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俱舍|论皈依与“居士” 返回

俱舍|论皈依与“居士”

五论论文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2017-11-28


论皈依与“居士”


作者 |  王浩然

摘 要:

依照世亲菩萨《俱舍论》的观点,一名合格的居士应在皈依的基础上受持居士戒,一切的功德依戒而生。而受居士戒应符合受戒身份,并且在殊胜的对境前如法地按照仪轨进行受持,如果遇到违缘亦可按照如法的方式舍戒。

【关键词】皈依;居士;戒律


  引 言  

很多人想要做一名居士,很多人又唯恐做一名居士,但是到底什么叫做居士呢?佛教中的“居士”是梵语,音译为迦罗越,意译指长者、家主、家长之意,指印度四姓中吠舍种姓之人物,或在家有道之士。而《大智度论》卷九十八即称居家有道之士为居士。《维摩诘经》称:维摩诘居家学道,号称维摩居士。而在今天中国佛教社会,已普称一切信佛教的在家佛教徒为“居士”。是否只要皈依了就是佛教的居士?还是一定要受持居士戒才是居士呢?对此有种种不同的观点。一个在家人在寺庙接受三皈依即可得到象征自己是居士的皈依证。而严格地按照一切有部的观点来说,只有受居士戒后方名为居士。

 

如索达吉堪布所说:“至少受一条戒,这对你的来世非常非常的重要,你就能真正成为一个居士。”

 

那么什么是皈依,什么是居士戒?可能很多在家人都不是特别清楚,本文站在有部宗的角度结合《俱舍论》的内容向大家简单地介绍皈依以及居士戒,其中包括了皈依和居士戒的功德和学处。在家学佛人可以此作为参考而受持相应的皈依和居士戒。

  正 文 

佛教中的皈依



1. 皈依之重要性


《皈依七十颂》中说:“众虽皆有戒,未皈依不得。”受持戒律的最主要前提即是皈依了,若未作皈依,也就谈不上居士戒、斋戒或者沙弥戒了。通常在受持居士戒仪轨前,也会加念三遍皈依。

 

2. 三皈依之学处


所谓的皈依,即是皈依佛、法、僧三宝,通常而言即发愿“皈依佛,不皈依外道本师;皈依法,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不皈依外道邪众。”

 

如果按有部宗的观点则如《俱舍论》云:“所谓皈依三宝尊,即是皈依能成佛,无学法与有无学,僧众以及能成佛。”

 

① 皈依佛:有部认为,此处的佛宝是指能成佛的无学法,也即皈依佛陀的智慧,并非是大乘所说的皈依佛陀的身、语、意,有部认为佛陀的色身属于苦谛与集谛所摄,属于有为法,是有漏的,因此身体不是皈依处。

 

② 皈依法:有部认为皈依法宝是指通过抉择而获得的涅槃灭谛。总体而言,皈依的也是一种智慧。而大乘的皈依则是皈依经、律、论三藏的一切教法证法。

 

③ 皈依僧:所谓的皈依僧宝,有部宗认为有学道、无学道之僧众相续中的道或者功德即为皈依处。即皈依的也是僧众的智慧和功德,同佛宝一样,僧众的身体不是所皈依之处。大乘的皈依则是对所有的圣者僧众都要恭敬,哪怕僧衣上的红布碎片都要恭敬顶戴。

 

综上所述,有部宗虽然是小乘观点,但是他们在安立三皈依的时候还是主要从智慧角度进行安立的,而在《俱舍论》中并没有明显承许皈依后就能称为“居士”。


佛教中的居士戒



有部宗安立了八种别解脱戒,分别是比丘戒、比丘尼戒、正学女戒、沙弥戒、沙弥尼戒、男居士戒、女居士戒、斋戒,并没有包括皈依戒,故此这里说的受戒后得名居士指的是居士戒。下面介绍《俱舍论》是如何来安立居士戒的。

 

1. 受持居士戒之功德


一切功德皆依戒而住。在《佛说贤者五福经》中说:自己不杀生,又能劝导他人不杀生,来生必得长寿的果报;自己不偷盗,又能善说法要,令闻法的人,改变偷盗的行为,来生必得富饶,拥有无量财宝的福德;自己断淫,又能教人断淫,或劝人尚节守礼不邪淫,来生必能相貌端正,庄严无比;若能自己不妄语,又能说服他人,止息妄语,敬信三宝,来生必得善名远播、人所称赞;自己不饮酒,正智明了,明白佛法,理解真理,来生必然聪明大智,人所敬信。

 

2. 居士戒之学处

 

