常会看到,人死的时候,医生、护士最多打一些强心针,做一些抢救工作,家里的亲人在旁边呜呜地哭,除此以外,根本无法为死者做些什么。以前在藏地有些地方,人死后一定要放声大哭,不哭的话,说明你跟这个人关系不好,所以有些人即使不是很伤心,也在那里号啕大叫;汉地有些医院经常也能看到这种情景,有些家属一直呜呜呜地哭,但你在旁边怎么也看不到一滴眼泪,有点假装的感觉。
总的来讲,人在死时,无论有多少人想帮忙也没办法。不管是国家的元首总统也好,富翁大亨也好,死的时候,亲朋好友、眷属、财产都没有用,只有自己去感受四大分离的时候是独自一人,走的时候也是茕茕一身,就像有些高僧大德所讲,犹如从酥油中抽出一根毛一样,不可能带走任何东西。人死时,睡在最后的床榻上,说最后的语言,穿最后的衣服,这时候唯有善法是最有用的,其他任何东西都帮不上忙。
所以,学佛的人有个好处,在面对死亡时,心里会有一分坦然。没有学佛的人在得知自己患了绝症后,痛苦得不得了,求生的欲望非常强烈,拼命要找一个机会活下去,但假如学过佛的话,就会知道生命并不是一生一世,一切都是无常的,因此不会太执著。1976年敦珠仁波切在纽约的时候,有个美国的中年妇女得了绝症,成天特别痛苦,当她听说了这位了不起的西藏上师之后,就怀着好奇和期望来拜见敦珠法王。一见到法王,她就放声大哭,法王好像也不在意,高声地笑了起来,然后法王问:“你为什么哭?”她说:“医生说我的生命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了,我白天晚上都非常非常痛苦……”法王说:“没事,你会死我也会死,我们没有一个不死的,只不过是迟早而已。”后来还讲了一些开示,她听后对死亡的恐怖减轻了一半,从此以后一心一意地学佛,据说最后她的绝症也治好了。所以,依靠三宝的加持,有些绝症虽然被医生判了死刑,但通过佛教的一些观修方法,最终治愈的情况也有。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病都能治好,但就算不能好,懂得了佛教的道理后,在死亡真正来临时,心里也不会特别痛苦。所以,面对死亡时,最好的药就是佛教的甘露妙药,这对死者很稳妥,不管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会有一种安全感,觉得即便暂时离开了人间,也不是什么都没有了,临终时应该好好发愿、祈祷三宝,自己的来世要利益众生。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当我们最痛苦、最困难的时候,千万不能忘记三宝,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生生世世也不舍弃三宝。”平时应该发这种殊胜的誓言。
我们离开人间是正常的现象,不管是谁,如果得了绝症或是临终的时候,希望大家不要绝望,绝望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好好地祈祷、发愿才是最好的办法。所以,我们佛教徒死也是快乐的,活也是快乐的,怎样都能随缘而转。但世间人完全不同,他们一定要活下去,一听到死亡的消息就非常恐怖、非常伤心,而佛教徒早就有准备了,有些修行比较好的,可能已经准备二三十年了,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平时做的准备马上就能用得上。所以,在对待死亡的问题上,学佛和不学佛有很大的差别,世间上的博士、博士后平时讲得天花乱坠,但死亡落到头上时,惊慌失措、恐惧万分,而有些不认识字的老太太、老爷爷,平时特别虔诚地一心念佛,在死亡来临时,他们对往生充满了信心。
所以,大家对学佛应该有一种强烈的信心,即使你平时身体健康、生活快乐富足,也尽量将这些佛教的道理用上,经常如此串习,久而久之,才能对你的临死、你的来世有非常大的利益。对我们修行人而言,为死亡做准备、为来世做准备是很重要的,但世间人并非如此,他们小时候忙于读书,长大以后成家立业、购房买车、追求名声,每天都把时间用在这些上面,这是很不值得的,只有把时间和精力用于自己的生死大事上,才能对生生世世有非常大的帮助。
当然,我这样一说,可能世间有些人不一定接受,他们认为:对你们出家人来讲,这是可以的,但我们在家人根本做不到!其实,生活知足少欲就可以了,如果贪心越来越增长,你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有了一个别墅还奢望再建一个,有了一百平方米的房子希望变成两百平方米的,有了一套还不满足,最好是到别的城市甚至别的国家去再买一套……欲望永远也没有止尽。
实际上,我们的房子不需要很大,我现在的屋子只有十平方米,虽然再扩建成三层楼、四层楼也没有问题,但我可能比较懒惰吧,觉得这样小小的屋子很舒服,办公室、卧室、书房、厨房都在里面,这种感觉非常好。如果我们的心一直要求很高,随着世间人不停地往前奔,没有来世的话,今生这样也可以,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大家应该为来世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