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维摩诘经》法供养品(一) 返回

《维摩诘经》法供养品(一)

求学的足迹 求学足迹 2019-08-19

《维摩诘经》

            法供养品第十三(一)

姚秦三藏  鸠‎摩罗什  译

索达吉堪布  传讲 

2019年8月19日

仁波切好辛苦~  弟子们应珍惜~         


【仁波切念传承】

今天我们讲《维摩诘经》的第十三品供养品,今天这一品讲一本,明天讲一半,这样这品就讲完了。

下礼拜只剩下一节课嘱累品。

再下一礼拜一和二讲《楞严经》。其实很不好懂,翻译得不是很好解释,但不管怎么样,很早就发了愿,就想办法吧。大概九月一号还是二号开始讲。


九月二号和三号讲《楞严经》,法本那个时候不知道能不能出来,不能出来也要想办法吧。

等一会儿念完普贤行愿品,这边的道友后面再听一下,有一些事情 。


今天就讲法供养品。

我们的《维摩诘经》基本能对照藏文,翻得得非常棒,没有太大的出入。藏文上不明显 的,汉文上明显,汉文上不明显,但其他上面明显 。

虽然很忙,但每堂课对照不同的版本。对于难懂的地方,基本都注解了。听者应该能感受得到。


不敢说前所未有,但至少比较起来,毕竟我对藏语和汉语不是特别精通,但至少能懂得字面,外义和内义比较明白。

这次算是接近尾声,感觉在每一个问题上都做了说明。

以后不管你们给别人讲,还是研究,都会提供好的方便吧。

人生都是无常的,讲解有必要的话,要多分析其中的意思 。

我基本上从开始到现在,也看了每天的道友在下面的辅导的内容,这个可以说是辅导,也可以说是讲考。在所有的道友面前传讲,算是一种考试, 把自己的分享给下面的人,也算是一种考虑试。

一堂也没有拉,闻思和思考 修行都没有间断,在短暂 的人生中非常值得赞叹,而且也是所有 的所作所为中的一件大事。


今天讲法供养,下面嘱累品就交付。

正行部分前面已经讲完了,下面后行部分。佛陀和维磨居士转了法之后,如何供养,将来由什么人弘扬,一般叫流通品。一般以人天来赞叹,交付于有缘者,在这个世间不断地流传下去。

我们今天讲的法供养品,其实法就是大乘佛法,供养就是通过闻思修行得到这个法就是供养,不管是受持听闻给别人受写读诵,慧远大师说了,顺应圣心,为法供养。

所以法供养主要通过闻思修行来了达诸佛菩萨的甚深意趣。所以每天再辛苦,听法,思考 ,辅导,就是法供养。我们认为的所谓的供养,是比如拿一盆花,拿一些钱,一百两百,有的人拿五百就象打牌一样,因为不明显 ,所以一定要分开拿着,以为这是真正的供养,真正的供养就是好好思维,好好修行,就是法供养。

华严经中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下等是财供养,中等是承侍供养。我们以为中等的是上等供养。上师们也是把下等当作上等供养者。


有法相的人,最好要有上中等供养,如果不具足,最好是法供养,闻思修行是很好的。

我刚来学院时,想供养上师,但特别穷,没什么,但上师讲到法供养时,心里得到安慰,觉得这是真正的供养,事实也是这样,不是安慰,对诸佛菩萨的供养也是如此。




现在讲到红色部分:


尔时,释提桓因于大众中白佛言:“世尊!我虽从佛及文殊师利闻百千经,未曾闻此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经典。

这时,释提桓因在大众中对佛陀说:“世尊!我虽然从佛陀和文殊师利那里听闻非常多的大乘经典,但从来没有……


因为帝释天是佛陀的弟子,也是文殊菩萨的弟子,但没有象这次,佛陀的神通力自在的经典。

前面也说过维摩诘菩萨的神通力,文殊菩萨的神通力,佛陀的神通力,其他刹土菩萨的自在神通力,最终讲到了了义的究竟的实相法门。


实相是最了义的法,其实了义和不了义意思是说,了义是最究竟的意思 ,不了义是暂时为了某个目的, 引导众生说一些语言。也有胜义和世俗义。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中说说:世俗性是不了义,宣说胜义是了义。也有这样的法。也有说:善巧文句,是不了义。甚深难解,是为了义。暂时给予引导为不了义,非常甚深的,如中观波罗密多,光明如来藏是了义的。

这里在维摩诘居士的境界,或者烦恼的自性转为菩提,决定是了义的实相。


实相的话,《中论》中也有,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没有真实的实相,语言和思维没有办法言说。

《中论》中有: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实相有五个特点: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有这几个特点。

本经典中说了最了义的实相法。


【基赞曰】往逢二圣,常闻妙法。今取胜境,实未曾闻。旧云自在,神通事胜也,决定实相理胜也,利他自利二为胜故,此为所诠,经是能诠



“如我解佛所说义趣,若有众生闻是经法,信解受持读诵之者,必得是法不疑,何况如说修行?