关于居士戒的戒条大小乘都一样承许,分别是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以及不饮酒,受戒时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受持两条、三条、四条,分别可以称作分戒居士、多分戒居士,若五条戒全都受的话,叫做圆戒居士。如果在受持五戒的基础上,再多受持不坐卧高广大床、不歌舞涂香、过午不食这三条戒律的话,叫做八戒居士;如果受持梵净行的话,叫做梵行居士

 

下面分别对杀、盗、淫、妄四条作详细解释。其中杀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是故意杀。《俱舍论》认为无意中杀害众生属于作而未积之罪;第二个条件是无误认定所杀的对境,如本来想杀害张三,反而错杀了李四,这不算杀生正行;第三个条件是杀害他众,所以有部宗认为自杀是不犯正行的。不与取指故意无误中以暴力或趁人不备暗中盗取,未被发觉而据为己有,其中故意、无误和上条一样,还需要物品被移离本处。若故意无误而想去往非应行处行淫则成为邪淫。妄语指的是故意无误改变他人的想法,并且所说话语的意义对方已经真正明白,同时言说妄语的对境还应该是除己之外的他者、知言解意、精神正常、非石女、非两性。

 

3. 什么样的众生可以受持居士戒

 

了知了居士戒的功德以及学处后,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受持居士戒呢?


除了北俱卢洲的众生,因为北俱卢洲的众生善恶固定,知惭有愧,不像其他三洲的众生一样还需要戒律来调服。


两性人除外,因为两性之人心不稳固,不管是和比丘僧团共住还是和比丘尼僧团共住都不如法,还会对比丘及比丘尼都会生起贪心。


二黄门除外,二黄门指的是没有男根、女根的众生,因为其无有所依,不堪能,就算受戒了也不能给比丘及比丘尼僧团做事,所以不能成为居士。除上述之外的人类皆可以受居士戒。

 

4. 怎么样受居士戒

 

通常的受戒仪式即是授戒师问:“尽形寿不杀生,汝能持否?”受戒者答:“能持”,即是得戒。《俱舍论》的观点与此一致:


通过弹指等有表色的表示方法,受戒者相续中即可得无表色的戒体,包括了加行、正行和后行。


此外,由断除自性罪与佛制罪看,居士五戒中,不饮酒是佛制罪,因为饮酒能长养一切过患故,佛陀为了让众生护持身语意三门,不散乱、不造恶业、不失毁其他戒律而制定了不能饮酒。其他四条是自性罪,其本身就是不善法、有罪。


从观待依不依靠众生而得的角度而言,比如杀生、邪淫和妄语,需要观待基众生而受持戒律,而不偷盗针对的是偷物,不饮酒是酒,这是观待非众生而受持得戒。

 

5. 怎么样舍弃居士戒

 

如果自己受了居士戒之后又想舍戒,或者说担心自己受的居士戒会不小心舍掉,那么在《俱舍论》中承许四种情况下的舍戒:

 

第一种情况,即是还戒。当自己觉得不能继续受持时,可以主动舍戒,需要在知言解意的众生面前说明自己想舍弃的那条戒,待以后因缘成熟时,还可以再继续重新受持。

 

第二种情况是死亡。受戒时羯磨师也会说:尽形寿不杀生,汝能持否?也就是戒体只在这一期生命当中。居士戒属于别解脱戒,别解脱戒除了斋戒以外都是只在今生有戒体,因为死亡时无表色戒体无有所依之故。

 

第三种情况是顿时出现两性,若男女二根同时出现,即会舍弃戒体。如果出现了两性之后又恢复了正常,重新受戒也可以重新得戒;如果突然出现了变性,比如做变性手术等,在变性三次之前,戒律的所依可以存在,多于三次就会舍戒。

 

第四种情况是断善根。当对业因果、前后世不再生起定解时,相续中的善根已经断除,此时受过的戒体也会同时断除,必须要重新受戒。所以,平时就算烦恼很粗重也不要生起邪见,这样不仅积业,而且还会失毁功德、失毁戒律,甚至造下生生世世邪见的等流果。


结 语



虽然有部宗认为只有受了居士戒之后才能称为居士,但是不管是皈依了称为“居士”还是已经受了居士戒称为“居士”,把这样的在家学佛人称为居士都没有什么过失,或许这样更能增上他们欣求正法的意乐心。在纷纷扰扰的社会里,人们有各种各样的身份地位,在这样的城市中还能有人欣喜地以“居士”来称呼自己,不失为尘世火宅中一个最为美丽动听的名字。愿这样的“居士”会越来越多!



延伸阅读


(点击下方标题或图片即可阅读)


木人看花鸟



何为戒



《俱舍论》关于引业与满业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