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大圆满心性休息61 | 一个贤善的弟子,具有怎样的法相呢? 返回

大圆满心性休息61 | 一个贤善的弟子,具有怎样的法相呢?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1-04-28


传讲时间:2015. 5 .13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祈祷遍知无垢光尊者:
刚热托噶仁钦年布格    托嘎雪山宝藏颈
云丹根作嘎威杰察德    圆诸功德喜乐园
多尼酿波威比纳玖瓦    二义精藏瑜伽士
龙钦饶将桑波所瓦得    祈祷龙钦绕绛贤
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
玛威桑给钦热酿拉夏    心显文殊师利智
根德桑布门蓝纳巴央    勤学普贤行愿义
这吉嘉威春蕾怎匝巴    持佛佛子事业者
将央拉弥雅拉所瓦得    祈祷文殊上师足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劝众听法偈:
拉耶嘎当勒当诺因嘎    天龙夜叉鸠槃荼
哲温达当摩耶嘎南当    乃至人与非人等
卓瓦根杰扎南杰赞巴    所有一切众生语
檀嘉嘎德达给丘丹多    悉以诸音而说法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我们继续讲依止善知识,前面讲了上师的法相和弟子的法相。在弟子的法相当中,坏弟子的法相已经讲完了,现在讲好弟子的法相。

丁二(应摄弟子之法相)分十二:一、贤善弟子之法相;二、思师功德忏前戒后;三、勿令师不喜所作当请示;四、于师前断除身之恶行;五、断除一切语之过患;六、断除意之邪分别念;七、观察己过恒敬上师;八、持一切恭敬行为;九、修持正念正知不放逸;十、以三喜恭敬承侍上师;十一、以方便遣除他人之诽谤;十二、如是而行之功德。

应该摄受的弟子的法相,全知无垢光尊者在这部论典当中,以十二个科判来进行宣说。其中第一个是讲真正可以对他宣讲佛法的贤善弟子的法相。

戊一、贤善弟子之法相:




善缘弟子信心大,精进修法智慧高,
具正知念不放逸,不违教言守戒誓
三门调柔悲心大,胸怀宽广不急躁,
慷慨具有清净观,虔诚恭敬恒稳固。





无垢光尊者讲的确实很殊胜啊!真正具有法相的弟子,他的特点是什么样呢?

善缘弟子信心大,一个是与上师有非常好的缘分,具有殊胜的前世、今世的因缘。

缘分不好的话,师徒之间可能经常吵架,因为小小的事情也是非常不开心,甚至闹矛盾,从此之后变成冤家,有这种情况的;如果有善缘的话,就像上师如意宝经常讲的,他和他的上师托嘎如意宝,从刚开始相见就一直有非常殊胜的因缘。

贤善弟子对上师三宝及其功德有非常大的信心。信心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讲,密法当中也是以信根为主,《杰珍大圆满》《空行心滴》都讲以信根为主。以前蒋扬钦哲旺波也说过,在五根当中,对修持密法来说,信根是最重要的。

拓展内容

五根:指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


精进修法智慧高,这个弟子还要精进,在修行佛法方面不拖延、不懈怠,一直非常努力,每次对上师所讲到的教言都努力地去完成。

在完成的过程当中,他具有取舍的智慧,世间法也好、出世间法也好,在很多方面都有特别成熟的智慧。即使以前智慧不是很高,但后来通过学习而增上了智慧。

具正知念不放逸,他有经常观察三门的正知正念,还有不忘善法的正念,在善法当中不会脱离,三门谨慎注意、不放逸。

不违教言守戒誓,不违背上师所讲的教言,守护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宗的誓言。

三门调柔悲心大,身口意三门极其调柔,不是特别粗暴、凶恶。

有些弟子把上师管得特别可怜,上师一点权利都没有。不管到哪里去、住,做什么事情都是弟子说了算,上师自己没有权限,全部的“刹车”都放在弟子的手中。

另外,他对一切众生的悲心也极其广大。

胸怀宽广不急躁,他的胸怀很宽广。如果弟子的胸怀很宽广,可能被上师稍微批评一下,或者看到上师的有些行为、做的有些事情,就不会在意;如果心胸很狭窄,一个非常小的事情他就接受不了,会马上离开、诽谤。

还有不急躁。在做事情的过程当中,不是一点感觉都没有、特别缓慢,但也不会急躁。如果太急躁的话,在上师面前处理很多事情也不会非常合理的。

慷慨具有清净观,慷慨布施,即上供下施。观清净心,即有清净观。当然,如果有密宗更高的清净观是最好的,如果没有的话,平时就会把金刚道友全都看成坏人,对上师的所作所为也看不惯,这个也看不惯、那个也看不惯。