如果按我对佛陀宣说的佛经意趣的了解,如果有众生听了这个法,或者信解受持,此人一定能得到法,无有信任怀疑。


藏译和唐译中是指法器。

如果有人听闻,产生信心,接受,读诵,这个人一定得到《维摩诘经》的了义实相法,更何况如理的修行?

这一点,帝释天对佛经的修行功德方面的评价,如果有人真正闻思修行的话,是真正得到《维摩诘经》的甚深法要。


前面讲听闻是闻慧,信解和受持读诵,叫思慧,如理修行就是修慧。就是闻思修的智慧。


这里可知,什么是闻?在善知识面前如理听闻?什么是思?产生信心,经常手写、思考。总之闻思修行的法,会得到最了义的实相法。



【唐译】如我解佛所说义趣,若诸有情听闻如是所说法门,信解、受持、读诵通利、广为他说,尚为法器,决定无疑,何况精勤如理修习



“斯人即为闭众恶趣,开诸善门,常为诸佛之所护念;

闻思修行的人会关闭了八难,三无暇,这个门一定会关上。我想听了这个法的很多人不会堕恶趣了,因为关上了恶趣的门,临死没有造恶业的话。

开了善门,就是人天道。

闻思修行的人,常常为诸佛护持和加持。


有的人想,我经常学习《维摩诘经》,佛陀会不会加持?

其实佛陀和护法神的加持,有时是有因缘,你对他有信心,会祈祷,或者诸佛菩萨特别关注的经典,去闻思修行的话,依此因缘,自然而然,或者按其他道理不一定能说得清。就像世间人一见钟情。

从规则上讲,可能是无缘无故,实际上因为因缘具足,不管是前世还是今世,会有很难解释的感情和执著,同样的道理,对诸佛菩萨所欢喜 的事,或者某个经典,会得到护念。




【唐译】如是有情关闭一切恶趣险径,开辟一切善趣夷涂



“降伏外学,摧灭魔怨;修治菩提,安处道场,履践如来所行之迹。

有人想为什么我念莲花生大士心咒会得加持?这是一种缘起。法性不变的力量,还有有法是无欺的力量还有自己的信心坚定的力量。就会得到诸佛菩萨特殊的加持,

所以做令诸佛菩萨欢喜 的事,则诸佛菩萨和空行会加持我们。这时,与自己不和的因缘会遣除,同时遣除其他的危害。这是违品方面。

在同品方面,轻而易举地修行,并且安住于菩提的道中,能如理如实地行持三世诸佛所行持的,或者踏上三世诸佛所行持的道路,或者趋入。


闭恶趣的门,开善趣的门,有的放在资粮道和加行道上,除恶缘,在初地,安住道场是八地。最后是十地的功德。有些注释是这样的安立,从资粮到佛地之间安立。

也可以这样,也可以按普通人来理解。

听了这个法,思维修行,则凡夫人不会堕恶趣,转生到哪里受到加持,顺缘具足,趋入菩提的正道。

有的人为什么修行顺利?所有的邪魔外道不是很严重, 诸佛菩萨的加持形影不离,修行对他越来越有兴趣和顺缘,有的人违缘重得,正面的顺缘越来越少,反面的违缘越来越多。


小孩子摔跤,一会你在上面,一会我在下面。赢的时候开心地笑,输的时候痛苦地哭。我们道友,遇到魔障和违缘, 就呜呜 呜 哭,眼睛也哭,鼻子也哭。眼睛没有功能吸上去,鼻子有功能吸上去。开心的时候又唱又跳,因为顺缘具足。有的人没办法确实下来,一会儿顺缘来了,就到山顶上唱歌 ,就像米拉日巴,就想在高耸入天的云上自由飞翔,痛苦的时候就像堕入恶趣一 样,想自杀,想离开这个团体。


初学者有时同品和违品交替产生,修行好的人所有的顺缘会具足。。所以按得地可以这样安立,有时也不一定吧。



【什曰】梵本菩提下有道字,道即趣菩提道也。

【唐译】净菩提道安立妙觉,履践如来所行之路。



“世尊!若有受持读诵如说修行者,我当与诸眷属供养给事。

上面是功德,下面是修行。

如果有人受持读诵,则我和我的团队一起做各种各样的供养。

所以对人宣说的话,会有白法护法神,天众的眷属特别多,会来供养。

我想在座的,不管是线上线下,我们也在努力受持,读诵,也算是修行吧。


天气也不好,身体也不好,有的人说你使劲加持我,让我一定要听完。

有的人一直很痛苦,但一直撑着,我想帝释天要保护。(众笑)


有的人一直不笑,是不是有很大的痛苦?