虔诚恭敬恒稳固。然后是“虔诚恭敬”,这种恭敬是虔诚的恭敬,而且恒常稳固,并不是刚开始见到上师的时候三门恭敬、三门供养,一切的一切都是这样的,但到后来慢慢就完全变了。

这种现象还是比较多的。包括我所认识的很多佛教徒,刚开始特别恭敬,好像恭敬得有点太过分了,已经超越了想象;但到最后的时候,他的那种冷漠和一些行为也让人难以接受。这种情况,藏族人当中有,我认识的汉族人当中确实也有。

我有时候心里想起来:“噢,某某人呢,他的人格是很稳重的,在多少年前就是这样的,现在也是很不错的;哇,某些人刚开始的时候,就像现在世间男女的感情一样热得不得了,过一段时间不但冷了,还结成冰!”(众笑)

其实世间的感情确实是无常的,而师徒之间虽然可能也有无常的现象,但是不管怎么样,它还是具有一种誓言的线,这个誓言的线不能破掉;如果破掉,对双方都是不利的。

因此最重要、最根本的是什么呢?就是要懂得上师的功德,然后以恒常的恭敬来依止上师。

恒常恭敬是非常重要的。唐密当中有一部经叫做《佛说无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经》,其中说到:“若求成就作法时,不应称其师名字,违者当堕地狱中,若干劫数受诸苦。”上师的名字是不能直呼的,如果你违背这一点,最后根本不恭敬地直接称呼上师的名字……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如果谁直接称呼他的名字,说明对他不恭敬。

所以,我们从别人的称呼中也能看出他的信心。刚开始的时候,什么“大恩上师”“金刚上师”“我的上师是金刚什么什么”……但到最后就直接说“某某人”。这说明,自己的信心是有所改变的。

这样实际上也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应该知道,如理依止、令上师欢喜,对自己的修行来讲是非常非常有必要的。佛陀在《胜智续》当中也说过:“若以一滴油,涂师一毛孔,其福则超胜,供养千劫佛。”可见,我们对上师做一点一滴的供养、做一点一滴的承事,比供养千劫诸佛的功德更大。

在《集密意续》当中也讲:“千劫一切佛,皆由依师生,无有上师前,佛号亦无有。”这个教证是很出名的,很多人会用。它的意思是,千劫的佛其实都是依靠上师的加持而修行成就的,没有上师之前,世间当中连佛号也没有。

实际上我们也应该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比佛更重要的是上师,所以要依止上师。如果懂得依止上师的方法,就会依靠这种恭敬心而得到悉地和很多的加持。

这一点,我想稍微学习过佛法的人都应该知道。尤其是那些非常成功的上师们,他们在修行的路上都不会违背上师的教言。而有些人虽然经常讲“如何依止上师”,但实际上,如果自己做不到、做得不如法的话,可能只是口是心非而已。

因此,在座的道友们也应该好好地想一想,尤其是,上师比较出名、比较成功的时候,很多人都说“他就是我的上师”,而一旦上师在显现上身体不好,或者是出现各种情况而沦落的时候……有一次,一个比较著名的上师生病了,我去看了一下,本来是有成千上万人经常赞叹、恭敬和依止他的,但是在那个时候、在那种场合下,好像他身边只有一两个人在哭,除此之外什么人都没有。

所以,所谓的上师到了一定的时候,尤其是到了一定的年龄,身体出现了一些情况的时候……前两天我去看了一位老上师,他对我的法恩非常大。我为什么去呢?因为这位上师生病了。如果上师老了就不理的话,从人情上也不是很好的。人在成功的时候,一般大家都会去看他;一旦他身体也不行了、年龄也不行了,利用价值就没有了,这个时候很多弟子都会远离的。

我那天去看上师还是很累的,凌晨两点多出发,到第二天很晚的时候才到目的地,然后在那里看一看上师,第二天回来也非常累。如果不是上师的事情,而是一般的事情的话,肯定很难支撑。但是内心当中一想,佛法上的恩德,可能世间父母的恩德也没办法相比。

佛经里面讲,供养上师和承侍上师的功德超越供养、承侍诸佛。从世间角度来讲,如果自己的父母病了,我们可能会去看的;自己的父母在某个地方出现一些意外的话,大家也会很伤心。但对于上师们,在刚开始你不懂佛法的时候,你可能如理如法地依止过他,听过他很多课,而一旦你有钱、有地位、有很多眷属了,就对上师的情况装着好像不知道一样。

以前,有个老堪布讲过一个藏地法师的故事。他说某某堪布刚从印度回来到这个教派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他很有利用价值,所有的僧团都去排队迎接。过了几年之后,这个上师生了一场大病,听说已经是癌症晚期,没有什么使用价值了,他们寺院的人和住持就装着好像不知道一样,一直看虚空,不像刚开始那样热情接待了。这是我听某个上师说过的某个上师的故事。所以有时候,我们在别人身上能看出很多的习气。

在我们学院当中,现在有很多堪布、堪姆、法师,他们刚来的时候可能在很多堪布、堪姆那里听过课,但是后来自己的智慧等各方面都比较不错了,就再也不认了。那些堪布、堪姆的心里应该是明白的:“噢,他刚来的时候是什么样的,中间是什么样的,到最后是什么样的,现在是什么样的,将来是如何如何……”

所以,大家都是人吧,所谓的上师,这里也没有说都是菩萨,也没有说都是佛,是以一个人的标准来衡量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像世间的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依止方法一样,也有一个界限。所以在这方面要观察一下。

戊二、思师功德忏前戒后:

下面是第二个问题,要思维上师的功德,并且在看见上师有些过失的时候,自己要进行忏悔。





恒时忆念上师德,不思过失见思德,
定是自现师无过,深思忏戒依对治。





恒时忆念上师德,这里是说,我们平时要思维上师的功德。因为跟上师在一起的话,到最后可能会看上师的过失。有一种说法是:如果恒常在一起,哪怕佛陀也会经常被看成有过失者。所以,如果跟上师接触的话,可能会看到许许多多过失、不合理、不如理的地方,在这个时候,因为你以前已经观察过了,那么观察完了以后就要尽量忆念、观想他的功德,不要去思维或者去观察他的过失。

不思过失见思德,定是自现师无过,深思忏戒依对治。如果你见到上师有一些过失的时候,要默默地在心里面想:“上师肯定不会有这些过失,只不过是我自己的心眼不清净,我自己的业力很深重,那一定是自己的过失,他老人家不会有这样的过失。”这样反反复复地对自己做一些安慰,然后要励力地忏悔,以后尽量不要产生这样的恶分别念,发愿从此不再犯——这样进行对治是很重要的。

见师有过是己错


我们凡夫人本身也是,对看到的事物并不是很清楚的。当自己的烦恼出现在外面的时候,本来是具足功德的一些人,你很有可能会看成是不如法的,包括自己业力深重的时候也会有这种现象。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当中专门讲过这一点,你们方便的时候也看看,经中是怎么说的呢?当时释迦族的五百个弟子,还有一千个比丘,一些优婆塞、优婆夷,他们很多人都把具有相好、金光闪闪的佛陀身相看成了各种各样的形象:有些人看到的是像煤炭一样的身体,有些人看到的是像土粉一样的身体,有些人看到的是像黑色大象脚一样的身体……不同人看到的是各种特别不庄严的身相。

其中五百个释迦族人特别地伤心,因为他们都知道,佛陀金色庄严的身相人人都看得到。他们想:“本来佛陀是转生于我们家族当中,可是我们释迦族自己人却看得不清楚,把佛陀看成像煤炭一样特别难看的样子。”于是,释迦族的很多弟子就开始拔头发,把身体投在地上、鼻中出血,并大声哭泣。后来,他们通过非常强烈和猛厉的忏悔,在业力清净的时候才看到佛陀的庄严身相。

拓展内容

观佛三昧海经》:“释子众中五百释子。见佛色身犹如炭人。比丘众中有一千人。见佛色身如赤土人。优婆塞众中有十六人。见佛色身如黑象脚。优婆夷众中二十四人。见佛身色犹如聚墨。如是四众各各异见。比丘尼众中有比丘尼。见佛色身如白银色。优婆夷众中有优婆夷。见佛色身如蓝染青色。如是四众观佛色身所见不同。时诸四众闻佛是语。啼哭雨泪合掌白佛。我等今者不见妙色。五百释子自拔头发。举身投地鼻中血出。佛生我家。佛初生时。众人皆见纯黄金色。唯有我等。恒见佛身犹如炭人。亦如羸瘦诸婆罗门。我等宿世有何罪咎惟愿佛日。为我解说。说是语已。自拔头发。号哭如前婉转自扑……白佛言。世尊。我今见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黄金色。一一相好无量光明。作是语已寻时得道。成须陀洹。”


所以你们也可以想一想:当时在印度,在同一个时间当中,功德圆满的佛陀的身相,也被看成了各种各样不如法或不庄严的身相,那么,我们看到上师的一些行为有过失肯定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包括我们在做梦的时候看到上师有各种各样的过失,醒了之后都要尽量忏悔,如果没有忏悔掉的话,它也会积成一些罪过——在白天的生活当中,你可能也经常会觉得“他说的话不合理,他做的事情不合理”。