加持保护他。




【唐译】复言:「世尊!若诸有情听闻如是所说法门,信解、受持、乃至精勤如理修习,我当与其一切眷属,恭敬供养是善男子、善女人等


“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旷野,有是经处,我亦与诸眷属,听受法故共到其所,

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旷野,有是经处,我和我的眷属会到达 那里,对不信者让他生起信心,信者对他进行保护。


这个译本是这样,唐译加了一段话,可能更好解释。

山林旷野等,如果有人不管在哪里,把这个经典受持行持,对别人宣说,我和我的眷属到达那里,对没有信仰的人让生信仰,有信仰的人加以保护。


按鸠摩罗什的翻译,凡是有经的地方,去听的话,没有说谁去讲述,谁去听。

其他的译本讲得清楚一点。


所以凡是有人受持宣说,帝释天和眷属去保护。


这个很重要,我们经常供护法,一边念一边……但这样不念,就像《二规教言论》中所说,行持白法,会有人保护我们。有的人不信,如果没有白法护法神加持,可能修行难以成功,但如果有护持, 虽然会有违缘, 但不会离开轨道。


所以我个人认为,每天念的护法神,或者对哪个护法神有信心,自己经常念,偶尔念也可以。


有的人说不能间断,否则 护法神不高兴会惩罚你。其实不会的,不是像卫藏的厉鬼。空的时候要经常念,不空时,护法神也理解我们。



去年和前年,我们金刚降魔洲……有人说,你们今年的违缘不严重,可能就是因为每天念护法神吧。

护法神应该比较懂世间的事吧,如果我们对护法神这样,那护法神在关键时候也会对我们进行保护。

世间懂恩德的人,我今天对你作好事,他会记在心里,不像不懂的人。护法神是爱憎非常分明的。我们的课三十多年来没有间断过。可能与我有关,我喜欢念护法神,再加上懈怠,自己在家不会念,就放在课堂上不得不念。

希望对护法的祈祷,对凡人非常重要,对圣者更重要了。法王出门经常带着护法杯,在不丹最大的加持是紫玛护法神,游记里写了。

不管怎么样,护法神会有小小的加持吧。这种途径也许能得到。



【唐译】世尊!若有村城聚落、国邑王都受持、读诵、开解、流通此法门处,我亦与其一切眷属,为闻法故,共诣其所。诸未信者当令其信,诸已信者如法护持,令无障难



“其未信者,当令生信,其已信者,当为作护。”

帝释天说,谁读诵受持,一是功德,凡闻思修行的人,我们供养他,而且保护。可能暗地里让我们内心获得了堪能,弘法利生事业顺利,可能也是一种供养吧。




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说,吾助尔喜。

佛说:非常好,我随喜。

有的人说不是随喜,有其他的译法,我觉得随喜是很好的。


开会时,有的小领导开会,大领导会说,我同意某领导的观点,也许有法律效力,有一定的作用吧。


佛陀随喜,表示 同意他的观点。法的功德和供养和保护,帝释天应该这么做,是合情合理的。



“此经广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不可思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供养是经者,即为供养去来今佛。

下面是佛陀说的。

这部经中已经广说了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如来的不可思议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译记中说,这佛国品讲应化身,方便品中讲了报身佛,前一品中讲了法身,所以讲了三身,三世诸佛的不可思议的境界也讲了。有这么大的功德。


帝释天,如果有善男子和善女人,受持读诵这个经典,我们完全有机会与三世诸佛供养没有差别。下面以比喻来说明。



【唐译】尔时,世尊告天帝释:「善哉善哉!如汝所说。汝今乃能随喜如来所说如是微妙法门。天帝!当知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有无上正等菩提,皆于如是所说法门略说开示


“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来满中,譬如甘蔗竹届,稻麻丛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一劫,或减一劫,恭敬尊重,赞叹供养,奉诸所安。至诸佛灭后,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宝塔,纵广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剎庄严,以一切华香璎珞,幢幡伎乐,微妙第一,若一劫,若减一劫,而供养之。

于天帝意云何,其人植福,宁为多不?”

天帝!如果使三千大千世界供养如来,譬如甘蔗竹届,稻麻丛林,有些有四个,有五个,有六个比喻。有的加上了芦苇、稻田,都是特别多的意思 。


这些看起来是密密麻麻的,特别多,如此多的如来,三千大千世界不是一个两个,如果遍满了,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一劫,或减一劫,恭敬尊重,赞叹供养,奉诸所安。这个功德是非常大的。


这里或一劫,或减一劫,有版本这样讲,乾隆版本中说,一劫,这么多的如来,在一个劫中,或者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数劫当中,供养资具饮食床榻。

这些三千大千世界的如来,直到灭度之后,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宝塔,每一个如来圆寂之后,全身作舍利塔。

有的是分身舍利,像阿难在各地做不同的塔。

有的是碎身舍利,就像佛陀的舍利,佛陀圆寂后,当时阿育王集中分别分给八个国王,只有迦毗罗卫国,佛陀降生处由龙王保护没有分,其他的七个国王打开之后,阿育王 又变成了八万四千个佛塔。


后来英国的考古学家想挖出来,但出事,不敢,农民也不敢在那里种庄稼。


这里是全身舍利,没有分,做成塔。它的宽和长,四天下,指的是四大部洲一样。高直到达梵天,非常庄严,这样的佛塔,用一切的花香璎珞,幢幡伎乐,用最好的最棒的做供养一劫或者多个劫,这个供养多不多?



【唐译】如是建立一一如来七寳庄严窣堵波已,经于一劫或一劫余以诸天人一切上妙华鬘、烧香、涂香、末香、衣服、旛盖、寳幢、灯轮、众珍、妓乐种种供具,恭敬尊重讃叹供养




释提桓因言:“多矣,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亿劫,说不能尽。”

释提桓回答:“多呀,多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亿劫,说不能尽。”这个功德肯定是多的。


《华严经》:若见闻如来,恭敬及供养,所植诸善根,无量不可称。是这样讲的,有一个《大乘悲分陀利经》没有找到谁翻译的,确实在汉文的大藏经中有,它说

我般涅槃后。其有众生以众宝物供养舍利。乃至一称南无佛。一礼一旋一合掌业一花供养者。令彼一切随于三乘得不退转


三乘中不退转,指我涅槃之后,有人供养舍利塔。有的人那天不尽有为,不住无为。念佛围绕也好,都不要间断 。有的人学大的深的佛经时,经常容易 断善根 。

这里,一句话,一个咒语,对我们来说非常简单,但对我们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以前在小经堂中,来的时候,供七杯水。

有没有功德不知道,水杯准备好了,我供一下。这个经堂没有水,但磕三个头是一直有的。

礼佛,对佛像转绕,或者用转经轮转绕的话,功德很大。

有的人问我转经轮的仪轨是什么,我说它是转的不是念的。

有的人让我给他造一个转经轮的仪轨, 它就是右转嘛,没有听说过要有仪轨。大的转经轮要有鼻身体转绕。 

以一只手合十,一枝花供养,一枝香,微不足道的功德也很大。三乘不退转。今天我们做这些,很长时间不退转。

有的人容易 退,是以前没有积累资粮,本来墙基不稳,稍一动就塌了。




佛告天帝:“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不可思议解脱经典,信解受持,读诵修行,福多于彼。

佛告天帝:“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不可思议解脱经典,就是这个《维摩诘经》如果信解受持,读诵修行,福德远远超过它。


如果承认,无法想像,这个功德远远超过对经典……不管读诵受持,要重视起来。。




“所以者何?诸佛菩提皆从是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缘福不可量。”

为什么呢?诸佛菩提就是从这个法中产生的,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这个不可限量的功德不可思量,所缘不可思量,能缘不可思量。可以这样讲。

其他的版本,诸佛是法供养产生的,不是财供养产生的。


窥基大师也说,财施不胜,法施最深。

可能法供养中产生也好,或者缘这个法的缘故,功德比较大。因为佛从法中产生,法是对世间利益是最大的。

《佛本行经》:佛众经要义,圣师之言辞,传佛之典籍,最利益于世。佛的经典和传承上师的言教,佛典对我们的利益是最大的。

我的上师特别了不起,对我的加持很大。上师也说给你加持,呀……也可能当时有点痛,但不一定长期存在你的心中。

佛法是教育,如果智慧带来的力量,应当是不可思议的。


《大方便佛报恩经》:佛以法为师。佛从法生。法是佛母。所谓的佛依法而产生,法是佛母,佛也是来源于法,所以法供养是有意 的。


【生曰】菩提无相,不可以意限量之矣。 

【唐译】所以者何?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从此生故,惟法供养乃能供养如是法门,非以财物。天帝!当知无上菩提功德多故,供养此法其福甚多