可能有些人,包括一些发心人员也会想:“噢,那这样观清净心的话,对这个上师的所作所为也不能提一个合理的建议了。”这也是不合理的。

其实,你可以在没有邪见的情况下,为了上师的事业,相应上师的一些显现而提出一些建议。我以前依止上师如意宝的时候,我们去汉地,我就按照汉地的习惯提一些建议,比如我有时候觉得:“汉族人对这个事情应该是这样的看法,这件事可能需要这样的……”

有时候,上师说的有些话当中,我觉得某句话不一定对他们有利,也经常好心好意地提出来:“噢,这对这些众生来讲可能是不利的,因为他们的感觉是那样的,您老人家的感觉是这样的话……”这个我觉得也不会有什么过失。

否则,尤其是一些发心人员会觉得:“对上师所有的见行都要观清净心的话,那合理的建议也不能提了。”这倒是没有必要的。

这里所谓的不能观过失,是指在真正的一些事业和行为上,你就真正觉得:“哇,这个非常不如法的!”这种行为我们应该注意。

勿以小乘观点衡量大乘菩萨


尤其是密乘和大乘,也有一些与小乘不同的观点。以前喀绕瓦格西说过:“示大乘上师,外仪虽不妙,不知内密意,切莫观师过。”开示大乘法的上师,虽然他的外相或者威仪有时候不一定是很美妙、如法、庄严的,但是因为我们对他内在的密意不能了知的缘故,千万不要观他的过失。我就喜欢这样的道理。

显宗当中大乘的上师,为了摄受各种各样的众生,他的外相并不像一些小乘行人,也不仅是为个别人的根基而显现的,他需要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比如一个大乘上师,他摄受的众生有有嗔恨心的人,也有有贪心的人,也有世间当中对佛教一点都不了解的人,所以在各种不同的众生面前,他可能会显示各种各样的形象。这个时候,我们如果按照小乘的很多观点来观察他就不合理了。

我觉得,现在大多数人对佛教的观点就是对小乘佛教的观点。作为出家人的话,很规规矩矩地走路,跟谁都不说话,别人就会说:“噢,这是个很清净的出家人。”如果这个上师稍微展开一些事业,或者做各种各样事业的时候,别人就开始指指点点、开始诽谤;哪怕是手里拿一杯咖啡、笑一笑,别人也会说:“啊?你出家人怎么拿咖啡!”现在很多人会这样的。但实际上这倒并不是不合理的。

有一部经典叫做《菩萨善戒经》,里面是怎么讲的呢?作为大乘菩萨,千百万金银的资具都可以使用、积累、储蓄,而不能以小乘的行为标准来观大乘菩萨的行为。所以你们看一看《菩萨善戒经》,其中对大乘佛子的行为有专门宣说。因为大乘佛子是用各种方式来利益众生的,只要对众生有利益,他可能就会舍去自己的很多行为。

拓展内容

《菩萨善戒经》:“菩萨若受菩萨戒已。应受应畜憍奢耶敷具。至百千万数金银亦尔。声闻之人但为自利。是故如来不听受畜。菩萨不尔。为利众生是故听畜。不得不受。”


如果按照小乘的观点,一个小乘出家人,不要说储蓄千百万金银,可能摸金子、银子都不行的。但按照大乘的观点,就像以前讲的蒋扬钦哲旺波的故事一样,他拥有各种各样的财物,在行为上也有很多的方便和智慧,所以如果对众生有利,我们做弟子的也应该从整个佛教的广义层面来观想。

我们以前可能是用小乘的行为来衡量某一个人,但现在也需要以大乘菩萨的行为来衡量他——如果他是一个菩萨,会显示什么样的行为;如果他是一个密宗的成就者,那他的行为要示现成什么样。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有一种比较开阔的思路。否则,在很多问题上我们就不一定能非常清楚。

这是讲到,尽量不要看上师的过失。但光是说“不要想上师的过失”,你就已经想出来了,所以硬是不想有一定的困难。有些人说:“我天天想你的过失,我很恨你,但是我很想忏悔。”有些人经常对给自己传过法的人生邪见、生嗔恨心。

其实现在众生的分别念很重,可能上师没有做什么令人生邪见的事情,所谓的弟子也是自然而然生邪见;那如果上师真正做一些令人生邪见的事情……印度、藏地真正的一些大成就者、修行人,比如玛尔巴罗扎、帝洛巴、那若巴,你看他们的传记,那一边杀鱼、一边吃肉,现在谁能接受啊?


颂词背诵打卡



善缘弟子信心大,精进修法智慧高,

具正知念不放逸,不违教言守戒誓,

三门调柔悲心大,胸怀宽广不急躁,

慷慨具有清净观,虔诚恭敬恒稳固。

恒时忆念上师德,不思过失见思德,

定是自现师无过,深思忏戒依对治。