佛告天帝:“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药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佛告天帝:“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一个有佛,叫药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无上调御】智无等故,无过上故,于现法中,是大丈夫,多分调御,无量丈夫,最第一故,最尊胜故。

【天人师】由彼天人解甚深义,勤修正行,有力能故。

言佛陀者,谓毕竟断一切烦恼等诸习气,现正等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薄伽梵】坦然安坐,得妙菩提座,任运摧灭一切魔军,大势力故


“世界名大庄严,劫曰庄严,佛寿二十小劫。其声闻僧三十六亿那由他,菩萨僧有十二亿。

这个药王如来叫大庄严,界就是庄严。佛的寿命是二十个中劫或小劫。其神变是二十六亿那由他。菩萨也有十二亿。


【唐译】药王如来寿量住世二十中劫,其声闻僧有三十六俱胝那庾多数,其菩萨众十二俱胝



“天帝!是时有转轮圣王,名曰宝盖,七宝具足,主四天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敌。

当时有一个转轮圣王,名曰宝盖,七宝具足,主四天下。他有一千个儿子,非常端正勇健,能伏所有的怨敌。



“尔时,宝盖与其眷属供养药王如来,施诸所安,至满五劫。过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当如我,以深心供养于佛。’于是千子受父王命,供养药王如来,复满五劫,一切施安。

这时宝盖转轮王,一起供养药王如来,在五个中劫中一直供养,过了五个中劫之后,他告诉儿子,我可能老了,你们应该像我一样,以身心供养佛。

一千个儿子,观点一致。我们现在有几个儿子,有的学佛教,有的基督教,有赞佛有的谤佛。


一千个子受父王命,供养药王如来,复满五劫,一切供养。


一千个儿子听着有点多,我去年去了一个国家,现在的国家是第三个儿子,他有三十多个孩子,但他的父亲更特殊,他父亲有一百多个妃子,儿子有的说有一百个,有的人说有九十多个,现任的国家的传记中说,他是父亲的67个儿子。

上面也有,下面也有,子孙有一千多人。

这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国家,每年有一个芦苇节,刚好过了,没有缘分参加他们的芦苇节,据说全国和少女拿着芦苇让国王选,可能有几万人参加吧。


当时,从世界上来讲,对国王的行为很多人不赞叹,因为为了自己的家族,对自己的嫔妃作不同的宫殿。

去年我去了非洲的马拉韦吧,对我们来说不可思议,对他们来说可能是合理的。再过一千年几百年,可能更是这样吧。非洲小小的国家都有一百个儿子,所以这样的一千个儿子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不要以自己的思维模式来决定其他的世界,其他的人,也不要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决定其他人的言行举止。不能认可时,对对方也要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


有的人一定要求别人。比如有的人喜欢吃甜的,为什么别人也不吃?给别人一个空间,也是人际关系上的一个规矩。确实有许多千差万别的。我们以为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别人的是不合理的。

本来世俗谛中都是假的,很难安立,所以要思考 。


【唐译】……于是,千子闻父王教,欢喜敬受皆曰:『善哉!』 一切协同满五中劫,与其眷属恭敬尊重讃叹承事药王如来,以诸人天一切上妙安乐供具,一切上妙安乐所居,奉施供养



“其王一子,名曰月盖,独坐思惟:‘宁有供养殊过此者?’

“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养胜诸供养。’

“即问:‘何谓法之供养?’

有一个儿子叫月盖,独坐思惟:有没有更殊胜的供养呢?这时有佛的加持力或者神力,在天上有一个声音:在世中所有的供养中,法的供养是最大的供养。


《大般若经》:诸欲供养佛世尊者,当修三法。一者发菩提心。二者护持正法。三者如教修行。天王当知。若能修学此三法者。乃得名为真供养佛。这样的供养就是真正的供养。

发菩提心,真正护持正法,如理修行。


这时王子问:什么是法供养?

天人说,你可以到药王如来那里问,他会给你广说,什么是法供养?明天由药王如来来告诉我们。


上一品(第十二品)笔记回顾:(请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进入链接)
《维摩诘经》见阿閦佛品(一)

《维摩诘经》见阿閦佛品(二)圆满






法讯预告

明天(2019年8月20日)北京时间19:30

继续学习大乘甚深经典《维摩诘经》

佛法难闻,寿命无常

我们不见不散哦~



文字整理 |  一心一意

图片来源 |  阿涛


如有错误,在此忏悔。

一心一意(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